当代三大经济学方法论之比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方法论论文,三大论文,经济学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评价的基础
当代经济学方法论中,措辞学、批判实在论和因果关系整体论是具有代表性的三种理论。它们分别由麦克洛斯基(措辞学)、劳森(批判实在论)、博伊兰和奥戈尔曼(因果关系整体论)提出。措辞学维护经济学的权威;批判实在论对当代经济学持批判态度;因果关系整体论则对前二者进行了折衷。措辞学拒斥方法论对经济学的指导;批判实在论采用了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因果关系整体论继承了多种哲学理论,其中之一是以反实在论形象出现的建构经验论。当代方法论的文献在评价这几种理论时,一般是比较其中的两种,着重于二者的不同之处,评论者的出发点一般都是科学实在论。
在理论比较之中,研究者本身的态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相当重要。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一般是科学实在论或反实在论,它们本身也在不断发展之中,并未形成定论。采用实在论和反实在论进行理论比较,所得出的结论差别很大。
当代科学哲学一般都是从自然科学发展而来,尤其是物理学,而经济学方法论又从这些科学哲学发展而来。即便对自然科学,科学实在论者与建构经验论在科学理论的目的上仍有所分歧。科学实在论者认为理论有真有假,但科学的目的是用理论给出“本义上为真的”描述。建构经验论者则认为“科学的目标是为我们提供具有经验适当性的理论,理论的接受仅仅与相信理论具有经验适当性的信念有关”。
许多持实在论的方法论学者在对方法论进行评价时,将理论的真假作为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是,“社会和经济的规律相当于较为复杂和较不精确的自然科学的规律”。许多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规律并不能用真假来描述;许多理论模型(如经济增长模型)只能是现实的近似。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过关于“最低工资对就业的影响”的争论,在这场争论中,经济学家们对该问题的态度分歧非常之大,以致无法形成定论。措辞学的提出者麦克洛斯基则在其论文和书籍中描述了经济学家们对“购买力等价”问题的分歧。麦氏还提出大量而有力的证据证明了:即使经济学家们所公认的需求定律也只是一种措辞手段。可见,许多经济问题无法用简单的“真假”来描述。
建构经验论是反实在论的一种,但它又是本体实在论。建构经验论在对世界的认识问题上采用了一种谦虚的态度,认为理论需要容纳“可观察到的”现象。由于经济问题很难用“真假”来描述,用建构经验论作为理论比较的基础,除了提供新的视点外,更符合社会科学的实际。
用建构经验论评价这三种理论还有一个优点。由于因果关系整体论系从它发展而来,因此,从建构经验论本身出发更能检验该理论的内部一致性。
二、理论与现实
麦氏将经济学方法按等级结构可分为三类。最小的一类为具体的方法,这些方法在麦氏看来非常有用。中间一层为方法论,这些方法论毫无用处,麦氏称:“令人可叹的是,现代主义方法论,以及一切由僵硬的规则构成的方法论都非常粗暴。”最高层是哈贝马斯所称的“会话的规则”(Sprachethik),麦氏称这些是经济学家用于交流的准则。
麦氏的措辞学是经济学家们互相说服的艺术,这种说服的艺术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从文学到数学,莫不采用措辞学的方法。事实和逻辑,加上比喻和故事,可以称为措辞四纲要。在措辞学之中,隐喻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连经济学中的数学和非数学推理都依赖于隐喻。
在措辞学之中,经济理论被置于一个次要的地位,理论(如果有的话)只是经济学家们用于互相说服的手段。对措辞学而言,实在论者所称的理论真假问题远没有交流的规则重要。但是,措辞学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中,事实和逻辑是与经济现实有关的;措辞学并没有因为措辞的重要而完全忽略现实。措辞学的问题在于它使得理论评价依赖于少数的专家,这已为方法论学者马基所指出。
批判实在论强调本体论,它继承于哲学家巴斯卡(Bhaskar)的超验实在论(Transcendental Realism)。超验实在论认为世界是由三层不同的现实所组成:最根本的是“经验层”,包括经验和印象;第二是“实际层”(Actual),包括事件(Event)和事态;第三是“真实层”(Real),包括结构(Structure)、力(Power)、机理(Mechanism)、趋势(Tendency)。这三层现实中,经验层属于较浅的层次,而真实层则属于较深的层次,属于批判实在论所关注的对象。这三种层次的现实从本体论上讲,是互相不能归约的。超验实在论还强调事物的“结构性”,即结构不可归约为事件;强调事物独立于对它们的认识而存在,并称这种特性为“不及物的”(Intransitive)。
批判实在论否认经验实在论,强调挖掘经济系统中的“真实层”,但这种真实层和经济现实并不完全对等。这是由于“真实层”中的实体都是理论实体,很少有经济现实中的对应物。如前所述,经济系统中的规律不如自然系统中的规律那么精确,经济理论通常不为“真”而只是现实的近似。过于强调“真实层”甚至可能导致经济理论忽略其“经验适当性”的最小要求,从而使理论与可观察到的经济现实不再吻合。
因果关系整体论强调挖掘“因果关系”并继承了建构经验论的可观察/不可观察的区分,强调可观察性是一种模糊的概念,以避免直接规定事物的可观察性。它将因果知识限于“理论上可观察”的事物,对不可观察的真实物质表示怀疑,对经济学中涉及到不可观察物的理论模型持谨慎态度。它还借用了建构经验论中的“经验适当性”,但并不完全相同,它强调“描述性适当”,指恰当地描述了事件中可能的规律和原因。因果关系整体论由“描述性适当”而间接地借用了建构经验论中的“理论的接受”的概念,并认为批判实在论所规定的“真实层”是非经验的,因此,“真实层”中的“机理”等实体不在“描述性适当”的范围之内。因果关系整体论由此间接地向经济学方法论中的实在论发起了挑战。
在上述基础之上,因果关系整体论将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提供准确的描述这一首要目标,是属于纯经济学的范围,而另一些首要目标,即提供对具体经济事件的正确解释,则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围。并且,正如因果关系整体论这个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在它所规定的理论经济学中,发掘因果关系至为重要,且仅限于可观察性的事物,并将它置于认知维度。在应用经济学中,语境因素非常重要。因果关系整体论注意到了理论和现实间联系的重要性,但它由于和建构经验论不同而留下了不一致之处。陈荣虎和盛昭瀚指出,“理论上可观察”这一规定要么走向实在论,要么存在循环论证的嫌疑。
三、对当代经济学的批判态度
这三种理论对当代主流经济学的态度存在有明显的区别。措辞学对主流经济学基本上持认可的态度,而批判实在论则基本否定之,因果关系整体论明确表示在措辞学和批判实在论间折衷。因果关系整体论的提出者博伊兰和奥戈尔曼称:“奎因式的认识进路除了将经济学从豪斯曼(Hausman)的分析所规定的严格限制中解放出来之外,还在处于极端之一的措辞学和另一端的批判实在论之间开辟出一条中间道路来。”批判实在论和因果关系整体论对当代经济学的批判及其哲学基础还暗含着对方法论个人主义的否定。
措辞学对规定性的方法论以及一些经济学家使用的“现代主义”持反对态度,对经济学家们实际所使用的说服手段-措辞方法持赞同态度。麦氏认为:“在学术话语中,区分好与坏的不是采用了某种特殊的方法论,而是贡献于一个会话的诚实和智慧的努力”。数学等学科也都是措辞学,这样经济学家们不必为其非科学性而担忧。措辞学认为“经济学的数学化是一个好主意”,也就间接对批判实在论所批判的“演绎主义”的方法表示了认可。
批判实在论认为当代经济学“处于混乱状态”。混乱的根源在于经济学被数学建模及推导所主导。这种数学建模及推导可称为演绎主义(Deductivism),一般都是以“如果x事件发生,则事件y发生”的形式出现。演绎主义在经济学家们心中根深蒂固。为了弥补这些混乱,“只要你喜欢,这些规律性可以任意复杂,它们可以有许多变量,也许和非线性的表述有联系,既可以是确定性的也可以是随机性的”。这些在批判实在论看来都于事无补,假设的现实性并不能真正地避免演绎主义,事件的规律性被错误地当成了“定律”,从而导致了用演绎的方法从初始条件推导及预测。批判实在论认为,这种事件规律性只存在于封闭的实验环境之中,一些影响系统的因素被忽略不计或保持不变,而社会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因此,演绎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尤为紧要的是,批判实在论对经济学的一些新进展如复杂系统理论、演化博弈论、计算机仿真同样表示怀疑。如:“……这些模型的复杂性最终可能导致汉恩(Hahn)和其他理论家们关注于如计算机仿真一类的过程。”
因果关系整体论认为正统经济学的核心也是基于理论的,它们并不一定正确,也要接受经验的检验。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和常识实在论中的“理性”并不完全一致,“理性”的理论术语是对常识概念的解释,它包含了比常识更多的内涵,常识并不能保证理论中的“理性”无懈可击。
因果关系整体论认为:“如果纯粹经济学的目的是构建数学模型,必须以纯科学名义,探索该模型的经验适宜性。”由于批判实在论对经济学中数学方法表示批判,因果关系整体论的这个观点对数学方法的使用既有批判,也有辩护,可以看作是对批判实在论和措辞学的折衷。
因果关系整体论强调“因果关系”,这也暗示着对批判实在论和措辞学的不同意见。批判实在论者反对演绎的方法,认为这种方法起源于“恒常事件的排列”,而这种事件的排列只出现于封闭系统中。在现代哲学中,因果性观念就是事件间关系的观念。因此,因果关系整体论和批判实在论对经济系统中的事件关系完全持不同意见,也意味着因果关系整体论对批判实在论所批判的演绎方法的一定程度的认可。
虽然因果关系整体论对措辞学表示了一定程度的默许,但也存在不同意见。因果关系整体论反对措辞方法在经济学中的滥用,反对将经济学模型等同于“非修饰性隐喻”。因果关系整体论强调从语义上理解经济理论,这样,它就和措辞学的隐喻区别开来。
四、对实证主义、证伪方法论、工具主义等的态度
证伪的经济学方法论曾一度在上世纪80年代占主导地位,这三种理论都试图取代之。由于实证主义目前已声名狼藉,一些方法论学者将证伪的方法论视为实证主义的遗产。弗里德曼所称的“实证经济学”曾一度主导了方法论,但被博兰认为是工具主义,并得到了大多数方法论学者的认可。这三种理论都提到了弗里德曼的方法论或工具主义。从哲学上看,尽管存在分歧,但这三种理论和“实证经济学”都是本体实在论。
措辞学认为,经济学官方的方法论“可概略地称之为‘实证主义’”。但这种方法论信条最好称之为“现代主义”。措辞学将经济学的现代主义教条总结为十大条,其中教条2、4分别为:“对于一个理论来说,其真理性只取决于其可观察的经验内容(或预言)、当且仅当一个理论的经验内容被证明是虚假时,这一理论才能被认为是假的”。由于建构经验论只承认理论的经验内容,并且对接受理论不等于相信其为“真”,从麦氏对“实证主义”的这两条总结来看,麦氏有实在论的倾向,然而措辞学的中心观点却否认理论的真假,这产生了不一致性。麦氏在对现代主义的总结中,否定了科学的目的是预测,从而间接地否定了弗里德曼的“实证经济学”。
措辞学对证伪的批判是基于归谬推理的(modus tollens)。麦氏认为,一个经济理论有许多辅助假设。由于这些辅助假设的存在,在运用证伪的方法归谬时,待证伪的陈述并不能真正地被证伪,并导致科学家们产生了分歧。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则不能将证伪付诸实施。按照措辞学的批判,证伪的方法实际上被归结至一些学者所称的广义实证主义的范围,但这种归类是不正确的。
批判实在论早期认为当代经济学的“演绎主义”及“经验实在论”属于“实证主义”,它起源于休谟的因果律。由于演绎主义假定了“恒常事件排列”,并且感觉经验在认识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批判实在论将之称为“经验实在论”。这种经验实在论关注于原子式的事件,未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未能涉及到本体论上的“真实层”。由于实证主义有多种类型,批判实在论对实证主义的批判被认为是不当的。
批判实在论对证伪的方法则较为谨慎,并未明确表示赞同或反对。劳森在批判工具主义时谨慎地引用了波普尔的定义,但并未引用其批判。批判实在论所认为工具主义的缺点大致有:无助于解释社会现象、忽略了经济理论中的现实性、造成了理论与实际间的不一致、导致了理论的任意性和缺乏经验适当性。按照证伪理论,所有的理论都为假,批判实在论所强调的“真实层”也并不为真。批判实在论因此而对证伪的方法论表示谨慎是内在一致的,但也留下了“本质主义”的倾向。
因果关系整体论追随建构经验论,否认句法学的方法而推崇语义学、语用学。因果关系整体论者认为弗里德曼在对模型的分析和描述层面的区分方面存在句法学说的意味。由于建构经验论认为实证主义采用了句法学的方法,因果关系整体论的对“实证经济学”的批判也就暗示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确实有“实证主义”的内容。因果关系整体论者对弗里德曼的工具主义为最大化假设所作的辩护不置可否,认为它的描述适宜性不宜由科学哲学家作出,而应当由经济学家自身去评判。
因果关系整体论继承了奎因的整体理论及弱证据不足理论。弱证据不足理论认为:“单个描述性命题永远不会孤立起来得到测试;相反,经验上的验证预设了语句系统或复合体的存在”。因果关系整体论者认为弱证据不足理论和证伪理论之间并不冲突,并承认波普尔派学者的观点:有时理论确实被证伪。
五、各理论存在问题
措辞学从经济学家们的实际出发讨论方法论问题,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批判意见。这非常重要,因为哲学的思考并不能代替实践。但是,措辞学否认方法论的指导,这就带来如何将科学和非科学的经济研究区分开来的问题;它本身也对经济学作出了种种限制性的规定,这使得它也成为方法论的一种。其次,按照措辞学,理论的评价将不可避免地依靠于行内的少数专家,而不是依赖于理论是否能“拯救现象”。最后,如前面所述,措辞学在批判“现代主义”时,存在认知实在论的倾向,但他的措辞学本身却不是认知实在论的,因此是不一致的。
批判实在论强调了本体论而在认识论上留下了缺点。由于批判实在论本身强调开放性,据此,在社会系统中,无法像在自然科学中那样构成实验环境,也就无法在研究某一机理是否存在时将其它机理隔离开来,从而存在一定的问题。批判实在论否认“经验实在论”,但它所强调的“机理”不依靠经验是无法认识的。批判实在论的问题在于,它至少从某种程度上接受了经验主义而没有解决如何使用经验证据的问题。劳森提出用“半规律”(Demiregs)代替“恒常事件排列”,而这将使选择经济理论的标准依赖于无法界定的“说明力”。批判实在论还存在有“本质主义”的倾向,但“本质主义”早已受到了波普尔的彻底批判。
建构经验论强调可观察性依赖于事实而非理论,而因果关系整体论一方面强调“理论上可观察”,另一方面又对不可观察的经济实体的研究保持谨慎。它淡化了观察与不可观察的实体的界线,实际上已经背离了建构经验论:它要么走向实在论,要么存在循环论证的嫌疑。这两种倾向正是建构经验论竭力想要避免的。某些不可观察事物,如果从某种程度上是“理论上可观察的”,那么因果关系实在论者对此难以解释。实在论者对此批评道:“因果关系整体论最终在本体论上延伸到了不可观察事物,而与此相伴的认识论并未准备评估可观察事物外的任何事物”。正是由于因果关系整体论试图在多种理论中间进行调和,才造成了这种矛盾。
正如因果关系整体论这个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在它所规定的理论经济学中,发掘因果关系至为重要,且仅限于可观察性的事物,并将它置于认知维度。建构经验论仅要求建构的理论模型能“拯救现象”,并未要求科学说明,尤其是因果关系说明。科学说明在建构经验论中属于实用维度。因果关系整体论明确指出它在此方向上背离了建构经验论。陈荣虎和盛昭瀚指出,这种要求使它避免了实在论的一些批判,但留下了不一致性。
六、多元论的方法
我们看到,和其他哲学理论一样,这三种方法论理论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经济科学作为一门科学,既有经验性的内容,又有许多心理学的假设,以及纯数学的推导等具体方法。用一个单一的方法论来指导这些方法,将使得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无法进行。这三种方法论试图对实证主义的替代就是向多元的方法论的努力。
笔者认为,经济理论的建构,要满足“经验适当性”的要求,即理论要符合实际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批判实在论所批判的“混乱”现象,就是指经济理论严重地数学化而脱离现象所致。许多经济论文成了数学推导,无法对应于现实。这三种方法论对当代经济学的批判,无一不是批判经济学脱离实际。
因果关系整体论将经济学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也有其合理的一面。许多微观和宏观经济理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的一定抽象之上,用它们能解释许多经济现象。无疑,这些理论能满足“经验适当性”的要求。因此,经济理论的建构,应当使其能解释经济现象,即能将之运用于应用经济学。
在理论的建构过程中,措辞学具有一定意义。经济理论能解释经济现象并不必然就是好的理论,它只是一个最小的要求。在运用理论解释经济现象时,措辞学尤为重要,一个理论运用是否确当,取决于其措辞。正如措辞学所指出的那样,许多学者误用了统计理论以及采用了糟糕的措辞方法,使得他们的论述难以令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