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奇思妙想,享文化魅力论文_程冬梅

品奇思妙想,享文化魅力论文_程冬梅

——《奇妙的对联》教学案例

程冬梅 江苏南京市大厂高级中学 210048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我叫程冬梅(板书:竖着书写“冬梅”),今天与各位同学一起学习《奇妙的对联》。我们先用“冬梅”来对对子。生:夏荷、夏天、夏莲、夏雨……师:下联的最后一个字一般是平声,“梅”是第二声,可作为下联,因此我们选一个仄声作为上联。生:可用“夏雨”。师:对得很好。文字是语言的载体,一个个充满魅力的方块字,在聪明睿智、情感丰富的中国人手中变成了美丽神奇的艺术,传达着人们的奇思妙想,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奇妙的对联世界。

二、梳理探究

1.学习汇报:说一说。师:通过预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对联的常识,我们来读一读清代戏曲家李渔《笠翁对韵》中的一段文字,说说对对子有哪些基本要求?

PPT:天对地,风对雨,大地对长空。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慢慢朔雪冷渔翁。生1:要注意平仄。生2:要注意词性的对等,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生3:有叠词、方位词。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字数相同,位置即结构也要相当,如“风高秋月白”对“雨霁晚霞红”;还有内容要相关,上下衔接,也就是种类、事物要相同,如“牛女二星,参商两曜”,这句写到了天文、地理。

板书:字数:相同;音韵:平仄;结构:相同;内容:事物、种类;词性:名词、形容词、动词……

2.奇联共赏:品一品。

(1)“我的对联”。师:对联是比骈文更精练、比诗词曲赋更灵活的特殊文体,人们用这种奇妙的语言形式表达祝福,陶冶情操,启迪世人。下面就说说自己知道的对联,再请三位同学上讲台书写。生1: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新(横批:万事如意)。生2: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生 3: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师:同学们写的都很好,不仅内容好,字也写得很漂亮。对联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比较多的是新春对联。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猜猜这是谁家的对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对联故事”。师:对联的奇妙,奇在它的形式——美丽神奇的方块字,妙在它的内容——表现了中国人思维的灵性。人们用这种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文字表达了丰富的生活情趣。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对联。

PPT:闭门推出窗前月/投石冲破水底天。

师:新婚之夜,苏小妹想试探新郎秦少游的才华,将新郎官拒之门外并出上联,秦少游想不出来,徘徊长廊。苏东坡见状,灵机一动,拾起一块石头,投进盛满清水的花缸里,新郎听到“扑通”之声,顿时领悟,脱口对出了下联。

学生会心一笑。师:还有一种对联叫谐讽联,即谐趣讽刺,给了我们许多启示,我们一起来欣赏。

PPT: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师:同学们想到了什么?生1:我仿佛看到了竹笋。生2:这副对联应该是批评人的。师:看来大家感受到了对联的奇妙之处。明朝有个锦衣叫纪纲,骄横跋扈,引得刚正不阿的谢缙不满,于是给纪纲出了上联,纪纲想了半天却始终对不了下联。最后谢缙对出了下联,引起满堂哄笑。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利用这副对联批评主观主义,讽刺徒有虚名、只会夸夸其谈的人。还有一副对联,我们来看一看。

PPT:昔具盖世之德/今有罕见之才。

师:我们都知道“望子成龙”这句话,其实它也是一副对联中的下联。请同学们想一想,自己可以对一对。

学生积极思考,七嘴八舌。生1:望女成凤。生2:盼女成凤。师:林则徐幼年去应试,因人群拥挤,他的父亲就扛着他送进考场。考官见他这副样子,开玩笑道“骑父作马”,引起哄堂大笑。谁知,小林则徐脱口而对“望子成龙”,满场皆惊。学生听得十分专注……

三、活动体验

师:接下来,我们进入“活动体验”环节,展示一下自己的才华。首先是“填一填”。

1.填一填:上下相对。PPT:云对雨,智对愚,邪对正,哀对乐,来鸿对去燕,虎踞对龙蟠,绿窗对朱户,观山对玩水;暮鼓对晨钟,舞剑对围棋,春棠经雨放,秋菊傲霜开……

2.连一连:对联寻亲。PPT:(1)时雨点红桃千树/春风吹绿柳万枝;(2)亭闲有竹春常在/山静无人水自流;(3)无意东风花半露/有闲春色燕双飞;(4)晴空一镜悬明月/夜市千灯照碧云。

3.对一对:上下相对。PPT:(1)福如东海,寿比南山;(2)家中世界小,书里天地宽。

案例反思:《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课程目标”是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操,提高道德修养。根据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今后我国将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在高考中的比重。对联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在近几年高考中都出现过对联的考题,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要理解对联的丰富内涵,从而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论文作者:程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8月总第2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品奇思妙想,享文化魅力论文_程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