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几何直观教学,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直观论文,几何论文,思想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何直观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述问题.要借助图形描述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问题及事物之间的关系,需要经历“实物直观——具象直观——图像直观——抽象概括”的过程,准确把握图形的结构属性,然后借助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抽象出事物的性质或数量关系,得到一种具有模型意义的几何直观图形.几何直观具有过程性、结构性、模型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充分感悟蕴含其中的数学基本思想.
一、让学生体会抽象思想
抽象思想是指从现实的事物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进行研究.要从现实世界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的属性,需要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几何直观利用图形描述问题的过程,就是把现实的繁杂的问题简单化、条理化,进行清晰、简约的表达,进而去掉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如颜色、材质等),利用图形、关系表述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这一过程也是数学抽象的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经历“现实情境——再现情境——结构图示——抽象结构”的过程,体验并感悟抽象思想.如,教学“路程、速度和时间”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几何直观,体验并感悟利用图形将现实问题逐步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1.现实情境
教师呈现现实情境:“今年‘十一’黄金周,小明的爸爸准备自驾带一家人去平潭海坛风景区游玩.他们准备从福州上高速到福清渔溪,再从渔溪去平潭.爸爸说从福州到渔溪的高速公路全程大约75千米,正常情况下要开50分钟.小明通过网络了解到从渔溪到海坛风景区的高速大约有65千米.爸爸想算算从福州到平潭海坛风景区正常情况下要用多少时间.”接着,教师让学生说说小明遇到了什么问题,已经知道了哪些信息.通过说一说、议一议、辩一辩等方式,学生在繁杂的信息中找出有用信息,并且清晰地、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2.情境再现
教师出示导航仪显示屏上的导航图(如图1),让学生仔细观察这张图,在图上找出相关的信息.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在纸上画出行车示意图,画这样的地图合适吗?还有没有更简洁、明了的画图方法呢?”本环节利用地图再现自驾游的情境,借助直观形式呈现数学信息,但仍然有较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且基本上保留了路线图在生活中的样子.
3.结构图示
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思考、交流、尝试的基础上,将再现情境中的众多信息用线段、点等形式描述出来(如图2).这个线段图就将小明一家“十一”自驾游行车问题直观地呈现出来.与图1中“原生态”呈现的线路图不同,图2忽略了路线的弯曲等信息,将不同路段抽象成同一条直线上的线段.
4.抽象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图2分析数量关系,并得出以下数量关系:75+60是路程总长;汽车在AB、BC、AC段行驶时都满足“路程÷速度=时间”这一数量关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列式解答,并根据算式说明解题思路.
二、让学生体会推理思想
不论是简单的线段图、树形图,还是复杂的线性规划的区域刻画图,都有一些几何结构和数量结构蕴含其中.利用这些图形描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理解图形中各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尝试推理,构建新知.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丰富推理活动经验,感悟推理思想.如,教学“植树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摆一摆、画一画、议一议,探究“植树问题”中点与线之间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抓住点和线的对应关系,分析“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只种一端”这种情况在结构方面的联系.在学生掌握一一对应模型结构的前提下,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模型之间的结构关系推导出另外两种模型.
1.摆一摆
“植树节到了,四(1)班的同学们植了一行共10棵树.为了美化环境,同学们在每相邻的两棵树中间摆一盆花,一共可以摆多少盆?”学生用小棒、圆片摆树和花盆的放置情况(如图3)后,探究树与花之间的数量关系,并思考“如果树增加1棵,花会增加多少盆?”“如果树增加2棵呢?增加n棵呢?”“树增加的棵数与花增加的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2.画一画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能让别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关系”,并画出示意图(如图4),初步感受一一对应思想.
3.议一议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要画圆片与小棒很不方便,有没有更简单的画法”,并画出线段图.
4.比一比
教师出示问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要种),一共能种多少棵”,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分析题意,接着讨论:“如果我们把两棵树之间的间距称为间隔,那么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在图上表示出来吗?”在学生画出线段图后,教师拓展:“如果这条路长度变成30米、40米、100米、1000米……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这样吗?”“你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逐步抽象出两端都种树时的模型:棵数=间隔数+1.
5.捋一捋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利用模型之间的关系结构,推导另外两种模型.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情况发生了变化,路的一端有座楼,那么这一端就不能种树了.在这种情况下,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能不能结合线段图来说一说?”“如果不是最后一棵不种,而是第一棵不种,还有这样的关系吗?”“如果两端都有阻碍物,都不种树了,这时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交流后,得出:只种一端时,棵数=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时,棵数=间隔数-1.
三、让学生体会模型思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模型思想的建立是学生体会和理解数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基本途径.建立和求解模型的过程包括: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用数学符号建立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求出结果、并讨论结果的意义.这些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初步形成模型思想,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应用意识.”
对几何直观中呈现的图形,我们不仅要关注其直观形象性,还应注意其本身具有的模型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几何图形直观的一面,而且要注意直观背后蕴藏着的抽象意义,将作为直观实例的图形抽象为具有普适意义的模型,让学生感悟、体会模型思想.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提炼模型
从不同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相同的结构,并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几何直观教学要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抽象、归纳出同一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逐步从直观到抽象,为提炼模型做好铺垫,也为今后学习同类问题建立模型、积累经验.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让学生先说一说什么是,再让学生折出一张纸的.接着,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除了能折出一张纸的,还能怎样表示”.学生有的画出了长方形的,有的画出了正方形的,有的画出了正三角形的,有的画出了圆的,有的画出了线段图的……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想一想“为什么同样是,会有这么多形状、大小不一样的表示方法呢”.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些直观图形,抽象出这些图形中的相同结构——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4份,表示其中的1份.接着,教师将所有表示的图形都“统一”成某个图形,如圆的这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了从“现实情境”到“相同结构”的建模过程.
2.解释模型
寻找几何图形更广泛的现实背景.当学生从具体图形中抽象出的意义并建立了相应的几何直观模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到现实生活,寻找几何直观模型的现实背景,如“说说这个图形(用圆表示的),还可以表示生活中的哪些情况”,让学生意识到这个图形不仅是一个几何直观图形还是一个几何模型,从而体验模型思想.
几何直观并非“数形结合”的升级版,教师可以在充分理解几何概念的本质和特点后,强化几何直观教学,让学生充分感悟数学基本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