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革_合作学习论文

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革_合作学习论文

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课程论文,方式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基础教育课程已于2001年秋季在全国27个省市38个实验区开始试行,并将于2005年在全国全面实施。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力图通过建立课程标准、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化信息技术教育、改革教材及评价与考试制度等一系列举措,提倡、引导并促进学生建立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一、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改变

学习方式,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它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策略,指学习者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的而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倾向于借助具体形象进行记忆和思考,有的学生偏爱运用概念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有的学生善于运用视觉通道(读与看),有的学生倾向于运用听觉通道(如听讲、听广播),也有的学生喜欢运用动觉通道(动手做一做或自己说一遍)。学习倾向包括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性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比如,有的学生必须在绝对安静的环境中才能专心学习,而有的学生却喜欢在音乐的陪伴下学习,还有的学生能够在嘈杂的环境中有效地工作和学习;有的学生为获取家长许诺的奖励而学习,有的学生能够从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乐趣;有的学生喜欢在竞争中学习,也有的学生偏爱合作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过于强调以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为特征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其一,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采取“灌输——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式基本上是“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教育部组织的北京师范大学第六所高师院校的有关专家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调查表明,学生很少有以查阅资料、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对教师的调查显示,只有4%的教师认为上述方法有道理而且自己时常这样做。62%的教师认为这种方法虽有道理,但教学大纲、教材、应试制度等不具备这种条件。只有30%左右的教师认为“教学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更多的知识”、“不值得这样做”或“对中、低年级不合适”,甚至认为“浪费时间”;对课外作业形式的调查表明,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多数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而很少布置诸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这一类实践作业。其二,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在回答“课上,同学们有无发表与教师不同意见和想法的机会”时,45%的小学生和57%初中生回答“没有”或“很少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对课上没有把握答对的题目选择“想答,但担心答错”,“根本不想回答”的学生人数随年级升高而增长,这一现象从更深的层面反映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调查中,学生们列举许多科目,认为其中不得不死记硬背的东西过多。小学生提到最多的不得不死记硬背的科目是语文和数学,前者被提及的比例达55%,后者是33%。初中生认为不得不死记硬背的科目是政治、历史、语文、外语、地理、生物,其中提到语文需死记硬背的城市初中学生比例,甚至比提到外语需死记硬背的学生还多3个百分点。特别需提出的是政治课,85%的城市初中生和77%的乡村初中生认为政治不得不死记硬背(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研究课题组编: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的调查报告.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5~59页)。这种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了使基础教育真正着眼于学生潜能的激发、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和谐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变更旧的学习方式的主要内容。因此,新基础教育课程重在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革。

二、新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主动·探究·合作

针对基础教育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一)主动参与

主动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在学习中突出表现为“我要学”,而不是“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它一方面表现为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生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责任。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主动的学习。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任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

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提倡学习积极运用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这样才能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乐于探究

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它不象接受学习将学习内容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将学习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它不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是一种经历,包括经历挫折与失败,让学生亲身体验感知学习与认知的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较,它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发性的特征。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探究学习三个主要的目标。

(三)交流与合作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是相对于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而言的。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的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学生如果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新基础教育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明确的责任分工和高密度的交互作用,使教学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它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主动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是相互联系的。主动学习是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或一切有意义学习的前提;合作是在主动与探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合作离不开主动和探究,三者是有机联系的。

三、新学习方式下的有效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习与教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之间也是共存与互动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只有互相匹配、互相适应,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在新基础教育课程中,为提倡、引导和促进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充分准备其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

学生探究的问题既可由教师提出,也可由学生提出,但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需要时间过程,教师应制定好有关的课时计划、单元计划与中长期计划。最初可以由教师指定探究问题,然后教师可以逐步放手,通过以下策略让学生提出问题:将兴趣转化为合适合作探究的问题;创设情境,引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呈现矛盾的现象及其不同的解释;鼓励学生尽量提出问题,互相启发,而不作任何评判;故意唱唱反调,或反问几句,或问问为什么,使问题深化、清晰,引发学生的不同观点,产生争议性问题;提供提出问题的范例——其他同学提出问题或科学家提出问题的过程;利用一些问题枝干来提问,以此来训练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的主旨等。最后实现由学生独立提出问题。

(二)促进合作过程中的积极互动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合作中来,要有一种合作意识,心态应是开放的、宽容的、彼此间互相信任,学生之间既有分工,又有交流、互动,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帮助和启发,积极承担责任,共同完成任务。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促进小组成员之间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确定小组学习的共同目标;进行角色分配,使每人的角色互补或相关;进行工作分工,使每一成员所负责的任务成为其他成员完成相应任务的基础;共享资源,使每人只拥有完成整体任务的一部分资源或全组只有一项共同使用的资源;建立互相制约的奖励系统等。学生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争执不下”现象是很正常的。它说明还需要搜集更多的资料,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思考和交流,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沟通的技巧,如:批评对事不对人;描述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不急于对别人的观点作判断;针对具体事例,而非抽象观念进行讨论;进行角色转换,去除自我中心,整合不同观点等。同时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注意指导学生的合作技巧;可以通过海报等形式强调合作技巧的重要性;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自由表达等方式,以确定学生是否理解了合作技巧;安排适当情境,提供学生进行合作训练的机会,每次练习一两项,待熟练后再练习新的合作技巧;通过小组或全班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进行反省和改进。

(三)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程序和方法还不熟悉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说明,如可以提供探究活动的大致框架或提示清单,说明进行某种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但不要用僵死的模式固定学生的探究活动。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为了促进探究活动的深入,教师要发挥好“促进者”的作用:教师可以提出能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如“你怎么知道这是对的?”、“还有没有别的思路或可能性”等等;教师可以提出不同的(或反面的)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也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某些信息或问题,但要尽量避免把答案直接“提示”给学生。

(四)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

与传统学习方式相比,合作与探究学习活动可能需要一些特定的资源、工具和环境条件。因此,教师要针对特定的探究任务考虑学生需要什么资料、资源、工具、设备、环境条件,以及如何为学生提供便利等。当学生可能需要访问、调查有关的专家、社区人员时,教师要为此提供支持和指导。

总之,新基础教育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禁锢的情愫,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标签:;  ;  

新基础教育课程与学习方式的改革_合作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