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欣[1]2003年在《内皮素-1_(1-31)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皮素(endothelin,ET)_(1-31)是新发现的又一种成熟ET,由big ET经糜酶分解生成,具有收缩血管平滑肌,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升高平滑肌细胞胞浆钙浓度等作用,我们以前工作证明内原性ET-1_(1-21)在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中起重要作用,本工作试图在离体灌流大鼠心脏模型研究ET-1_(1-31)是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受体机制,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用Fluo-3负荷,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ET-1_(1-31)对心肌细胞胞浆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探讨ET-1_(1-31)作用的受体机制。SD大鼠72只,体重280-350克,麻醉下,取出心脏,固定于连接Langendorff装置的主动脉套管上。75厘米水柱恒压灌流K-H液,充以5%CO_2、95%O_2。给药方法:将ET-1_(1-31),BQ_(123)等试剂直接加入到K-H液中经灌流进入冠状循环观察ET-1_(1-31)等对离体心脏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 1、ET-1_(1-31)2×10~(-11)M-2×10~(-9)M灌流心脏,随着ET-1_(1-31)剂量浓度增加大鼠心脏出现室性旱(VEB),室性心动过速(VT)等心律失常,ET-1_(1-31)剂量越大其严重程度和心律失常评分(AS)越高并呈剂量依赖性。对照组(n=9)只灌流K-H液,平衡15min后观察60min内仅少数VEB,无VT和VF,组AS为0.11±0.33;ET-1_(1-31)2×10~(-11)M组(n=8),1例发生VT,组AS为0.50±0.76;ET-1_(1-31)2×10~(-10)M组(n=6),1例发生VT,组AS为0.67±1.21;ET-1_(1-31)2×10~(-9)M组(n=11),11例中8例发生VT,组AS为2.18±0.87。结果表明,ET-1_(1-31)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2、ET-1 ET_A受体特异拮抗剂BQ_(123)分别用2.5×10~(-10)M,2.5×10~(-9)M和2.5×10~(-8)M预处理15分钟再分别给能引起明显心律失常剂量的ET-1_(1-31)2×10~(-9)M,观察到随着BQ_(123)预处理剂量的增加ET-1_(1-31)引起的心律失常明显减轻,当BQ_(123)达2.5×10~(-9)M时,AS=1.50±1.38;BQ_(123)2.5×10~(-8)M时能完全预防ET-1_(123)2×10~(-9)M所致心律失常,AS=0.33±0.52,显着低于单独ET-1_(1-31)2×10~(-9)M组(P<0.01)。 3、内皮素转换酶抑制剂phosphoramidon 6×10~(-7)M和3×10~(-6)M预处理能明显硕士学位论文袁欣阻断但不能完全阻断ET一1,一3,2/10一,M所致的心律失常。 4、人工模拟与ET一l一31所致相同程度低冠脉流量,则不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表明ET一1,一3,具有原发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而非主要因ET一1,一3,收缩冠状血管而产生。 s、在培养心肌细胞ET一1,一3110一‘’M一10一‘0M可引起心肌细胞胞浆钙([Ca’‘]i)升高,而ET一1,一3110一,M一10一SM可引起舒张期最低[ea’‘]i上升和收缩期最高[ea’‘],降低,[Ca’‘]、瞬变幅度降低,ET一11一3110一,M以上浓度可引起[Ca’‘];瞬变减弱直至消失。aQ,2。可有效拮抗ET一1,一31对心肌细胞[Ca’‘],的影响,phosphoramidon可部分拮抗ET一1,一31对心肌细胞【Ca’‘」;的影响。 结论: 1 .ET一1卜3,能引起灌流的离体大鼠心脏发生室性早搏(VEB)、室性心动过速(vT)等心律失常,并呈剂量依赖性; 2 .ET,受体特异拮杭剂BQ12,能有效预防ET一1,一31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3.内皮素转换酶抑$lJ剂phosphoramidon也能显着减弱ET一11一3,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4.ET一1,一3,有增高培养心肌细胞[Ca’‘],的作用,ET一1卜3110一SM以上浓度可引起心肌细胞收缩期最高【Caz+]‘下降和舒张期最低「Caz+]‘升高,〔Ca门‘瞬变节律不齐,幅度明显降少,甚至[Ca’+],瞬变终止 5.BQI,3能完全阻断ET一1,一31对心肌细胞[Ca’‘]、瞬变的影响。 6·phosphoramidon能显着抑$lj ET一1,一3,对心肌细胞[ea’‘]i瞬变的影响。 结果表明,ET一1卜3,有明显的致心律失常作用,这一作用主要由ET‘受体介导,ET一1:一3,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可能部分通过其转换为ET一1,一2,发挥作用。本结果对全面认识ET一1;一31的生物学效应、对解释临床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袁欣, 任安经, 潘燕霞, 林丽, 鲁彦[2]2004年在《内皮素-1_(1-31)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皮素(endothelin,ET)_(1-31)是新发现的又一种成熟ET,由big ET经糜酶分解生成,具有收缩血管平滑肌,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升高平滑肌细胞胞浆钙浓度等作用,我们以前工作证明内源性ET-1_(1-21)在急性缺血性心律失常中起重要作用,本工作试图在离体灌流大鼠心脏研究ET-1_(1-31)有否致心律失常作用,在原代培养的新生大鼠心肌细胞观察ET-1_(1-31)对心肌细胞胞浆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以探讨ET-1_(1-31)作用的受体机制。SD大鼠72只,体重280-350 g,麻醉下,取出心脏,作Langendorff灌流,
鲁彦[3]2005年在《内皮素-1_(1-31)的心血管效应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ET-1_(1-31)是糜酶水解大内皮素产生的由31个氨基酸组成的内皮素家族的新成员。ET-1_(1-31)可直接激活ET受体,也可由ECE水解为ET-1_(1-21)间接产生效应。在外周,ET-1_(1-31)有收缩平滑肌、促进细胞增殖等生物学作用。ET-1_(1-31)的心血管效应尚未明确。本工作证明经冠状动脉口给予ET-1_(1-31)产生升压作用,无降压作用。中枢给予ET-1_(1-31)产生与ET-1_(1-21)类似的心血管效应,ET-1_(1-31)的中枢心血管效应通过转换为ET-1_(1-21)间接产生,不是ET-1_(1-31)本身作用。ET-1_(1-31)有增高培养心肌细胞[ca~(2+)]i的作用,10~(-8)mol/ET-1_(1-31)能减小钙瞬变幅度,该作用部分是ET-1_(1-31)的直接作用。ET-1_(1-31)的中枢心血管效应和增加胞浆[Ca~(2+)]的作用是由ETA受体介导,与ETB受体关系不大。
鲁彦, 林丽, 袁文俊[4]2005年在《内皮素家系的新成员——内皮素_(1-31)》文中认为内皮素1 3 1(endothelins1 3 1,ETs1 3 1)是糜酶水解内皮素原产生的一种成熟内皮素 ,有ET 11 3 1、ET 2 1 3 1和ET 31 3 1叁种异构体 ,目前已检测到ETs1 3 1分布于人、猴和仓鼠的粒细胞、肝脏、肺、气管、肾和肾上腺等组织。ETs1 3 1具有促细胞增殖、收缩平滑肌、升高平滑肌细胞游离Ca2 + 、引起炎性细胞趋化和致心律失常等生物学效应 ,也可经内皮素转换酶水解为ETs1 2 1而间接产生效应。ETs1 3 1很可能与支气管哮喘、先兆子痫、动脉粥样硬化和肾小球肾炎等疾病密切相关
周东海[5]2005年在《内皮素-1及其受体、受体拮抗剂在肺动脉高压综合征肉鸡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pulmonary hypertension syndrome,PHS)亦称肉鸡腹水综合征(ascites syndrome,AS),又称“心衰综合征”(heart failure syndrome,HFS)等,是快速生长肉鸡的一种常见非传染性疾病,以明显的腹水和心、肺功能衰竭为特征。全世界养鸡业每年因此病而损失巨大,随着养鸡业的发展,该病的发生有逐渐上升之势。肺动脉压升高是肉鸡肺动脉高压综合征的重要特点并对它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内皮素(endothelin-1,ET-1)是一种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和促进细胞增生的血管活性多肽,心钠素(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Ⅱ)、NO等在心血管系统功能的调节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为研究肉鸡PHS的发病机理,本试验主要从ET-1角度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试验进行了研究:用高能日粮饲喂较多肉鸡的方法获得PHS肉鸡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比较了不同腹水程度肉鸡在不同日龄时血浆和主要组织中ET-1的含量,同时还用硝酸还原酶法和放射免疫法对NO、NOS、ANP、AⅡ在肉鸡PHS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加以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和RT-PCR的方法研究了ETA受体及其基因在不同腹水程度和不同日龄肉鸡体内的分布情况及其表达水平;通过短期静脉注射ET-1、内皮素受体拮抗剂BQ123和长期给予ET-1的方法研究了ET-1、BQ123对肉鸡肺动脉压、PHS发病率、主要组织病理变化以及一些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同时利用细胞培养的方法研究了ET-1、BQ123、L-Arg、L-NAME对培养的肉鸡心肌细胞的作用,从而比较全面地从ET-1的角度研究了肉鸡PHS的发病机理。主要试验结果如下: (1) 用高能日粮饲养肉鸡时从10日龄起有PHS发生,发病率为5.3%-6.7%,与自然情况下的发病率基本相同;右心导管法研究发现2-6周龄时肺动脉高压(PH)组肉鸡的平均肺动脉压(mPAP)极显着(p<0.01)高于正常组肉鸡;腹水心脏指数(ascites heart index,AHI)也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高于正常组,且随日龄的增长有上升的趋势;PH组肉鸡血浆和主要组织(心、肝、肺、肾)中ET-1在2-5周龄时也显着(p<0.01)或极显着(p<0.05)高于正常组,而在6周龄时则呈现出复杂的变化;血浆ANP、NO、AⅡ在2-5周龄时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正常组,随日龄的增长有升高的趋势,而在6周龄时则呈现出不规则的变化;几种组织相比,肺脏ET-1的含量最高;mPAP与血浆ET-1相关性显着,与血浆NO没有相关性,血浆ET-1与NO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 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和RT-PCR的方法对不同腹水程度、不同日龄肉鸡ETAR及其基因在体内定位及其表达变化的情况进行了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宁田海, 佟金[6]2015年在《《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文中指出说明:1本索引按关键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2在第1个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汉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序,以后依次类推。在第1个汉字音同字不同的情况下,按笔划多少排列。3在关键词相同的情况下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4以英文为首的词,按第1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居文中关键词之前。5在第1个英文字母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依次类推。6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佚名[7]2017年在《《中国循环杂志》2017年第32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表明说明:(1)本索引按关键词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序。(2)在第1个汉字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汉字拼音字母顺序排序,以后依次类推。在第1个汉字音同字不同的情况下,按笔划多少排列。(3)在关键词相同的情况下按发表先后顺序排列。(4)以英文为首的词,按第1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居文中关键词之前。(5)在第1个英文字母相同的情况下,按第2个英文字母顺序先后排列,依次类推。(6)文题、作者后括号内数字为期号,最后为起页。
张硕峰[8]2007年在《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心脏毒效关系及甘草苷的干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附子、川乌和草乌(以下简称附子类)均为含乌头碱类的有毒中药,生品毒性很大,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故多经加工炮制减毒后用于临床。附子类药材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是其主要的毒性成分,也是这类药材回阳救逆、温中止痛的主要活性成分。其心脏毒性机制多认为是促使心肌细胞Na~+通道开放,加速Na~+内流,促使细胞去极化,从而导致心律失常。附子类药材的毒性与产地、品种、炮制方法有关。本课题组其他研究表明不同产地的附子指纹图谱的相似度差异较大,表明附子类药材中生物碱的含量差异大,因而对本类药材的毒性影响亦很大。炮制亦是附子类药材减毒的主要方式,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出现乌头的炮制方法起,演变至今已有约70多种炮制方法,有浸制、煮制、蒸制、甘草制、蜜制、醋制、豆腐制、黑豆制、甘草白矾制、甘草皂角制、甘草银花制等。现代又提出了盐煮法、高压蒸法、热烘法等。附子类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双酯二萜类生物碱的酯键水解,失去乙酰基生成单酯二萜类生物碱(如苯甲酰乌头碱),再继续水解失去苯甲酰基生成乌头原碱(aconine)。水解后水解产物毒性显着下降,苯甲酰乌头碱毒性约为乌头碱的1/200,而乌头原碱毒性仅为乌头碱的1/2000。此外在炮制过程中,脂肪酰基取代了双酯二萜类生物碱C_8-OH上的乙酰基而生成脂碱,也可降低附子类药材的毒性。由此可见炮制可明显降低附子类药材中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从而达到减毒的作用。历代医家对附子类药材炮制目的的认识基本上可分为减毒和增效两方面。而目前的炮制研究和饮片生产主要关注的是减毒,对于增效(存效)则不太重视。现行的乌头炮制方法为了降低毒性,采用的是先漂和浸,使部分剧毒的双酯型生物碱流失;再进行蒸或煮,使其水解成毒性较低的单酯型生物碱和胺醇型生物碱的方法。而附子类药材中双酯型生物碱成分既是有毒成分,同时又是其回阳救逆、抗炎、镇痛的有效成分。故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不仅与附子类药材毒性的大小关系密切,而且与其药效的强弱密切相关。通过生物实验确定双酯型生物碱含量与其药效和毒性的关系,对规范含乌头碱类中药炮制工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从叁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心脏毒性与强心作用的入手,观察比较叁种双酯型生物碱量-效、量-毒关系及其安全范围,为含乌头碱类中药炮制的改进提供实验依据。配伍是中医组方遣药特色之一,在“七情合和”与“君臣佐使”的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在使用附子的过程中通过与不同药物的配伍,或解其毒,或增其效。如《食疗本草》有云:“黑豆煮食之,杀乌头、附子毒。”《本草经集注》云:“俗方每用附子,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故传统配伍方法包括以甘缓毒、以收约散,以寒制热、以柔克刚,经常与附子配伍的药材有甘草、干姜、大黄、地黄、芍药、防己等。其中历代医家用附子多配伍甘草,因而甘草在含有附子类药材的方剂中应用最为广泛。“用甘草盖以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景岳全书》)。即甘草与附子相伍既温养阳气,调中补虚,加强附子回阳救逆作用;又补偏救弊,缓和药性。甘草是中医临床使用最多的药材之一。甘草化学成分主要有甘草叁萜皂苷类、甘草黄酮类、甘草多糖类等。甘草与附子配伍减毒机理的研究多是集中于不同化学成分间的相互作用,认为甘草酸在体内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能与乌头类生物碱的羟基结合,生成低毒或无毒的葡萄糖醛酸络合物而由尿排出。甘草黄酮类成分与酯型生物碱生成沉淀,从而降低药液中酯型生物碱含量,起到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此外,有文献报道甘草对抗乌头碱所致心律失常的主要成分为甘草黄酮类成分,而甘草中的黄酮类主要是以二氢黄酮类(如甘草苷)和查尔酮类(如异甘草苷)化合物为主。且甘草苷对抗乌头碱的作用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从甘草苷入手,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从生物效应的角度研究附子、甘草配伍对附子毒效成分生物作用发挥的影响及减毒增效的机制。本研究的成果对揭示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用药有着现实的意义。本研究,首先从整体、器官、细胞水平分析比较了叁种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中乌头碱和次乌头碱)的量-时-毒关系及其对心功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甘草苷对心功能的影响及甘草苷对乌头碱心脏毒性的对抗作用和甘草苷对乌头碱强心作用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试图从离子通道水平分析甘草苷对乌头碱心脏作用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一、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心脏毒性及强心作用1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心脏毒性1.1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在体大鼠心脏的毒性作用以大鼠Ⅱ导联心电图变化为指标,采用Medlab生理信号记录系统,经大鼠股静脉缓慢恒速推注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动态观察比较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乌头碱持续缓慢恒速静脉注射后,累计给药剂量为17.5μg·kg~(-1)、42.8μg·kg~(-1)、80.8μg·kg~(-1)、84.5μg·kg~(-1)、106.7μg·kg~(-1),中乌头碱持续缓慢恒速静脉注射后,累计给药剂量为18.1μg·kg~(-1)、25.9μg·kg~(-1)、158.2μg·kg~(-1)、148.0μg·kg~(-1)、265.3μg·kg~(-1),次乌头碱持续缓慢恒速静脉注射后,累计给药剂量为60.0μg·kg~(-1)、134.1μg·kg~(-1)、2571.4μg·kg~(-1)、4182.3μg·kg~(-1)、6177.4μg·kg~(-1)时依次出现室性早搏(PVC)、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扑动(VFL)、心室纤颤(VF)直至停搏(CA)动物死亡。其中次乌头碱出现VFL、VF、CA的累计剂量明显高于乌头碱、中乌头碱(与乌头碱、中乌头碱组相比较p<0.01)。1.2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离体大鼠心脏毒性作用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法,用微量注射泵由离体心脏主动脉基部分别随灌注液缓慢注射乌头碱等叁种双酯型生物碱,观察比较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对离体心脏的毒性作用。结果可见:附子中双酯型生物碱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持续缓慢灌注后,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累计灌注量分别为18.3μg、21.0μg、226.7μg时出现CA,其中次乌头碱的累计灌注量最大(与乌头碱、中乌头碱组相比较p<0.01)。1.3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时-毒关系、量-毒关系研究以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活力(LDH)为指标,观察比较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毒时效关系。结果可见随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浓度的提高(乌头碱、中乌头碱终浓度依次为0.5μM、2μM、8μM、32μM,次乌头碱终浓度依次为1μM、4μM、16μM、64μM)、孵育时间的延长(30min、60min、120min)心肌细胞活力明显降低,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活力明显升高。其中细胞活力降低10%~50%,LDH活力升高5~10倍(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1)。2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心功能的影响2.1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尼莫地平致心衰大鼠左心功能的影响本实验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复制大鼠心衰模型,采用Medlab生理信号记录系统,经大鼠股静脉恒速缓慢推注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动态观察比较随累计给药剂量的增加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强心作用。结果表明,随乌头碱、中乌头碱给药剂量的增加,模型动物的心率明显加快(最高分别增加24%、35%)、心室收缩期明显缩短(最高分别缩短38%、45%)(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p<0.01);心肌收缩性能亦明显增强,表现为+dp/dtmax,Vmax,LVDP,LVSP、RPP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较p<0.01)。其中乌头碱、中乌头碱累计给药在1.67μg~10μg时+dp/dtmax最高分别增加32%、21%,Vmax最高分别增加100%、45%,LVDP最高分别增加36%、30%,RPP最高分别增加34%、38%。次乌头碱作用亦与乌头碱相似,累计给药在3.33μg~20μg时心率增加8.5%,心室收缩期最高缩短10.3%,+dp/dtmax最高增加30%,Vmax最高增加67%,LVDP最高增加13%,RPP最高增加17%。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均可明显降低LVEDP(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p<0.01),但对-dp/dtmax作用较弱。2.2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离体大鼠心脏左心功能的影响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法和Medlab生理信号记录系统,用微量注射泵由主动脉基部分别随灌注液恒速缓慢注射乌头碱等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动态观察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离体大鼠心脏的作用。结果可见:使用乌头碱、中乌头碱灌注后,随累计灌注量的增加心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其中乌头碱、中乌头碱在累计灌注量为11.67μg时,心率分别增加98%、40%。而次乌头碱,随累计灌注量的增加心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1),在累计灌注量为40μg、46.67μg时,心率分别降低66%。乌头碱在累计灌注量5μg、中乌头碱在累计灌注量6.67μg时,可明显升高+dp/dtmax(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分别增加14.9%、23.2%,但随后逐渐降低。中乌头碱、次乌头碱随累计灌注量的增加-dp/dtmax呈逐渐上升趋势。3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脏作用的治疗指数将实验1.1(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在体大鼠心脏的毒性作用结果)的原始数据,按每例动物的实验结果作柱状图,随机截取不同给药剂量,计算在该剂量时出现毒性反应(PVC、VT、VF、VFL、CA)的阳性率,用Bliss法计算相应毒性反应的半数致死量。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LD_(50)分别为334μg·kg~(-1)、271μg·kg~(-1)、921μg·kg~(-1)。将实验2.1(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在体大鼠心脏的毒性作用)结果的原始数据,分别计算各例动物的RPP、+dp/dtmax造模前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率,选择最大值作为最大效应量,用Bliss法计算50%最大效应量(ED_(50))。计算各例ED_(50)的均值,标准差。以RPP变化率为指标计算,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ED_(50)分别为5.69μg·kg~(-1)、3.58μg·kg~(-1)、7.24μg·kg~(-1)。以+dp/dtmax为指标计算,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的ED_(50)分别为8.49μg·kg~(-1)、7.65μg·kg~(-1)、18.09μg·kg~(-1)。以LD_(50)/ED_(50)(分别以RPP、+dp/dtmax为指标)计算叁种双酯型生物碱对心脏作用的治疗指数(TI)。结果表明以RPP为指标计算TI,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分别为58.73、60.62、127.19,以+dp/dtmax为指标计算TI,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分别为39.34、28.37、50.92。综上所述,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也具有明显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在叁种双酯型生物碱中次乌头碱的毒性较弱,治疗指数最大,可作为评价附子类中药材炮制标准之一。二、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乌头碱心脏毒性及强心作用的影响及机制分析1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乌头碱毒性的影响1.1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乌头碱小鼠毒性的影响以小鼠存活率为指标,采用尾静脉先后注射甘草苷、乌头碱的方法,观察不同剂量的甘草苷对乌头碱毒性的对抗作用。结果表明,使用甘草苷后,呈剂量依赖性部分对抗乌头碱的毒性,提高机体对乌头碱的耐受力,甘草苷6 mg·kg~(-1)、3 mg·kg~(-1)、1.5 mg·kg~(-1)使乌头碱0.4 mg·kg~(-1)的死亡率分别降低55%、30%、10%,其中甘草苷6 mg·kg~(-1)、3 mg·kg~(-1)作用明显(与乌头碱组相比较p<0.05,p<0.01)。1.2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乌头碱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以大鼠Ⅱ导联心电图变化为指标,采用Medlab生理信号记录系统,经大鼠股静脉缓慢恒速推注乌头碱,动态观察比较乌头碱及不同剂量的甘草苷对乌头碱心脏毒性的对抗作用。结果表明,甘草苷可明显提高大鼠对乌头碱的耐受量,延缓VF、VFL、CA等心脏毒性反应的出现,但对乌头碱引起的PVC、VT的对抗作用不明显。其中乌头碱累计给药剂量为17.5μg·kg~(-1)、42.8μg·kg~(-1)、80.8μg·kg~(-1)、84.5μg·kg~(-1)、106.7μg·kg~(-1)时依次出现PVC、VT、VF、VFL直至CA动物死亡。甘草苷3mg·kg~(-1)可使乌头碱产生相应的心脏毒性的剂量分别提高1.7%、55.8%、930.2%、930.4%、845.9%,甘草苷1.5mg·kg~(-1)分别提高46.9%、110.0%、285.4%、365.3%、458.8%,甘草苷0.75mg·kg~(-1)分别提高12.6%、0.9%、274.8%、301.9%、319.0%。1.3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乌头碱离体大鼠心脏毒性的影响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法,用微量注射泵由主动脉基部分别随灌注液缓慢注射乌头碱及甘草苷,观察比较及不同浓度的甘草苷对乌头碱对离体大鼠心脏毒性的拮抗作用。结果表明,乌头碱累计灌注量为18.3μg时,离体心脏停搏;甘草苷以80、40、20μg/h的速度灌注可使大鼠离体心脏对乌头碱的耐受量分别提高342.1%、198.4%、177.6%,减缓停搏反应的出现(与乌头碱组相比较p<0.05,p<0.01)。1.4甘草苷与乌头碱对乳鼠心肌细胞的细胞活力、细胞膜通透性、钠钾ATP酶、钙镁ATP酶的影响以细胞活力、LDH活力,钠钾ATP酶、钙镁ATP酶活性为指标观察不同浓度的甘草苷对乌头碱毒性的影响。结果可见:乌头碱终浓度为8gM对乳鼠心肌细胞的活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细胞活力为对照组的79.4%(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而甘草苷终浓度为64μM对心肌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细胞活力为对照组的90%。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乌头碱:甘草苷分别为8μM:1μM、8μM:4μM、8μM:8μM、8μM:16μM、8μM:64μM),对心肌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增强(细胞活力分别为对照组的63.3%、64%、64.3%、73.6%、85.7%,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1),并与甘草苷所占比例的增加呈正相关。乌头碱终浓度为8μM、甘草苷终浓度为64μM对乳鼠心肌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有明显增强作用,使培养液中LDH活力分别升高570.1%、558.4%(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提示两者对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损伤作用。但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后(乌头碱:甘草苷分别为8μM:1μM、8μM:4μM、8μM:8μM、8μM:16μM、8μM:64μM),此作用与乌头碱组、甘草苷组相比较未见明显增强(LDH活力分别升高499.3%、511.3%、533.9%、545.6%、601.1%,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1)。乌头碱8μM、甘草苷16μM孵育1小时对乳鼠心肌细胞细胞膜Na~+-K~+ATP酶、Ca~(2+)-Mg~(2+)ATP酶活性的影响不显着,但两者按乌头碱8μM、甘草苷16μM比例混合后,可明显增强乳鼠心肌细胞细胞膜Na~+-K~+ATP酶活性,使其提高约114.4%(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2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乌头碱强心作用的影响2.1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尼莫地平致心衰大鼠强心作用的影响本实验选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复制大鼠心衰模型,采用Medlab生理信号记录系统,经大鼠股静脉分别缓慢恒速推注乌头碱,动态观察比较不同剂量甘草苷提前给药对乌头碱及强心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使用尼莫地平后模型动物的心功能各项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变表现为+dp/dtmax、-dp/dtmax、Vmax、LVSP、LVDP明显降低,心率的明显减慢,心室收缩期、心室舒张期均明显延长(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P<0.01)乌头碱组随累计乌头碱给药量的增加,心功能各项指标明显改善,表现为+dp/dtmax、Vmax、Vpm、LVDP、RPP明显升高,心率的加快,心室收缩期明显缩短(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p<0.01)。甘草苷随给药剂量的增加可明显抑制模型动物心率的降低(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p<0.01),但甘草苷提前给药可抑制乌头碱所致的模型动物心率的增加(与乌头碱组相比较p<0.05)。甘草苷组及甘草苷+乌头碱各剂量组,随累计给药量的增加,心肌收缩性能明显增强,表现为+dp/dtmax、Vmax、Vpm、LVDP明显升高,抑制模型动物-dp/dtmax、RPP的降低,降低LVEDP,抑制模型动物心室收缩期的延长(与模型组相比较p<0.05,p<0.01)。甘草苷3mg·kg~(-1)提前给药可明显增强乌头碱对+dp/dtmax、Vmax、LVDP、RPP的作用,对左心心室收缩期的缩短的趋势,(与乌头碱组相比较p<0.05,p<0.01),但对Vpm作用不明显。甘草苷1.5 mg·kg~(-1)、0.75mg·kg~(-1)提前给药对乌头碱的强心作用无明显影响。综上所述:乌头碱、甘草苷均可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增加心率,增加心肌耗氧量;甘草苷3mg·kg~(-1)的强心作用与乌头碱的强心作用协同作用。2.2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离体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采用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法和Medlab生理信号记录系统,用微量注射泵由主动脉基部分别随灌注液缓慢注射乌头碱及甘草苷,对观察甘草苷对乌头碱对离体大鼠心脏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草苷80μg/h灌注可增强乌头碱升高+dp/dtmax、-dp/dtmax的作用,使乌头碱+dp/dtmax、-dp/dtmax的最大增加百分率分别升高73.8%、160.4%,使乌头碱的作用强度增强(与乌头碱组相比较p<0.05),作用时间延长。3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乌头碱安全范围的影响将实验1.2(甘草苷对乌头碱致大鼠心脏毒性的对抗作用)的原始数据,按每例动物的实验结果作柱状图,随机截取不同给药剂量,计算在该剂量时出现毒性反应(PVC、VT、VF、VFL、CA)的阳性率,用Bliss法计算相应毒性反应的TD_(50)、LD_(50)。乌头碱的LD_(50)为334μg·kg~(-1),而使用甘草苷3μg·kg~(-1)、1.5μg·kg~(-1)、0.75mg·kg~(-1)后乌头碱的LD_(50)分别为1041μg·kg~(-1)、440μg·kg~(-1)、386μg·kg~(-1);而乌头碱引起VF、VFL的半数中毒量明显提高,且甘草苷剂量越大作用越明显,其中甘草苷3mg·kg~(-1)可使乌头碱引起VF、VFL的TD_(50)分别增加约5倍、7倍;甘草苷1.5mg·kg~(-1)可使乌头碱引起VF、VFL的TD_(50)、LD_(50)分别增加约3.5倍、4倍,甘草苷0.75mg·kg~(-1)可使乌头碱引起VF、VFL的TD_(50)分别增加约2.5倍、3.5倍。但对PVC、VT的发生无明显影响。将实验2.1(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对尼莫地平致心衰大鼠强心作用的影响)的原始数据,分别计算各例动物的RPP、+dp/dtmax造模前后各时间点的变化率,选择最大值作为最大效应量,用DAS软件计算ED_(50)。以RPP、+dp/dtmax变化率为指标计算的乌头碱的ED_(50)分别为5.69μg·kg~(-1)、8.49μg·kg~(-1)。而使用甘草苷3 mg·kg~(-1)、1.5 mg·kg~(-1)、0.75mg·kg~(-1)后乌头碱的ED_(50)分别为14.51μg·kg~(-1)、7.26μg·kg~(-1)、7.36μg·kg~(-1)和12.91μg·kg~(-1)、7.79μg·kg~(-1)、9.70μg·kg~(-1)。以+dp/dtmax变化率为指标计算乌头碱对心脏作用的TI,乌头碱为39.34,而使用甘草苷3 mg·kg~(-1)、1.5 mg·kg~(-1)、0.75mg·kg~(-1)后乌头碱的TI分别为80.59、56.45、40.10;以RPP变化率为指标计算TI,乌头碱为58.73,而使用甘草苷3 mg·kg~(-1)、1.5 mg·kg~(-1)、0.75mg·kg~(-1)后乌头碱的TI分别为71.68、60.35、52.88。4、甘草苷、乌头碱对豚鼠心肌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应用膜片钳技术观察乌头碱、甘草苷对心肌钠离子通道及L-钙离子通道的影响。结果表明乌头碱可使豚鼠心肌细胞钠离子电流增强,抑制L-钙离子通道。甘草苷可抑制心肌细胞钠电流增强,但对L-钙离子通道作用不明显。结语: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具有明显的心脏毒性,也具有明显改善心功能的作用。在叁种双酯型生物碱中次乌头碱的毒性较弱,治疗指数最大。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可降低乌头碱的心脏毒性,并与乌头碱的强心作用有协同作用,使乌头碱对心脏作用的安全范围扩大。甘草苷与乌头碱配伍减毒增效(存效)的作用机制与其抑制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作用有关。本研究的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动态观察了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的量-效,量-毒关系,比较了乌头碱、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对心脏毒性的TD_(50),强心作用的ED_(50),及其对心脏作用的治疗指数的大小。2、本研究首次确定甘草中黄酮类成分甘草苷具有对抗乌头碱毒性的作用。并从生物效应的角度提供了实验依据。为中药甘草、附子配伍解毒增效的理论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3、本研究首次从心肌细胞膜离子通道的角度研究了甘草苷对抗乌头碱毒性的机制。
周彤[9]2009年在《阿魏酸钠与胺碘酮对家兔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作用的对比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家兔耐钙心肌细胞急性分离及电生理记录的方法学探讨目的:细胞标本制备的质量是膜片钳实验成功的关键,本研究探讨通过改变细胞外液成分获取适于电生理研究的耐钙心室肌细胞及L-型钙通道电流(I_(Ca-L))、延迟整流钾电流(I_K)记录的方法。方法:家兔心室肌细胞急性分离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及酶解消化分离技术,心脏灌流前实验组细胞外液为正常台氏液,对照组细胞外液为无钙台氏液,观察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对获取适于电生理记录的单个耐钙心肌细胞的影响;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实验组分别以含BaCl_2的台氏液及N-甲基-D-葡萄糖胺(NMDG)溶液作为细胞外液记录I_(Ca-L)及I_K,对照组为正常台氏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心室肌细胞存活率和耐钙心肌细胞存活率均明显升高(71.0%±9.7% vs 54.5%±10.1%; 52.0%±7.9% vs 38.5%±10.8%, n=10, P<0.05)。实验组引出的I_(Ca-L)峰值电流大于对照组(15.2±7.1 pA/pF vs 7.4±2.4 pA/pF, n=10,P<0.05)。实验20 min与实验5 min记录的I_(Ca-L)峰值比较,对照组I_(Ca-L)峰值电流的变化率为36.1%±9.1% (n=10, P<0.05),即I_(Ca-L)峰值电流在实验20 min衰减;实验组I_(Ca-L)峰值电流的变化率为3.0%±4.7% (n=10, P>0.05),即I_(Ca-L)峰值电流幅值稳定。实验组I_K时间依赖性外向电流及尾电流随去极化时间延长增大作用更明显(1.39±0.05pA/pF vs 0.53±0.14 pA/pF, 0.74±0.09 pA/pF vs 0.39±0.13 pA/pF, n=10, P<0.05)。结论: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有助于获取耐钙心肌细胞,以含BaCl_2的台氏液及NMDG溶液作为细胞外液易于获得典型而稳定的I_(Ca-L)及I_K。第二部分阿魏酸钠与胺碘酮对家兔心室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的影响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细胞膜L-型钙通道电流(I_(Ca-L))的影响。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以经典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为对照,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3、10、30、100μmol/L的阿魏酸钠及1、3、10、30μmol/L的胺碘酮对心室肌细胞膜I_(Ca-L)的作用。结果:阿魏酸钠及胺碘酮均呈浓度依赖性抑制L-型钙电流。3、10、30、100μmol/L的阿魏酸钠对I_(Ca-L)的抑制率分别为11.1%±2.4%、26.9%±6.2%、40.5%±5.0%、61.9%±5.5% (P<0.05);1、3、10、30μmol/L的胺碘酮对I_(Ca-L)的抑制率分别为21.1%±3.8%、32.6%±2.6%、52.6%±4.6%、71.4%±7.0% (P<0.05);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32.6μmol/L及9.5μmol/L,阿魏酸钠的抑制作用弱于胺碘酮(P<0.05)。阿魏酸钠对I_(Ca-L)动力学的影响类似于胺碘酮,二者均能使I_(Ca-L)电流-电压曲线上移,未改变I-V曲线形状;使稳态激活曲线右移,失活曲线左移,使激活曲线与失活曲线之间相交的“窗流”区域缩小;并使I_(Ca-L)恢复曲线的t值增加,恢复曲线右移,即减慢钙通道灭活后的恢复过程。结论:阿魏酸钠对I_(Ca-L)具有浓度依赖性阻滞作用,且使I_(Ca-L)的激活减慢、失活加快,并且失活后的恢复时间延长,阿魏酸钠的抑制作用虽弱于胺碘酮,但具有与胺碘酮相似的阻滞I_(Ca-L)且影响I_(Ca-L)的动力学特性,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之一。第叁部分阿魏酸钠与胺碘酮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钾通道电流的影响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细胞膜延迟整流钾电流快速与缓慢激活成分(I_(Kr)、I_(Ks))、内向整流钾电流(I_(Kl))、瞬时外向钾电流(I_(to))的影响。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以经典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为对照,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浓度为3、10、30、100μmol/L的阿魏酸钠对心室肌细胞膜I_(Kr)、I_(Ks)、I_(Kl)及I_(to)的作用。结果:阿魏酸钠的作用弱于胺碘酮,二者均可浓度依赖性抑制I_(Kr)、I_(ks)时间依赖性外向电流及尾电流(I_(Kr,tail)、I_(Ks, tail)),3、10、30、100μmol/L的阿魏酸钠对I_(Kr, tail)的抑制率为12.1%±2.5%、24.1%±3.0%、47.0%±5.8%及58.5%±8.3%(n=5,P<0.05);对I_(Ks, tail)的抑制率为15.6%±6.4%、27.1%±6.5%、45.6%±5.7%及51.8%±6.6%(n=5,P<0.05),其对I_(Kr, tail)及I_(Ks, tail)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均大于胺碘酮(43.6 vs 3.48μmol/L,44.8 vs 5.11μmol/L)。30、100μmol/L的阿魏酸钠及10、30μmol/L的胺碘酮可使I_(kl)的I-V曲线左移,在-100 mV及-20 mV测试电压下,浓度为100μmol/L的阿魏酸钠对I_(kl)内向电流及外向电流抑制率小于30μmol/L的胺碘酮(24.3%±8.8% vs 29.7%±8.0%; 17.7%±3.3% vs 20.1%±10.6%, n=5, P<0.05)。阿魏酸钠与胺碘酮均不影响I_(to)及其I-V曲线。结论:阿魏酸钠对复极期钾电流具有阻滞作用,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之一。第四部分阿魏酸钠与胺碘酮对家兔心室肌细胞钠通道电流的影响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细胞膜钠通道电流(I_(Na))的影响。方法:酶解法急性分离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以经典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为对照,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浓度为100μmol/L的阿魏酸钠及10μmol/L胺碘酮对心室肌细胞膜I_(Na)的作用。结果:10μmol/L胺碘酮使I_(Na)峰值电流由20.9±3.63 pA/pF减为12.0±2.69 pA/pF(n=5, P<0.05),抑制率为42.6%±4.87%;胺碘酮使I_(Na)的I-V曲线上移。100μmol/L阿魏酸钠不改变I_(Na)峰值电流(16.6±4.52 pA/pF vs 15.8±3.21 pA/pF,抑制率为6.12%±5.41%, n=5, P>0.05),且不影响I-V曲线。结论:阿魏酸钠急性灌流不影响家兔心室肌细胞I_(Na)。
袁明杰[10]2010年在《Ghrelin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和心室重构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SCD)的高危人群。心肌梗死(MI)后心室重构是导致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原因。除了发生心室重构外,还伴有电重构和神经重构,叁者相互作用构成MI后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最近在动物和人身上的一些研究显示了异质的交感神经重构和神经增生与MI后SCD发生的密切关系。虽然MI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仍然没有完全弄清楚,但增加的交感神经活性及异常的心室传导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心功能是MI后SCD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有鉴于此,对MI后神经重构及心室重构进行有效干预势必能降低SCD的发生。Ghrelin是最近从胃中分离出来的体内生长激素释放肽受体的天然配体,除了增加食欲,促进生长激素释放外,研究发现其具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包括抗炎作用,舒血管效应,调节心肌细胞能量代谢等。本文试图探讨其在MI后的心脏保护作用,整个研究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Ghrelin抑制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脏神经重构目的:Ghrelin是最近在胃中分离出来的生长激素释放肽受体的内源性配体,在心血管系统显示出了保护效应。本部分实验探讨了ghrelin对MI后大鼠神经重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制作MI模型,在手术后第一天开始给予ghrelin皮下注射,剂量为100μg/kg,每天两次。对照组开胸后在冠状动脉下穿线,但不结扎,予盐水作相应部位注射。经过4个星期治疗后,处死动物。检测梗死区及梗死边缘区神经生长因子,神经纤维标志物以及炎症介质的表达,同时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了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ghrelin注射明显的减少了梗死区及梗死周边区神经纤维标记物生长相关蛋白43及酪氨酸羟化酶的阳性表达,同时减少了神经生长因子的mRNA及蛋白表达。Ghrelin还抑制了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细胞生长因子-α以及内皮素-1的mRNA表达,而且非梗死区ET-1RNA表达与NGF蛋白含量成正相关。Ghrelin治疗组梗死边缘区NF-κB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结论:Ghrelin干预能够抑制大鼠MI后神经增生,炎症因子及神经生长因子信号途径可能参与其中。第二部分:大鼠心肌梗死后神经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目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调控心脏交感神经增生,在MI后神经增生中起着关键作用。NGF主要通过结合细胞表面高亲和力酪氨酸羟化酶TrkA和低亲和力神经受体P75(P75NTR)发挥神经营养作用。然而,MI后TrkA和P75NTR表达是否发生改变不得而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大鼠MI后1天,7天,30天叁个时间点NGF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制作大鼠MI模型,在MI后1天,7天,30天处死动物,取出心脏,假手术大鼠作为对照研究。分别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及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梗死边缘区心肌中TrkA及P75NT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I后各个时间点P75NTR mRNA及蛋白表达都没有明显差异,TrkA mRNA及蛋白表达在MI后7天及30天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而且呈动态下降趋势。结论:大鼠MI后心脏NGF受体TrkA/P75NTR发生了变化,P75NTR表达程度在NGF介导的MI后交感神经增生中不起决定作用。第叁部分:Ghrelin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目的:探讨ghrelin对大鼠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结扎SD大鼠前降支造成急性MI模型,模型制作成功一周后,存活大鼠给予ghrelin(100μg/kg)或盐水皮下注射,每天两次。4周后,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方法检测心功能,ELISA法检测梗死心肌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TUNEL染色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实时定量PCR法及免疫印迹法检测金属蛋白酶-2,9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盐水干预组相比,ghrelin注射显着减轻了大鼠MI后左室重构,表现为增加左室短轴缩短率,压力变化值最大值及梗死壁厚度;减少了左室舒张末压力,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心肌细胞凋亡。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心肌炎症因子IL-1β, TNF-α含量,并抑制了金属蛋白酶-2,9的表达。结论:Ghrelin能够抑制MI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及减少凋亡有关。
参考文献:
[1]. 内皮素-1_(1-31)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袁欣. 第二军医大学. 2003
[2]. 内皮素-1_(1-31)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机制研究[C]. 袁欣, 任安经, 潘燕霞, 林丽, 鲁彦. 国际心脏研究会中国分会第八届学术会议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 2004
[3]. 内皮素-1_(1-31)的心血管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 鲁彦. 第二军医大学. 2005
[4]. 内皮素家系的新成员——内皮素_(1-31)[J]. 鲁彦, 林丽, 袁文俊. 生理科学进展. 2005
[5]. 内皮素-1及其受体、受体拮抗剂在肺动脉高压综合征肉鸡中的作用研究[D]. 周东海. 华中农业大学. 2005
[6]. 《中国循环杂志》2015年第30卷关键词索引[J]. 宁田海, 佟金. 中国循环杂志. 2015
[7]. 《中国循环杂志》2017年第32卷关键词索引[J]. 佚名.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8]. 附子中叁种双酯型生物碱的心脏毒效关系及甘草苷的干预作用[D]. 张硕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9]. 阿魏酸钠与胺碘酮对家兔心室肌细胞离子通道电流作用的对比实验研究[D]. 周彤. 华中科技大学. 2009
[10]. Ghrelin对大鼠心肌梗死后神经重构和心室重构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袁明杰. 武汉大学.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