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选举的新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是在职总统、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和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鲍勃·多尔之间争取白宫宝座的激烈搏斗。选举结果克林顿获得31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选举人选票379张当选连任。克林顿只获得选民选票49%,被称为少数派总统。
胜选的克林顿总统和落选的曾任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的多尔之间,选民选票的差距不算太大,仅差7个百分点;但从选举人选票来看,两人的选票是379比159,差距就很大。这反映出美国总统选举制“胜者得全席”的原则发挥了功能。
一、美国总统选举制
美国总统选举实行间接选举制——选举人制。各州选举人的人数与该州国会议员的人数相同。全国选举人的票数是50个州和哥伦比亚特区国会议员人数的总和(哥伦比亚特区无权选出参议员)。现在全国共计538名选举人。总统候选人获得270张简单多数的选举人选票即可当选。选民并不直接投票选举总统候选人,而是投票选举本选区的选举人。选民选票计在本选区选举人名下。选举人公开承诺支持本党的正式总统候选人。选举人选票根据“胜者得全席” 的原则计算,即任何一位赢得某州多数选民选票的总统候选人,即囊括该州所有选举人的选票。对总统选举起决定作用的是选举人的选票,而不是选民的多数票。美国历史上曾出现过获得大选胜利的总统候选人,实际上所得的选民票还少于失败者的情况,如第6位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第19位总统海斯和第23位总统本杰明·哈里逊都是如此。这是由于人口众多的大州分配到的选举人票数额多,起支配作用。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总统选举人制度竟是由1789年制宪会议中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泽西代表布雷尔利构思的。布雷尔利提出用“选举人”办法解决大州小州对总统产生办法的歧见。他的理由是:人口少的小州在参议院席位上占了便宜。人口多的大州应在总统选举方面得点好处作为补偿。
美国宪法明文规定总统由选举人选出,并曾多次提到总统和副总统选举人的条件,但宪法未涉及政党,因宪法制定时还未出现政党。然而,建国后不久,由于高层政治领导人之间对国内外重大政策和措施意见分歧,出现了最早的两个政党;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两党制度逐渐成型发展,19世纪中叶美国内战后两大政党——共和党和民主党轮流执政,成为美国的政治基础与传统。随着政党的出现与两党轮流执政,总统候选人的提名形成一定的模式,由国会内党团组织的国会预选会(或译作国会核心会议)提名,演变为由两党全国代表大会提名;各级党魁密谋于暗室,经过各种势力折衷、妥协,才确定本党总统、副总统候选人人选。为了打破党魁的垄断,1952年田纳西州民主党参议员埃斯蒂斯·凯弗维尔未经党内权势集团认可,就到新罕布什尔州与选民接触,发表演说,宣布参加总统竞选,竟在新罕布什尔州民主党初选中被提名,但没有得到民主党全代会提名。1968年民主党进行改革,改变了参加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为清一色的白人富有者的局面,吸收了少数族裔和一般平民代表,也结束了党魁包揽控制、提名的陋习。以后共和党也仿效。但两党的权势集团和利益集团操纵代表仍不可避免。至于人民的选举权,当年制宪会议的精英们根本没有考虑,而是后来经过各阶层人民,非洲族裔和妇女不懈的斗争才逐步扩大的。
美国实行两党制,每四年举行一次大选,热闹非凡。实质上,两党根本性政策都代表垄断资本家的利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有赖于两党制的维系与支撑;在两党制运作下的总统选举又得力于选举人制;在选举人制的限制下,其它的政党,第三党或第四党参选,纵然得到一定的选民选票,但赢不到很多选举人票,在多数情况下,甚至得不到一张选举人票。这就为第三党或第四党参选设置了不可逾越的障碍,以致不能像欧洲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那样产生多党制。两党制和选举人制的结合,产生重重弊端,曾受到美国舆论界多方面的指责,(注:曾任肯尼迪政府助理国务卿、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希尔斯曼认为:两党制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中老牛破车式的政党制度”;罗得岛州某大学一位政治学家进行民意测验,将近一半的美国人讨厌其政治制度,认为它就像毒藤一样,应该连根拔掉(法新社华盛顿96年2月12日电);前总统卡特于1977年曾建议根据选民选票的简单多数来选举总统,未能实现。)选民多有怨言,对总统选举的政治热情,日愈淡漠。虽然如此,由于总统选举制度必然从两党中产生一位符合美国资产阶级整体利益的最高执政者——总统,其内外政策极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因而美国总统选举制度仍得以延续至今。
二、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特点
和前几届总统选举相比较,1996年美国总统选举有新特点:首先,竞选手段多样化。传统的传播媒介虽仍发挥主要作用,但90年代以来,许多新媒体如电脑连线、国际网络和光碟已普及,并已运用到选举广告战中,展现五花八门的宣传战。据美国大学选举管理所揭露,1996年候选人及政党花费20亿美元,其中2.6亿属于软钱性质。(注:软钱系指不必向联邦选举委员会备案的捐给政党(而非个别候选人)的,作为政治活动的款项,没有上限(路透社华盛顿1997年7月10日电)。)第二,竞选活动频繁,形成狂风式的拉票活动。第三,妇女选票首次发挥决定性作用。克林顿获得女性选民选票54%,以多于多尔16个百分点的优势击败多尔。第四,游离票数字巨大,甚至共和党籍纽约市市长朱利安尼也徘徊不定,直到10月下旬才决定投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一票。
这届选举仍然是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竞争。两党分别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富有戏剧性、排练得很精采的一幕。共和党全代会于8月12日在加州圣地亚哥召开,8月16日闭幕。民主党全代会于8月26日在芝加哥召开,8月30日闭幕。本届总统选举战是在美国全面掀起反移民高潮中进行的,两党作了淋漓尽致的反移民表演。共和党全代会之所以选择在圣地亚哥召开,就是因为它是非法移民进入美国的大门。
两党全代会都精心安排、周详策划了一系列公关活动,有一些共同点:首先,两党全代会尽量弥合和回避党内分歧,营造团结、奋发有为的形象,以吸引电视观众和选民,争取舆论支持。其次,两党全代会都以“小政府”口号为标榜;宣称严厉打击犯罪,恢复传统家庭价值。再其次,两党总统候选人的夫人都积极助选,多尔夫人伊莉沙白在提名大会中以节目主持人的身份走入群众,介绍“我所爱的男人”。克林顿夫人希拉里频繁发表演说,参加集会,从时代、妇女参政和社会改革等多方面阐述己见。两人发言各有特色,引人注目。
共和党全代会出席代表中61%是男性,白人占92%,约1/3的代表的年收入超过10万美元,将近1/5的代表是百万富豪,许多代表是乘坐私人喷气专机赴会的。少数族裔代表不多,以亚太裔代表及候补代表而言,仅60人,而1992年全代会时还有100人。民主党全代会中黑人、拉丁裔、亚太裔的代表和候补代表相当多,妇女代表和候补代表也不少。以亚太裔而言,代表和候补代表160人,是历届民主党全代会人数最多的一次。
党纲是竞选活动的指导原则,两党全代会通过的党纲,内容不同。共和党的党纲以多尔的减税计划为主轴,称6年内全部减税5480亿美元,全面减税15%,资本利得税减半,禁止非法移民在美国出生的子女自动取得美国公民权,禁止堕胎等等。在外交政策方面,党纲主张维持强大实力,以维护美国的全球利益;增加对台湾出售武器,支持台湾加入国际组织。
民主党全代会则通过了比较温和的党纲,主张维护美国的价值观,运用精简机构和节源开支,逐渐平衡预算,采取促进家庭团聚负责的合法移民政策,禁止非法移民入境并工作,严惩雇用非法移民的雇主,主张简化移民的归化过程和手续,致力于打击罪犯和种族歧视,主张对60年代制订的平权法修订而非废除;批评共和党禁止非法移民子女入学和删减合法移民社会福利的主张。党纲还包括加强教育,环保计划,维护最低工资标准,尊重妇女有权决定是否堕胎的权利。在对华政策方面,主张与北京对话,稳健交往。
显而易见,在移民问题上,共和党全代会通过的党纲,与共和党主导的国会制定的福利改革法和新移民法互相配合,过于严苛,少数族裔选民望而生畏,对多尔参选有负面影响。而民主党全代会的党纲比较温和,主张改革现行福利制度,保留合法移民老年残障生活补助金;对60年代针对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制定的平权法的弊端主张改进而不废除平权法,受到少数族裔和妇女选民的青睐,对克林顿竞选有利。
如果对克林顿和多尔之间的政治歧见作进一步探索和评估,可以说,这届大选结果是温和派(中间派)对保守派的胜利。克林顿的经济思想是“有调节的资本主义”,主张国家干预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多尔坚信资本主义经济自我调节的功能,主张放任自流的资本主义,反对政府对大企业多加干预,主张应给它们充分自由。实际上,自由放任经济学说早在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袭击下宣告破产了。里根和布什虽竭力恢复它,也发现它和现实脱节,因而不敢触动福利、保健项目;在经济失衡时,强调政府干预,甚至诉诸国际,由几个政府干预。目前美国思想界正对自由放任资本主义进行批评,提出批评的不是左派,面是正统学者,多尔竟无视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惨痛教训。孰不知,否认国家干预的必要性,其后果将使经济大起大落,社会也会动荡不宁。两人经济思想的不同,决定两人政策主张的分歧。
回顾1992年大选,克林顿顺应人心思变的心理,以“振兴经济”和进行改革的纲领当选。上台以后,针对里根——布什政策经济后遗症:巨额财政赤字和沉重的联邦债务,提出增收节支的经济政策;增加的税收大部分由年收入20万美元以上的富有者阶层负担,提高能源税,许诺对年收入8万元以下的中产阶级减轻个人所得税。但克林顿过早地提出全民医疗保健计划,贻误了福利改革的时机,共和党藉此抨击克林顿执行“大政府”政策,提案在国会中搁浅。克林顿的增税计划惹恼了富人阶层,增收能源税使广大消费者不满,对中产阶级减税的诺言也未兑现,1994年中期选举时,虽然经济强劲回升,通货膨胀率下降,赤字减少,失业率也下降,但共和党却利用富人和中产阶级的不满情绪,以实现“小政府”平衡预算和减税为号召,拟定“美利坚契约”为竞选纲领,赢得了以白人为主的富人和中产阶级的选票,获得了国会两院的控制权。
中期选举后,共和党气势汹汹,咄咄逼人。众议院议长金里奇率领“新生班”73名保守分子,推出十项保守主义立法。共和党国会对白水案穷追不舍,要求司法部派特别检查官(注:特别检查官系根据1978年特检法设置,用以调查总统及高级阁员的嫌疑问题,特检官不向任何部门负责,调查范围没有限制,经费没有上限。)深入调查。某些主要媒体对克林顿的绯闻、丑闻炒作不已,克林顿的声望下降到谷底,民主党议员离心离德,政治前途黯淡。克林顿身处逆境,顶住压力,韬光养晦,采用温和路线,以退为进。1995年4月奥克拉荷马城恐怖事件发生,克林顿以总统身份亲自吊唁死难家属,白宫行动果敢,调动有方,均受到舆论肯定。1995年是克林顿与共和党国会严重较量的一年。克林顿在一般立法方面向国会让步,但对共和党国会通过的极端苛刻的福利改革法案两次予以否决。圣诞节及新年期间,政府部分机构被迫关门。共和党控制的国会的失常措施引起社会舆论的责难,使克林顿声誉上扬,民意支持率上升,成为他在1996年大选中取得胜利的转折点。
1996年大选结束至今,美国政局经历了党派对抗由激烈趋向相对缓和的历程。从年初开始,共和党保守派在白水案上大作文章,企图将它提高到水门事件的性质;在政治献金问题上,要求司法部指派独立检查官,专门调查民主党竞选时的募款活动,但遭司法部四度拒绝;对克林顿提出拨款恢复部分合法移民的福利的合理建议加以抵制。然而,由于社会各阶层对福利改革法和新移民法表示不满,抗议运动连绵不断,对国会形成压力,共和党态度有所软化。经济持续强劲增长,赤字和失业率下降的形势,有利于政府和议会在平衡预算问题上缓解僵局。5月初,白宫和国会的领袖反复磋商,取得了共识。经过几个月的谈判,互相妥协、让步,7月31日国会通过平衡预算法案和减税法案,由克林顿8月5日签署成为法律:5年内逐步降低赤字,2002年前平衡预算,净减税950亿美元,对有儿童的家庭每个孩子抵税优惠。平衡预算法案打破了自1964后以来联邦政府预算赤字恶性循环的情况,被誉为“历史性的胜利。”
国会认为两大法案实现了“美利坚契约”中的重大目标,宣称取得了胜利。白宫因平衡预算案允许恢复数十万合法移民的福利补助,同意拨款设立儿童医疗保健项目。中产阶级出身的大学生可享受两年的奖学金,也宣称胜利。但批评者认为:削减资本利得税和遗产税幅度大,大部分从医疗照顾和医疗补助经费来弥补,对年老、残疾、穷人,低收入者不利。《时代周刊》和有线电视网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58%的成人认为减税法有失公平,主要受益者都是有钱人。
近半年多来美国保守势力硬把中国卷入政治献金风波之中,虽经中国政府一再澄清,最近参议院政治献金听证会仍肆意指控中国以200万美元政治捐款企图颠覆美国,实属无稽之谈。其实美国大选金钱挂帅,两大党不择手段地筹款,人所尽知。但政治捐款风波牵涉党派斗争,以1996年大选为最,这正是美国两党制、选举制危机的大曝光。
标签:美国选举论文; 美国政治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 移民欧洲论文; 民主党论文; 移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