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以来中国革命道德理论概论_革命论文

五四以来中国革命道德理论概论_革命论文

“五四”以来的中国革命道德理论概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概论论文,中国革命论文,道德论文,理论论文,五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中国革命道德·理论卷》(以下简称《理论卷》),作为《中国革命道德》丛书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划定了明确而独特的分工范围。本卷系统收集和分类编排的,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整个中国现代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过程中,以中国共产党人为代表、为主体的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关于中国革命道德的重大理论问题的重要思想言论。

与《丛书》的其他各卷相比,本卷对言论的取舍,主要看其是否具有理论性。“理论性”的含义,不仅要看编选的言论谈的是不是理论问题,而且要看这些言论是否具有系统性和深刻性,同时也要看有无一定的篇幅。为了与《中国革命道德·规范卷》相区别和尽量避免重复,《理论卷》对一些短小精悍带有规范意义的理论论述略去不收;为了与《中国革命道德·教育修养卷》相区别和尽量避免重复,《理论卷》将原本属于重要道德理论的关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论述,以及关于恋爱、婚姻、家庭等的论述,也一并略去。总起来说,《理论卷》应当从理论形态上完整表现“中国革命道德”,并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中国革命道德”的象征。《理论卷》直接编选其言论的人物有80余位,收集的著作达百余种、350余册,编者阅读的文字量以亿来计。这些特点, 便决定了本卷书的独特意义,同时也使得它不能不成为《中国革命道德》丛书中篇幅最大的一种,分为上、下两卷。

(二)

《理论卷》之分为上、下卷,首先是由于它意义的重要和篇幅的巨大。分上、下卷的做法,可以使中国革命道德的理论形态表现得更充分更完整一些,使收集的人头更多一些,使每个人物的重要言论更全面一些。最初编选出来的文字量远较现在的为大,但我们毕竟只是编“选集”,而不是编“全集”,因此只能一删再删,如今的上、下卷,已经是忍痛割爱的结果。中国现代革命的仁人志士们关于革命道德的精辟论述,真可谓美不胜收。

《理论卷》之分为上、下卷,也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全书共分10章,上、下卷各占5章。上卷的1—5章, 大体可看做中国革命道德的基础理论和主要原则;下卷的6—10章,大体可算作对前5章的理论延伸特别是实践运用。章下分节,节下分目,通过章、节、目,加上“卷序”和各章“导语”,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逻辑结构,便于人们理解和把握。各“目”下的具体条目顺序,按照如下原则进行安排:领袖人物的言论先按人头排序,次序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邓小平、陈云和江泽民;再把各个人的言论按时间先后排序。领袖人物之后按时间顺序接中共中央文件。中共中央文件之后,其余人的言论,以各个人时间最早的一条言论为准进行排序,即此“目”中言论时间早的人物排在前面,晚的排在后面;排定人物顺序后,再将各个人的言论按时间先后归入各个人头之下。整个编排结构是人物与时间相结合,既体现了革命道德的总的历史发展过程,也体现了各个人的观点的历史延续状况。由于时间在本卷书中的这种重要性,因而在每一条言论下不但标明了详细的出处,而且标明了具体的时间。每条言论的具体时间是被作为学术成果之一来认真对待的。下面对各章的主题作一个扼要的介绍。

第一章是“革命道德的本质与形成”。

这一章的主题为:什么是革命道德,革命道德是怎样来的。要回答什么是革命道德,就须首先溯源于什么是道德。革命的志士仁人对道德本质的正本清源,实际上是破旧立新的过程。革命者拨开了以往思想家们罩在道德本质上的神秘面纱,道德的本质便披露无遗,革命道德的本质也就显现出自己真实的社会和阶级特性。同理,革命者寻找革命道德的起源,也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道德的起源与道德的本质是紧密相连的,本质可以看做是从静态上去回答什么是道德,起源则可以看做是从动态上去回答什么是道德。道德的一般是这样,道德的特殊——革命道德也是这样。革命者认识到革命道德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的体现,革命道德是在无产阶级和人民革命的实践中产生,以及革命道德是对传统美德的批判继承,从而全面深刻地揭示了革命道德区别于一切旧道德的本质。这一章,实际上正是全部革命道德理论的逻辑起点。

第二章是“革命道德在革命与建设事业中的作用”。

这一章的主题为:革命事业为什么需要革命道德,以及革命道德为什么能促进革命事业。理解中国现代的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为什么需要革命道德,就得认清这场革命的性质和目的。中国革命的志士仁人,首先认识到革命道德是作为革命的工具,以帮助达到革命的目的来发挥作用的。同时,他们也完全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目的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既包括政治上、经济上的目标,也包括思想上、精神上的目标,因而,革命道德又是革命的目的之一。精神和物质的辩证关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事业和人的辩证关系,革命者们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正确把握,充分揭示了革命事业需要革命道德和革命道德促进革命事业的辩证关系。

第三章是“革命道德的宗旨”。

这一章的主题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所有的道德都是“人”的道德,都是为“人”服务的。但以往的旧道德所为之“人”,要么是不存在的抽象的“人”,要么是剥削阶级的“阶级之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几十年一以贯之地提出以“人民”,即以无产阶级和一切劳动人民、革命人民为服务对象,并将此视为自己唯一的、根本的宗旨,从而鲜明地体现了革命道德的“革命”本色。同时,从革命者的大量论述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革命道德之能够对革命事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宗旨中,便能得到最有力、最充分的说明。

第四章是“革命道德的原则”。

这一章的主题为: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所有的道德都是为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服务的。但以往的旧道德在调节这些关系时,奉行的基本上都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原则。即使是打着整体主义旗号的道德原则,由于其“整体”是一种“虚幻的集体”,归根到底,其道德原则实质上仍然是利己主义或个人主义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革命者,对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本质和痼疾始终保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因而,非常坚决而全面地倡导和践行集体主义原则。他们所遵循的集体主义原则,现实基础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利益,服务宗旨是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其集体不是“虚幻的集体”,而是“真实的集体”,这种集体主义原则能够真正站在绝大多数人的立场上,来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保障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成为各种正当利益统筹兼顾、相得益彰的真正可靠的道德调节原则。

第五章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

这一章的主题为:爱国主义的主旋律。中国现代人民民主革命是以爱国主义为开端的。五四运动本质上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自鸦片战争以来,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走上革命的道路,特别是走上人民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最初的动因,就是出于爱国爱民、救国救民。因此,爱国主义在革命志士们的言论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爱国主义在中国革命道德中占有特殊的位置。爱国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爱什么国和立什么国紧密相连,归根到底,爱国动机和爱国措施在道德上的高下之分,取决于是站在少数剥削阶级的立场上还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以上5章是上卷的内容。

第六章是“革命奋斗精神”。

这一章的主题为:艰苦奋斗。革命道德主要是以精神的力量表现出来的,因此,革命的奋斗精神,成为革命道德的一种基本表现形式。中国革命的志士仁人对革命精神的论述是大量的和多方面的,但最集中的,要数以艰苦奋斗精神的论述。艰苦奋斗的主旨,就是在对中国革命千难万险的环境进行充分认知的前提下,吃大苦,耐大劳,以愚公移山的精神,以自力更生的精神,以勤俭节约的精神,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为繁荣昌盛的新中国。

第七章是“革命人道主义”。

这一章的主题为:对敌狠,对己和。关心人民、爱护人民和同情人民是革命者所特别重视的革命品格。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革命是革命阶级反抗反动阶级的暴烈的行动。因此,革命必然要涉及人性、爱恨、暴力、战争、流血、恐怖、专政等。在这些问题上,革命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思想和手脚,常常被以往剥削阶级的思想所蒙蔽和束缚。革命的志士仁人对这些问题所作的大量论述,澄清了所谓的人性、爱恨、暴力、战争、专政等问题的实质,划清了残暴和仁慈的界限,给革命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有力的思想武装,使人道主义获得了革命的意义。

第八章是“革命人生观”。

这一章的主题为:革命者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主要是对人生意义的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生死、荣辱、顺逆、得失、苦乐和贫富等人生境遇的看法和态度。人生观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是人们实际生活道路的指南和选择,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往往意味着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革命者对人生观的选择,实际上就是对革命道路的选择。中国革命的志士仁人对人生观问题有大量的思考和论述,其核心都是围绕着革命事业与个人人生命运的关系而展开的。他们的论述,一扫以往人生观颓废没落的气息,在中国开创了全新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一代新风,使重大的人生问题,得到了正确的解答。

第九章是“革命道德的评价与选择”。

这一章的主题为:将革命道德的理论转变为革命道德的实践。革命道德理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它只有付诸革命实践,才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就需要正确解决道德实践中的行为评价和选择问题,其中包括对善与恶的评价和选择,对权利与义务的评价和选择,对手段与目的的评价和选择,对自由与必然的评价和选择,以及对动机与效果的评价和选择等。中国革命的志士仁人对这些问题也作了大量论述,而且对这些复杂的问题作了很好的解决,使革命道德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第十章是“革命道德的理想与实践”。

这一章的主题为: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革命理想是革命者的人生动力和追求目标。中国现代无产阶级革命者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靠了这样的理想,中国的革命获得了巨大成功;靠了这样的理想,中国的革命与建设必将取得更大的胜利。为了实现这样的理想,必须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必须面对现实,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但目标是确定不移的,奋斗也是永久到底的。革命的志士仁人对革命理想的论述,无论何时何地,都充满了激越和豪迈之情,充满了战胜困难、必定胜利的坚强决心。

以上5章是下卷的内容。

以上只是对各章的主题作了扼要介绍;更为详细的各“节”和“目”的内容介绍,则集中在各章的“导语”部分。

(三)

《理论卷》之分为上、下卷,10章,既有内在的逻辑根据,也有内在的历史根据,遵循着逻辑与历史统一的原则。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革命的志士仁人,在革命实践中首先面临的最重大、最紧迫、最惊心动魄的问题,是政治问题、军事问题、经济问题、外交问题等。虽然他们之中不乏学贯中西的饱学之士,但他们无暇顾及纯理论、纯学术的问题,更无暇顾及纯道德理论、纯道德学术的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在理论上、学术上无所建树。他们不是打家劫舍的绿林好汉,他们是大智大勇、文武双全的无产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外交家,因而,虽然他们很少有人写过伦理学或道德理论的学术专著,但是,在他们论及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现实问题甚至是具体的工作问题的著述中,却内含着大量精辟、深刻的道德理论和道德思想。他们取得的这些成果,在实践精神上是旧道德的学问家们的学术专著所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就是在学术水平上,这些成果不仅与一流专家的成果相比毫不逊色,而且由于这些革命志士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看待道德问题,从而在重大道德理论问题的认识水平上,也远远超过了旧伦理学家和旧道德学家。比如,在道德的本质和善恶的本质问题上,从孔孟以降,2000多年来,中国的旧伦理学家们,始终在人本性善还是人本性恶这样的唯心主义的思想框架内绕圈子;到了近代,还引进了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和善恶学说。然而最终仍然解决不了问题。可是,毛泽东、刘少奇、李大钊、蔡和森、恽代英、瞿秋白等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去分析和认识道德、善恶问题,一下子便清晰透彻地回答了长久困扰人们的历史性难题。这些革命者对这类历史难题的卓越解答,表明他们不愧为名副其实的杰出的道德理论家。

这些革命者堪称杰出的道德理论家,还因为他们在分析和论证复杂的道德理论问题时,表现出令人信服的严谨性和成熟度。如果没有深厚的道德理论的修养,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理论境界的。比如,关于道德行为中的“意志自由”问题,既是古今中外伦理学家们争论不休的重大道德理论问题,也是深层次的、复杂的道德理论难题。焦点在于对“自由”的理解以及对“必然性”的界定。数十年前,毛泽东、李大钊、瞿秋白等中国共产党人便对此作了十分严谨和成熟的论述,这些论述,如果直接放入今天大学专业的伦理学教科书中,也是精彩绝伦之笔。再如,关于动机与效果的问题,也历来是道德理论上的大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德国近代思想家康德,都很好地讨论过这一问题,但也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而把问题留了下来。可是,毛泽东同志50多年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文对动机与效果问题的分析,其理论的严谨性,今人也无可挑剔,其理论的成熟度,今人也难以超越。中国的革命者们那些散见于各种论述中的道德思想,汇集起来,稍加概括,就可成为一部理论性、逻辑性极强的伦理学的专门著作。可见他们似乎是不经意间谈论的道德观点,是多么严谨和成熟。这确实是令人惊叹的。

中国的革命者们在道德观上表现出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及成熟性,根本的原因是他们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理论只要彻底就一定能说服人,而理论的彻底性,对于革命者来说,首先就是彻底的革命性。彻底革命,便无所畏惧,没有负担,敢发前人之所未发,敢议前人之所未议;彻底革命,就真正思想解放,没有框框,不以前人的言论定是非,只以革命的准则别善恶;彻底革命,必须革命到底,既要彻底改造旧的客观世界,也要彻底改造旧的主观世界。这一切,均需要对社会关系和人自身的精神意志进行深入、审慎的思索和剖析。革命道德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和成熟性,就是革命的这种客观要求在理论上的必然凸现。

归结起来,革命理论的彻底性和革命行动的彻底性,不但是由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革命者在革命中没有自己的私利,而且是由于他们所代表的政党——共产党,共产党所代表的阶级——无产阶级,在革命中也没有自己的私利,革命者,革命的政党,革命的阶级,都是为了人类的彻底解放而进行奋斗。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大公无私,能够真正彻底革命、革命到底,并能够真正将这一切信念融汇于革命的理论包括革命的道德理论中去。革命者所阐发的道德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和成熟性,不过是为全人类的解放奋斗到底的信念的理论表现形态。

这种理论形态又是与革命的道德实践紧密相连的。因为彻底革命,不只是信念上的革命到底,更重要的是行动上的革命到底。因此,革命道德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和成熟性,同时也就是革命道德的实践性。只有在革命道德的实践中,才能体现出革命道德理论的深刻、严谨和成熟。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为什么在革命者谈论革命的政治、军事、政治、外交等具体问题和具体工作的论述中,能够产生远比书斋中的论述还要高深的道德学问。

革命道德理论的上述这些特点,使它获得了另外一个显著的特征,这就是开放性。没有哪一种类型的道德理论家能够像革命者那样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去兼容并包人类一切美好的道德遗产。革命道德理论有自己确定不移的本质和品性,但这种本质和品性,决不是孤立的、从天而降的,而是人类文明的源流奔涌汇集的必然结果。因此,只有革命的道德理论,能够十分详尽地去讨论古今中外道德思想的优与劣、精华与糟粕,十分严肃地去制订对待外来和古代道德遗产的方针原则,以及尽可能细致地去开展清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实际工作。而这样做的结果,又反过来进一步突出了革命道德理论的深刻性、严谨性、成熟性及实践性的特征。中国革命道德尤其注重对中国古代优秀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中国革命道德是中国古代优秀道德的合乎逻辑的历史继承者,又真正对中国古代优秀道德进行了革命性的扬弃,使中国古代优秀道德在融入中国革命道德的体系之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光大和实际践行。

革命道德理论的所有这些特点,使得革命道德在革命与建设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没有革命的理论,便没有革命的行动,同样,没有革命的精神,也没有革命的行动。革命道德发挥的作用,既是理论的,也是精神的,但更重要的还是精神的。马克思曾经说过,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这种特殊的实践精神方式的力量,主要的就是通过道德精神,激励人们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去认识自身和完善自身。革命道德的实践精神方式,不同于宗教那样的盲目迷信的实践精神方式,或者旧道德那样的唯心主义的实践精神方式,而是建立在对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的实践精神方式,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和科学信仰基础上的实践精神方式。这样的实践精神方式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所包容的善善、恶恶、爱爱、憎憎的情感,以及所具有的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任何言语都难以充分地表述出来。盲从的宗教道德的“精神力量”尚且能使其信徒赴汤蹈火,科学的革命道德的精神力量更能够产生“精神变物质”的伟大效用。“我们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毛泽东语),“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夏明翰语),“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语),革命道德精神的重大作用,在这些话语中已得到了鲜活的印证。

革命道德理论的所有这些特点,使革命道德成为我们今天加强道德建设特别是道德的理论建设最好的范本。许多看似全新的复杂难题,其实在革命前辈那里,早已作了透彻的分析和解答。

道德建设要结合时代特点,从时代精神中汲取充足的养料。革命道德的特点,决定了它始终是融入时代精神中的重要因素。时时温习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志士仁人的道德实践与道德理论的光辉成就,不但会使我们长久感受到精神上的震撼力,砥砺起奋斗的意志,将革命的道德实践贯彻到底;而且会使我们不断获得思想上的灵感,激越出无畏的勇气,将革命的道德理论贯彻到底。

(本文是《中国革命道德·理论卷》的序言)

标签:;  ;  ;  ;  ;  

五四以来中国革命道德理论概论_革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