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还是以书面语言为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宜论文,书面论文,语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凡是高考作文获高分、满分者,一般都是用简练而优美的书面语言所写成。而三、四类卷,其语言则基本上是直录口语式的,疙疙瘩瘩,有时连通顺都难以做到。
将语言定义为外在“形式”,是不甚科学的。实际上,语言就是思想精神,就是情感气质,就是本体,就是人自身。老舍说:“思想内容与语言是血之与肉,分别不开的。”汪曾祺说得就更透彻:“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思想内容不可剥离的。语言浸透了内容,浸透了作者的思想。语言就是小说的本体。写小说就是写语言。小说的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据此,我们是否也可以说,写作文就是写语言。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
既然写作是精神层面的事,还是用书面语言为宜。而能用书面语言写作绝非易事,它离不开文化积淀、人文情怀、诗性思维等的支撑。今天能用书面语言写作的学生为数甚少,甚至教师也是如此。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不重视语言教学,更缺乏对学生用书面语言进行写作的要求和引导。
书面语言是怎样的一种语言呢?
典雅而优美、富有书卷气是书面语言的特点之一。
我曾给学生举过两例:
——碧螺春茶原是一种野茶,生长于太湖东山的碧螺峰石壁。有一年,野茶长得特别茂盛,采下的茶叶竹篓里装不下,采茶人就把多余的茶叶放入怀里。谁知茶叶沾着热气,透出阵阵异香。“这茶叶的香味吓煞人!”人们嚷了起来。从此,这种野茶就被叫做“吓煞人香”。到了明代,本就是东山陆巷人的宰相王鳌,觉得此名不雅,就根据它原产于碧螺峰,以及古代常用“春”字来代称茶的习惯,将其改名为“碧螺春”。
——名酒五粮液之名也是由清末四川文人杨惠泉所起。饱读诗书博览五经的他,面对科举考试的废除,很是抑郁,整日饮酒作诗。一日,在当地贵族的宴会上,一酿酒老板带来一罐倾注他十多年心血的“杂粮酒”。酒一打开,满屋喷香,令人陶醉。这时独杨惠泉不语,他一边品酒,一边似在暗自思忖。忽然他抬头问酒的主人:“这酒何名?”“老百姓称之为‘杂粮酒’。”“为何取此名?”“因为它是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高粱五种粮食之精华酿造而成。”杨惠泉胸有成竹地说:“如此佳酿,起名不可随便。此酒既然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众人点头赞同,“五粮液”遂名扬天下。
听了这两个小故事,学生们都很有感想——有个同学说,我故乡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也很有名,但我却不喜欢这个名字,一是不雅,二是让人难明其意,后来我到了该店,看了店堂里的介绍才弄明白。还有个同学说,有位外国诗人写下过这样的诗句:“在清香的碧螺春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如果说成“在清香的吓煞人香茶汤里,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将会让人感到何等的别扭!从“吓煞人香”到“碧螺春”,从“杂粮酒”到“五粮液”,就是从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口语虽也有其特色,但还是书面语言因其典雅秀美而更让人喜欢,更易于流传。
能够给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是书面语言的特点之二。
朱自清说“作文便是以文字作画。”朱光潜也说:“选材需发散思维,表达需形象思维。”可以说,书面语言就是靠形象思维来作画,它是感性的和诗意的,有一种图画美、意象美。
请看下面的文字: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来到城市,习惯了绿色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欢乐。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生活,却在人们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和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饭菜,等着在工地或菜场劳作的父母回来;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此段文字出自沪上一篇高考作文,题为“他们”。仅从这段文字即可看出作者是位“以文字作画”的高手。其中“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一语,在一般学生的笔下就会变成“他们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来到城市,习惯了绿色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一语,就会变成“他们不能适应城市生活的繁华”。而作者却把平板乏味的叙述变成了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优美的文笔使普通的生活细节也含有了一种情趣。可惜现在能有这种文笔的学生还很少见,怪不得阅卷教师给了它满分。
带有激情和诗意地说理是书面语言的特点之三。
叶圣陶说:“写作,还应研究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表达得清晰而有美感,让人喜闻乐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书面语言就是艺术的语言,如用它来议论说理,就会不再枯燥乏味。
毛泽东同志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阐述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时,这样写道:“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望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快要成熟了的婴儿。”澎湃激情与高瞻远瞩的两相结合成就了这段经典的议论。鲁迅在《白莽作〈孩儿塔〉序》一文中称赞白莽的作品“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多有文采和诗意啊,既有独到的眼光,又具有文学感染力。
《转折》是北京的高考作文题。有篇满分作文中有这样的话:“转折是什么?海员说:‘转折是海上迷失方向时的灯塔,给我们以生还的希望。’运动员说:‘转折是赛场上一个弯道的超越,让我们抓住胜利的奖杯。’医生说:‘转折是一次尝试后的发现,于是我们不再承受无法扶起危重病人的痛楚。’”用形象来演绎对“转折”的理解,避免了行文的枯涩,又能激起读者的联想,从而使阅读成为“悦读”。
写出这样的语句,不仅需要有对文题的准确理解,还要能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将思想的穿透力与感染力融为一体。应试教育疏离了文学,忽视了想象,淡化了情感教育,学生的议论说理只能是干巴巴的,充满了说教味和官腔,怎不令人生厌?
简练整饬是书面语言的特点之四。
四字句是汉语的特有句型,内涵丰厚而有文采,大概最能体现书面语言简练而丰富的美。
能否熟练而精当地运用四字句,似可从中看出一个人的语言素养。有些文字高手可以达到笔到句来、运用自如的境界。1951年3月13日,周总理在杭州写信给邓颖超,信中说:“桥旁有六和塔,沿桥而行,左右观览,钱江风景,至为壮观”,“我们曾冒雨拜岳坟,登孤山,山顶眺望,全湖在望,湖滨山岭,梅花盛开,红白相映,清香时来,美景良辰,易念远人”。此信几乎全为四字句,文采斐然,通俗晓畅。
学生作文中极少有四字句。有时能用而不用。有学生写了这么一句:“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既充满智慧,又十分幽默有趣,让人在感到快乐的同时又受到教育的漫画作品。”句子的定语部分显得冗长,不符合简练整饬的要求。我说,你完全可用四字句代之,她觉得很难,我便帮她改为“我喜欢报刊上那些智趣兼备、寓教于乐的漫画作品”。这一修改使她豁然开朗,开始有了对语言的兴趣,真正感受到了书面语言的美。我提醒她,句中的“兼备”、“寓教于乐”皆文言词句,文言文的学习不可疏忽。一般说来,能熟练运用书面语言的人,都有一定的文言功底。为了让她明白此理,我还随手举出下面几例:
历经几代人的惨淡经营、辛勤擘划,留园终于成了一处名冠苏州、佳境荟萃的城市山林。
父亲躺于病榻,母亲只能忙于延医寻药,喂食换药,一天也离不开。
昏君在位,宦官当道,朝廷里牛骥同槽、庸杰不分,使英雄气短,才士心寒。
其中不仅每句都有文言词语,且有四字句的对偶,这样就造成了简练和对称之美。
也许有人认为,书面语言就一定是文辞华美,满篇溢彩。其实它也可以是朴素的。书面语言是对口语的提纯和加工,是一种归真返璞、炉火纯青的境界。老舍、叶圣陶等大家就达到了这种境界。书面语言不同于口语之处,就在于它可以反复斟酌反复修改,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经过不断修炼的书面语言才能焕发出一种朴素美。老舍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有时候一千多字要写两三天。”叶圣陶的语言也很朴素,他说自己“一直留意语言”,并有“斟酌字句的癖习”。
一些学生喜欢玩弄辞藻,还以为那就是书面语言。其实,一切冗长、多余的藻饰,都是书面语言的绊脚石。所以叔本华尝谓:“思想贫乏、心智混乱的人就会拿些牵强附会的词句、晦涩难解的成语来装饰自己,就像那个并无俊美威仪而企图以服饰补偿这一缺点的人。”
也许有人认为,书面语言容易雷同,缺少个性,千篇一律。其实,书面语言并非公文式文字,而是有着鲜明的个人印记。学习《荷花淀》一文,同学们对文中“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这句话尤感兴趣。我便对他们讲了一个有关这句话的故事:
审稿的编辑起初把“藕断丝连”改成了“牵肠挂肚”。但是,孙犁坚持改不得,说一改味道就全变了,快快改回来,而编辑认为,改得,写女人心事,“牵肠挂肚”才是常规。孙犁说,常规不常规我不懂,我只知道这里只能用“藕断丝连”。据说,出版社方面都认为“牵肠挂肚”在这种语境里更合适,庇护了编辑。孙犁一贯为人温厚,生性散淡,但是这次他表示愤慨,上书有关方面,要求出版社必须改回来。后来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白洋淀纪事》一书里,保留了“藕断丝连”,无疑是孙犁在这场“笔墨官司”中获胜。
确实,“牵肠挂肚”用在女人对丈夫的关心上,是很贴切,但是它给读者的想象要少得多。而“藕断丝连”是书面语言、文学语言,用它来形容青年男女的分离,要形象得多。让人可有更多的回味:人家过得好好的,突然就必须分开了,生硬地断开了,用“藕断”来形容,既新颖也贴切。两口子不得不断开,可是心思和感情还连着,像“丝连”一样。还有,“藕断”还有“偶然断开”之意,暗含小伙子们突然离去,只是临时的,打完仗,很快就会回来。“丝连”则更有蕴意:见过藕断开的人都知道,那些丝不只一根,而是许多根,数不胜数。这种“丝连”是多极的、多线的、复杂的。再者,“丝连”还能谐音“思念”。当然,聪明的读者,还能从“藕断丝连”中想象出更多的意味。所以,孙犁的坚持不是固执,而是一位作家对自己艺术个性的护卫啊。
正因为语言过不了关,远不能用书面语言来写作,许多学生的作文才难有起色。尤其是语文课缺失了对经典文本的诵读、欣赏和感悟,要掌握书面语言就难了,就只能用公文报告式的语言,或是粗粝的口头语言来写作。
上海曾有一道高考题,要求考生在一篇散文的末尾续写一段80字的文字。那是一篇写西湖的散文,末尾一句是:人在湖边走,边走边与那湖对话,是一种享受。不,不仅是一种享受……
大家对杭州西湖并不陌生,即使不看原文,也可做好此题,但这区区八十字却难倒了许多考生。原因何在?——它要表达的是对西湖人文历史的积淀的理解和感悟,它还需要用与原文相匹配的优美典雅的书面语言来完成。此题失分的原因主要就在于对书面语言的生疏,无法从思想情感、行文风格上与原文实行对接,于是只好狗尾续貂。
我让我的学生也做了这道题。有个女孩却写出了这样的答案:
走在西湖边,还能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也许从小就熟读的那些诗文一下子就会脱口而出,那些秀美的草坪林木、清水碧波承载着苏轼、白居易的情思和遐想;走在西湖边,还会被民族精神所感染,岳庙、秋瑾墓也许会使你在走进历史的同时,领受到一种浩然正气和悲壮情怀……
能写下这样文气氤氲、诗意沛然的语言,和她平时注重文化学识的积累和思想才情的生成有关,她曾获得全市古诗文大赛一等奖,被称为“具有文人气质的现代女孩”。朱自清先生说:“书面语言的学习则应强调对经典文本的背诵与感悟。”这使我们想到,要学会用书面语言来表达,仅靠做题目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要从大量的阅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料来充实自我,提升自我。如果只想通过大量做题来驾驭和掌握书面语言,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做题仅是检测手段,而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素养。令人感到伤悲的是,这种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并无实质性价值的事还在到处不停地上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