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跨世纪青年与转型期社会的“互动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动论文,转型期论文,跨世纪论文,青年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青年与社会,历来是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探讨的问题。一个社会的前途和希望、问题和困扰,往往会在该社会的青年一代身上得到最敏捷最强烈的体现。青年是社会生活的“寒暑表”。青年人的自发行动和群体行为,既是社会使然,也需社会调整,但最终能促使社会朝着一个更健康更和谐的历史阶段迈进。在改革开放特别是社会转型及跨世纪的历史条件下,青年与社会的关系究竟起了一些什么变化,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如何,社会对青年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又如何?本文试从青年学与社会学的结合点上,就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规律作一初探。
青年对社会的促进和推动常常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超常思维启迪社会
当今我国社会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现代社会,社会变革的周期缩短,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各种信息日趋繁杂,使人难以把握。但青年把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却往往以其精力充沛、思维敏锐、接受新生事物迅速等特征而形成优势,在信息社会中颇有一席之地,成为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的先行者,常给其他各年龄层次的人,给整个社会以新的启迪。
跨世纪青年人的思维品质中有许多宝贵的积极因素,超常的反传统的思维方式总是占上峰。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方式选择中,他们更多地运用横向思维;在继承思维和创造思维的方式选择中,他们更多地运用创造思维;在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的方式选择中,他们更多地运用求异思维;在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的方式选择中,他们更多地运用反向思维;在群体思维和个体思维的方式选择中,他们更多地运用个体思维。这在我国摆脱了长期封闭、僵化和落后传统并向现代化开拓前进的今天,无疑是有益的。青年人的这些超常思维,往往在家庭、在单位、在社会形成同老年人及部分中年人的认识差异,引起后者对许多问题的重新思考。正是这些认识差异乃至“代际差异”,为人们的认识发展乃至社会进步提供了空间。这种空间在改革开放之前并不明显,那时青年人在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文化融合的环境中较安稳地生活,充满理想主义,没有多大抗争。而改革开放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年人带来的观念变化尤为显著,不安于现状的抗争越来越强烈,其超常思维行为也越来越令人瞩目。
(二)以独立人格贡献社会
正在大步跻身于跨世纪现代人行列的青年知识分子,近年来颇有重塑独立人格的趋势。这种独立人格,体现在本体意识上,以自我需要、自我完善为本意,行为动机不出自任何外在的需要;体现在思维方式上,坚持科学的个人理性,依照自己的独立思考,排斥任何形式的外在权威;体现在行为模式上,则富于社会的责任感,努力将个人良知所认定的真理外化为社会实践,有勇气承担个人选择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并依据客观的社会效果不断校正主体的行为选择。常见一批青年探险家、发明家和科研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刻意追求,便是这种独立人格所产生出来的思想行为。这种独立人格有时难免被世人视为“清高”、“孤傲”,但它对世俗的挑战、对传统的触动所带来的进步效应,最终为世人承认。我国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正是凭藉这种独立人格对社会产生莫大贡献的。所以,对于青年知识分子的独立性人格表现及需求,包括认识上的超越性需求,学习上的从优性需求,事业上的建树性需求,交往上的自尊性需求等等,政府和社会都应引起足够的关注、理解和重视。
(三)以创新文化影响社会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富有创新姿态的青年文化对全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已成为人们公认的事实。是青年们率先穿起喇叭裤、牛仔裤和西服,是青年们率先唱起流行歌曲,弹起吉它,是青年们率先跳起了我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迪斯科,是青年们率先喊出“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等口号,打出“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的大旗、这些文化观念行为后来均被社会大文化所接纳。单说早年曾一度被老人们视为异端邪秽的迪斯科舞吧,早已风行全国,反倒成了老人们天天离不开的健身运动了。
回顾前些年,当人们不断惊呼“知识贬值”,屈于新的“读书无用论”和“厌学厌教风”时,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却亮出“知识本位”的旗帜,认为知识并不是一种“术”,一种手段。知识本身就是目的,追求知识乃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始终坚信“知识就是力量”。当人们纷纷抱怨“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时,不少青年知识分子却从一个新的文化视角提出自已的独到见解:掌握知识的人,也必须遵守市场经济竞赛的规则,不要把有限的知识作为加入平均主义大攀比的资本,不要把旺盛的精力消耗在争待遇、要照顾的漩涡里,从而对改革形成很大压力,眼睁睁地看着许多创造机会失去;而要弱化自身的知识分子意识,增强义务感、奉献心;希求大政策——创业成才的大环境,不争小实惠——生活条件的小改善。青年知识分子们的文化心态、视野,往往更“趋高”、“趋大”、“趋前”,遇事讲究高起点、高品位,大处爱争,小处可让,大事求清楚,小处可糊涂,总爱向前看、向前干。经历了50年代的由服从到疑惑,60年代的由理想到狂热,70年代的由痛苦到反思,80年代的由偏激到理性,90年代的由冷漠到开拓,青年文化心态虽然随社会变迁而波动,但对整个社会大文化的积极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四)以群体建树推动社会
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一定关系的人们结合而成的群体。群体对社会的影响不可低估。十几年来我国青年群体已成为一支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力量,建设四化、保卫祖国的突出力量,倡导新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先锋力量。活跃在生产第一线的几亿青年劳动大军,锐意改革,脚踏实地,奋发进取。工交战线青年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取得了数百万项成果。农业战线青年努力推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改变贫穷落后地区面貌。百万大学生踊跃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区援助”工作,推动了学校教育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的青年指战员浴血戌边、抢险救灾,参加四化建设,赢得了社会各方面的赞誉。广大青年还积极参加读书演讲、立志达标、学史建碑、普法教育、希望工程等活动。无数个青年服务队、突击队、学雷锋小组和综合活动小组活跃在城乡各地,各种类型的先进青年典型和青年英雄群体不断涌现,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进步。
二
以上探析的是青年对社会发展的促进和推动的基本规律,那么,社会对青年进步的促进和推动又呈何规律,怎样充分发挥社会对青年的种种作用力呢?
(一)用生存竞争锻炼青年
生存竞争,即同种或异种生物人体相互竞争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达尔文认为食物增加的速度落后于生物繁殖的速度,因此生物之间为了争夺食物和空间发生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席卷全球。对于人口超比例增长的我国和初涉生存竞争却又急于走向世界的我国青年,生存竞争的锻炼和考验尤其显得严峻。这一代青年大都习惯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下,单视读书升学的“重点保护”现象及入大学的“抱来”现象,很有必要敲响激励青年尽早投入生存竞争的警钟。美国等国家的青年一到18岁,父母即将他们推向自谋生计的社会大舞台,青年们自己也以能独立生存为荣。因此,我们今天来讨论社会对青年的促动,首推用生存竞争锻炼青年。
让社会成为青年锻炼生存竞争能力的熔炉,已在我国各界青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推开。首都大学生自发形成的一个又一个生存能力培训班,身无分文来到陌生地,在绝无家庭、亲友、学校支援的陌生困境中,依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自谋生计并以合法的方式(如办心理咨询站、当农工商企业顾问、做餐馆厨师、招待、当建筑承包队小工等)生存数日数周,且挣得回京车资。这种生存竞争活动使“天之骄子”们培养了勇气、毅力、信心和胆略,锻炼了在困境中求生存的实践能力,提高了社会实践的自觉性。
(二)用多极现象激励青年
转型期社会呈多极化状态,正在和将要发生始料不及的变革。这种变革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多种多样、并生共存。基于这种变革特点,预测未来的走向,将会在诸多领域中萌生、滋长、蔓延,进而形成一个多种多样的互相矛盾、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多极现象”。如多种基础的价值观念、多层爱好的精神生活、多类社团的利益群体、多事之秋的社会环境、多边交往的国际关系,加上劳动制度的多种化、收入来源的多样化等等。这种多极社会现象为青年提供着发掘和发展自我的机遇与可能。这就需要教育青年抓住机遇,主动选择角色位置,增强自身的适应力,更好地为社会建功立业。
用多极现象理论启发和激励青年,必然带来青年多样化的需求、综合化的发展。这就需要改变青年教育内容比较单一、政治教育独撑天下的局面。因为年青,世界观的形成使他们需要政治思想上的引导,心理上的“断乳期”使他们需要情感满足和气质追求的弥补,社会化的实践使他们需要道德规范的约束,生理上的成熟过程使他们需要全面美化自己的良方。因此,形势教育、公德教育、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等都应成为社会赋予青年们的精神食粮和激励因素。
(三)用目标规范引导青年
社会对青年的引导,主要是通过它的发展目标和社会成员共同形成的各种规范来进行的。人类的群体生活已经不像其他动物那样受生物本能的支配,而是受着社会行为规范的控制。任何个人,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规范,才能有目的地分工合作,进行必要的生产及其他社会活动,以满足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对青年的目标规范引导,近期主要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特别是要努力实现《建议》中提出的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引导青年围绕这“两个根本转变”提高和优化自身素质。但重要的还在于帮助青年把握好一些中小目标、近期的具体的目标,搞好行为的目标管理。就社会控制而言,由于青年的行为模式不稳定,盲目性、爆发性、多样性等消极因素和主动性、开放性、创新性等积极因素并存,因而对其进行社会控制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应有相应的特殊性和针对性,如多示范少惩罚,社会控制与个性发展相统一,在加强外力控制的同时着力培养自控能力,等等。在现代社会,在和平时期,对青年的教育最终要回归到“疏导自我意识、实现自我教育”上来。青年教育一旦化成了青年人自觉履行的自我教育,就能有效地实现青年社会化,使青年不断成为社会合格成员乃至社会精英。
(四)用改革胜境优化青年
用改革胜境优化青年,是利用改革开放的有利环境和条件来促进青年实现高层次的社会化,使青年成为社会改革的中坚、现代社会的主人。这就需要积极引导千百万正在致力于现代化建设的当代青年,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自觉地改造主观世界,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包括: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坚定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强化民主、法制、纪律观念,在转变社会风气的艰巨斗争中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树立新的思想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努力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在广泛的国际交流和中外比较中形成新的民族意识和国际眼光,等等。我们对青年社会角色的优化既然是立足于改革开放环境的,那么就需要更多地进行开放式的教育,充分发挥青年的主观能动作用,鼓励青年健康地发展个性,进而更好地发挥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新功立新业,作出中老年人不可替代的独特贡献。
青年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律当然远不止以上几条,只是当今时代这几条显得尤为突出,值得强调罢了。切实掌握和运用好跨世纪青年与转型期社会的互动规律,于青年于社会都将裨益无穷。
收稿日期 199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