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讲话精神论文,同志论文,系列论文,习近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内容极为丰富的重要讲话。学习这些讲话,必须抓住精神实质。笔者认为,其精神实质,可以用习近平同志阐述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一句话来概括:“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①他要求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坚持社会主义,又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不能止步不前。因此,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我们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以下简称“讲话”)精神,应该把它作为“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 坚持和发展,意味着既有变,又有不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变化中保持着某些不变的东西,而正是这种坚持不变,促成了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讲话”是如何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续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的?本文就此谈几点认识。 一、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1945年党的七大在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同时,确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原则。始终坚持这条原则,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历史经验。党正是遵循着这条原则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就把它同这条原则联系在一起,他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③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9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党的十八大前,习近平同志在2011年纪念建党90周年之际,就对坚持“结合”原则做过深入论述。他指出:“每一次理论创新都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大胆探索的结果”。认识中国国情,要认识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有重大影响的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条件和因素,特别是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它们的变化。掌握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掌握它的精神实质,运用它的基本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实现这个结合,结合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能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深刻认识中国国情,并把两者正确地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④ 十八大以来的“讲话”,始终贯穿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坚持“结合”原则,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统一。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习近平同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⑤。这一论断提纲挈领地阐明了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遵循的思想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是运用于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集中体现;“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则集中体现了包括历史传统和现实实践在内的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二者的“辩证统一”。它是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又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既符合中国国情,反映了中国的特殊性,又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符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因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习近平同志对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都做了深入阐述。一方面,他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才引导中国人民走出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在现实中,说中国搞的是什么“资本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主义”,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所坚持的道路、理论体系和社会制度,“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另一方面,他又强调指出,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过去不能搞全盘苏化,现在也不能搞全盘西化或者其他什么化。”“我们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7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⑥ 马克思主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理论基础的思想体系。坚持“结合”原则,必须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认识中国国情。在2013年12月3日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规律和方法,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各项工作。他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分析了我们党现阶段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论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运用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分析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各种重大关系,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阐明了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改革。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世界依然是指导我们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结合”原则,必须学好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同志提出,党的各级领导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看家本领。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地学习,研读经典原著,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研读“讲话”不难感受到,无论是从总体上或从某一方面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无论所论述的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社会建设问题,是治党、治国还是治军,是内政还是外交,“讲话”总是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又反映了发展变化着的中国国情和当代时代特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讲话”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原则,正是这种保持不变的精神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和理论创新。 二、在新形势下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大理论成果。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定作出了关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论断,指出这就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013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把我们党建设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⑦ “讲话”始终贯穿着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精神。 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是“讲话”的一个核心内容和鲜明特点。习近平同志提出:“我们要自觉坚定实事求是的信念、增强实事求是的本领,时时处处把实事求是牢记于心、付诸于行。”⑧他指出,坚持实事求是,就要深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零乱的现象中发现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坚持一切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努力避免超越现实、超越阶段而急于求成的倾向,坚决纠正落后于实际而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观念和做法;就要坚持为了人民利益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及时发现和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决策中的失误、工作中的缺点;就要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从理论上对前进道路上提出的新的课题作出新的科学回答,及时总结党领导人民创造的新鲜经验,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习近平同志强调要解放思想。他指出,要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与不变,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前进。他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解放思想是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总开关。没有解放思想,就不可能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有务实的作风。习近平同志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足本职,埋头苦干。要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把工作落到实处。反对知行不一、不求实效,文山会海、花拳绣腿,贪图虚荣、弄虚作假。学习不能为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不求甚解,无心运用。工作不能热衷于造声势、出风头,出出镜、露露脸,不下功夫去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甚至造假来粉饰太平。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习近平同志强调,群众路线本质上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理,才能把握历史前进的基本规律。要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他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要坚持人民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使我们党的根基永远坚如磐石;就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以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就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深深植根于全党同志思想中,落实到每个党员行动上,使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就要真正让人民来评判我们的工作,由人民来评判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以人民为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在全党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十八大以来党坚持群众路线的一项重大举措。从2013年6月18日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进行动员部署,到2014年10月8日在总结大会上对活动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总结,习近平同志自始至终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好这一活动,使其成为在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一次成功实践。他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历次讲话和他指导全国特别是河北省、兰考县教育实践活动的实践,留下了一份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的生动记录和宝贵教材。 独立自主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一个新论断:独立自主“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⑨这是对我们党的独立自主思想的一个重要定位。他指出,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坚持走自己的路的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是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坚持独立自主,就要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就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增强政治定力,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讲话”把独立自主原则贯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看到别的国家有而我们没有就简单认为有欠缺,要搬过来,或看到我们有而别的国家没有就简单认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都是不正确的。选举和协商两种民主形式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和独特优势,它源自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优秀政治文化和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创造。在科学技术发展方面,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在部署“三农”工作时,他强调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靠别人解决吃饭问题是靠不住的。在论述国际关系时,他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适合,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协商来办。 三、谱写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在新形势下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谱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对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们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⑩他指出,我们还面临着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还是非常有限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 基于这种清醒的认识,我们党以开拓创新精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讲话”集中全党智慧,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回答了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笔者经初步研读,感到其中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深入学习、领会。 (一)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曾经长期走在世界文明发展前列的中华民族,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百多年来从民族沉沦到民族振兴的历史,是一代代中华儿女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不懈追求、奋斗的历史。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同志在生动反映这一历史的《复兴之路》展览现场,形象地用“中国梦”集中表达了亿万中华儿女从心底发出的呼喊。他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1) 中国梦有明确的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达到这一目标,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习近平同志说,这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12),是“中国梦的本质”(13)。 实现中国梦有明确的路径,这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同志说:“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4)他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15) 中国梦的概念在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形成不是偶然的。马克思说过:“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6)习近平同志说:“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7)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我们已经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形成了中国精神,凝聚了中国力量,创造了中国奇迹,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接近于梦想成真的时刻,习近平同志发出实现中国梦的号召,集中表达了人民的意志、愿望和信心,成为鼓舞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我国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已经30多年。对改革的部署和实施,以前是分别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不同领域展开的。十八大后,从总体上全面深化改革的任务提上了日程。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18)。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描绘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新愿景、新目标。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多次发表讲话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同志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决定》用两句话概括了这个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9)习近平同志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20)他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党的文献中首次出现的新提法做了明确界定和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因此,要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从各个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他特别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不是其他什么道路。后一句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明指向。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全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制度模式选择问题,绝不是西方化的资本主义。 习近平同志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他指出,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这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高度考虑的。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国家治理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这项工程极为宏大,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他强调,要坚持从大局出发考虑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提出来的。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1),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22),到2020年达到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的目标。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总体部署。习近平同志亲自担任《决定》起草组组长。他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习近平同志阐述了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他指出,四中全会的决定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依法治国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采取切实措施、迈出坚定步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解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同志阐明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党的四中全会《决定》说:“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23)习近平同志指出,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对这一点,要理直气壮讲,大张旗鼓讲,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习近平同志论述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四中全会《决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作出了阐释。习近平同志指出,提出这个总目标,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他强调,这个总目标鲜明宣示了我们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四)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习近平同志在抓好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依法治国的同时,高度重视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2013年8月,他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论断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明确定位,指明了它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事业全局中处于“极端重要”的地位。按照这一定位,我们在抓意识形态工作时必须始终不忘党的中心工作是经济建设,绝不能偏离这个中心;在抓经济建设时绝不能放松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它放在极端重要的地位。这一全面而坚定的认识凝结着我们党多年来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关系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是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中重要而精彩的一笔。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处理好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的关系。习近平同志要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他又强调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要敢抓敢管,敢于亮剑,敢于站在风口浪尖上进行斗争,不能搞“爱惜羽毛”那一套,牵涉到大是大非问题、政治原则问题,不能含糊其辞,不能退避三舍,不能当开明绅士。 “讲话”对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各方面的工作都作了深入论述。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一定要围绕中心、服务全局,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要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教育是为人民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党和人民需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文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反映好人民心声,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总结从严治党规律 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党要管党,才能管好党;从严治党,才能治好党。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讲话”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聚焦到作风建设,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做了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2013年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论述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为方面必须遵守规矩,最核心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2014年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他又着重论述了严明党的组织纪律,要求切实增强党性,切实遵守组织制度,切实加强组织管理,切实执行组织纪律。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提出按照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条标准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他一贯强调抓紧反腐倡廉建设,要求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坚定理想信念。他提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他批评有的干部对共产主义心存怀疑,认为是虚无缥缈、难以企及的幻想,有的不信马列信鬼神,遇事“问计于神”。他要求党的干部必须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 习近平同志通过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把我们党对从严治党的认识上升到规律的层面,要求“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他说:“从严治党有其自身规律,对我们这样一个老党大党来说,从严治党更有其自身规律。”(24)他从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严管理干部、持续深入改进作风、严明党的纪律、发挥人民监督作用、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八个方面论述了在新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的要求。这些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 “讲话”内容极为丰富。笔者以上只是就自己学习时有所感悟的其中几点谈了一些认识。笔者以为,仅以这几点为例也可以看到,“讲话”处处紧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指导党和国家各方面的工作,续写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 习近平同志说过,“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讲话”用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来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用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三个总”来概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90多年的接力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按照“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面展开,在实践、理论和制度的相互作用中发展。习近平同志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25)回顾十八大以来的历程,综观党的理论和实践的新成果,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一把握实践、理论、制度三者关系全面推进事业发展的清晰思路贯彻在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之中,体现在习近平同志的系列重要讲话之中。 ①《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光明日报》,2013年1月6日。 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2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页,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④习近平:《中国共产党90年来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的与时俱进及历史启示》,《学习与研究》,2011年第7期。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8页。 ⑥⑦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09~111页,第695页,第696页。 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699页。 ⑩(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14页,第84页。 (12)习近平:《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人民日报》,2013年3月24日。 (13)习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采访时的答问》《人民日报》,2013年6月1日。 (14)(15)(17)(18)(19)(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34页,第83~84页,第83页,第512页,第512页,第54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第592页,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30页,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20~21页。 (23)《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第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4)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74页。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全面深化改革论文; 习近平论文; 社会主义制度论文; 全面依法治国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法治政府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中国梦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时政论文; 法治中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