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而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多边活动,学生学习效率是教学的生命线,而这生命线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学生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 教学效率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地发展,传统应试教育中的弊端开始逐渐显现出来,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大力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要摈弃以前的“灌输有余而启发不足,复制有余而创新不足,重视教而轻视学,重结果而轻过程,强调个人发挥而忽视团结合作,看重个人成绩而轻视整体发展”的教学模式,寻找与初中语文教学相吻合的、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新的模式。
一、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
学生学习、积累语言普遍缺乏系统性,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将会迷失学习方向。常见的学习方法有比较法、互换法等,下面笔者以比较法的运用为例,说明如何通过课堂练习促使学生掌握这种学习方法。在同一主题下比较不同文章的写法,对于加深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学习文章的表达手法大有裨益。鲁迅的《孔乙己》(语文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语文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都是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孔乙己、范进)展开,都深入地刻画了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迂腐文人的形象,从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尤其是科举制度的黑暗。这两篇文章在许多方面十分相似,然而在语言特色方面还是不尽相同,这为二文的比较教学提供了前提。
在教学《孔乙己》时,笔者出示《范进中举》典型片段,让学生探讨:“《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语言特色相同吗?为什么?如果不同,两篇文章分别通过什么样的语言刻画人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范进中举》是通过传神的人物对话立体地塑造了范进的人物形象,而《孔乙己》则采用了个性化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充分展现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这样的训练过程,既使学生加深了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对比的学习方法。
二、语文教学融入学生生活
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便有多大,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课堂,走出课内,走向生活,走开放式的语文教学之路。教师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打破时空的阻碍,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很多学生在写作文时不知道要说什么。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走进街头巷尾,鼓励学生与不同职业的人交流,观察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穿着、谈话内容等,回校后写一篇以人物为写作对象的记叙文。走进生活观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写作内容和写作技巧。教材中有的文章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然而有的学生缺乏生活经验,对文章没有切身感受。这时,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
《回忆我的母亲》是语文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对于自己的母亲,学生都有自己的感受,有的体会深刻,有的没什么感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上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观察自己的母亲,看看母亲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这些品质是通过什么事情体现出来的。观察母亲是一件再普通不过的小事了,有了这样的生活体验和情感基础,学生上课时就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母亲所具备的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坚强不屈等品质,更深刻地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三、鼓励学生改编课文,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创新尝试中,很多教师认为要想创新,就要彻底抛弃以前的教学方法,这样往往就会害怕创新不能产生好的效果,从而对创新产生怯懦心理,不敢大胆进行创新尝试。我认为借助学生对课文的创新改编,促使学生对课文形成新的认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它可以在巩固学生对课文认知的同时,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七年级(下)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时,首先在形式上让学生自由组合这首曲中出现的意象,通过文字转化成可见的画面,把这首简短的元曲改编成优美的散文。其次,在表现形式上,有的学生通过对暗淡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浓墨重彩地刻画,从而渲染“断肠人”的悲伤情感;有的同学则反其意而行之,紧紧抓住“小桥流水人家”、“藤树缠绕”、“昏鸦归巢”的温馨画面,与“断肠人”在“古道”牵着“瘦马”吹着“西风”形成鲜明对比,从而衬托“断肠人”的悲伤情感。因此,通过改编课文的教学创新尝试,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另辟蹊径,体验语文的趣味。
四、为语文课堂插上“多媒体”的翅膀
在语文寓言和小说教学中,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设置一定的语文情境,借助情境,巧妙地切入课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领略到语文的别样魅力。通常来说,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课文中的情境更加多样化,不仅可以借助画板、音像材料,还可以制作专门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加深对课文情境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语文版八年级上的小说《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将电视剧《水浒传》中相关的影视资料下载到语文课堂上放映,让学生通过影视画面更加生动地了解名著《水浒传》中绰号“花和尚”的鲁智深的精彩表现及其嫉恶如仇的鲜明性格,从而加深对鲁达这个人物的了解,也从中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水浒传》中108名梁山好汉的人物形象的浓厚兴趣,真正达到语文自主学习的目的。类似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古典名著的小说选段,如语文版七年级(上)节选自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空城计》和节选自吴承恩《西游记》中的《美猴王》。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目的在于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习能力,打造高效语文课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发挥领路人的作用,课前应做好充分的备课,注重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对重点知识进行点拨,在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地展现自我,在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同时,实现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为其全面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王崇 罗艳 新课改下情境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14)。
[2]徐红 浅谈初中语文“生活化”与生活“语文化”[J].教师,2015,(33)。
[3]王凤鸣 新课改实施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戏剧之家,2015,(23)。
论文作者:罗继群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8
标签:学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文论文; 教师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水浒传论文; 学习方法论文; 《教育学》2016年12月总第1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