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课表现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吴群倩

吴群倩 浙江省衢州第三中学 324000

摘 要:高中音乐课堂学生表现欲和表现力低下源于“音乐表现形式单一”,我们引入“表现性学习”,阐述了“表现欲望自发、表现方式恰当、表现目的积极”等内涵,再以“表演性、情感性、适度性和群体性”为原则,实施“拓展表现形式,构建教学模型,加强指导力度”等策略,从本质上优化音乐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关键词:表现 内化 音乐教学

“表现不仅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观念”,这样的思想被越来越多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接受。表现不仅仅是为了张扬个性,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成功。

一、学生音乐“表现”场景再现

老师为了让学生提起精神来,有时会放一些流行歌曲。不出所料,学生立马兴奋起来,表情也好,歌声也好,身体语言也好,都表现出与平日里死沉沉、懒洋洋、松垮垮截然不同的样子来。教师一片茫然,有点悲哀。

二、高中学生音乐“表现”状况分析

从这个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学生自我意识很强,他们已不愿意乖乖地按照教师的意图来行事。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会投入热情、积极做出反应,对自己不感兴趣的音乐却没有一点耐心。面对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师做出了理性分析和客观归因:并不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就真的不想表现、不会表现了,而是我们的音乐课堂存在着“音乐表现形式单一,缺少教师对表现的要求和指导”等问题,使得他们不再充满表现的激情。

三、高中音乐课中实施表现性学习的实践

1.表现就是表演吗?

(1)表演性。

表演是表现的一种形式,表现包括表演但不局限于表演。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以表演的形式出现,比如演唱、演奏、律动等。表现性学习中的表现有很强的表演性,但作为教师,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表现有多种形式,诸如赏析后的感悟、音乐创作等,并努力拓展音乐课堂中的表现形式。

(2)情感性。

音乐本身就具有情感性,那么表现也应该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表现性学习中的表现应带有情感性,而不是空洞的形体表现或麻木的乐声。表现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真实体验,是为内化服务的,教师要正视表现与内化的辩证关系,使情感性既能外显又能内隐。

(3)群体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在许多情况下是群体性的活动,如齐唱、齐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因此,教师要根据这个特点营造良好的群体环境,设计以合作小组为表现单位的音乐实践活动。

2.看,我们不一样的表现。

(1)拓展表现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①常规型。这种表现形式会一直被运用,教师也应该保持这些常规型的形式,并努力发掘其新的内涵。比如,上课时回答问题,歌唱教学后的歌唱表演等。

②书面型。在音乐课中,我们很少用笔,其实这是资源浪费。让学生写写画画,表达内心对音乐的感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尤其是对比较内向的学生来说。

③展示型。这不是我们平时意义上的表演,它具有组织性。

④PK型。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制定规则,并在竞争机制激励下发挥出自己的音乐才能。比如“十佳歌手大赛”、“十佳原创歌曲大赛”等。

(2)构建教学模型,提高学习效率。

图1.表现性学习教学模型

高中学生有其特殊性,学生已经比较成熟,教师对学习方式的一些思考或策略研究都可以通过音乐实践落实下去。以上是对表现性学习在高中课堂中的思考与实践,我们深刻地意识到:表现是外显和内化的辩证统一,那如何使内化得到正确的引导,是个难题。

参考文献

[1]肖龙海 《表现性课堂教学:特征、结构与策略》.全球教育展望,2004,5。

[2]肖龙海 《论表现性学习的理念》.课程·教材·教法,2006,2。

[3]肖龙海 《论表现性学习的结构》.课程·教材·教法,2004,6。

[4]苏立军 商静儿 《在表现性学习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当代教育科学,2004,18。

[5]曹理 等 《音乐学科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吴文漪 《思维、情感与音乐教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组织编写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吴群倩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10月总第18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8

标签:;  ;  ;  ;  ;  ;  ;  ;  

高中音乐课表现性学习的思考与实践论文_吴群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