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古代少数民族诗人的几部别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别集论文,云南论文,少数民族论文,几部论文,诗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古籍分类中,自《隋书·经籍志》以后,将文献分为经、史、子、集,以次部类。古代文学书籍均著录于集部当中,又有别集、总集之分:别集以存人为主;总集以存文为主,在四部典籍内,集部数量大大超过经史子三部。所谓别集,是与总集相对而言,即将个人诗文汇合为一编行世。别集之编辑有作者本人自编者;有作者之后嗣或亲友为之编订者;有其门人或后学编订者,编辑方式有分集编订,分类编订及系年编订等。但自来编辑别集者,在遴选标准上各有尺度,有的只着眼于功业彪炳之人物;有的则推重于道德文章著称之贤者;有的只讲求词藻有可传之美的篇章;有的则侧重于为诗富于涵蓄妙悟的意境。而于少数民族人物之诗文则鲜为世人关注与集,故《四库》所收屈指可数,公私庋藏书目著录甚少,为使一些虽生长边隅,而著有义正载道之鸿文、咏物写景之诗篇的少数民族人物之别集隐而复出,兹就所知见者,以“叙录”体例进行著录,并继承“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传统,加以评介推荐,期冀达到以录存文存人的目的。
《李中溪全集》十卷
(明)李元阳撰。李元阳字仁甫,因世居苍山十八溪中,故号中溪,太和(大理)人,白族,嘉靖五年(1526)进士,由翰林院庶常出知江阴县,擢监察御史、荆州知府等职,遇事直言敢谏,不畏权势。后因事罢归,乃居家潜研性理,晚年旁及佛学,与唐顺之等相善,他们相互商榷诗文,往来酬唱,即杨慎所称“七子”之一。曾编纂《万历云南通志》及《大理府志》。取材精审,为明代云南地方志中的上乘之作。是编乃李氏所著诗文,原名《中溪家传汇稿》,万历八年(1580)巡按刘惟、金沧道胡僖为之刻印行世。此本为大理周霞搜获之抄本,由陈荣昌交付李根源刊入《云南丛书》,前半版心题《中溪诗集》;后半版心题《中溪文集》;卷首题《中溪家传汇稿》;书面则题《李中溪全集》。今从书面题名著录。编中诗四卷,文六卷,诗文皆分体排比,惟诗以近体在前,古体列后,按惯例不免部居倒置。卷一为五言律及五言排律;卷二为五言古风;卷三为七言律诗及七言绝诗;卷四为七言古风;卷五至卷六为序;卷七至卷八为记、碑;卷九至卷十为墓表、墓志铭,行状、书、启、说。卷端载万历八年刘惟《序》及李选所撰《行状》,次载民国初年赵藩、李根源、施汝钦三人《序》,卷末有万历八年胡僖《跋》。李氏诗风致生新,音节入古;文则根底磅礴,一以致用为主。胡僖在《序》中说:“今读所为诗歌,半属山水幽趣,非亲至其境者不能。其他序、记、志、铭诸作,议论感慨,一自胸中流出,且起伏顿挫,波澜层叠,殆十八溪之所以为文,而谓非得溪山之助不可也,故观于先生汇稿,而苍洱之大观备是矣。”张履珵谓其“词旨清隽,风格流美”。初彭龄评称“中溪所为各体,触绪生新,言中有物,人谓其学香山长公颇有似处,亦风雅正宗也”。李元阳的一些诗,比较贴近现实,反映民间疾苦,如在《苦雨叹》中写道:“檐溜滴不绝,寒意入衾绸。哀彼茅屋人,相向双流涕。玉桂悲粒薪,宁思身上裘?门无丁壮儿,徭役何时休。”能写出这样爱憎分明的诗句,实属难能可贵。《滇南诗略》收其诗50首,《文略》收其文42篇,《滇诗拾遗》收其诗215首。 云南省图书馆藏有清抄本及《云南丛书》本。
《杨宏山先生存稿》十二卷
(明)杨士云撰。杨士云字从龙,号宏山,别号“九龙真逸”,太和人,白族,由解元登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先后任工、兵、户科给事中、监察御史等职,后因见“当途非数候不得见,阍人非重赂弗得通”等官场恶习,乃以病辞归。家居二十馀年,坐卧小楼,万卷横存,题名“乾乾斋”,盖取《易》君子终日乾乾之意,环堵萧然,但仍手不释卷,清介贞坚,不慕荣利,究心理学,兼工诗古文辞,旁及经世致用、天文、历志、律吕诸书,尤擅长于诸子庄老之学,究学有所心得,皆一一形诸歌咏。平日与杨慎、张含、李元阳等友善,名在“杨门七子”之中。此《存稿》由李元阳编订,由其孙杨德于万历末年镌刻付印,后传本渐稀,清同治九年(1870)赵藩在乔后井得原刻本于士云之后裔,于光绪末年交李根源用铅字排印,民国三年(1914)辑刻《云南丛书》,又收入“初编”。在全书十二卷中,前十卷为《诗稿》,后二卷为《文稿》,内分:卷一至卷二为咏史诗(咏人者占十分之七八;咏图籍、文物、史事及滇云掌故者占十分之二三),体多为七绝;卷三至卷四系以诗咏天文、历志、律吕及经世致用,为平日流览诸书有感而发,“备遗忘,无关词术,故后人以为不能以诗视之”;卷六载读诸子之诗,多五言绝句,有一题而作数十首者,本卷中还有《地志韵诗》26首,用七绝写成,于滇西山川人物沿革多所咏及,每诗间加附注,足资考证;卷七至卷九为古、近体诗,以五、七言古风居首,五、七言绝诗次之,五、七言律诗殿后;卷十一至卷十二为文,载序、记、议、辩、赞、颂、题跋、墓铭、碑表、祭文及杂著。卷端有万历四十三年(1615)浙江按察使司杨应东《序》及杨德刊书《识语》,并附李元阳为杨士云所撰《墓表》。杨士云为诗,不仅描写自然景观,抒发抱负襟怀,也还有一些反映生民疾苦,忧时悯农的作品,如在《紫笋茶》中写道:“顾渚山中紫笋茶,年年入贡拜金沙。湖中太守诗章在,一片哪知万姓嗟?”因此杨德在《识语》中说弘山主张诗“要须洁净胸次,反复吟哦,随文寻义,使此心有所感发兴起处”。也就是说要“诗言志”,不能无病呻吟。云南省图书馆藏明万历刻本及《云南丛书》本。
《木氏诗集》六种
(明)木公撰。木公字恕卿,号雪山,又号万松,嘉靖六年袭丽江土知府,纳西族,在本民族中,人称“阿秋阿公”。由于永乐十六年(1418)明朝在通安、巨津等州一带设立社学之后,丽江纳西族人更有条件接受汉文化,木氏封建领主还聘请汉族文人为其家庭教师,教授其子弟读儒书,写汉字,因此《明史·土司传》载说:“云南诸土官知诗书,好礼守义,以丽江木氏为首云”。木氏自阿良以后不仅在当地多所建树,被明王朝视为安定边疆的重要力量,而且木氏家族世代文化素养都比较高,“以文藻自矜,声振士林”。仅就木公而言,就撰有《雪山庚子稿》、《雪山始音》、《万松吟卷》、《仙楼琼华》、《玉湖游录》、《隐园春兴》六种“别集”。保山张含,大理李元阳、贾文元,新都杨慎均为之撰《序》,各书之版心均镌刻有“玉湖精舍”字样。木公曾于雪山之南建“万松园”,庋藏经史,吟咏自娱,故这些别集中所收的诗篇,从意境到创作手法,文学艺术水平都比较高,堪称“缘情绮靡,怊怅切情,多模拟垂拱之杰”,“其秀句佳联,纷出层呈”。五言如“云移山似动,风送叶如飞”,“断猿哀晓日,穷雁唳秋空”。七言如“月钩映水鱼惊钓,风篴横舟雁落沙”,“野渡漫寻残雪压,江行远带夕阳帆”。不仅语言俊逸清新,意境旷窅深远,而且通过纤细入微的形象思维描写,给读者鲜明的画面,因此李元阳称其诗“得乐府音节”;杨慎称其诗“辞精意婉,写景如绘,体句俱新”,并为之编订《雪山诗选》。清初钱谦益的降云楼曾庋藏《木氏诗集》原刻本,曾评论说,“希风附响,比于长卿盛览”,而且在明中叶的民族诗人中“恕卿实为之前茅”。朱彝尊编《明诗综》,沈德潜编《明诗别裁》均收有木公诗,《滇南诗略》录其诗46首,《丽郡诗征》录其诗57首。云南省图书馆藏嘉靖刻本。
《居易轩诗文钞》八卷
(明)赵炳龙撰。赵炳龙字文成,一字云升,剑川人,白族,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自幼谦谨好学,工诗古文词。金沧道杨畏知聘司记室,击败沙定洲,多用其谋,后随赴广东肇庆行在,桂王授吏部主事,迁户部员外郎,随跸至贵州安隆所,因孙可望杀杨畏知,愤然挂冠归里,隐居于向湖村之楸园,名斋“居易轩”,自号“楸园老人”,以弹琴赋诗自娱。《剑川州志》有传,称赵氏著有《诗文抄》八卷,但已散佚,是编乃其裔孙赵联元所辑,凡四言诗61首,辞1首,乐府13首, 五古11首,七古2首,五律6首,七律4首,七绝2首,文7篇。 诗皆取法风骚,得三百篇之遗意,多寓君国身世之感,悲怨悱恻,读者凄楚。如《去故都三章》之末章写道:“去故都兮,岁月其沉。人之云亡,禾黍行吟。我心之永贞兮,惧愆修而黍亲。”可以概见,因是,其后人赵藩曾有诗咏云:“薄命篇成泪满襟,湘累哀怨楚骚心。若从煨烬收遗佚,一卷珍藏抵万金。”赵炳龙与昆明高应雷谊属师友,诗简往来频仍。今是编中尚存高氏诗5首,并有赵氏为《澹生诗抄》所写的《序》。 《丽郡诗征》收录赵炳龙的诗较是编多出《易轩小楼》等5首, 盖是编刊印后才发现,故未录入,后为赵藩编入《诗征》。《滇诗拾遗》将是编所有者全部采入。卷端收《州志》本传,并载光绪十一年(1885)蔡元燮《序》、李玉湛《序》及光绪六年(1880)赵联元辑书时《跋》。云南省图书馆藏钞本、光绪十四年(1888)长沙刻本及《云南丛书》本。
《北征集》一卷
(明)禄洪撰。禄洪字霄宾,宁州(今华宁)人,彝族土官禄竹居之子,竹居捐馆,洪袭爵任土职。崇祯三年(1630)建州女真起兵,王中丞檄兵入卫,禄洪率精锐三千抵都门勤王,适围已解,奉旨防守密云墙子岭口,军纪严明,甚为兵部所重,既以滇省不靖,奏请还师保境,声震六诏。禄洪克承家学,博通载籍,具武韬文才,善诗赋,兼工书画,为诗气格雄华,风骨挺秀,滇中武人能词令者以洪为第一。因与董其昌、陈继儒以文字相师友,是编卷端载董、陈二人《序》,首载《砧声赋》、《蝴蝶赋》、《战场赋》三篇;次载古今体诗60首;末载《云涛谷记》、《醉心斋记》两文。所著诗文,时有奇气,而五七言绝句佳什尤多,其他文赋及五七言律诗则不屑谨守绳墨用韵,颇有创新。因其诗文多为入都时所作,故以“北征”为名。从编中记昆明诗僧苍雪《自南中寄虎丘浣花诗社诗》赠洪,禄洪报以诗云:“江左名区想至今,遥闻上已共登临。坐分磵石千人满,引到流觞几曲深。此会长安传社草,并谁声价动词林。风尘我已愁为容,抚剑空成塞上吟。”由此可知禄洪与苍雪为方外交、诗文友,二人均工于吟咏。此集虽仅一卷,卷端题“云间陈继儒眉公选”,既称“选”,可见禄洪诗文当不止此。是集本已纠工锓板,但遇明清鼎革,未能付印行世,仅留有清抄本藏云南省图书馆,今易见本为《云南丛书》本。
《马悔斋先生遗集》二卷
(清)马汝为撰。马汝为字宣恒,一字宣永,号悔斋,元江人,回族。与昆明王思训、石屏陈沆交谊最深,同受知于浙江谢存峨、济南吴克庵两学使,以国士待之。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历任国史方舆路程三馆纂修,学行为皇帝所知,馆阁一时推重。康熙五十年(1711)出典湖广乡试,迁大理寺卿,后归里奔父丧,不久起用补贵州铜仁知府,后辞官回乡,筑丛桂山庄,以诗文自娱,擅长书法,其墨迹为世所珍。是编卷一题名《诗遗》,载古近体诗79首;卷二题名《文遗》及时人追慕之诗。此本原为吴茂才家庋藏,宝庆人刘达武知元江访得,加以增辑,并于所增辑之诗加注按语,又附《杂识》若干则于后,采辑经过情形悉记之。以后赵藩又从《滇南诗略》中采补马汝为的古近体诗4首、散佚诗3首、文一篇,交由辑刻云南丛书处刊入《丛书》之“二编”。马汝为所作诗文,梁书农认为“天机畅发,清新流动”。如《谒兰隐君诗》写道:“访古来谒兰公祠,菜花满地草杂之。人往风微三百载,循墙细读渔村碑(按:康熙间李澄中撰有兰隐君碑记)。先生高卧鹿山里,明月清溪钓烟水。梅妻鹤子想遗风,仿佛孤山林处士。当年王骥征麓川,虚怀问计草庐间。船从山过麓川破,胜算远定西南边。荒祠无人荐蘋藻,古墓寒烟满秋草。枕边无梦到公侯,我爱先生诗句好。”音调铿锵,尤为编中翘楚。今云南省图书馆藏辑稿本、抄本及《云南丛书》本。
《点苍山人诗抄》八卷
(清)沙琛撰。沙琛字献如,号雪湖,太和人,回族,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官安徽怀宁等五县知县,在怀宁“筑广泰纡长堤,渌水乡二十年无潦事”,人称“所到任处,俱有惠政”。是集编订后曾于嘉庆十一年(1806)付梓行世,卷端有嘉庆九年(1804)桐城姚鼐、江左履石庵、怀宁潘瑛、宁州刘大绅等人《序》,次载作者《自序》。民国初年,沙氏外曾孙王廷治请唐继尧、任可澄、倪惟钦等再为之《序》,并用铅字排印,后又收入《云南丛书》。沙琛的诗,一是写人民的生计疾苦,如《秋雨解》,写农民遭受夏旱秋涝的惨状。二是以奇语奇气写景状物,如《兰沧江归自神洲渡济》,为此刘大绅在《序》中称“始吾甲戌秋读献如荒山纪游诸诗,气奇情迈,绝众离群”。三是怀古诸诗,颇具风骨,如在《淝水怀古》中写道“千古旌旗压寿春,谢玄撑掌竞无秦。可知百万投鞭众,不及昂春卖畚人。两晋山河存一战,八公草木走群神。围棋太傅真潇洒,早办苍生赖此身”。为此姚鼐在《序》中称“今献如方以吏绩显,而又兼诗人之高韵逸气,幽洁之思,隽妙之语,峰起叠出,信乎滇之多奇士也”。云南省图书馆藏嘉庆十一年刻本、嘉庆二十三年增订刻本、民国四年排印本。
《雪楼诗抄》六卷附《赋抄》一卷
(清)马之龙撰。马之龙字子云,号雪楼,丽江人,回族,赵藩撰写的《马子云先生传》称其“少慧好学,试辙前茅。喜谈天下古今利弊,思有以匡济于世。嘉庆末,吏治日窳,而西洋英吉利输鸦片入广州,浸进遍中国,滇处边远,害尤及之。子云慨然草《去官邪除鸩毒论》千馀言,于提学试经之日附试卷上,讽以入告。提学骇诧,以狂妄违功令,褫其衿”。由此可见马之龙不仅博学多识,品概高洁,而且是一位敢于为天下先的云南人,就因为提出“除鸩毒”,写过“禁乌烟”便被取消了秀才资格,以布衣终。以后便无心仕途,“乃佩红毛剑,腰铁笛,浩然辞家作汗漫游,足迹遍十三省”。铁笛是他最擅长的乐器,当时丽江另一位纳西族诗人牛焘善弹琴,世人便有“牛琴马笛”之誉。据说马之龙到湖北后,在黄鹤楼上吹响了一支久挂多年的长笛,并即兴吹奏一曲纳西古乐《别时谢礼》,惊动四座游人,围观者无不连呼啧啧。马之龙出游归来,在省城谋职未果,只好回到丽江故居,生活到六十七岁与世长辞。吴存义提学使重其品学,亲为题写墓碑。是编收马氏嘉庆九年至道光十六年诗作,共古近体诗504首,卷六后附《雪楼赋抄》一卷, 赋四篇。道光十六年(1836)刻印于昆明, 辑刻《云南丛书》时遴选209首,题名《雪楼诗选》,刻入《丛书》。他的诗写得神气清朗,雅洁浏亮,如《洞庭吹笛》写道:“平明挂蓆去长沙,薄暮君山看落霞。无那一声烟竹裂,洞庭秋色满天涯”,堪称得乾坤彻骨之精蕴。云南省图书馆藏道光十六年刻本及《云南丛书》本。
此外明代纳西族诗人木青的《玉水清音》、木增的《山中逸趣》;清代彝族诗人高映的《妙香国草》、鲁大宗的《听涛轩诗抄》;白族诗人王嵩的《乐山集》、杨载彤的《嶰谷诗抄》等别集,在云南诗文坛上,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
这些云南古代民族诗人别集中的诗文,一是不仅得中原诗篇之意境与神韵,属文则讲求经世致用,而且在题材、意境、用语上比较充分地展现了边疆民族的雄浑、豪放与挥洒的风格;二是不论诗或文,从内容上看多心系民瘼,忧时悯农,对老百姓的生计利害,寄予无限关心与同情;三是不少诗作及文章,比较真实地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社会之委屈隐微,敢于针砭时病,这在史志资料中是难于找到的;四是着力讴歌云南山川景胜及民族风物,乡土气息浓郁,而且状物抒情,一本自然,体句隽永清新,可激发人们爱乡之情;五是不少诗作虽宗性灵,但力主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切忌无病呻吟,较好地继承了司空图的“须于味外辨咸酸”的主张;六是有的诗人潜研佛学,把释家之顿悟与诗家妙悟完美结合,使诗最富禅意,征到释家最上乘。总之,不仅丰富我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也反映了云南民族诗人对滇文化的卓越贡献。因多历年所,这些别集传本渐稀,更弥足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