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8)
摘要: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输出以及国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输入,不可避免的对文本的翻译产生了不同的讨论,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一种,它认为翻译是在语言文本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由于源语与译语文化的巨大差异,为保留源语文化的韵味,译者应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能够识别互文指涉,尽量使译作忠实原作内容。本文旨在讨论在文学书名翻译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互文性理论,进而表明翻译的跨文化性质。
关键词:互文性;跨文化翻译;文学书名
1.互文性与跨文化翻译
1.1互文性理论概述
互文性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在互文性理论中,由于语言是作为存在的基础,世界就作为一种无限的文本而出现。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文本化。一切语境,无论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学的、历史的或神学的都变成了互文本;这就意味着外在的影响和力量都文本化了。实际上,“互文性”旨在强调一种文本与文本之间的相互接触、感应、渗透、转移作用。互文性理论打破传统的自主、自足的文本观念,对文本及主体进行解构:文本作者的作用大大衰减,作者个人的主体性和他对文本的权威消失,其作用降至仅仅为文本间的相互游戏(interplay)提供场所或空间。文本的边界消除了,每一个文本都向所有其他文本开放,从而这一文本与其他文本都互为互文本。正如巴特所言:“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例如,先前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
2.互文性与跨文化翻译
“互文性”( “文本间性”、“间文本性”或“文本互涉”) 最早是由法国符号学家Julia Kristeva 提出的,她在《诗歌语言革命》中指出,社会就是一个大文本,文学文本是子文本,与其他类型的子文本在社会的大文本中相互关系,相互叠映。另她的理论还吸收了了索绪尔关于历时与共时的观点,主张互文性是反映两种文化和文学传统的继承关系与转换关系。从互文性视角看跨文化翻译,主要是如何处理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指涉。针对这一概念,哈蒂姆和梅森在1985 年对互文关系给出了两种划分方式,即文内互文和文外互文。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必然涉及到文化间的相互冲突和交融,东西方之间不同的人文、历史背景以及社会价值观,因此无论是作者、译者还是读者都会有不同的历时性感受和共时性感受,所以将会是跨越时空的对话与交流。而文化翻译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两种,即: 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异化策略和以目标语为归宿的归化策略。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各国文化的昌盛繁荣是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的。因此各国在借鉴不同文化的同时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就会不可避免的涉及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对话以及融合。
3.文学书名的跨文化翻译中的互文性
3.1以英语为目的语的跨文化翻译
在以汉语为源语的文学经典翻译中中国译界大师杨宪益夫妇杨译与英国学者Hawkes所翻译的中国经典名著《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杨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 虽为直译,但也并不单单是简单的直译。“红楼”这一意象与古诗词中的“朱门”等互文相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原著中的“红楼”一语双关,既道出了贾府大院的一面,又道出了大观园中贾府众儿女生活的场景特征。杨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无疑促进中国文化向外传播。而霍译则选取了该书的另一个题目《石头记》。在西方传统中,石头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和互文关联。石头在西方与自然、原始或神性有着某种联系,这一点对西方神话传说或圣经故事有所了解的人都能引起某些互文联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石头也有很深的渊源,从女娲补天到和氏璧,都紧密联系着石头,并且通读《红楼梦》全文,石头也作为一个线索贯穿全文,由此看来,霍译The Story of the Stone 也有着一定的寓意。
3.2以汉语为目的语的跨文化翻译
美国女作家Margaret Mitchell的Gone with the Wind一书一经问世就备受大众喜爱,各国译者也纷纷翻译成本国语言来促进文化的传播。在中国最早将此书翻译成汉语并广为接受的是2008年出版的傅东华所译的《飘》,之后还有很多学者以此为书名进行改编和加工。1990年陈良廷等九人合译的《乱世佳人》是对以往以傅译为主的《飘》书名的一次革新。傅译的《飘》十分忠于原文,小说的英文名称是"Gone with the wind",直译为"随风逝去",而作为汉字“飘”一词,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随风而逝的伤感,又言简意赅且与原文题目形成语言层面的互文概括了整篇小说并作为书名而应用。这个译名很合原著神韵,因为原著作者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因南方的优雅生活随战争风云逝去而生的一种怅惘心情,因此,用《飘》进行翻译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一种原文与译文的内隐关联。而陈译的《乱世佳人》在书名的翻译上摆脱了与前时翻译文本的历时互文性,而把着重点放在与原著的共时互文性上进行书名的翻译。“乱世”一词体现出南北战争带给平民百姓生活的混乱,与原文内容形成互文,而“佳人”一词在中国古诗中由来已久,汉代李延年所写的乐府诗《李延年歌》中:“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唐代杜甫的《佳人》中:“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北宋苏轼的《蝶恋花》:“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佳人”在诗中的意思是妙容姣好,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即与原著中对于女主人公斯嘉丽外貌描写形成互文,由于中国古代文化形成历时性互文。因此,从互文性角度来看两个Gone with the Wind都有着各自独特的见解。
4.小结
从《红楼梦》英译书名以及Gone with the Wind的汉译书名来看,译者翻译的是虽然同一部作品,然而由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的不同以及采取的翻译策略不同才导致了丰富多彩的译本的出现。不管译作接受效果如何,译者都将翻译置于互文性的背景下进行具体考察,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翻译中所遇到的文化问题。总之,一位好的译者,应当具备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储备或互文性知识积淀,能灵活地调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的互文记忆和相关知识,敏锐地识别互文性,并将其恰到好处地在目的语文化中使用恰当的互文性对应文本翻译出来。
参考文献
[1]王一川.语言的乌托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2]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单若男. 从互文性角度解读《红楼梦》的跨文化翻译—以“杨译”和“霍译”为例[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13.
[4]王丹阳.《飘》的两个中译本比较 [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118-119
作者简介:刘思佳(1993.11-),女,陕西三原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2016级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学。
论文作者:刘思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9/3/5
标签:文本论文; 跨文化论文; 书名论文; 文化论文; 红楼梦论文; 理论论文; 语言论文; 《知识-力量》2019年6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