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与数学教学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实践论文,数学论文,新课程理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行两年了.新课程实施的实验,正由点到面全面铺开.反思我们走过的路,大家都有较多的感受.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经有16~17年了.1986年我们国家实施了义务教育,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中)教学大纲.时隔两年,1996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课改会议,从全国2001年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到2002年的400个实验区.今年秋季,新课程实验将在更大范围推进.据初步统计,全国又将有1072个县(区、市)中小学开始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参加新课程实验的学生总数将占同年级学生的40%至50%.加上2001年和2002年的实验区,共有1642个实验区、3500万中小学生使用新课程[1].
1.新课程理念在思想意识上的确立
本文主要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中去理解,之所以要在思想意识上确立课程理念,是因为我们不能使新课程理念成为一种口号,不能使新课程流于一种形式.
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一环,中小学课程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近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无论是反思本国教育的弊端,还是对教育发展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往往都是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入手,通过改革基础教育课程,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改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这一点看,这些国家都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积蓄未来国际竞争实力的战略措施加以推行.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教改发展的总态势为三个方面:1)以国际商战这一原动力为基点的世界教改发展的总体态势;2)以国际智战这一原动力为基点旨在素质提升的世界教改发展的总体态势;3)以国际信息战这一原动力为基点旨在教育信息化的世界教改发展的总体态势.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正按照教育部的部署逐步深入.课改实验正从国家级实验区向省市(县)级实验区全面推进.两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比以往的七次改革更深入、更彻底.步伐之大,速度之快,因此难度之大也是情理之中的.大家知道,课程实施的关键在教师,搞好中小学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使他们认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无疑是非常需要的.从某种层面上说,理解课程改革纲要,更新教育观念,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数学教学实践,按照数学课程标准推进数学教学改革,是开展数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主要体现在观念上,第一是知识观: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所产生的危害影响至深,这与时代对人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们知道,工业经济时代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传授知识,所以系统的知识几乎成为“课程”的代名词.知识之所以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是因为人们赋予了知识的一些“神圣”的特征.知识不仅是绝对的而且也是客观的.因此,知识成为了外在于人的、与人毫无关系的、类似于地下的矿物那样的客观存在物.那么,对于知识而言,人们唯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去“发现”.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任务乃是接受、存储前人已经“发现”了的知识.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之下,必然会出现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死记硬背的现象.由此,产生的最大弊端是,教师向学生展示的知识世界,具有严格的确定性、简约性和过时性,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毫不匹配.数学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
第二是评价观;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开展素质教育是呼的口号多、落实的措施少,推进素质教育举步为艰.到处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或者说“课内扎扎实实搞应试,课外轰轰烈烈搞素质”.谈素质教育大合唱,大家都‘慷慨激昂’推开学校教室的门却是‘涛声依旧’.具体评价一名学生用一纸定‘终身’.久而久之,学生对学数学已经伤透了脑筋.我们想这大概不是学数学的初衷吧?绝对是对学数学的理解有偏差.我们注意到,中国教育的那种急功近利思想可能还是比较根深蒂固的.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始终萦怀于中国人民心中的“强国梦”,伴随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爆炸”以及普遍存在于“后发型国家”一定发展阶段教育之选拔功能的突显等因素.又使我国的课程体系表现为对于书本知识的热衷追求,而使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或者说教师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学生则是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即不学.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而不善于利用课堂的特殊条件去培养学生的能力.本可在课堂上做的作业、本可在老师直接指导下高质量完成的作业,被压到课外、被推到家庭,“陪读”成了习以为常的普遍现象.
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课程改革之所以被如此重要而紧迫地提出来,首先是由于它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不是把课程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把课程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加以改革和建设.其次,在当前突出地强调课程改革是因为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
1.2.1 课程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历史性的必然选择
这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学生角度,课程是学生的精神食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乃至决定学生的智力、品格和体质的发展.中国古代就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的谚语.即是说学生读什么书是非常重要的,试想一下:当外国的孩子在学习克隆技术时,我们的孩子还在学达尔文时代的生物学,这样行吗?二是从教育角度,课程集中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因此,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蓝图,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位于核心地位.所以说,没有课程改革的教育改革是一场不彻底的、没有深度的、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改革,从让每个孩子有书读到让每个孩子读好书,这正符合中国的国情;从温饱型到小康型的变化.
从实验区两年来反馈的信息来看,学生的变化、课堂的变化、教师的变化、管理的变化、学校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具体的、真实的和感性的.
1.2.2 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而深入的教育创新
本次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大家知道: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我们认为在本质上这是一种文化重建.它将培植一种带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与日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
1.2.3 课程改革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平台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具体的实施者,可以讲,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是制约课程改革的一个“瓶颈”.课程改革不可能去等待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没有搏击,没有互动,没有危机感对教师的成长肯定不行,几本书教一辈子的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现代教育界正期待着我们以蓬勃的活力、开阔的胸襟、大胆的想象去实施全新的理念.
一是要正确树立学生观.教育,是情和爱的事业.仅仅有责任心是不够的.教师对学生的爱,主要体现在教育和教学的一切方面,根本一点是,以学生为本,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的喜怒哀乐.所以,教师的职责是要去把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差异,倾听学生的呼声,学会宽容,了解学生的要求,以心教学,以情教学,说到底,为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二是要正确树立课程观.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新课程的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终于让教师找到了课程的感觉,形成了课程的意识.
三是要正确树立教学观.在新课程中教师逐步形成“对话”意识和分享理解.过去教师的教学是知识的付出加体力的支出.如今把老师当作了课程改革共同体的成员.
四是要正确树立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
1.2.4 课程改革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中国学生一向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而著称.但是由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分关注和重视,我们有意或无意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从而使教育偏离了方向.新世纪需要的不光是应试高手,而重要的是综合素质高的人.课程改革使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交流和表达能力提高了,质疑创新能力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了.两年来的实际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3 倡导教师教育的新理念是时代的呼唤
教师教育的基石和精髓是终身教育理念,它极大强调了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极大突出了教师教育的重要性.信息时代、新经济、学习化社会,应该是21世纪的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制是当代国际社会教育革命的主潮,也是各自教育竞争的焦点.终身学习是当今学习化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任何一名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根本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那么教育者首先是学习者.在已经开始到来的学习化社会中,要培养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攻坚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帷幕已经拉开,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广大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因为教师是一座能架起现在与未来、现实与理想的桥梁.所以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和职业观,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其它相关能力.只有在终身教育理念的统合之下,使教师率先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打造出适应时代需求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4 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构建整个《标准》的基石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数学课程要服务于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这一时代的要求和课程改革的总趋势.
《标准》理念指导下的数与代数,将呈现给学生大量丰富的现实背景,并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出发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关注学生探究和运用数学能力的发展,将改变“数与代数”这部分内容烦琐乏味的状况;将能够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估算意识以及把现实问题数学化的能力,并使之逐渐形成理性的力量.
《标准》理念指导下的空间与图形,不以欧几里德几何的公理体系为主线、不是严格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呈现这个领域,而以“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图形与证明”等四条线索展开,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三个学段中,并逐段递进.且从四条线索出发,以图形为载体,培养空间观念、几何直觉、推理能力,以及更好地认识与把握我们生存的现实空间为目标.
《标准》理念指导下的统计与概率,培养学生熟悉统计与概率的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形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同时,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数学内容,了解随机现象,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新课程理念在数学教学实践中的体验
2.1 按照新课程理念重新审视教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严峻地摆在我们的面前,教材是课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新课程标准教材,大家都在关心,新教材体现了哪些新的教育理念?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将带来哪些变革?原教材的滞后性让我们面对新的考验,因此,我们在更新观念的同时,要注意拓展教材的内容,赋予它新的生命,使它对人的终身发展有价值.
2.1.1 教师是教材
新的教育理念提出:教师应成为教材的一部分,而且要不断更新,这里的更新指的是不断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更新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信息和教学方法.我们知道,在现代社会里,人的社会属性进一步增强,在学校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算是老师.因此,老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科学知识,业务技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我们要改变以往的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之间用心沟通,坦诚相待,这样,学生就能从“教师”这一教材中学到新的知识,学会做人,学会交往,成为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2.1.2 学生是教材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育学生既要有利于促进具体问题的解决,又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既要着眼于即时效应,又要着眼于长久效应.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和教师)都是活生生的教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待于张扬.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方法,今天,我们更应该把学生当成教材的一部分潜心钻研,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完善孩子的人格,促使每个孩子都健康地成长.
2.1.3 生活是教材
上个世纪30年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其实数学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场合都可以进行,因为它是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数学存在.到市场去推销自己的物品,分析价格是否合理等.只要学生乐于学,勤于钻,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积极地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那么,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面貌必将焕然一新.
2.1.4 环境是教材
众所周知,一切以人为中心的事物系统都叫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产生于环境并反作用于环境.当今的环境已成为每一个人关注的问题,首先是全球污染等自然环境问题,这其实也是孩子们关心的一个问题.结合这个问题,可以开发校本教材,带领孩子们通过读书,看报,查资料,深入社区调查等多种形式接触了解自然环境,把调查结果以数据等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数学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统计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垃圾袋的数量,经历数据收集、处理、呈现的过程,体会塑料垃圾对人与环境产生的危害.以上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对实际生活中各种知识、各种新出现的事物兼容并包,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数学教学素材,丰富课堂内容,从而达到在教学中育人的目标.对于社会环境问题,当今社会存在着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贪污,欺诈等对学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针对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以“诚信”为主题的大讨论,学生从查阅的大量资料作统计,总结出“不诚不信一事无成,坚守诚信事半功倍”.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总之,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重新审视教材,处理教材,对每位老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要用新的课程理念去挖掘其潜在的魅力和价值,用心打造.
教学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在教材的使用上也是如此,但课程理念应是一样的,只有以孩子的观点看世界,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选择学生最喜欢的方式和最适合师生的内容,赋予教材新的生命,师生才能一起成长.
2.2 按照新课程理念让孩子体验快乐
常听人说,如今的孩子真幸福!可事实上孩子们却不是这么认为.一谈到学习,他们都苦恼过,学习的各种压力已经使他们渐渐地觉得学习只是一种负担,一种折磨.每个学生都从心底期待他们想要的那种学习感觉.怎样的学习感觉呢?那就是乐学,是能让他们快乐学习的感觉,把学习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如何在新的时期、新的背景、新的理念、新的要求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呢?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经过不断地探索.我们以为,让学生乐学应先从引起他们的兴趣着手.
具体可以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注意小组合作这种学习方式.因为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型,其解题方法是多样的,往往是单个学生想不出多种答案,而采用小组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就能收到奇效.特别是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氛围下,孩子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极易进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思维.另外,要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快乐,还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多鼓励,多表扬孩子.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孩子们有强烈的上进心,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当他们受到鼓励和表扬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很大的满足.就是说,什么事情“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学习也是如此.要想达到乐学的目的,只要教师正确地引导,让孩子在主观认识上不怕学习,心平气和地看待学习,找到学习的感觉,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觉得学习是充满阳光的,相信到了一定的时候,孩子的学习潜能就能最大地迸发出来.学习将从乐学到爱学.当然表扬和激励要恰如其分,过多的表扬,泛化的表彰和无原则的激励都是有害的.
2.3 按照新课程理念转变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的学习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由此,在数学学习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变得日益重要.不仅要学到东西,而且要了解怎样去学,如何才能学得到.知识是死的,而方法是活的,学会了方法,就懂得得怎样去学,怎样掌握新的知识,面对知识和信息日新月异的增加和变化,就不会束手无策.学生头脑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和信息的处理和加工中心,他应该懂得知识和信息怎样归类,怎样取舍,怎样加工整合生成新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而是在原有思维逻辑、认识水平上的激活和重构,并渗透着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说,课程理念起了很大的作用.
2.3.1 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思维境界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如果只为学而学,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则容易进入数学思维境界,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式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
2.3.2 再现创新过程培育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要让学生沿着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条“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用归纳类比等推理方法,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然后再设法论证或解题.这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创新思维的想象空间.
2.3.3 寻找素材时机训练数学思维
数学教材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数学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充分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训练数学思维.课程标准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这样给教材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舞台.一是要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要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进而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把握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寻求答案.
2.4 按照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华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因此,课程理念特别强调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要适应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要,要有利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我们知道,数学知识有两种形态,即过程和结论.传统教学注重若干个结论,新课程理念取其过程.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去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所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进行富有个性的学习,从中指导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数学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面对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洗礼,面向一群天真无邪、活蹦乱跳的孩子,我们如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进行教学方式的探索呢?
2.4.1 运用学生的视觉感知,让学生去‘看’、去‘想’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深刻地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新的数学教材以图增趣,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画资料,将看图和学习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要合理地运用这些图画,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提出数学问题.这是探求新知的一条必由之路.数学学习本该是学生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则更应与学生的生活充分的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让其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充分体验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2.4.2 调动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去‘说’、去‘问’
数学新课程内容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的,具有情境性与活动性.教学时,教师除了让学生去看、去想,还要充分运用学生已有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大胆地去说、去问;其次,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数学模型的认识,通过学生的口头语言,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进行实践体验.
2.4.3 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去‘玩’、去‘动’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数学课堂教学应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来设计教学,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被激发,情感得以交流,个性得到张扬,自主、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课堂教学轻松活泼,学生学得扎扎实实.
2.4.4 活用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去‘听’、去‘悟’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用,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实验教师要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开发、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课件.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的,静的变成动的,虚幻的变成真实的,既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世界,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也‘活’起来.
2.5 按照新课程理念营造课堂氛围
2.5.1 转变观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
面对新课程改革,每一个课改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才能摆脱旧的束缚,走出创新教育的路子.反之,如果一名教师的观念没有发生转变,即使面对新课程、新教材,仍旧会“穿新鞋走老路”,仍旧会“新瓶装旧酒”.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如果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没有变化,所有其它的改革都难以取得显著的效果.因此作为一线数学教师,一定要解读好数学新课程标准,把握好新教材,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课改进行到底.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一种互动、和谐、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彻底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改为以学生的自我发展为中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活”起来.
其次,只有将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理念“了然于心”,我们才能克服以往数学教学中的惯性和弊端,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会贯通,做好工作.
再次,我们要全面理解新教材的特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是一定的.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进入到教材的实践中去“感悟”和“品味”教材.通过教师的“导”和“引”,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所以说只有教师按照新课程理念,深刻地挖掘出数学知识的内涵,才能作出好的数学课堂设计.
2.5.2 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课程改革本身就是一个创新与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深化与发展.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如扑面春风,令我们耳目一新.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全身心地投入课改工作时,切不可因热情过高而矫枉过正.对于传统数学教学中优秀的东西,一定要继承,并且要发展,还须在继承中创新.
比如说,新课程标准理念强调,要重视直接经验.但是我们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许多内容和知识,学生无法去亲自体验.在这个时候我们不可因为已经强调了直接经验,而一味地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自己去“探究”.实际上很多不能替代的“间接经验”,我们可以直接告诉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慢慢去感悟.
课程理念提出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教学方式.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所针对的事物或问题,一定是学生所亲历的或身边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其它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
此外,我们在重视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双基”的作用,如果学生连基础的知识、基本的能力都没有掌握,又怎能拥有深厚的“数学素质”呢?改革并不是否定一切,对于传统的优秀数学教学模式、优秀数学教学方法,以及对优秀数学教师的个人风格,我们一定要认真地总结,并在继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
2.5.3 新课改亟待数学教师素质的提高
课程理念对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新教材在编排上也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数学素养.这些要求的提出,同时也对数学教师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将面对一个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的教学“环境”.如果数学教师的能力有限,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不深入,又怎样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养的学生呢?此外,新课程与新教材提出了对现代化技术的一些具体要求,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首先掌握.同时,还积极地利用好电化教学手段,结合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把握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切实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我们深信:走上课改的道路,对辽阔的前景,只要全力以赴,一定会在数学教学中看见最美的世界.
需要强调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点是新的课程理念,我们不要把课程理解为教材,课程是一个系统,新课程不等于新教材.多少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教材凝聚了人类文明和人类知识的精华,具有权威性、学术性和知识性的特征,教学就是把这些文明和知识的精华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这些知识的获取和积累,于是学习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教学则以教材为本,教师只要吃透教材,教好教材,学生只要学好教材,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就行了.随着数学实践的发展,这种教材功能观受到了挑战,遭到了怀疑.新课程理念认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数学学习过程的理解、数学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知识、理解数学学习过程和掌握数学学习方法是显性的,它们直接体现在数学新教材之中;而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则是隐性的,是活的教学内容.它们需要数学教师在教材中发掘,并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学.这样,数学教学实践活动就由单向传输变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变革不是形式上的改变,也不是随心所欲的改变,而是存在深刻的内在动因.
在一个信息爆炸、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时代,知识是无穷无尽、永远也学不完的.怎么学也跟不上知识更新的速度,不用说不能较为完整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就是这一学科的主要知识也学不完.数学教师讲授的只能是数学学科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知识,是打牢基础、以后发展所必不可少的数学知识.单向的、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落伍.数学教师不必把教材看成是神圣的、不容质疑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新教材提供了大量、丰富的教学资源让教师去选择.为数学教师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这些数学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这些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发挥主体能动性,去选择、去创造、去应用,他们反而不知所措.我们所要强调的是:要教好新教材,首先要研读国家新课程标准,在思想意识上把握课程新理念,领会教材新意图,但还要从当地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把位定准确.这一点尤其重要.
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实践,从教材功能到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变革,与此紧密相连的是评价方式的变革.在评价方式的变革上,最根本的、也是回避不了的就是升学考试的改革.中考、高考执整个课程改革之牛耳,如何进行中考、高考的改革,使之与课程改革相适应,是这次课程改革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将另文探讨.
标签:数学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课程论文; 数学文化论文; 数学素养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生活教育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