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其管理指导思想和理念的再思考_体育管理论文

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其管理指导思想和理念的再思考_体育管理论文

对学校体育及其管理指导思想与观念变革的再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导思想论文,观念论文,学校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确立学校体育及其管理的“四全”指导思想

确立学校体育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要明确、具体地把握发展学校体育的宗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科学理论界一度曾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比较全面和深入的讨论,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然而,面向21世纪的发展,使我国学校体育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建立在一个更为广博、更为深远的新高度上,仍有许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新问题。从对现实和未来需要的思考出发,我们感到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完整、准确地把握我国学校体育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即所谓“四全”。

1.1 通过学校体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这是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最基础、最本质的要义。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必须在学校教育中把体育真正作为一“育”来对待,确保体育与德、智、美、劳育等并重的地位,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这个观点也是我国在确立学校体育及其管理指导思想中始终坚持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现在的问题是,在实际贯彻这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一部分学校领导者的思想与行动上,相对于其它几“育”,体育仍有较大的落差。换言之,部分学校的领导者还没有真正从思想到行动上把体育提高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高度上来认识,因而体育在这些学校中仍然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地位,随时会受到其它一些工作的冲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继续加强宣传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能否进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大其力度,更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如,当前已有28个省、区、市把体育考试作为初中升高中的必达要求,就是一项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的有效措施。又如,若能对21世纪人才所需要的各方面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进行科学预测,进而明确制定学校人才培养在体育教育中的各项指标,就可以对学校体育提出多种具体要求,从而使学校体育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这对从实际上提高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1.2 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应面向全体学生

这个观点最初发端于80年代初“西安会议”提出学校体育应“以普及为主”的思想。10多年的实践证明,它有效地纠正了当时一些学校将开展体育活动的重点放在少数体育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培养与训练上,而忽视大多数学生体育教育的不良倾向,进而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及其管理指导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要使学校体育面向全体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认识是相当重要的,但更重要的仍是依此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真正让学校的每位学生都能接受到体育教育,都能从体育教育中得到乐趣。由此将引发学校体育的一系列改革,譬如,如何在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进行改革,通过科学实验突破以往固有的“规范”模式,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爱好与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爱活动”的天性,使学生在体育课中既受到体育的教育,又得到一种高尚的享受;如何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科学的安排,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进而在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竞赛等的形式与内容上进行配套改革,并对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体育锻炼标准》等提出一整套严格的要求……,这些方面都大有文章可做,其目的是使体育教育的组织实施真正地面向全体学生。

1.3 在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都要贯穿体育教育

这个观点实际上是对体育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个重要辅佐。如果说体育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主要是在“空间”上确立了学校体育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那么将体育教育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则着重是从“时间”上使这一指导思想更进一步明确化与具体化。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站在立体时空观的崭新高度使我国学校体育及其管理的指导思想更为全面,也更加丰富。按照这个观点的要求,就应该从学前教育一直到大学,乃至研究生教育,从进校到毕业都必须对学生实施体育教育。再用这种观点去对照与检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不难发现其中还有不少差强人意之处。譬如,在不少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和农村中学),出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压力”或体育师资与场地设施的实际困难,高年级取消了体育课,甚至各年级基本上就没开体育课(连体育课都保证不了,又何谈课外体育活动?)。我国大部分普通高校也大多只是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在高年级和研究生中开设体育课的实属凤毛麟角。由此形成了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些“死角”,使之体育教育在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未能得到真正的落实。

1.4 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体育教育

这种“全方位”体育教育的新观点,代表着社会及其发展对学校体育的崭新要求,也是对我国学校体育及其管理指导思想的一项重大充实。它至少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身体教育。这是体育教育最基本的含义,即通过体育教育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技术与技能。

(2)健康教育。“生命在于运动”揭示了人类健康与身体锻炼的内在联系,因此在体育教育中应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紧密结合体育教育的实际,对学生进行一些健康方面的培养,诸如人体一些基本的保健知识与方法、卫生常识与习惯等。以往我们经常提倡的体育与卫生相结合,其主要含义即在于此。

(3)娱乐教育。社会的发展对人类提出了“健身娱乐”、“康体消闲”等一系列新要求。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自动化、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新工时制的实行等,使人们的闲暇时间大大增加。如何使人们学习并掌握一些高尚、健康的体育娱乐手段,文明、愉快地度过闲暇时间,是现代社会向体育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我们的学校怎样通过体育教育向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体育娱乐教育,教会学生适当的体育知识与技能,这不仅代表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对学校体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4)生活教育。时代的发展正在使体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这一点不仅在世界发达国家人民生活中愈趋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我国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逐步启动也已初露端倪。因此,许多专家们主张应将“生活体育”的内容引入学校体育之中。一方面要求在学校体育中渗透对学生进行安全、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的教育;另一方面则要求将学生在校接受的体育教育与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体育教育理解运动的必要性,建立对体育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体育运动的能力与习惯,使之终身受益。

(5)竞技教育。这方面的教育有两层最基本的含义:一是在体育教育中利用竞技运动项目的内容;二是通过竞技教育培养学生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自强精神。

目前的问题是,人们对“身体教育”和“竞技教育”一般比较熟悉也比较热衷,而在其它三方面则有很大程度的忽视,因而“全方位”体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学校体育中远未得到落实。

2 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

观念的变革是一个根本的变革。如果站在学校体育及其管理指导思想的战略高度去认识观念变革问题,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树立现代体育教育的全新观念。

2.1 “终身体育”观

这种观念是60年代盛行国际教育界的“终身教育”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具体延伸。其主要观点是:不应仅仅把运动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而应将之看成体育教育的目的,这样就能突破生物学体力论(把体育教育仅仅理解为“身体教育”)和教育学学习论(把体育教育仅仅理解为“以运动为手段的教育”)的局限,从社会学生活论的高度把握体育教育的真谛。因此,学校体育就不应只是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教育任务,忽视学生毕业后与社会的联系,而应该把运动作为生活所必需的内容之一来理解,强调把在校体育教育与社会、与学生的未来紧密地衔接起来,使学生毕业后仍能自觉而经常地坚持体育活动,乃至贯穿于其整个生命过程。显然,这种观念着眼于发掘体育教育的内在意义与价值,它特别强调体育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性和进行体育活动的必要性,要求通过体育教育能使学生在人生的各个时期都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对待与安排,而由于学校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重要人生阶段,也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学校体育也就成为贯彻“终身体育”的关键所在。不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就不可能完成社会及其发展赋予学校体育的神圣任务。

2.2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观

受凯洛夫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国在体育教学中历来比较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意教师组织教学的规范性。如果从我国教育的文化背景、社会承受教育的能力、教育水平、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体育教育的客观条件等方面分析,这种倡导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从现代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特别是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来考虑,就很容易发现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偏差。勿容置疑,任何课程的教学中都应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由于体育教学的教材虽有自己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但各项教材和各种练习又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练”的机会较多,其中既有认识活动又有身体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愿望”十分强烈,主动精神也最容易表现出来,同时又在不断进行着兴趣、爱好的选择与培养,以及性格、意志、集体荣誉感、乐观人生态度等的反复磨炼。因此,体育教学应比其它课程更多地考虑一些学生因素。而且这些特点随着学生年龄的日趋增长、年级的不断升高,其表现也愈来愈明显。再者,现代教育学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并非要求学生一切围着教师转,而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帮助他们主动地完成教学任务得以具体的体现。纵观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确实存在着强调教师主导作用有余,强调学生主体地位不足的不良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教学生动活泼的发展。

2.3 “三维教学评价”观

近年来,我国对体育教学的评价,较长一段时间还停留在单纯的生物学指标测试上。这与现代学校体育教学思想已逐步从身体教育阶段(发展身体)→以运动为手段的教育阶段(重视教育效果而忽视体育过程)→以运动为目的的教育阶段(将运动作为一项生活所必需的内容来理解)的发展趋势,显得十分滞后且极不合拍。要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必须确立科学的体育教学“三维评价”观,即除了运用生物学评价指标之外,还应研究对体育教学进行心理学评价和社会学评价的问题,从而形成一个体育教学科学评价的多维立体网络。诚然,对体育教学进行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评价,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寻求相应的指标(譬如,设想采用情绪反映和人际关系等有关指标进行测试),但首要的还是应确立这种全新的多维评价观念。

2.4 “课内外一体化”观

所谓课内外的一体化,也就是要把学校体育工作的眼界从单纯每周两节体育课的局限中扩展开来,真正把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重要补充与延伸。从理论上分析,课内外的一体化并没有否定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一种最主要的途径,恰恰相反它还有利于突破把体育作为一门简单课程(甚至规列为“小三门”)的传统观念的桎梏,把体育提高到与德、智、美、劳并重的一“育”的地位。从实践上分析,由于除身体教育之外的健康、娱乐、生活、竞技体育,乃至终身体育等内容的大量涌入,仅靠每周两节体育课是无法完全解决这些任务的,大量的工作必须通过课外体育活动去弥补、去完成,而当前我国学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恰恰反映在课外体育工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标签:;  

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及其管理指导思想和理念的再思考_体育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