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批判与反思的视角看当前学校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学校管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众所周知,对一所学校实现成功的管理,与多种因素有关,但在学校管理的所有要素中,教师管理是第一要素。因此,校长应确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坚持教师作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有利于实现学校的目标,提高管理效能,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学校管理,应把满足教师个人的合理需要和发展目标与学校目标整合,最大限度地实现二者的统一
学校管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管理的对象是人——教职工和学生,但实际上,管理者关注的却只是学校近期目标的实现,忽视了人的存在和发展。反思学校管理目标的实施,教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认可和理解了学校目标?扪心自问,我们确实把握不准。“认为组织的正式目标能够指导教师的行为和决策的设想是天真和不现实的”[1]。的确,管理者在制定学校目标时要充分关注教师个体的需要和发展。“……关心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在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而领导的能力、水平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他在多大程度上理解、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的问题。”[2]从学校管理理论来看,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固然存在着哲学意义上的主客体关系,从管理的层次性来看,校长是一个学校管理系统的最高管理者,而教师也具有管理的责任,他们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三种状态,教师具有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重角色,具有较强的自主倾向性、能动的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有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充分体现个人价值的强烈愿望。作为教师的需要按其对象的性质来分可归纳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教师的物质需要中,又常包含着丰富的精神内容。教师对知识、成就、创造、需要等需要强烈而迫切。作为最高管理者的校长在制定学校目标的时候,应该用心研究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的需要,关注每一个教师的需要,把这些需要同学校目标有机地结合,这也是一个管理者管理水平高低的体现。
教师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和个人的自我完善尤为重要,为此校长应把关注教师的成长,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校目标。在措施上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机制,从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教师进修和培训,使教师能及时吸取先进的教育理论、方法和经验,启迪教师的智慧,开阔教师的眼界,促进其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根本转变,激励其不断进取、敢于争先,鼓励每个教师充分地有个性发展,而不是怕其成功后“另栖高枝”。笔者认为,这是比任何投资都具有显性效果和隐性发展潜力,这对学校目标的实现起到即时和延时的效果,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正如著名学者马尔库塞认为的那样:“观念和文化的东西是不能改变世界的,但它可以改变人,而人是可以改变世界的”[3]。在学校管理中不仅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而且要把促进教师的终生学习作为重要的学校目标,这使教师的全面发展、自我完善成为可能,也使学校目标的真正实现成为可能。它将为学校积聚无价的财富。1996年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一份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强调把人作为发展中心,人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还应该使每个人都能发展、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有利于挖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我认为这种观念值得学校管理者学习和借鉴。反思我们的管理实践,的确凸现了教师的工具价值,即把教师当作完成学校目标的工具,而没有足够的关注教师的需要、成长和发展。那么指望教师能够认为学校目标并将它作为指导行为和决策的设想,将真是“天真和不现实的”。
二、学校管理,应谋求量化管理与模糊管理的有机结合
量化管理作为科学管理的一种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学校管理实践中,促进了学校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在当前的中小学管理实践中,科学决策、从严管理成为一些学校管理者治校的法宝,将量化泛化到所有领域,甚至将它作为一种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教师的备课要求量化、规范化;学生的成绩作为考核教师的量化指标;教师的出勤、上课、批改作业的次数、课外辅导的次数要量化,不单如此,教师家访的次数和论文的篇数也要量化等等。通过这些量化措施对教师实施控制、监督,强调服从性和统一性。其结果往往使教师不能专心研究教育教学,探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质量,尤其窒息了教师的创造性和本来可以在教育实践不断产生的对事业的爱心和责任感,使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教育的纯粹工具,变成了实现学校目标的手段。这些不恰当的量化不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还会产生很大危害。试问,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他(她)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热爱,对学生无私的关怀和对工作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对同事尊重、理解、合作、关爱、奉献的人格魅力,对工作追求卓越、充满激情和具有的创新精神,这些难道都是可以量化的吗?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反对量化管理。西方古典组织理论——以效率为本的模式和教育管理科学理论——理性管理模式,对我国现阶段的学校管理实践仍具有参考价值,它们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和理性精神是我国学校管理者所缺乏的。[4]恰恰在量化管理上我们做得很不够。当下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恰当的量化而使量化管理趋利避害。学校管理究竟在多大范围和多大程度上量化?我认为,在实施量化管理时,更要充分尊重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在学校和学院这样的组织里,教师往往需要对学生的需求作出及时的反应,而不是在等级制中的上级领导的直接监督指导下进行工作。这需要专业人员依据自己的判断来从事教育和教学,而非按照管理者命令去工作。”[5]这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教师劳动的特点之一是创造性,在进行量化管理时还应给教师一定宽松的环境,以促进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激励教师的创新为目的,给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氛围。对于学校管理的“量”的适度把握,正是校长管理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对于“量”的规定之外的工作,实施模糊管理。学校中大量存在的模糊现象是模糊管理存在的基础。模糊管理并非没有原则,不分优劣,只是摈弃二值逻辑思维,即非此即彼(非优即劣、非长即短)。对教职工的评价,应尽可能地接近客观、公正。在某些方面应做到精细,在某些方面应采用模糊管理,既有量化又追求质优。教职工的书写要有标准化的要求,但也应允许教师求新、求异的创新;教师业务能力的考核,把学生的分数作为重要量化依据,但不是唯一,更注重学生品德和身心素质协调的发展;教师的教科研,鼓励教师在一定时间内至少有一个课题,但也要根据教师的兴趣和特长,关注前沿理论,联系学校实际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多出成果,而不是规定“论文”的篇数。对承担科研课题多,成绩突出者,要在精神上和物质上予以重奖;对教师的家访,要明确要求教师关注学习上有困难、生活上遇到麻烦、感情上遭受挫折的学生,“校长至少要倡导教师们研究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状况,同时,与家庭教育积极配合,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给家庭教育以积极的影响,促进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6]这些都不是靠量化管理所能有所作为的。
三、学校管理,应注重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
在当下的学校管理中,仍有相当多的学校管理者仍习惯于“人治”,尚未达到依靠制度管理的层面。制度管理,是改变管理的无序状态和“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局面,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管理思想。有利于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在一个组织机构稳定的学校里,往往组织结构的程序和规则很多、很具体且常常是成文的、正规的,但也有一些非正规的、不成文的在发挥作用。“所有的学校都是官僚制的,通过规章制度管理成员的行为。结构是等级性的,而且有各种角色相一致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有一种难以克服的传统,它从贬义的角度去看官僚体制……。韦伯所描述的官僚体制仍然是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最合适的组织管理模式”。[7]但是一些校长却把这些制度作为学校管理的全部法宝,不是靠制度去调动人的积极性,而是作为约束人、限制人的有力工具,不是靠制度去激励绝大多数人,而是用它来整治少数人,把人变成了制度的奴隶。反思学校管理的现实,这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非常同意这样一种观点:“目前,我国教育管理正处在一个十分复杂、困难和要紧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是很多必备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尚未确立起来,另一方面制度、规则、组织等又严重地束缚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8]。官僚制度的负面影响却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凸显出来,至此,不能让人产生疑问:学校管理制度到底有多少,或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呢?在强调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时,强调的是权力与服从,教师得不到精神上的尊重,合理的需要被忽视,甚至产生了逆反心理和消极抵触的情绪,直至与管理者产生冲突,要求调离单位(尤其是一些有个性和特长的教师),这恐怕不是个别的现象吧!
如果克服制度管理的弊端而扬长避短呢?我认为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是一条径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将更加关注人的自由、人的情感、存在与价值、尊重、理解、沟通和信任。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依靠制度管理时要具有人文精神,重视与人文关怀的结合,在校内营造相互尊重的组织文化环境。我认为,无论多少完善的制度管理,若失去了人文关怀,则犹如一道没有任何佐料的菜,令人乏味。学校管理不应是管理者向管理对象“灌输”一整套自认为多么有效的规章制度和法则,以求指导他们照章实施,而是应让其理解这些规章制度和法则的内涵与意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给以合理的解释,内化为指导自己行为的内隐观念和理论。而人文关怀正是促进这一内化的“催化剂”。学校管理者必须学会尊重: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工作、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关心每一个教师的情感,关心每一个教师的价值和奉献。重视对教师的情感、宗旨、信念、价值标准、行为标准等因素的培育。重视发挥制度对教师的激励作用,一般不采用惩罚措施,既使是惩罚也要使教师要特别给予关怀和尊重,更要动员和引导其他教师给予关怀和帮助,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化他、影响他。
四、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研究性学习与自我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相结合
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只有在生动活泼的管理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性学习,才能逐渐成熟。世界上没有天生的管理学家。尤其是在以知识传递和人际关系为主的学校组织中,管理者应扎根于管理的实际工作中,经常与教师交流沟通、虚心听取各个年龄层次、各个部门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获取决策的第一手资料,尤其要听取反对和批评的意见。我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价值观会逐步出现多元化,会越来越有个性。管理者与教师在心灵上产生碰撞和摩擦,在情感上真正达到互动,在工作中进行竞争与合作,在个人存在与价值观上实现双赢,这是一种崭新的理念。较传统意义上的管理者,靠权威居高临下,靠会议和行政命令武断指挥,更合理、更符合学校管理的实际,更能把握学校管理现象中一些个别的、特别的问题,更能从多样性、复杂性的管理实际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许有人会问:管理者与教职工交流难道是管理者工作的全部任务吗?这正是当前学校管理者进行管理工作的一大缺失。
仅靠这样的研究进行管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管理者应从反思与批判的视角对自己进行深入的追问、质疑、审视支配自己之所以如此思、如此想、如此行的内隐观念,促使自己不断地改变管理行为,面对复杂的管理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多问是什么、为什么、应该怎么。正如格林菲德指出:“一个优秀的和富有洞察力的管理者,必须既重视手段、工具,也重视目的,必须分析和反思目标与手段之间的交互关系。”[9]同时注重与学校工作的结合,把管理工作与学术工作结合起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这主要是指把行政管理工作与相关的教育科学、管理科学方面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第一,这种结合较为自然、较为协调;第二,结合着进行这种研究工作可以使管理工作更深入,使行政管理的科学性增强,乃至提高一个层次;第三,在这种研究过程中做出一点成绩,反过来会促使自己更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更富有探索、开拓精神。这种结合所可能产生的成就可视为一位有成就的校长的标志之一。[10]这甚至是当前学校管理者的又一缺失。有关资料统计表明:在校长中,“认为在校内开展教科研应该是校长一项重要工作的占被调查者的16.4%”。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一判断。
我认为,作为一个21世纪的校长,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加强终身自我管理。校长的自我管理,学校发展目标、个人发展目标是自我管理的核心。校长应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贡献于社会和学校的教育事业。瑞士查尔斯·赫梅·尔鲁指出:“终身教育是唯一能够适应现代人、现在生活在转变中的世界上和变动的社会中的人的教育。这样的人必须使自己能不断地适应新情况。”[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