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国物价形势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价论文,形势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当前物价水平:整体呈上升之势
分析我国物价形势和判断其走势,既要关注整体价格水平,也要关注价格结构变化,更要结合我国国情,探讨物价形势背后的投资、消费、进出口等行为。当前物价变动扑朔迷离,难以判断,如上游产品价格水平上涨较猛,下游产品价格回升较温;上游产品供给已出现瓶颈,下游产品供大于求的供给过剩格局没有完全改变;警惕通货膨胀疾起与防止通货紧缩回潮这两种鲜明对立观点的理论争论激烈,等等。
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物价变动已明显地呈现出整体上升态势。
10项物价指标都处于上涨阶段。当前,我国反映市场景气状况的10项物价指标全部进入上涨阶段,只是进入上涨阶段的时间先后差异较大(见表1)。
表1 10项物价统计指标的上涨情况
指标
上升持续时间其中始终下降部分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2003年1月至今 衣着、家庭设备及维修、交通和通信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2003年10月至今除食品、金银、燃料外
农产品集贸市场价格指数 各类指数在2003年普遍上涨
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 2002年11月至今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 2002年12月至今生活资料(除食品外)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2000年至2003年设备、工器具购置
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2000年至2003年
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指数
2000年至2003年
全国房屋租赁价格指数
2000年至2003年除住宅以外的用房
企业商品价格指数
2003年1月至今 消费品
与投资相关性较大的价格指数领先上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自2000年开始上涨;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自2002年底开始先后上涨,其中燃料和动力类购进价格自1999年以来已连续五年上涨,电力部门工业品出厂价格自1996年以来一直处于上涨状态,导致居民消费价格中水电燃料部分也连续五年大幅上涨。而与消费有关的价格指数如CPI、RPI上涨较晚,其中与耐用消费品有关的价格分类指数至今仍处于下降状态。
初级、中间、最终三个层次的产品价格几乎同步由负增长转变为正增长。从理论上讲,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最终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有经验分析表明,我国原材料购进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影响的时滞约为6~9个月。但当前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于2002年11月、12月和2003年1月在相差仅1个月的时间间隔中依次由负增长转为正增长。这说明中下游产品价格上涨并不完全是由上游价格上涨引起的,还存在着其他推动价格上涨的动力。
作为资产价格指标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房地产价格自2000年开始上涨,2003年涨幅明显高于上年,且逐季涨势加速。由于房地产具有商品和资产的双重属性,房地产价格上涨可以反映出房地产消费需求和投机需求趋旺。
GDP平减指数变动率走高。近年来,GDP平减指数变动率与CPI变动率基本一致,但2003年两者涨幅差异较大,GDP平减指数变动率高出CPI变动率近3个百分点。以1990年为基期,2003年GDP平减指数变动率由2002年的-1.2%上升为4.2%。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物价水平整体上升与1993、1994年物价上涨相比有三大显著区别。一是1993、1994年物价上涨是从低通货膨胀向高通货膨胀攀升,其速度快、幅度大,一年间涨幅高达8~9个百分点;而当前价格上涨是从物价负增长回升到物价正增长,其速度慢、涨幅小。二是1993、1994年是全面性物价上涨,生产资料价格和消费品价格同时上涨;而当前物价变动的态势是整体上升与结构不均并存,消费品价格仍处于负增长状态。三是1993、1994年物价上涨是由投资和消费需求双膨胀所推动的;而当前物价上升主要受投资高速增长的推动,消费增长依旧平稳。另外,1993、1994年物价上涨时所面临的制度环境与现在也大不相同。
我们认为,影响当前物价整体上升有以下四个主要因素:(1)五年来政府投资扩大的累积效应。我国从1998年起实施扩大内需政策,通过财政发行国债和银行辅之几倍的配套资金,加大了政府投资力度。与1997年相比,当前财政赤字扩大了4倍,国债发行规模扩大了2倍。政府投资的增加不仅弥补了总需求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与上年相比,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翻一倍,达到30%,特别是地方投资项目高速增长。但投资供给受自然资源、资金投入、建设周期等因素影响,供给弹性较小。故投资需求过快增长必然引致投资品价格上涨。(2)货币供应量超常增长。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贷款增长突然间一路走高,导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到2003年12月末,M[,2]、M[,1]、M[,0]增幅分别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又加快了2.8、1.9和4.2个百分点。国内外理论和实证均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无论在短期还是在长期都影响物价的变化。(3)原材料进口价格明显上涨。2003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呈现“大进大出”的态势。由于国际经济复苏迹象出现,东南亚各国开始恢复性增长,导致国际原材料和能源价格及运输费用不断上涨。这样,进口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致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加剧,从而带来国内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4)粮食价格上涨。受连续三年粮食减产和全国粮食库存量大幅下降以及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粮食价格自2003年9月以来逐月上升,并带动了食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动了CPI上涨。其传导路径为:2003年粮食价格上涨2.3%→食品价格上涨3.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
当前物价形势特点:上下游产品价格涨幅差异较大
当前我国物价在整体上升的同时,各种价格指数涨幅差异明显。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的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分析,企业商品价格已连续12个月上涨,但上下游产品价格涨势不均,即上游产品价格涨幅大大高于下游产品价格涨幅。以2003年12月为例,初级产品上涨10.9%→中间产品价格上涨6.5%→最终产品上涨4.1%。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投资与消费增长失衡所致。以投资为主导的新一轮经济增长加剧了投资与消费的失衡。自1998年以来,投资与消费增长的速度之差由1997年的-1.4扩大到2002年的7.3(百分点)。另外,当前投资结构又偏向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基本建设,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相隔较远,如2002年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投资占30.2%,其中主要是能源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与居民消费有关的机械、电子和轻纺工业仅占7.1%。这就形成了在2003年企业商品价格指数中“投资品价格不断上涨和消费品价格持续下降”这一对比鲜明的格局。
二是受劳动力供给过剩和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成本推动型物价上涨一般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工资、利润和原材料价格。原材料价格上涨只是影响生产成本的一个方面,而低工资水平也会放慢成本上升的速度。近五年来,GDP增长并没有带动收入同步增长,从而更进一步强化了投资增长加快而消费增长放慢的“马太效应”。而且,城乡收入差距扩大,1997~2002年五年中农民收入年均实际增长仅为3.8%。这就使反映居民消费价格水平的CPI一直低幅波动,其涨跌波幅在+1%与-1%之间。
三是受国际价格冲击的程度不同。上下游产品价格受国际价格冲击的程度是不相同的。一部分上游产品如原材料价格受国际价格上涨影响而随之上升;另一部分上游产品如电力具有不可贸易性,国际价格的涨落对其影响不大。而下游产品主要是制成品,国际和国内市场供给都十分充裕,产品替代性强,市场竞争激烈,我国进口产品关税下调对这部分产品价格影响较大,如信息技术产品受关税下调冲击最大,包括通讯设备、计算机、芯片在内的200多项信息技术产品将在2005年实施零关税,这导致CPI中交通和通讯类价格始终处于下降状态。
四是由上下游产品市场供求状况所决定。上游初级产品市场已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如2003年出现了煤、电、油“三荒”现象,而初级产品的供给增长受自然资源有限、产品替代性和贸易性较弱、投资建设耗资大和周期长等因素制约,供给弹性小。但1998年以来中下游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市场仍然保持着供大于求的局面,2003年下半年供大于求的商品比重还有78.5%。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任务并没有完成,2003年工业企业设备利用率仅有80%的水平。产业结构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引起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产品成本价格上升无法通过提高商品价格转移给购买者,从而形成上下游产品价格涨幅不均的态势。从对2003年12月企业商品价格(同期比)的分析中,可看出上下游产品市场供求状态的差异,铁矿石价格上升18.8%→生铁价格上升56.7%→钢材价格上升26.5%→制造业产品价格上升4.8%→汽车价格下降4.2%。
2004年CPI基本走势:温和上涨,涨幅不大
整体物价水平将继续保持上涨态势。其一,固定资产投资需求有一定的持续性。2004年投资增幅将有所下降,但已开工项目的后续投资将带动投资需求增加。其二,我国经济已进入新的增长周期,各种经济主体活跃程度增强,内需增长较旺。其三,世界经济趋好,东南亚各国经济走出低谷,国际需求回暖,国际原材料价格一时难以回落。
CPI将涨幅不大,估计在2%~3%之间。1998年以来,CPI“两落两起”,2003年1月开始了第二次上涨,9月份后涨势加快,月环比分别为1.2%、0.9%、1%、0.6%。而2003年CPI的上涨主要受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如2003年12月CPI上涨3.2%,而肉禽及其制品、鲜菜、粮食、油脂四项对12月CPI的贡献率为75%。据测算,2003年剔除食品后的CPI仅上涨0.1%。值得一提的是,在CPI中三大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衣着类)价格指数仍处于下降状态,2003年三大类价格上涨为-2.2%。
2004年在物价水平整体上升的趋势下CPI仍将继续上涨,但在短期内不会较快上涨。因为2004年粮食缺口将有所缩小,由2003年的供给缺口550亿公斤减少到300亿公斤,食品类商品价格上涨势头减弱。另外,就业矛盾突出、关税降低对国内商品价格的冲击、银行贷款增长放缓、贸易顺差减少等因素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CPI的上涨。
CPI变动趋势是前高后低。2004年上半年CPI上涨的幅度会较大,这主要受农产品供给的季节性特点、禽流感、上年价格上涨的翘尾效应、价格预期等影响;预计下半年CPI涨幅将放缓,因为夏粮开征和农产品供给增加将导致粮食供给增加,放缓食品价格上涨。
货币政策建议
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目前物价上涨既有货币因素也有非货币因素,对此,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是有限的,只有与其他政策相配合才能防止物价持续上涨和通货膨胀出现。例如,解决当前粮食价格上涨问题更应该采取保护耕地、增加农产品补贴、适度进口粮食等政策。当前货币政策更多的是根据物价变动趋势,及时调节货币供应量。
加强信贷政策的调控力度。针对目前投资增长较猛、过热行业较集中等特点,应充分发挥信贷政策的结构调控作用,加强信贷指导,强化信贷审慎管理。另外,基于目前投资与消费失衡、物价涨跌不均和市场供求状况没有根本性改变等结构问题突出,中央银行目前不宜过早运用利率政策,因为提高利率将会抑制投资需求,也会约束消费需求。
加强国际收支管理,控制投机性资本流入。通过加强国际收支管理,减轻货币政策在维护对外币值稳定中的压力,提高货币政策调控的独立性,增强货币政策解决对内币值稳定的能力。
建立通货膨胀预警机制。中央银行应建立通货膨胀预测和分析机制,跟踪研究物价动态及其影响,全面观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生产者价格指数、资产价格指数等一篮子价格指标,深入探讨国内价格和国际价格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