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什么”,不妨借用“拓展与探究”来定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中论文,音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我所知,对于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拓展与探究”,一般情况下,老师们有两种常规的处理方式:一是“课后处理”——在一节课的教学完成后再行解决,或题题落实,或一带而过;二是“课中处理”——将“拓展与探究”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之中予以处理。
这两种处理方式都无不妥,但可能只是流于“就拓展论拓展,就探究论探究”。其实,音乐教材中的“拓展与探究”还有一个很重要但容易被老师们所忽视的实用价值,那就是“课前处理”——借“拓展与探究”来定位课堂中“教什么”。
众所周知,“拓展与探究”是人音版高中音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基本要求,既是教材编写者文本构思的智慧结晶,也是教材编写意图的集中体现。其设计用心良苦、颇具匠心,不但提炼了音乐鉴赏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甚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暗示了具体的思路。因此,充分利用“拓展与探究”来给音乐鉴赏课教学的“教什么”定位,也就显得十分便捷了,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避免在“教什么”的把握上出现偏差。
这里不妨举例说明利用“拓展与探究”来定位“教什么”。
《高亢的西北腔》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的第二节,其教学曲目涉及三首西北地区的民歌,目的在于体味西北腔那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的独特腔韵。为此,教材中设置了这样的“拓展与探究”:
1.唱唱下面的旋律框架,体验它的进行特点。这种进行特点概括了西北民歌的一些风格特征。
5→1→2→5 2→5→1→6→5
在《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和《脚夫调》的旋律中找一找,其旋律中有没有上述旋律框架的表现?表现明显的有哪些?不明显的有哪些?
2.你会唱哪些西北民歌?选一首你熟悉的、喜欢的西北民歌唱给大家听。
把你知道的西北民歌及具有西北民歌特征的通俗歌曲的歌名写下来。
认真分析这两道“拓展与探究”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其中提到的“旋律框架”就基本上涵盖了《高亢的西北腔》一课中有关“西北民歌旋律特征”方面的教学内容。而第二道“拓展与探究”题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民间歌曲与通俗歌曲之间的密切联系作了“点睛”之笔!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思路,真可谓“一箭双雕”。换言之,教材的编者其实已经为我们确定好了应该“教什么”,甚至还帮我们厘清了“怎么教”的问题。于是,在备课时就可以围绕这两道题做文章,适当补充扩展,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
①聆听西北民歌,问: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你从西北民歌中感受出那方水土那方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整体把握)
②聆听西北民歌后你是否对“高亢”的西北腔产生别样的困惑?明明很“高亢”,但大多同学却认为“未必高亢”(注:歌声中隐约感觉“高亢”之下有一股浓烈的苍茫、凄楚、刚毅感),为什么?(局部揣摩)
③西北民歌短小精悍,其独特的西北“腔”有何韵味或特色?(局部揣摩)
④西北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在豪壮中透着一股苍凉感,想想与那方水土那方人有什么必然联系?(整体把握)
⑤曾几何时流行歌坛刮起阵阵“西北风”,请同学们想想当今流行歌坛有哪些歌曲具有西北风的独特魅力?(拓展创新,整体把握)
备课时我就在想,以上这些教学内容由“拓展与探究”演化而来,也就是这一节课必须要“教”的内容,所以,厘清了这些,也就抓住了本堂课内容的核心,尤其是将学生的赏乐情感引向纵深的“为何高亢的歌声下有一股浓烈的苍茫、刚毅、凄楚感?”这一问题,更是帮助学生打开了理解西北民歌独特魅力的大门。
“点”或许也能代“面”,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只要我们注意发现和研究。再拿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中的《高山流水志家国》教学来说。有的音乐老师在定位这堂课的教学内容时,紧紧抓住“古琴”,围绕古琴进行讲故事、听故事,看古琴、讲古琴,听琴曲、析琴曲的内容教学,于是,老师和学生便按部就班从听故事、析故事,看古琴、讲古琴等方面进行教与学。由于定位不准,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如同作文偏题,尽管热热闹闹,但整堂课的教学基本上处于“跑调”的状态;甚至还有音乐老师为求出新,吸引眼球,将教学的目光紧盯着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古琴音乐的运用,在音乐鉴赏课上进行毫无节制的铺展。“其可怪也欤”!
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在备课时不去关注一下这节课的“拓展与探究”呢?本节课“拓展与探究”中的第一题和第二题就非常清晰地在为本堂教学“教什么”作了定位,如:
第1题:聆听《广陵散》及《流水》,感受、体验乐曲的音乐情绪及我国古代音乐的风格。
第2题:请说一说《高山》、《流水》的音乐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呢?还是虚幻、臆想呢?
很显然,通过对这两道“拓展与探究”的理解和分析,“感知古曲之韵味”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为此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故事反倒设悬疑,问题引入思因由
设计意图:高山流水“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中大部分同学对此故事情节有所了解和耳闻,但故事背后蕴涵的古琴曲大音希声之境界所带来的曲高和寡却让学生耐人寻味,此环节通过悬疑问由引领学生探古寻音。
师:同学们知道一曲《高山流水》激荡出“伯牙遇知音”的故事千古流传,那同学们对于故事中俞伯牙遇知音后又失知音做出的摔琴叹息之举是如何理解的呢?
问题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
最后学生感悟到:“知音难觅啊”,“古琴曲意境深远,给人曲高和寡之感”。
师:很好!从刚才同学们对“伯牙遇知音”的故事理解以及我们刚才初步接触到的古琴琴韵,古琴曲意境之深远带给我们曲高和寡之感,接下来,我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古琴曲《流水》来尝试“演绎”一番21世纪版的“伯牙遇知音”的故事,不知同学们意下如何啊?
二、皮筋调动心鸣,引发赏乐臆想
设计意图:古琴曲意韵深邃、曲高和寡,对于现代高中生在欣赏时难免会出现无所适从的现象,通过随琴曲拨动牛皮筋的手段来促使学生与古琴音弦达到共振的效果,以此来引发学生产生赏乐臆想。
师:在“演绎”之前请同学们拿出刚才进教室时老师分发给每位同学的牛皮筋,(此时同学们眼神中略带疑惑)请同学们保持刚才赏乐的心境,继续闭目静心聆听古琴曲《流水》,并随琴音的起伏轻轻拨动你手中的“弦”(注:皮筋),把自己置身于鼓琴者的心境,想想你在述说什么?传递什么?
生:(略)
三、问题拓展深入,赏乐探古寻音
师:刚才同学们对古琴曲《流水》有如此奇妙之感受,你想过它是通过什么手段或手法来演绎出如此神韵的吗?接下来我们就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第1、2题所提出的问题来进一步探究。
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段介绍古琴音色及演奏技法的视频,想想古琴曲《流水》中是如何运用琴音及演奏手法来表现其深远意境的?
师:有了对古琴音色及常用演奏技法的初步了解及之前聆听古琴曲的感悟,我们再请同学们结合课本中“拓展与探究”中提出的问题来谈一谈,古琴曲《流水》所表现的是实景、实情?还是虚幻、臆想?
生:……(问题提出,同学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讨论)
师:很好!此时同学们都有各自的观点和想法,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古曲音乐风格特点的思考,那接下来,我们带着这份思考和疑惑再来聆听一遍《流水》,看看同学们在这次聆听中是否能找到你心中的答案?聆听时请同学们带着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继续闭目静心聆听,再入佳境探古寻音……(注:此环节老师出示若干装有水的盆或桶,引导学生把手置于水中随琴韵在水中游动)
师:有了水的流动和心的灵动,你有“弦外之音”了吗?
生:(略)
设计意图:古琴曲《流水》乃表现流水之形态,意在通过对山泉、小溪、江河、湖海的描绘来抒发对壮丽的大自然的赞颂。此环节在前面同学们用皮筋与琴音产生共振带来的神韵中,再通过具象的水来引发琴音(鼓琴者)与心灵(赏乐者)的碰撞,那岂止是课堂的升华!更是古韵的回荡……
从上述课例教学片断我们不难发现,围绕“拓展与探究”提炼出来的教学主线和层次非常清晰,学生也能非常明确地把握本堂课的重心,那就是通过古琴曲《流水》的赏析,感受和体验古琴曲(古曲)“韵多声少”,追求“弦外之音、意外之境”的深邃内涵。
由此可见,高中音乐鉴赏教材中的“拓展与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是教师落实每堂课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音乐鉴赏教材上的“拓展与探究”仅仅是音乐课堂教学确定“教什么”的一个“抓手”,还远不是“教什么”的全部,自然也就不能按部就班地直接将“拓展与探究”搬来用作音乐课堂教学的内容,因为如果这样,音乐课堂教学也就成了“拓展与探究”课了。更多的时候,将“拓展与探究”演化为“教什么”,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在“吃透”教材编写者的意图的基础上,去借鉴、去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