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李斌

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李斌

凤翔县西街中学 李斌摘要:高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更大程度体现为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理性思维、公共意识的培养训练,这些都是教学过程的重心。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贯穿整个教育教学阶段。根据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身意识的提升,最终在促进学生政治核心素养提升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 核心素养;高中政治;渗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成为了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在是以培养完满人格为目标,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关注社会和人生,培养思考的兴趣和品质,培养公民责任感,进而形成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心理品质。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灵活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逐渐渗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形成,真正达成以德育人、育人促智的效果。

1 全面认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1.1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确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理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 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矛盾,面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作出理性的解释、 判断和选择,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文化自信,以负责任的态度和行动促进社会和谐。

1.3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1.4 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是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人民当家作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创新载体,逐渐渗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1 课前进行经典诵读,增强学生政治认同感和理性思维。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教师们坚持一个原则:“课前进行经典诵读”5分钟,把时间交给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前诵读活动,通过诵读,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使每一名学生的终身积淀厚重的国学底蕴。在提升政治素养的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启迪和教益,从而获得普遍的政治认同。

2.2 开展体验式教学,提升学生理性思维和公共参与意识。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互动激情迸发,有效地掌握了国家宏观政策,理解了社会热点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教学方式看,充分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学堂”, 充分激发学生思维,使课堂充满活力。因而学生的认识才有了宽度、深度、高度。课堂的内容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专业性强,学生平时接触的少,不易理解。教师通过“课堂实践,方案探究”为主题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在分组展示、自学互学、激励评价等环节中以小见大,从直观到抽象,体会知识生成,提升思辨能力、实践能力,提升理性思维和公共参与意识,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时代内涵。

2.3 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幸福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有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以及专题访谈等,教师可紧扣课程内容,提炼教学主题,组织学生参加改进社会公共问题、保护地方文化等志愿者活动,引导他们关注公共事务、服务公共事务,理解问题的复杂性,认识社会的差异,社会矛盾的长期性、现实性,从而让学生学会尊重文化差异,能自愿承担社会责任,形成理性思维、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如在讲解“关于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就可针对居民的不良消费行为,组织高中生以“不良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为专题开展调查活动。课后,学生自由组合,自编调查问卷,自己查阅网络资料,个别小组还到超市、市场等了解各种食品包装、各种装修材料的性质等。然后,小组汇总、整理收集的资料,认真撰写调查报告,在活动中可了解到很多环境知识等。一些小组还针对环保与绿色消费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通过参与、 亲身体验实践活动, 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选择开展社会调查活动时,应注意几方面问题:一是调查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需求为基础, 即教师要找到恰当的调查主题;二是调查活动要以学生的拓展阅读为基础,先让学生打好课内知识基础,鼓励学生多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 通过学习人文知识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三是调查活动要以开发和整合乡土资源为基础,这能使社会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四是调查活动要着眼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参加公益活动、农业劳动、工厂劳动等,从而丰富学生生活经验,增强社会参与意识和能力。

2.4 有效扩展法律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教材是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在教师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指导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通过对高中政治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教材当中也包含了一部分法律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抽象性和笼统性较强,加大了学生学习和理解的难度,也阻碍了学生法治意识的形成。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材内容基础上进行法律教学内容的拓展。拓展的这部分法律知识还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要具备探究价值。除此以外,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实际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和具备探究价值的法律案例,丰富教学内容,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时,教师就可以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扩展,引入有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并指导学生就真实案例进行探讨,用与学生成长经历紧密相关的案例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3 结语

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随着课程改革愈加凸显,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更是重点,这对于学生的未来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核心素养为主体的课堂,在具体的教学对策上,需要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在把握学生实际状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高素质公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黄慧玲. 高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7) : 113-114

[2]张瑜,游庆红.基于法治素养培育的高中 政治课堂思考[J]. 学园,2017(14) : 94.

[3]朱德飞,琚亮.求新 求真 求活 求实——论法律课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7(10): 42-44.

论文作者:李斌

论文发表刊物:《新疆教育》2019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8

标签:;  ;  ;  ;  ;  ;  ;  ;  

核心素养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李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