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增长论文,动力论文,我国论文,WTO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民经济连续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增长。“九五”期间,经济增长速度虽有回落,但仍保持了年均增长8.4%的速度。2001年12月10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增长势头如何?对此,人们存在着不同的判断。一部分人认为,我国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期,增长速度将明显放缓。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间内,国民经济持续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笔者认为,要正确判断加入WTO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趋势,必须对加入WTO后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进行具体分析,这些动力主要包括经济增长拉动力、内动力和外动力三大动力。只有通过对这三大动力及影响它们的各种因素的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我国今后经济增长趋势合乎实际的正确结论,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是指国家为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而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拉动力量。我国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国民经济年均增长达到了近10%的高速度。但从1997年年末起,受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了通货紧缩、需求不足、市场疲软、经济增速放缓的迹象。为了避免经济出现衰退,党中央、国务院及时采取了一系列反衰退政策措施,主要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经济增速下滑的势头得到了遏制。1998-2001年四年间,国家共发行建设国债5100亿元,带动银行资金和其它资金完成了2万多亿元的工程项目,带动经济年均增长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进入“十五”特别是加入WTO以后,在是否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学者认为,靠政府举债拉动经济增长不是长远之计,应主要依靠增强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举债规模逐年增加,会酿成财政支付风险。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笔者认为,决定是否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决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及举债主体和客体对未来债务的承受能力。从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看,尽管已连续四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通货紧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在今后较长时间仍将是我国经济中的常态。因此,作为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仍有很大发挥作用的空间。只有当随着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达到新的平衡时,两项政策才能逐步淡出,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对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有可能带来的风险,也不必过于紧张。我国现阶段无论举债主体还是举债客体都有较高的承受能力。从举债主体看,尽管我国国债余额累计已达18700亿元,占GDP的18%,但仍控制在国际共认的警戒线以内。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国债并不是用来弥补财政经常性预算赤字,而是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国债资金连同它带动的其它资金的大量投入,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大量增加,国家的还债能力大大增强。再从举债客体看,国债举债的客体主要是民间资本,我国目前的民间资本总量已超过10万亿元,这么多的民间资本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保障。与其让大量的民间资本呆在银行赚取银行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的支付风险,还不如通过国家举债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投资,这样对国家、银行、企业和个人都有益处。当然在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国家的举债规模必须控制在可以承受的限度内,以免酿成真正的财政风险。为避免财政风险局面的出现,还可以对两项政策的实施进行适当调整。比较理想的选择是改变过去四年中以积极的财政政策为重点的选择,逐步加大稳健货币政策的作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适当增加货币的投放量,使货币的投放略高于经济的增长速度,实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这种调整既可以缓解即将到来的还债压力,减少财政支付风险,又能确保经济建设资金必要的投入量,对缓解通货紧缩,增加有效需求,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总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是短期的政策选择,而是较长期的政策选择,坚定不移地实施和适度调整这一政策选择,将进一步增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二、经济增长的内动力
经济增长的内动力是指我国的企业和个人通过投资和消费所形成的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驱动力。自1998年起,我国采取了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四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这一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扩大国内需求包括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保持了两旺的态势。今年1~7月份,我国国有及其它经济类型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94亿元,同比增长21.1%,高于上年同期5.7个百分点。尤其可喜的是,民间投资增长迅速,今年上半年集体和个人投资分别增长了15.8%和19.4%,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7.1和12.9个百分点,集体和个人投资对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为23.8%。在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增长的同时,国内消费需求也稳定增长。我国已连续多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左右。扩大国内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加入WTO以后,国际国内的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经济发展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难度加大。为了能够实现预定的战略目标,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把加快发展的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以争取外资和外需为辅。与此同时,还要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扩大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完善。
对扩大国内投资需求的调整和完善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第一,调整投资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从偏重投资向投资和消费均衡增长转变。近几年,我国投资的增长均超过了消费的增长,个别年份,两者的增速相差很大。如今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16535亿元,同比增长24.2%,而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5688.7亿元,仅增长8.6%,投资的增速远远超过消费的增速。再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看,也明显偏高,经常保持在40%左右。我国已往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GDP的比例保持在30%左右比较合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过高,必然影响社会消费,导致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失衡更加严重。第二,要注意投资的效益。投资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投资必须两者同时兼顾,不能偏废,特别是在建设资金紧缺的情况下,更要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把投资和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增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避免落后产业和产品的重复建设,使投资在产业升级、产品换代中发挥主导作用。第四,要培育法人自主投资机制。多年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政府主导的投资多,企业自主主导的投资少。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问题仍然很严重,至今仍有许多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要尽早改变这种状况。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企业和个人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投资新机制。
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调整和完善主要包括:第一,改善社会供给的质量,增加符合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供给。当前我国供过于求的失衡状况,不是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供给多了,而是不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供给多了,解决的办法是改善供给的质量,减少无效需求的供给,增加有效需求的供给。这就要求,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大力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减少无效产品的生产,增加有效产品的生产,使总供给和总需求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平衡。第二,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消费热点领涨消费。我国70年代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8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90年代的微机、手机,都曾领涨过当时的消费。进入21世纪后,迫切需要发现和培养新的消费热点来领涨消费。目前有可能成为新的消费热点的是住房、轿车以及教育、旅游等,要从政策等各个方面加速培育,使它们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中真正发挥领涨作用。第三,努力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长期低于经济增长率。这使得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明显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要的前提是增加城镇居民的收入,尤其是增加城镇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我国目前有80%的收入集中在20%的人手里。另外20%的收入集中在80%的人手里,收入差距较大。而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消费倾向差异较大。不久前的一项统计表明,城镇最低收入居民消费倾向为0.957,低收入消费倾向为0.901,中下收入为0.854,中等收入0.813,中上收入为0.783,高收入为0.753,最高收入为0.695,最低收入与最高收入的居民的消费倾向相差26.2%。该项统计表明,收入越高者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者消费倾向越高。因此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必须从增加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入手,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加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城镇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能随经济的增长同幅提高。第四,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收入低,增速缓慢,是当前制约我国消费需求的一个突出问题。据统计,1997~2000年,我国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分别为4.6%、4.3%、3.8%、2.1%,收入增速连续四年下滑。2001年出现低幅回升,增速达4.2%,但今年农民收入增长又面临再次下滑的危险。农民收入增速下滑使一度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差距再度扩大。我国是个农村人口占64%的国家,如不能迅速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将受到严重限制。因此,千方百计切实增加农民的收入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增加农民收入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从诸多方面作出努力。一是要启动政策上的保护措施,从政策上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我国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低,与多年来实行的向工业、向城市倾斜的政策选择有直接的关系。农业、农村、农民为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现在是反哺“三农”的时候了。要根据WTO规则的要求,充分利用“绿箱政策”和部分“黄箱政策”,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加大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使农民能切实从政策倾斜中得到实惠。二是要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的力度和进度。农民收入低,归根到底是由于集中于农业的劳动力过多、集中于农村的人口过多,致使农业劳动生产率过低造成的。因此,要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必须在大力推进国家的工业化、城镇化的同时,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速度,这是解决农民收入低的治本之策。三是要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过重是导致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增加农民收入必须从增加收入和减轻负担两方面入手,要通过目前正在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把加重农民负担的一切不合理收费合部取消,使农民增收能切实实现。四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把农民和国内外大市场连结起来,使之成为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第五,加快推进信贷消费。我国信贷消费起步较晚,从1998年起,对住房和汽车消费推出了一些加快信贷消费的措施,但由于消费信贷制度不完善和手续繁杂等原因,信贷消费并没有普及。2000年我国个人消费贷款在贷款余额中不足5%,而国外消费信贷一般占银行贷款的20-30%。因此,加快推进信贷消费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举措。当前,加快个人信贷消费需要从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建立健全个人消费信贷制度、简化个人贷款手续等方面做好推进和普及工作。
三、经济增长的外动力
经济增长的外动力是指大量引进的外资和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形成的推动力量。外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正在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引进外资和外需呈强劲增长的势头。从外资方面看,从1990年至2001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累计已达5108亿美元,连续九年吸引外资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再从外需方面看,2001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5098亿美元,其中出口达2662亿美元,贸易顺差22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全球第六大贸易国。引进外资和外需的强劲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加入WTO以后,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阶段,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在大量引进外资和外需方面,我国既面临大好机遇,又将遇到严峻挑战。在引进外资方面,我国正面临极为有利的机遇。美国“9·11事件”以后,经济出现明显衰退,对国际资本吸引力明显下降;日本经济在经过10多年的低迷之后,仍回升乏力,国际资本对其投资信心不足;拉美国家连续不断出现金融动荡,短期内失去了引进外资的能力;东南亚国家至今没有从金融危机阴影中走出来,国际资本投资的信心还没有完全恢复。相比较而言,我国经济正处在起飞阶段,20多年年均增长9.4%,市场中充满了商机,劳动力、土地、原材料价格低,成本优势明显,对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正在成为国际资本投资的首选地。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要通过设立外资投资园区、参与国有大中企业改造、重组、并购中小企业、建立跨国公司研发和生产制造中心等途径,进一步扩大引进外资的数量;通过改善宏观调控方式、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等措施,优化招商引资的环境;通过政策导向引导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优化外资的投资结构。通过采取综合配套政策措施,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引进外需方面,由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外贸出口要再上新台阶,必须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多管齐下,全方位努力:第一,要继续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我国传统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日、欧、东盟四大传统市场。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一旦国际市场出现波动,将会对我国外贸出口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实行出口多元化战略,就是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放在多个“篮子”里。目前可放“鸡蛋”的“篮子”有很多。中东市场石油美元充足,消费水平较高;俄罗斯近两年经济回升,对消费类机电产品需求量增大;印度经济持续发展,去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已达900多亿美元,而中印双方贸易额仅为32亿美元;部分潜力较大的非洲国家,近年来经济发展增速。这些国家和地区都是亟待开发的新兴出口市场,要在深度开发传统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开拓这些新兴的出口市场,进一步扩大出口商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第二,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即鼓励和支持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到国外投资办厂、承包工程、开发资源,带动设备、技术、原材料和劳务出口。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经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战略选择,是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它有利于冲破其它国家和地区实际的贸易保护主义,扩大产品出口。第三,继续实际鼓励出口的政策措施。要继续贯彻执行近年来实施的行之有效的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对鼓励出口的导向作用。同时,又要根据国际市场的新变化和我国对外经贸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制定新的鼓励政策。第四,强化对出口的服务。海关、税务、外汇、银行等涉外服务部门和单位,要增强服务意识,强化服务质量,落实服务措施,简化出口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为扩大出口提供优质服务。第五,提高监管水平,整顿进出口秩序。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进出口市场的监管力度,采取得力措施,整顿出口资源,阻止恶性竞争。对肆意压低价格、扰乱进出口秩序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要建立反倾销应诉快速反应机制,切实保护好我国出品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上述三种力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动力。这三种力量是前进的力量,我国加入WTO以后,这三大动力都呈现出了强劲增长的势头。在国民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既有前进的力量,也有阻碍的力量。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的阻碍力量主要来自以下方面:一是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期,我国的国际经济环境趋紧。二是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有效需求不足。三是体制改革缺乏深层次拓展,体制制约仍存在。四是加入WTO后国际竞争压力加大,对一些弱势行业、企业形成较大冲击。五是一些重要战略资源(如水、石油、木材等)短缺,形成资源约束等等。来自上述方面的阻力,同推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所形成的合力相比要小得多。这些阻力能够抵消一部分动力,延缓经济增长速度,但阻挡不住经济发展的前进步伐。分析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以及阻力的意义在于:要通过人们的主观努力,最大限度地增强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少阻碍经济增长的各种阻力,从而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借鉴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24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发展的经验教训,通过对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我们完全可以推断,我国自加入WTO开始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速完全可以保持在7%-8%之间,按照这样的增速,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010年比2000年再翻一番的战略目标完全可以实现,这将为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标签: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