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传统心理疗法在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论文_戴冰

(四川省内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 内江 64100)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给予中风后抑郁患者应用传统心理疗法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抑郁患者70例,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前35例患者接受常规的护理,为对照组,另35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传统心理疗法护理,即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及抑郁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HAMD抑郁评分(17.54±6.16)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41.77±4.27)与试验组患者的HAMD抑郁评分(14.65±5.21)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60.32±5.48)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于中风后产生抑郁心理的患者行传统心理疗法护理,护理后临床疗效更佳,负性情绪有所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传统心理疗法;中风;抑郁;护理;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9-0219-02

中风是临床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是一类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口角歪斜以及语言功能障碍等,该疾病预后致残率与复发率均较高,对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患者多会因预后产生的后遗症而出现抑郁情绪,心理压力较大,致使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1]。因此我院此次为了研究传统心理疗法护理对该疾病患者的影响,特做了临床试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中风后抑郁患者共计70例,按照住院时间顺序依次编号,前35例患者为对照组,后35例患者为试验组。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59岁~79岁,平均年龄为(69.32±3.88)岁;试验组的患者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为58岁~81岁,平均年龄为(70.54±5.77)岁,两组患者均不存在其他相关疾病干扰,不存在试验相关用药过敏史,其临床资料不具有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模式,如:医护人员需时刻注意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2]。

试验组患者进行传统心理疗法护理,体现在就医环境、心理沟通、细节等方面的护理。具体如下:①暗示疗法护理:患者中风后往往心理较为脆弱,对医护人员有较高的依赖性。护理人员应利用患者的心理,通过语言暗示、药物暗示以及表情暗示等多种方式暗示患者如配合治疗、遵医嘱服药可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3]。②精神支持疗法护理:根据患者的需求与喜好布置病房环境,做好消毒措施以及保持屋内空气清新,尽可能营造出家的温馨感。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尽可能利用亲情增加患者对康复的渴望。③疏导疗法护理:护理人员应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为患者介绍相关疾病知识,熟悉治疗流程,疏解患者的恐惧感。④宣泄疗法护理[4]。护理人员应多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社会背景,通过倾听等方式让患者自然发泄情绪,减轻患者不良情绪。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根据HAMD抑郁评分量表进行抑郁评分、根据生活质量评价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分[5]。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时采用SPSS17.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用χ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前后HAMD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HAMD抑郁评分(17.54±6.16)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41.77±4.27)与试验组患者的HAMD抑郁评分(14.65±5.21)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60.32±5.48)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3.讨论

抑郁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类疾病,根据对社会功能损害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轻度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无愉快感、闷闷不乐以及兴趣减退等,重度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悲观绝望、常感不适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以及行为。中风后患者由于出现语言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对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而产生烦躁抑郁的心理。传统心理疗法护理与传统护理相比较,可通过对患者进行暗示疗法护理、精神支持疗法护理、疏导疗法护理以及宣泄疗法护理等四个方面着重进行护理,通过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喜好,放松患者的心情,让患者能够勇敢的面对疾病,更好的配合治疗,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临床疗效[6]。本研究表明,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方法护理后,对照组患者的HAMD抑郁评分(17.54±6.16)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41.77±4.27)与试验组患者的HAMD抑郁评分(14.65±5.21)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60.32±5.48)分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中风后抑郁患者行传统心理疗法护理干预可有效增加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情绪,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显著的改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崇南,潘林平.传统心理疗法在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17):2637-2638.

[2]岳芳玲.小议在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应用传统心理疗法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24(4):2355-2356.

[3]张菲.中风后抑郁患者心理分析及护理干预对其功能康复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2,18(21):121-122.

[4]刘月薇.老年中风后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1,09(3):198-199.

[5]蔡聪娟.心理护理对中风后抑郁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14):2792-2793.

[6]陈荣群.中风后抑郁患者心理干预护理观察[J].山西中医,2011,27(11):55-56.

论文作者:戴冰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

标签:;  ;  ;  ;  ;  ;  ;  ;  

分析传统心理疗法在中风后抑郁患者护理中应用的效果论文_戴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