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 上海 201700)
【关键词】 抗结核药;短程化疗;药物热反应;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212-02
常见抗结核药物的毒副反应种类较多,因人而异,近年来大力推广合理的短程化疗方案,即以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链霉素)为基础的6个月抗结核化学药物的治疗。该短程化疗方案的应用,使毒副反应的出现频率相应减少,但药物热反应有所增加,约占发热病人的1%~2%。据临床报道,最易引起药物热的抗结核药首属对氨基水杨酸钠,次为链霉素和利福平,其余如异烟肼、乙胺丁醇、吡嗪酰胺、利福喷丁等也可能诱发药物热,但发生率很低[1]。我科于2014年11月收治1例因服用吡嗪酰胺而发生药物热反应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护理,患者体温下降至正常范围,完成了在医院的治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因“体检发现肺部阴影1周”,于2014年11月5日步行入院, 追问病史,患者有夜间盗汗,偶有咳嗽咳痰,无发热畏寒,无胸痛胸闷,胸部CT平扫报告示“两肺上叶结核”,查PPD(1:2000)皮试示:20×22mm, 痰找抗酸杆菌涂片(+)×2,(-) ×1,结核抗体(+),血沉:5mm/h,CRP:20mg/L,血常规:白细胞总数7.1×10/L,中性粒细胞67.2%,淋巴细胞16.5 %,红细胞5.38×10/L, 血红蛋白137g/L,血肿瘤指标:正常,肝功能:正常,肾功能:正常。诊断:继发型肺结核上/上涂(1+)进展期初治。采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且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正在实施的短程化疗方案,初治为2HRZE/4HR(H:异烟肼,R:利福平, Z:吡嗪酰胺E:乙胺丁醇)[2],并预先告知患者有关抗结核药物的诸多不良反应,如皮疹、肝肾功能损害、药物热、关节酸痛等。于2014年11月9日9:30予抗结核药异烟肼0.3qd口服、利福平0.6 qd口服(体重55Kg)、吡嗪酰胺0.5tid口服、乙胺丁醇0.75 qd口服。午时10:00时,患者出现发热,测体温38.7℃,伴有头痛、恶心、胃纳减退,无鼻塞、咽痛感冒症状,无咳嗽咳痰加剧症状,无尿频尿急等其他不适。遵医嘱予吸氧2L/分,予头部冷毛巾湿敷,冰袋腋下降温等物理降温措施,10:30患者颜面皮肤潮红,测体温39.5℃,予抽取血常规、血培养等,遵医嘱予消炎痛栓1/2粒,肛门塞药,11:00测体温39.3℃,同时医生考虑到患者胃纳减退,故停用吡嗪酰胺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辅助检查排除经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异常所致的发热情况。14:00测体温38.6℃,患者无不适主诉,撤去冰袋、头部冷毛巾湿敷等降温措施,18:00测体温37.9℃, 22:00测体温37.5℃。次日晨5:00予服用利福平,6:00测体温正常,7:30服用异烟肼、乙胺丁醇,10:00测体温正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故考虑患者此次发热是因服用吡嗪酰胺引起的,后调整抗结核化疗方案为9EHR。12月9日复查胸片,与体检时胸片比较,病灶较前有好转吸收,12月10日患者带药出院。
2.观察与护理
2.1 严密观察病情
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定时测体温,体温>37.5℃,一般每日四次,体温>39℃时,每4h一次,行降温处理后,半小时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天,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2L/分。患者出现高热、咳嗽加剧应注意是否有结核扩散;观察咳嗽、咳痰的性质、颜色及量的变化;了解患者的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等情况。
2.2 保证营养供应
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及口味需要调整适合的食谱,做到食物品种多样化,保证食物色、香、味的俱全,以刺激患者的食欲,指导患者不应忌口和偏食,不喝咖啡、浓茶、辛辣、刺激的食物,并嘱其少量多餐,逐渐增加饮食量。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保证每日入水量在2500~3000ml左右,可以防止脱水并能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对于不能进食者,应给与静脉输液或鼻饲。
2.3 皮肤护理
高热患者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应随时用干毛巾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等,注意防止着凉,避免对流风。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头部冷毛巾湿敷、冰袋腋下降温等。物理降温无效时,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并严密观察用药反应,了解退热药的成分、药理作用和禁忌症等,注意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
2.4 口腔护理
发热患者唾液分泌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黏膜损害或口腔感染,应加强口腔护理,可协助病人晨起、用餐前后、睡前漱口;口腔有炎症、溃疡、出血或不能漱口时,可以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洁口腔2—3次,溃疡处可以涂冰硼散,每日3~4次;患者身体虚弱无力漱口时,可予以口腔护理,每日2次清洁口腔;口唇有干裂时,可以涂抹液状石蜡油或稀甘油,有疱疹时,遵医嘱给以抗生素或抗病毒软膏。
2.5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的穿着或被盖是否过多,并注意调节室温和环境,室温一般为18~20℃,湿度为55%~60%。病区环境宜保持安静,防止大声喧哗吵闹,病房内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等刺激;工作人员在做各项操作时,动作宜轻,减少不必要的检查等。
2.6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适量活动。
2.7 心理护理
患者在服用抗结核药后发生药物热反应,会带来严重的不适感,再加上对疾病相关知识的欠缺,易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从而不配合治疗,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年龄、职业、文化等,密切注意患者的面部表情及肢体语言,制定个性化的护理,及时了解其心理状况,以关心、热情的态度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耐心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消除其紧张焦虑的心情,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取得患者的配合,并加强与患者家属的沟通,讲明该病的病因、治疗方案及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努力取得患者家属对患者的支持和鼓励,使患者认识到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存在的价值感,以增加战胜疾病的信息,使患者早日达到治愈的效果。
2.8 出院指导
嘱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平时在家注意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但需要防止受凉感冒;外出时,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及人多的地方,以防止感染;家中注意保持清洁卫生,防止灰尘污染引发咳嗽等;饮食宜吃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的食物,慎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及食物,如海鲜类产品等;在身体恢复后,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增加机体抵抗力;出院后,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说明出院带药的服用方法、时间和剂量,特别是抗结核药应严格按照医嘱服用,不可自行随意增减药量,以免达不到治疗效果;定期到门诊随访,如有不适,及时来院就诊。
3.小结
药物热是使用药物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发热,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多在每次给予抗结核药物30~60 min之间发生,病灶有明显吸收而出现发热,体温大于39℃以上,又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考虑药物热的可能[3]。药物热与一般感染性发热不同,发热以单纯型为多,一般是持续的高热,常达39℃,甚至 40℃ 以上,可伴有畏寒或出现头痛、恶心、胃纳减退等症状,但发热虽高,患者的一般情况尚好,与热度不成比例,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等)效果不好。发热多出现在用药后,停用相应药物后,有时即使不采取降温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但在发热期间,应加强观察,给予恰当的护理。
我科对收治的该例肺结核药物热患者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采取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心理护理等一系列护理措施,有效控制了药物热对患者造成的不适反应,使患者的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沈斌,抗结核药物引起药热的临床观察和护理[J],浙江预防医学,1998,S1期:130.
[2]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编.2008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1759-1760.
[3]郭爱萍,肺结核患者发热的临床分析及护理,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6):45-46.
论文作者:李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2
标签: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抗结核论文; 异烟肼论文; 利福平论文; 医嘱论文; 乙胺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