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和实施新“会计法”的意义和要求_会计法论文

制定和实施新“会计法”的意义和要求_会计法论文

制定与实施新《会计法》的意义与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会计法论文,意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新的经济成分不断涌现,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急需一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会计法》,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为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服务。根据这一客观要求,新《会计法》应运而生。1999年10月新《会计法》修订通过以来,社会各界对宣传贯彻《会计法》反响强烈。从国务院召开贯彻实施《会计法》的电视电话会议,到财政部举办《会计法》讲座,全国展开了以宣传《会计法》为中心的宣传培训活动,为实施《会计法》做了充分的舆论宣传准备工作。

《会计法》实施两年来取得很大实效,为初步实现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为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实践证明,新《会计法》的内容是科学的,实践的结果是成功的。

一、制定和实施会计法初步适应了市场经济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1978年开始,我国明确提出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治国方针。在以“搞活”市场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以市场为取向,以价格改革为主线,采取渐进的方式,到1992年初,市场价格体制初步建立,完成了从计划主导向市场主导的初步转变。1992年至今,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突破,由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在此目标的指引下,我国市场化开始全面展开并向纵深发展。

首先,商品市场在逐步形成与发展。1978年,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5.6%、2.05%和0。根据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产值比重进行加权,可得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该年为2.56%。到1990年底,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达到45.08%,初步建立起市场价格机制。1992年以后,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目标下,市场化的进程显著加快,产品的总体市场化程度在1994年、1995年、1996年和1997年分别达到59.67%、60.21%、60.69%、61.71%,1997年市场调节价格占消费品零售额的90%,占生产资料农副产品收购额的80%。

同时,要素市场化也取得了很大进展。1990年底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为9.37%(根据可浮动利率占总贷款的比例,以便测算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结构和数量),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为0(用土地市场交易量占全部土地出让量的比例),劳动力市场化程度为34.7%,对三种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进行平均可得要素总体的市场化程度为14.69%。

1990年之后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其中,1997年底资本市场化程度为17.2%,土地市场化程度达到22.5%,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达到70%,要素总体市场化由1978年的0,发展到36.5%。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最为突出,从1990年出现到现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98年底,在上海和深圳两个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总数达到931种,上市公司的总股本达236.35亿股,A股和B股市价总值19505.1亿元,占GDP的四分之一强。流通市值576.6亿元,1998年当年沪深两市总成交额达到23544.3亿元,开户投资者总数达到3911.1万户。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会计信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因为,市场体制的两个基本要求就是法制化和公开化。市场交易实质上是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利益交换,市场公认的法则将会有效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利,使市场行为得以顺利进行。但是,市场法则并不能无条件地在任何时候都有效地维护交易主体的效益,为此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市场得以有效运行的另一个基本条件便是各种顺畅的信息渠道,交易双方需要利用各种信息对市场的现状和发展变化作出合理的估计和判断,其中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便是市场广泛接受的成本效益原则,即作出有利或不利的判断。市场信息流动的典型特征就是横向传播,也就是说一旦公布便可以为所有有兴趣的使用者获得,而不是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或者狭窄的通道内。这一基本特征是由市场的潜在机会特性所决定的。市场所需要的大量信息包括相关而可靠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判断财务风险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的实践证明,没有充分而有效的会计信息就不可能形成有效的市场,资本市场是这样,商品市场也同样是这样。因此,市场越发达,对会计信息的要求越高。市场所依赖的会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产生会计信息的法律保证,也正因为如此,我国会计法正是为适应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而颁布实施的。

二、制定和实施会计法是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近年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速度在加快,例如,世界商品贸易总额2000年已达到6.2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全球服务贸易额达到1.4万亿美元,是近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又如,今年以来虽然全球股票市场不景气,但是,国际金融市场仍然生机盎然。2001年第一季度全球范围内的股票和债券承销量达到1万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2%。尽管通过发行新股募集到的资金(468亿美元)下跌了45%,但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到的资金(6420亿美元)却增长了33%。作为服务于经济金融体系的会计信息系统,日益面临着国际化的挑战。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确信,随着贸易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要求企业向其他国家的报表使用者提供相关、可靠、可比和全面的会计信息的需要会不断扩大。许多国际组织和地区性组织都提出了协调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如WTO1996年年会鼓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和国际证券组织委员会制订国际准则,欧洲委员会1995年宣布不设立欧洲会计准则委员会,而是与欧盟共同努力,致力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证券组织委员会的会计准则协调,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经济论坛1996年也表示支持通过一套高质量的国际准则来协调各国会计准则。2000年,由于我国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31.5%,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排行榜中跃升2位,已成为世界第四对外贸易大国。同时,随着开放程度的扩大,国际证券融资将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种利用外资的方式,因此,国际会计准则对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制定有着很大的影响。

由于对外贸易和国际证券融资在我国进一步开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协调化的发展,我国急需制定和实施一部适应国际会计准则和相关的会计惯例的会计法,使跨国筹资更便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以进一步促进开放,加快经济发展。

三、新《会计法》的法律意义及今后的任务

以往我国是多种会计制度并行,国有企业实行分行业的会计制度,外商投资企业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有特定的会计制度,更为重要的是制度与制度之间、制度与准则之间不协调,而且,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各种补充规定层出不穷,不利于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更不利于会计信息为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发挥作用。

新《会计法》第8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其中第50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建立、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了进一步发挥新《会计法》的积极作用,我认为,要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还应当体现以下一些内容:

第一,体现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在会计信息真实的背景下平等竞争。市场经济要求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遵循市场规则参与竞争。因此,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要从会计标准和会计政策上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有利于企业自我发展,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

第二,体现约束会计信息虚假现象的要求。目前会计信息虚假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假的现象。例如,在现行行业会计制度下,由于坏账准备提取比例较低等原因,致使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造成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又如,由于技术进步,原有设备已经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仍作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会计报表的资产方,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等等。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贯彻稳健原则,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修改,从制度上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真实,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企业虚盈实亏、短期行为等问题。

第三,体现会计计量的全面性。我国于1993年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只规定会计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报表,没有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企业自主经营,特别是国有企业上市后,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企业会计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要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包括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全部内容。

新《会计法》实施一年多成效显著,但任重道远。今年4月,朱镕基总理来到上海新落成的国家会计学院视察工作时指出:办这个学院,是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要发展30万名注册会计师的指示提出来的,“这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基”。他说:“我对你们的要求就是,培养的会计‘不做假账’。”我理解“不做假账”就是要严格执行新的《会计法》,为构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秩序而严格执法。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游戏规则”。不按“游戏规则”办事,经济秩序就会大乱,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这是加强财经法纪和监管工作的基础,也是当前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要求。

新《会计法》的制定和实施,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为保证新《会计法》的切实实施,今后应经常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检查的重点包括:(1)检查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这是对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及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的检查,目的是促进各单位认真执行《会计法》,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2)检查各单位实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情况。根据《会计法》和财政部下发的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若干规定,检查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情况,促进各单位加强控制制度建设。(3)检查会计人员从业资格执行情况。这次新修订的《会计法》将会计队伍建设纳入了法制化轨道,规定实行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制度。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因此,此次《会计法》执行情况的检查,将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作为一项重要的检查内容;不仅对在岗会计人员是否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进行检查,对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是否符合任职资格,以及总会计师设置等情况也将进行检查。

标签:;  ;  ;  ;  ;  ;  ;  

制定和实施新“会计法”的意义和要求_会计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