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以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为例论文

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以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为例论文

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
——以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为例

江 雪 刘 丽 李晓丹

大连自然博物馆

摘 要 儿童教育一直是国际博物馆界关注的议题。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认识到儿童具有非凡的学习能力,博物馆体验对儿童具有重要价值,并为儿童设计了独特的学习体验活动,服务儿童观众已经被看作是博物馆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本文梳理了博物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教育价值,并结合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特展的儿童教育活动,探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基于展品的儿童教育活动设计策略。

关键词 博物馆 儿童教育 教育活动设计

0 引言

在20 年前,博物馆通常被视为进行严肃研究或者成人休闲的场所,儿童很少出现在博物馆中,也很少受到博物馆的关注。[1]然而,随着儿童早期大脑发育、认知发展领域的各项研究的开展,早期学习领域的理论越来越丰富。[2]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儿童不是幼稚无知的,而是具有惊人的认知能力,我们如何教育儿童将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与学习。“那些因重复性早期经验而被反复激活的突触往往能够长久地保存下来”[3],早期教育对儿童的成长意义深远,通过多种感官与环境互动能够促进儿童的学习。

随着中国博物馆数量不断增加,家庭及学校对于博物馆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博物馆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自身在促进儿童学习与发展方面所蕴藏的巨大潜力。如何利用博物馆展品和博物馆资源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儿童开阔视野,体验更加丰富的生活,是每个场馆的课题。

1 博物馆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独特教育价值

博物馆浩如烟海的文化资源在儿童成长中显示出独特的教育价值。博物馆被人称作是“好奇心的陈列柜”[4],博物馆拥有分门别类的系统的实物教育资源,别处难得一见的实物。而教育资源的展示往往采用情境化的方式,还原其真实的场景和生态环境,博物馆所传递的知识信息是无数专家的研究和反复论证的结果。可以说,博物馆里浩瀚的文字、图片以及实物资料、设施等,都是儿童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能在科学、艺术、人文等方面为儿童提供无与伦比的学习机会。

相比课堂依靠书本进行抽象知识的传递,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展品及场馆环境作为学习媒介,提供了可观察、可触摸、可思考的情境,展示上通过运用场景、声光电的手段还原其所处的环境、历史背景,达到一种能够体验视觉、听觉、触觉、甚至是味觉的效果,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使人通过多感官协同作用来获取经验。

博物馆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它可以成为孩子们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一方面体现了“做中学”→“探究式学习”→“基于实践的探究式学习”的科学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符合当代科学教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层次教学目标。正因如此,使自然博物馆在各种传播媒体和教育机构高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传播和教育优势。

2 “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设计

自然博物馆的展品主要是自然标本、化石等。这些展品是自然进化、生物分类、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见证物。通过这些展品,可以反映科学家的科技实践和探究过程,科学家们正是通过这种科技实践和探究过程获得了关于自然进化、生物分类、生态系统、人与自然的直接经验。

大连是我国第四纪研究的重点地区,第四纪古生物化石是大连自然博物馆馆藏的重要特色之一。在经历了6 500 万年前的那次生物大灭绝后,地球进入了新生代。第四纪是新生代的最后一个纪,从第四纪开始,全球气候出现了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第四纪生物界的面貌已接近于现代,哺乳动物的进化在此阶段最为明显。在大连自然博物馆的“古兽传奇——晚新生代哺乳动物特展”中,以馆藏第四纪著名的猛犸象、剑齿虎以及披毛犀等化石标本为基础,向观众介绍晚新生代的哺乳动物,带观众走进古兽的世界。

基于相关的教育理论并研究儿童早期认知的发展,结合馆藏特色策划教育活动,是博物馆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的积极举措。该展览教育活动主要围绕化石(发现、修复、翻制)、讲解体验(讲故事)、探究性学习、科普绘画、科学考察、STEAM 教育等几个方面进行。

2.1 挑砂样

活动背景:“古兽传奇”特展展示的大部分化石都是工作人员在大连瓦房店古龙山遗址和复州湾骆驼山古人类遗址中挖掘的。古生物学家在野外发掘化石时,往往还会在附近寻找一些细小的化石,用大筛子筛选沙土,用流水冲洗掉表面的浮土,获得细砂,那些细小的哺乳动物的牙齿就藏匿其中。别小看这些细小的牙齿,有了它们,就可以鉴定这是哪种古生物,还能推测出当时的地理环境变化。

活动背景:目前,大连自然博物馆研究人员在骆驼山第四纪化石遗址已经采集了上万件古动物的骨骼化石,很多种类为东北地区首次发现。其中的金远洞是一处世界罕见的巨大型第四纪洞穴堆积遗址,从洞穴堆积物中清理出万余件古动物骨骼化石,该地点的发现及重要性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专家的关注。科学考察活动主要是由专家带领学生到金远洞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观察、挖掘、测量、记录等探究活动,促进儿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科学研究过程,运用科学研究方法。

预期目标:(1)了解野外挖掘工作的基本过程,知道为什么要收集砂样,如何收集。(2)知晓标本鉴定的基本知识。(3)通过仔细观察与对比,体会细砂与骨骼、不同部位骨骼之间的不同。(4)使用镊子、放大镜和显微镜,从砂样中挑选出有价值的骨骼。(5)意识到挑选砂样需要耐心、恒心和毅力,懂得自然科学探索需要持之以恒、严谨细致等科学精神。

活动准备:野外收集的砂样、显微镜、放大镜、托盘、镊子,介绍相关古生物知识的PPT,小哺乳动物图片。

活动背景:一堆看起来平淡无奇的“碎石”,背后很可能尘封了亿万年远古时代动物进化的密码。化石刚被挖掘时大都全身裹着厚厚的岩土,完全看不清原本的模样。化石修复是将化石从围岩中取出,用一定的技术手段进行修复,需要寻找骨骼分布的路径,顺着路径将覆盖在化石上的围岩一点点剥离,对于脆弱的部分还要进行修补,这一过程需要慎之又慎,否则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填写化石修复记录表是修复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2 修复化石

活动流程:(1)背景知识介绍。博物馆老师介绍古生物相关知识,野外挖掘工作的基本过程,如何收集砂样,砂样的价值,如何通过牙齿进行标本鉴定,晚新生代小哺乳动物的分类及特征等。(2)观察与比较。引导孩子们分别用肉眼、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砂样与牙齿、骨骼,比较它们的不同。(3)活动的核心环节:动手体验。将参与成员分成不同的组别,教会他们安全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从砂样中正确挑选出小哺乳动物的牙齿,并进行简单的鉴定分类。(4)分享收获与感受。每组成员都和大家分享自己在挑砂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谈谈自己的感受。博物馆老师就大家分享的内容进行提问与交谈。

乡喜精准配肥站以“水肥一体化”为技术依托,以“液体肥料”为产品主体,引进液体肥自动施肥机,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施肥效率,创造优质农业,惠及了马卜子村玉稼兴专业合作社广大社员。

本文实验环境为Linux操作系统,搭建了一主四从的小型分布式集群,各节点虚拟机处理器配置为Intel Xeon CPU E5-2650 v2,内存 4GB,软件为Hadoop-2.6.0版本。实验数据采用从UCI机器学习库中选取的美国199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该数据集的维度为68,共有2458285条数据,通过人工处理,将数据集抽样为6个大小不同的数据集,使得每个数据集的数据量以接近2倍大小的速度增长。

活动准备:待修复的化石、剃针、洗耳球、沙袋、护目镜、古生物骨骼图与复原图、化石修复记录表。

活动流程:(1)背景知识介绍。博物馆老师介绍野外化石挖掘的基本过程,待修复化石的生活环境、演化、生物特征等相关知识,讲解专业的化石修复师工作的价值,以及他们是如何工作的。(2)观察与比较。学习动物骨骼图,初步认识各部位名称与作用,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比较待修复化石的各种特征、大小、颜色、质感、重量等,猜测自己修复的可能是古生物的哪部分骨骼。(3)活动的核心环节:动手体验。教会孩子们安全使用各种工具,按照骨骼分布的路径,将覆盖在化石上的围岩或砂土一点点剥离,然后进行简单的鉴定,了解自己修复的是哪种古生物化石,是古生物骨骼的哪一部分。(4)分享收获与感受。孩子们描述自己的化石修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用什么方法克服了困难,分享收获和感受。博物馆老师就大家分享的内容进行提问与交谈,使孩子们的认识更加深入与丰富。

2.3 制作石膏浮雕

活动内容:考古学家们在野外发现化石后,在搬运过程中想要保持化石的完整,需要将化石包裹在石膏壳内,浇注成石膏包,制作石膏浮雕可以很好地模拟体验专业的考古过程。本活动是为孩子们提供机会,亲自动手制作出属于自己的那块石膏浮雕。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规定,儿童为0~18岁的任何人。由于儿童年龄跨度大,不同阶段的儿童在语言、动作、认知、情感与社会性方面有着显著差异,博物馆教育活动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服务于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所以教育活动须与不同年龄段认知等发展水平相契合,进行分龄化设计,才能具备很强的针对性,最大程度地发挥活动效果。

活动准备:菊石模具、石膏粉、水、量杯、杯子、筷子、丙烯颜料、画笔。

活动流程:(1)背景知识介绍。博物馆老师介绍地质、古生物方面的基本知识,野外化石挖掘的基本过程,什么情况下需要灌注石膏模,如何操作等。同时介绍待翻制的古生物的生活环境、演化、生物特征等相关知识。讲解翻制化石模型的原理与流程。(2)活动的核心环节:动手体验。了解石膏粉的特性,引导孩子使用电子秤领取300 g 石膏粉,同时观察石膏粉的颜色与质地,学会用量筒量取180 mL 水,并进行搅拌充分混合,进行灌模与脱模。调制相应的丙烯颜料为石膏浮雕进行上色、晾干。(3)分享收获与感受。孩子们分享自己在制作石膏浮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比如如何使浮雕更清晰立体等,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博物馆老师就大家分享的内容进行提问与交谈,使认识更加深入与丰富。

2.4 古生物讲解体验

如此,不仅能为教育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能加深对博物馆中早期学习的理解,还会影响我们对教育活动的评估以及推广工作。比如,在以上每项活动设计中,都是基于“儿童为中心”的理念来进行设计,突出儿童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激发儿童的兴趣、满足儿童需求来设计。当然,不同的理论体系非常的庞杂,有些理论相互交织、相互印证,有的相互矛盾,让人感到困惑,这就需要我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实践中反复验证,形成独特理解。

统计全国恶性肿瘤发病例数,肺癌位居全国发病首位,每年发病约78.1万,其后依次为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肺癌是世界范围内男性新发病例、死亡病例最高的肿瘤,我国各地区男性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名第一,这可能与我国男性较高的吸烟率有关[1]。肺癌大体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非小细胞肺癌可分为腺癌、鳞状细胞癌、大细胞癌3种主要的亚型,其中小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与吸烟关系密切。肺癌的发生发展与致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及基因组稳定性的丧失密不可分[2]。

预期目标:(1)通过学习、实践和培训,孩子们能掌握古生物以及分类学的相关知识。(2)在内容表达上,科学准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在语言表达上,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语言生动,语速适中。整体形象举止大方,自然得体。眼神能与展品交流、与观众交流,对展品的讲解自然而流畅。(3)理解展品揭示的演化线索与分类线索,能对同类展品进行扩充和延伸。课程结束后能够讲解一个主题展厅15~20 min,可直接带领博物馆观众讲解一个展厅。(4)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孩子们获得对自然科学的清晰认识,引导孩子接受挑战,挖掘潜力,激发对表达的兴趣,学会公共讲解的技巧,了解多元的世界。

活动准备:儿童版讲解稿、讲解音频、语音语调、讲解礼仪等课程内容设计。

活动特色:(1)遵循“做中学”理念,精心设计课程。活动形式摆脱乏味单调的说教,拒绝单纯“讲讲讲”,以孩子们的实践、探究、体验为主,课程内容包含语音、语调、形体、手势、礼仪等讲解基本功,展厅讲解实践,手工课程等。(2)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保证孩子们能够有效利用展厅实践时间,并有充分的时间内化已学内容、进行预习、熟悉讲解稿,达到最佳讲解效果。(3)各路专家轮番出场,提升活动品质。邀请博物馆相关领域专家以及资深科普教育工作者,面对面与孩子们沟通交流、答疑解惑,帮助孩子形成完美的展厅讲解体验。(4)讲解稿推陈出新,版本升级。根据孩子们的语言特点重新修订博物馆展厅讲解稿,分为5~7 岁、7 岁以上孩子的版本,录制音频示范讲解,随时随地收听、练习。

2.5 科普绘画

活动介绍:科普绘画旨在为热爱自然、喜好绘画的儿童,构建一个亲近、了解、爱护自然,增长自然科学知识,促进和加强相互间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一活动形式带动更多的儿童及其家庭进入博物馆。自然科普绘画是用绘画的形式,通俗易懂地表现一些自然科学知识,图文并茂,形象化地进行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预期目标:(1)引导儿童接触科学、探索科学、热爱科学,培养少年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培养青少年的艺术创造力、科学想象力、创新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2)通过近距离观察,研究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将自然和艺术加以融合,在活动过程中感受自然之美,激发他们对于自然科学的学习热情,潜移默化地提升对地球命运的关注。

预期目标:(1)了解野外挖掘工作的基本过程,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化石修复,如何修复不同类型的化石。(2)初步认识动物各部位骨骼名称与作用。(3)仔细观察待修复化石的各种特征,对比化石修复前与修复后的不同。(4)使用剃针、洗耳球等工具,对化石进行清理和修复。(5)准确填写化石修复记录表;(6)意识到化石修复是一项重要的、精细的工作,考验着修复师的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活动内容:提倡“科学与艺术的跨界融合”理念,孩子们既可以用纪实的手法描绘在博物馆里所见到的自然世界,比如绘画披毛犀、猛犸象的骨骼图,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进行艺术创造,比如重构所描绘对象的形态,复原当时的生态环境等。

2.6 科学考察

对钢轨的表面状态而言,在滚筒式校直机上对钢轨进行标准校直,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出现磨耗,这是因为钢轨在校直过程中会使钢轨体内的内应力增大;在一定的压力机上对钢轨进行适量的校直,则对钢轨波磨的影响程度较轻。

考察目标:(1)对金远洞及周边地貌进行考察。(2)了解第四纪岩溶洞穴堆积层的特点及形成原因。(3)进行洞穴堆积物挖掘,沿洞穴剖面逐层寻找化石和古人类活动遗迹。(4)了解田野考古和布置探方的方法。(5)对考察情况进行记录,编写考察日志。(6)对发现的完整动物骨架、头骨等重要标本在原地用石膏进行包裹(俗称“皮劳克”),然后带到室内进行细致的修复。(7)了解全站仪技术。初步了解、使用全站仪技术进行电子数据收集,对探方分布、土相变化、化石产出部位等信息定位准确。(8)了解不同土层的特点及各层典型动物。

纵观中外教师形象差异时,可以发现西方更加强调教师智慧,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对学生进行启迪,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中国则更加强调教师师德,“德高为师”这是这一形象的生动写照。从苏格拉底“产婆术”,夸美纽斯“班级授课制”,第斯多惠“教师终身自我教育以及孔子的“有教无类”,陶行知“生活教育”都折射出教师智慧的运用。执教于西南大学近50年的黄希庭教授,堪称“凝心静气做学问,为人师表带学生”教书育人楷模,半个世纪的潜心耕耘,教书、育人、科研“三位一体”,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闪耀的光芒,他在为师、为人、为学方面彰显了师者风范。

活动意义:(1)野外科学考察有利于儿童获得新的科学知识,并能够有意识地应用这些知识。有组织有计划的野外考察常常是以真实的问题为导向,比如“洞穴堆积有什么特征?”“古生物家在野外是如何发掘化石的?”“考察日志怎么写?”儿童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各样的知识来寻求解决方案,并找到答案。在他们遇到疑问时,能够与专家面对面,及时得到答疑解惑。(2)促进儿童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传统教学远离真实世界,远离科学的本质,将科学当作确定的结论直接教给学生,不仅忽视科学研究的过程,也违背科学应该遵循客观的本质。而实地考察的形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可直接观察和测量的真实情景;另一方面,学生在科学家的指导下,以解决真实的问题为导向,亲自经历科学研究的各个环节,使他们能够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野外考察无疑是一种理想的学习方式,为儿童创造了乐学的体验。走出学校,亲近大自然,总有许多奇妙的现象引起儿童的好奇心,并为他们带来巨大的惊奇感。这种好奇,是儿童快乐学习的源泉,并激发他们深入探究的欲望。(4)形成客观诚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尊重事实,勇于质疑的精神。

3 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策略探析

3.1 以教育理论为指导,博采众长

在为儿童设计教育活动之前,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背景知识,充分了解不同时代、不同流派所提出的观点或思想,对有关儿童学习的核心概念,如体验、游戏、认知方式、动机等概念有深入的认识,并在掌握教育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诠释和独立思考,进而创造出能够吸引儿童参与、最大程度激发儿童潜能的教育活动。

活动背景:根据自然博物馆资深的专家团队特色和丰富的馆藏优势,结合儿童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对语言表达艺术的追求,为青少年周期性地举办特色讲解培训活动。通过针对性的讲解艺术培训、讲解实践,以及多样化的手工课程,使儿童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逐步增强口语表达能力,及在公共场合讲话的艺术,成长为一名主持人式的小讲解员。

(ⅱ) 对任意F∈CIrr(X),若Fδ∩f-1(U)≠Ø,f(Fδ)∩U≠Ø,由f(Fδ)⊆(f(F))δ,(f(F))δ∩U≠Ø。注意到U∈σCSI及f(F)∈CIrr(Y),于是f(F)∩U≠Ø,F∩f-1(U)≠Ø,从而f-1(U)∈τCSI。

3.2 以博物馆特色展品为依托,主题突出

博物馆面向儿童观众到底需要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活动呢?展品是博物馆特有的文化资源,使博物馆具有特殊的吸引力,正是由于和实物性相联系才形成博物馆教育鲜明的个性特征和独特优势。既然博物馆代表性展品的本质特点符合当代先进科学教育思想,是“做中学”“探究式学习”教育学价值的载体,基于展品的教育活动往往为博物馆所独有,是其他机构难以开展的,展品的教育活动必将成为博物馆的代表性教育活动。

福楼拜是一位对艺术要求极其严格的老师。他对莫泊桑送来的小说稿从不轻易表示满意,而是讲解一些创作的基本法则,要求他多读多写,勤学苦练。教他描写事物要掌握各个事物的本质特征,用字要准确、精炼。他对莫泊桑说:“我们无论描写什么食物,要说明它,只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只有一个动词;要区别它的性质,只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不断地推敲,直到获得这个名词、动词、形容词为止。不能老是满足于差不多,不能逃避困难,用类似的词句去敷衍了事。”

理想的博物馆活动必须主题突出、集中,特色鲜明,将前沿的自然科学、文化成果转化为丰富多样的科普主题。比如上述活动紧紧围绕“新生代古哺乳动物”的主线展开,引导儿童进入科学家考察自然环境、标本、化石并进行探究的过程,像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一样观察、思考,理解展品的科学内涵,某种程度上再现了科学研究与观察、劳动生产的“科技实践”。这些教育活动已是越来越多的儿童与家庭反复进出博物馆的理由和动力。通过教育活动实现展品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价值,理应成为博物馆最重要的任务。

明代宣德以后,游牧于我国北部边疆的蒙古各部陆续南迁进入河套,频繁叩边。明中后期,随着蒙古势力的强大与扩张,明蒙之间军事对抗加剧。隆庆和议“封贡互市”达成,双方基本处于相对和平的态势。

由于法律规范及监管政策存在原则性,模糊化及碎片化,很多政策缺乏落地的细则,这给绝大多数企业个人信息合规工作带来极大的困惑。2017年12月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简称“《规范》”),《规范》一方面明确了企业收集、使用、分享个人信息的合规要求,为企业制定隐私政策及个人信息管理规范指明了方向;另一方面及时地填补了现阶段个人信息保护中诸多技术细节与实操领域的规范空白。

3.3 以儿童年龄特征为基准,分龄设计

预期目标:(1)了解野外挖掘、运送化石的基本过程,知晓灌注石膏包的必要性。(2)会使用量杯量取适量的石膏粉和水,并充分混合,最后进行灌模和脱模。(3)了解化石及围岩的颜色,并调制相应的颜料进行涂色。(4)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与人协作的能力、锻炼观察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探索自然世界的兴趣。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认为儿童的心理和智力有阶段性、规律性、连续性等特性,这为儿童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5]以上教育活动服务的儿童群体详细划分为5~7 岁或7~12岁,根据年龄设置同难度任务的学习单。5~7 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设计的活动主要侧重形象化、具体化、多样化展示,促进儿童扩大认知周围和世界上的事物,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并促进儿童与周围事物的互动,7~12 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时期,能进行联想事物和使用逻辑思维,对外界事物感觉清晰,动作构造意识加强。活动的设计主要侧重于抽象探索,不仅促成儿童更深入地把握自然科学内容,而且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探究的流程和方法。

3.4 以“做中学”为核心,重视探索、体验

“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一直是欧美发达国家博物馆儿童教育的主导方向,尤其在教育活动的设计方面创造了很多成功的经验。美国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杜威,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强调儿童的科学探究, 即学生们通过亲身经历探究以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领悟科学思想观念, 学习科学方法。杜威认为“儿童的知识虽然贫乏,但当他全力以赴探讨感觉需要解决的疑难时,他会像科学家那样肯于动脑筋和费心血。”[6]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各种学习机会,通过创造亲自动手、动脑体验的轻松愉悦的氛围与环境,让孩子亲自实践、观察、发现,获得对自然界的系统认识;让孩子亲自尝试、探索、思考,掌握对事物规律的精准判断;设计鼓励自主学习的互动活动,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创;引导孩子接受挑战,挖掘潜力,树立拼搏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5 以创设情境为背景,构建学习环境

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应该构建没有思维限制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更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上的教育活动大多是在展厅和野外完成的,在“古兽传奇”展厅,儿童仿佛穿越时空,来到冰河世纪,经历地球历史上的冰河期,了解大连地区溶洞的形成。触目可及的是各种大型古哺乳动物,猛犸象带着扭曲的象牙向我们走来,披毛犀披着又长又厚的毛立于身侧,剑齿虎露出锋利的犬齿,大连马昂首挺胸马踏飞燕……儿童融入类似真实的情境去建构新生代古哺乳动物的相关知识。

3.信息化意识不强。良好的图书管理信息化氛围能够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创造良好条件。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高度重视政务信息化工作,做了大量工作,但对机关内部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工作还没提上工作日程,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图书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图书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普遍不强,影响其信息化技术应用,很多图书管理人员的图书管理信息化认识也只停留在简单地使用图书管理系统,图书管理工作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机关图书管理信息化发展。

能够在颜师父的书法课上不打瞌睡的同学,要么是找宇晴师父讨过赫赫有名的“万花谷风油精”,余下都是万花谷一等一的好弟子,星雨算其中的一个。她在家里已由蒙师开过笔,学习楷字,悄悄问师兄们什么时候能将这二十四字咒写到草书,曲风师兄不紧不慢地鬼画着桃符,一边回过头来对她讲:“我还没听说过万花谷有谁能由颜师父这里学到草书的,楷书十年可通神,草书一天乱脚跟,宁要欧公奇,不要张旭狂,小师妹你莫做梦了。”

实际情境具有真实性、生动性、丰富性,情境创设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博物馆教育活动中,有意义的情境能够促使观众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更容易理解知识内容,提升整个活动的吸引力。

3.6 以活动评估为手段,以评促改

博物馆儿童教育项目虽然类型繁多,但是在实施过程和效果评测方面有共通之处,因此可以建立一套规范、科学的评估体系,以便明确效果,不断改进。

博物馆教育活动评估主要是项目的内部专业评估,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教育项目整个动态过程,如项目目标、准备、内容、过程、情感态度、效果和教师志愿者态度等。单就项目过程来说,包括过程是否有序组织,是否体现儿童中心,是否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儿童感官,维持学习热情和效度,是否能够点燃儿童独立思考、乐于探索的热情,锻炼儿童心智。通过活动评估来达到以评促改的目的。

4 结语

以博物馆特色教育活动来促进儿童的成长与进步,是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设计博物馆教育活动时,应当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基础,围绕博物馆特色展览和珍稀展品确定活动主题,突出博物馆特色和价值,并利用展示资源创设类似真实的情境,设计各活动环节,整个过程是从做中学开启心智,在参与中强化体验、积累知识和培养能力,使外在的知识转变为其内在的认识和自觉的行动。最后,进行活动效果评估,不断提升活动效果。

21 世纪,整个博物馆界都在讨论如何关注和支持儿童,我们为儿童提供的可能性越多,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越强烈,体验也会越丰富,博物馆有能力也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丰富的学习主题和目标、多样的学习情境和模式,以及包罗万象的学习资料和材料,并让他们有机会以多种不同的方式与周围的事物、同龄人和成人互动。想要满足儿童独特的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未来可期。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引流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参考文献

[1]莎伦·E.谢弗.让孩子爱上博物馆[M].于雯,刘鑫,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8.

[2]乔治·E.海因.学在博物馆[M].李中,隋荷,译.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3]Shore R. Rethinking the Brain: New Insights into Early Development[M].New York:Family and Work Institute,1997.

[4]Weil S. A cabinet of curiosities:Inquiries into museums and their prospects[M]. Washington DC: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1995.

[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 museums: Take the exhibition of“Legends of Ancient Mammal”in Dal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s an example

JIANG Xue, LIU Li,LI Xiaodan

Abstract Children's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n issue of concern to the international museum community. Toda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museums are recognizing that children have an extraordinary capacity for learning.The museum experience is of great value to children, and unique learning experience activities are designed.Serving children audience has been seen as an important trend. The paper will draw lessons from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American museums, indicate the unique value of museums, then explore the design of children's educational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exhibition of "Legends of Ancient Mammal" i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Keywords museum, education for children, educational activities design

doi: 10.16703/j.cnki.31-2111/n.2019.04.007

引用本文: 江雪,刘丽,李晓丹. 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以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为例[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9(4):291-296.

(2019-05-10 收稿,2019-08-18 修回)

作者简介: 江雪(1983—),女,从事博物馆科普教育工作,E-m a il:57381459@qq.com。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ian Natural History Museum, E-mail:57381459@qq.com

标签:;  ;  ;  ;  

博物馆儿童教育活动设计初探-以大连自然博物馆“古兽传奇”特展教育活动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