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品格教育的最新发展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品格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是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成为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国家道德心理学最关注的话题和研究领域,各种新的研究项目和观点不断涌现,从综合学校的教育改革到学校课程的渗透,再到旨在减少少女怀孕、青少年吸毒、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等的研究项目,涉及到道德教育的很多领域。本文通过对美国品格教育历史与现状的评析,阐述其中所提出的一些最新的研究观点,以期使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能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20世纪美国品格教育的历史轨迹
我们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早期属于英国的殖民地。因此,早在殖民地时代,美国的道德教育就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一样,强调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但是,品格教育却没有单独的地位。直到19世纪初,品格教育仍然是以宗教为基础的。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品格教育才逐渐摆脱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世俗公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品格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特殊的时期。60、70年代的社会动荡,例如民权运动、反对侵越战争、水门事件以及各种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和政府道德丑闻等,对美国人的道德自我评价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一直以道德优越感自诩的美国人在世人面前暴露出了它的不道德的嘴脸,长期以来,向孩子们灌输某种占支配地位的道德价值观的倾向开始受到人们的强烈批评。此时品格教育必须寻找新的方法来促进青少年行为的改善和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两种基本的研究取向:即价值澄清和道德教育。前者采取相对主义的态度,强调教育内容是促进个体进行自我发现,而不必具体规定任何特定的道德价值观,它是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而后者则以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为依据,强调道德教育必须遵循儿童道德推理的规律,通过促进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自然形成来避免道德价值观问题。
价值澄清学派的观点在60年代和70年代初曾十分流行,但70年代后期,由于它的道德相对主义和使用与儿童年龄不相符的材料而受到人们的批评。正如洛克伍德(Lockwood)所说,“并没有证据证明价值澄清对学生的价值观有系统的、明显的影响”[1](P334)。同样,也没有证据证明它能影响人的自尊、自我概念、个人调节、人际关系和冒险行为等。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运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久,但它也经历了人们一系列的批评,例如,有人说这是一种道德精英主义或理想主义,也有人批评它有性别偏见、文化偏见、狭隘的道德心理学观(不关注情感、行为、价值观、人格)等等,不过,这些批评缺乏实证方面的支持,因而显得有些底气不足。道德教育运动仍然把品格教育包含在它的领域研究,它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道德认知、道德判断的实证研究和心理学方面,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了国际道德教育学会的支持和赞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表现出一种回归传统的倾向,导致这种倾向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朝向保守主义的文化转向,另一个是1981年麦金泰尔发表了他的名著《美德之后》一书。人们强烈呼吁把美德伦理学作为理解和补救当前人们缺乏道德和精神支柱的一种手段,品格教育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回归传统的倾向。但是由于当时的里根政府提倡“家庭价值观”,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一些政客们担心选票被品格教育的支持者夺走,因而对品格教育不予提倡,所以,在80年代的美国品格教育仍然没有成为道德教育的主流。
到90年代,由于社会的宽容和政治倾向影响的减少,品格教育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1992年约瑟夫森伦理学研究所召集了一批年轻人和品格教育方面的专家,成立了一个品格教育基金会,1993年发展成为品格教育研究所。现在品格教育被认为是美国最实用的道德教育模型,而品格教育研究所是品格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思想库。
二、品格教育的概念界定
1994年,美国国会批准向品格教育研究所的一个研究项目拨款,提供了3千万美元的经费资助品格教育研究。这项研究把品格教育界定为,“把下列品格因素结合在内的研究项目:关怀、公民道德与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公平与公正、尊重、责任、可信,以及其它被申请者认为适当的因素”。洛克伍德在什么是品格教育的论文中把品格教育界定为:“学校所倡导的、旨在与其它社会机构合作的活动,通过明显地影响据信能够产生这种行为的非相对主义的价值观,而直接和系统地塑造年轻人的行为”[2](P180)。品格教育研究所则把品格教育界定为:学校、家庭和社会深思熟虑地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和实施核心的道德价值观。相当多的教育研究项目都是在品格教育这个广义的定义之下进行的,大多数研究所关注的是儿童在作出决定或采取行动时其价值观体系的发展。
由于品格教育在内容上表现出一些折衷倾向,因此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大多数观点都认为有一系列核心的价值观,但在学校里进行教学和培养学生的这些价值观时却各有自己不同的方式。例如,有的接受儿童研究中心的儿童发展项目的观点,有的赞成公正的社区学校的观点,有人关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有人关注课堂教学和课程的作用,有人强调道德推理的发展,有人强调减少学生的冒险行为,还有人强调整体人格的发展等。但是,根据品格教育研究所的观点,这些不同的研究取向只有在研究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儿童发展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时,才有可能达到品格教育的目标。总之,目前,美国的品格教育还处在发展阶段,很多观点还没有达到一致,因此,我们还不宜过早地下结论。
那么,既然存在那么多不同的观点,人们将怎样评价什么是高质量的品格教育呢?这个问题在美国至今仍有很大的争论。人们在申请有限的研究经费,选择不同的观点进行研究时常常发生争论。目前对品格教育的批评认为,某些理论观点过于肤浅,容易对青少年产生误导性,甚至由此而导致人们对所有的品格教育都持有这种看法。目前,品格教育的领导者们正试图对不同的研究进行区分,以确定什么是高质量的品格教育。品格教育研究所的做法是从单纯地增加品格教育的研究活动转向系统地阐述和探讨高质量的品格教育研究的基本特点。为此,他们最近提出了“有效的品格教育的11条原则”,确立了一个每年确认卓越的品格教育的研究计划,并且提出了运用这11条原则来评价品格教育的级别(题目是“品格教育质量标准:学校和地区的自我评价工具”)。
有效的品格教育11条原则
1.品格教育把促进核心的道德价值观作为良好品格的基础。
2.必须对品格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包括在内。
3.有效的品格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目的的综合的观点来促进学生在各阶段学校生活中形成核心价值观。
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怀的社会群体。
5.要发展品格,学生必须有进行道德行动的机会。
6.有效的品格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7.品格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本身的动机。
8.学校的员工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和道德的社会群体,其中所有的人都负有品格教育的责任,并且努力坚持同样的核心价值观,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对学生的教育。
9.品格教育要求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
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社区成员全面参与学校的品格教育建设。
11.对品格教育的评价应包括评价学校的品格,作为品格教育者的学校员工的作用和学生表现出良好品格的程度。
近年来,人们对品格教育的概念进行了重新考虑,认为可以把品格教育理解为综合学校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这种改革的焦点是关注良好的社会关系和建立一个关心人的社会群体。因此,有人认为,与其说品格教育是一种研究项目,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很多关于品格发展的实验研究也证明,把学校看作是一个相互关怀的社会群体是品格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品格教育的研究证据
最近,很多研究人员都参与了约翰·坦普里顿基金会资助的一项研究,题目是在品格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回顾有关的科学文献,来证明在学校里有效地促进品格发展的因素究竟有哪些。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可以初步概括出如下8种主要因素:
1.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研究认为,这是促进学生(也可以说每个人)品格发展的主要因素,因为在学生的生活中,别人怎样对待他,尤其是那些重要人物怎样对待他,对他的品格发展影响非常大。学生虽然对自己有主观的看法,但在学校里他和成人以及和同伴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可以使他获得积极的内心体验。要想使学生产生尊重他人的态度,他们自己首先必须得到他人的尊重;要想促进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积极的价值观,学生首先要得到来自别人的关爱。
我们知道,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归属感是人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之一。近年来的很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归属感是理解学生行为的重要因素,因为当一个人感到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不仅是安全的,而且经常体验到自己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他就会产生积极的归属感。一项关于青少年健康、冒险行为和社会背景的追踪研究发现,与学校联系较密切的学生倾向于远离诸如酗酒、吸毒、纵欲、吸烟和暴力(自杀)等冒险行为。由此可见,学校如果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归属感,就表明学生与学校保持良好的联系,学生的品格发展就能健康进行。所谓“与学校的联系”就是使学生感到在学校里和别人很亲近,教师对待他们很公正,感到在学校里很少有偏见。因此,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不是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校和社会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处在一种良好的相互交往的环境中,品格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2.积极的角色榜样。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话不仅在我国是个真理,在美国的品格教育中也被证明是正确的。最近,赛泽夫妇的一项研究发现,学生们确实是从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中进行学习和发展的。对成人的哪怕是很微小的行为,学生都会进行观察、监控、分析甚至模仿。因此,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确实应该成为教师行为的基本准则。为了促进学生在课堂里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教师还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起道德上的责任,因为这是有效的品格教育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教学不应该只是一种工作,它应该是一种召唤,就像宗教或军事生活应该是一种召唤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和教育工作就是把自己最好的自我表现出来。
在研究中,很多研究者还发现,道德角色榜样的重要性是通过发展亲社会行为的自然主义研究和实验室研究而得到证明的。对父母及其子女的自然主义研究认为,亲社会行为良好的父母也会使他们的孩子表现出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实验室研究也发现,榜样既可以教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也可以使他们产生亲社会行为。实验心理学家们还证明,用言语来鼓励人们作出利他行为,能够有效地促进人们把亲社会行为作为行为的榜样,而且其效果是长期的。因此,在学校里每一个成人都必须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榜样作用,从而在言行举止方面能够影响学生产生积极的亲社会行为。
3.给学生提供发挥自主性和影响力的机会。学校如果能够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他们通过自己的自主性活动来影响学校,就会有助于学生品格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政策的制定,对培养学生在将来成为负责任的公民是一个核心的因素。因此,有研究得出结论认为,“当儿童在课堂教学的生活中,班级规范、学习主题、冲突的解决、实地旅游的后勤安排等真正有发言权的时候,那么,他们就能参与人们相信他们能够作出的决策的制定,并且感到对他们帮助形成的这个社会负有责任”[3](P129)。由此可见,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他们在学校里有适当的自主性,能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对他们未来的品格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而对青少年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4.提供思考、争论与合作的机会。促进学生品格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使学生学会把握社会和道德问题。学生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复杂的社会生活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问题。他们需要时间、机会和勇气来思考这些问题。但是,这种思考不能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而是通过对问题进行积极的关注和争论,从而使他们理解人们的各种不同见解和经验的多样性。他们还可以通过合作的方法使问题得到解决。班会就是一种很好的培养品格的场所。在美国的学校里,班会通常是师生们围成一个圈,大家共同分享他们所听到的各种新闻,讨论和解决问题,或者作出决定。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联系社会技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创造班级规范和形成积极的同一性。艾略特曾对班会与合作性学习进行过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两种方法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早晨的班会与社会技能的增加有关,而合作性学习则和问题行为的减少有强烈的关系。”[4](P34)赖恩和帕特里克的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相互作用和交换意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一个关键因素,因为这有助于他们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与否,并且表现出他们的能力。
5.使命和标准。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品格,学校本身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品格方面的使命,使学校的全体员工和学生都能为实现这个使命而共同努力。当然,最理想的是把与学校有关的教学和非教学人员、学生、家长、以及社区中的有关人员都包括进来。不论学校的使命是什么,学校中的全体人员都应该有一种集体的同一性,有一种为实现这个使命而共同努力的使命感。另外,学校还必须有品格和学习成绩方面的标准。这些标准必须是一致的、明确的、较高的,但又是可以达到的。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地监督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标准,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提供援助,以发展他们的技能来满足这些需要。
6.提供社会技能训练。大量的研究证明,仅靠劝导和讲述并不能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品格或行为。必须经常训练学生学会怎样作出负责任的或令人尊敬的行为。在美国这被称为社会问题解决训练。其目的是通过强化他们的人际问题解决技能和减少使用不恰当的和无效的策略,来提高儿童长期的心理适应能力。如果把这种社会问题解决训练和其它的训练项目结合起来,例如和社会能力训练、预防吸毒、反暴力训练、预防犯罪训练等结合起来,其效果会更好。在今天的社会中,学校必须进行社会技能发展方面的训练,以便使他们能够从容地对待社会冲突、反抗同伴的压力和制定决策。这显然是和美国的社会和犯罪问题有关。
7.提供参与道德行为的机会。随着服务性学习和学生创造性精神的发展,美国的很多学校开始向学生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参与到助人行为和社会服务行为中去。1984年对美国中学从事社区服务的调查发现,只有27%的中学要求学生从事社区服务。而1999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的调查发现,64%的公立学校和83%的公立中学现在都组织过社区服务。甚至有些州和学区还有专门的社区服务项目。对这些活动的评价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说明参与社区学习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感,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些学校把为公众服务作为学生达到毕业水平的一个要求。当然,也有些人认为这是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但大多数研究认为,这对学生的品格发展是有好处的。在社会学习中还可以把这种机会和学术性课程结合起来,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建设结合起来,从而使品格教育成为具体可见的、有实效的活动。
8.父母和社区的参与。中小学生毕竟年龄还小,他们的父母对他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可以说,儿童和青少年在18岁之前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或社区中度过的。如果学校能够动员父母参与到学生的品格教育中来,那么,学校在促进学生品格发展方面的效果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这种父母的参与,狭义地讲,是指父母参与到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中,广义地讲,则是参与到对其他儿童和儿童所在学校的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形式有以家庭课程为焦点的品格教育,要求学生和家庭成员合作完成家庭作业的品格教育等多种形式。此外,社区在支持学校的品格教育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区和学校可以通过提供经费的方式来资助出版、提供实习基地、加强联系,来促进学生的品格发展。
总之,美国的品格教育正在发展过程中,这些理论观点和实验证据固然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方面,但是很多学校也感到压力很大,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成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同时它们也面临着按照学术标准完成教学任务的压力。它们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达到相应的分数标准,从而使品格教育的时间被大量挤占。这种情况和我们国家的现实也有很多类似之处。美国的很多学者们认为,这是对品格教育的一种误解,因为真正的品格教育是渗透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况且,目前他们的很多研究证据业已表明,只要能恰当地实施品格教育,就能对学生的品格和学习成绩都产生积极的影响[5](P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