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武钢总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80
【摘要】目的:研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急诊救治的72例AMI患者随机归入两组试验,Ⅰ组35例接受常规护理处理,Ⅱ组37例接受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比评估两组的急诊救治情况。结果:Ⅱ组接受护理后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血样采集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急诊科到导管室时间均显著缩短,与Ⅰ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Ⅱ组的AMI再发率、再PCI率依次为5.41%和5.41%,相比Ⅰ组的22.86%和25.71%均显著下降,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AMI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推行全程优化护理,能够尽最大限度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尽量降低AMI再发率及再PCI率,应加大力度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全程优化护理;临床价值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骤然起病,且具有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特点的心血管病,因此对抢救人员的心理、理论及职业等各方面素质均有较高的要求[1]。近年来,随着现代急诊救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广泛应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优化抢救流程对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性。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此背景下逐步发展而来,并且受到了广大医者及患者的推荐。2014年12月-2017年1月,我院尝试采取该护理模式对AMI患者进行抢救干预,旨在进一步了解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AMI患者的抢救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2例AMI患者均为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的急诊收治对象,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龄分布41~76岁,平均(57.8±4.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0min~10h,平均(2.08±0.33)h。上述患者均符合AMI的相关判断标准[2],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根据随机非盲法原则将患者归入两组试验,组间的基线资料由统计学处理,P>0.05,适合研究试验。
1.2 方法
Ⅰ组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即按照常规标准,指导患者卧床,并向其提供心电监护、持续供氧、开通静脉输液通路、完善相关辅助检查等措施治疗。Ⅱ组接受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包括:
1.2.1 接诊流程优化
启用绿色通道,允许患者到院后先接受抢救,再由家属前往结算;分诊护士在接待患者后,应第一时间将患者送至抢救室,同时配合医师抢救。在初步判断为AMI后,需指导患者绝对卧床,给予开通静脉输液通路,再进行后续检查及操作。
1.2.2 抢救流程优化
在患者入抢救室后,护理人员需明确自身责任,依次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鉴别诊断和心电监护等处理,以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为主治医师提供动态信息。
1.2.3 共享病人信息
在抢救期间,将患者的基础资料、抢救信息及病情程度等输入计算机,实现信息同步显示,以方便相关人员的检查及治疗,从而缩短患者的检诊时间,为患者赢得更多的抢救时间[3]。
1.2.4 转运交接优化
急诊救治期间,应重视结合患者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抢救方案[4]。若患者需实施PCI治疗,应提前告知介入治疗医师,让其与患者进行术前谈话,并在取得家属同意后开始PCI手术治疗。即将转运时,护理人员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认真书写转运交接单,做好生命体征评估、备齐抢救物品及心电监护设备等。
1.2.5 安全妥善转运
转运过程中,应保持通道畅通无阻,提前将障碍物搬离,同时注意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变化,以确保患者得到安全、妥善转运。
1.2.6 急诊救治记录
整个急诊救治过程,医护人员需认真记录相应的抢救信息,并及时整理等[5]。
1.3 评估项目
此次研究主要观察以下指标:①分诊评估时间,②心电图时间③血样采集时间,④静脉输液时间,⑤急诊科到导管室时间,⑥院内AMI再发率,⑦院内再PCI率。
1.4 数据处理方法
由统计学软件(版本:SPSS20.0)分析和处理数据,计数类数据利用X2检验,以[n(%)]描述;计量类数据利用t检验与(x±s)描述。P<0.05(或>0.05),判断组间数据的比较是否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方案的急诊救治情况分析
Ⅱ组接受护理后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血样采集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急诊科到导管室时间均显著缩短,与Ⅰ组相比,差异均显著(P<0.05)。如表1所示:
注:相比Ⅰ组,#P<0.05
3讨论
AMI是冠状动脉突发持续性血氧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一种心肌坏死,由于病情危重、发展较快,因此争取抢救时机对保障AMI患者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一般性急诊护理虽可基本满足于抢救需要,但缺乏系统目标及规范流程,抢救效果往往不够理想[6-7]。鉴于此情况,近年我院开始在急诊科开展全程优化护理,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抢救效果。
AMI的典型特点在于起病突然,一旦发作往往不易控制[8]。在AMI救治过程中推行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够确保各项抢救工作有序进行,包括分诊评估病情、建立静脉输液通路、采集血液样本及给予心电监护等,从而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取更多的时间。优化转运交接流程,能够有效消除交接隐患,对防止科室与科室、护士与患者间发生不协调事件具有重要作用[9],同时也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对实现安全、妥善转运效果显著。曲琦等[10]观察75例AMI的急诊护理资料,发现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够规范化、标准化抢救流程,能够节省不必要的时间,整体抢救效果优于传统护理。
本组临床试验显示,Ⅱ组在接受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后,其分诊评估时间、心电监护时间、血样采集时间、静脉输液时间及急诊总时间均有明显的缩短,整体急诊救治情况较Ⅰ组理想,且Ⅱ组院内的AMI再发率低至5.41%,再PCI率也仅为5.41%,相比Ⅰ组的22.86%和25.71%均显著降低,与上述资料观点大致符合[2,10],这进一步说明了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AMI抢救过程中的应用可行性、有效性,对保障AMI患者生命起到了关键作用。
综上所述,在AMI患者的急诊救治中推行全程优化护理,能够尽最大限度为患者赢得抢救时机,尽量降低AMI再发率及再PCI率,应加大力度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凤梅.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全程优化护理临床观察[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 26(18):152-153.
[2]马丽华.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 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2(9):1248-1249.
[3]李颖, 蔺兰.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3):252-253.
[4]陈美琴.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57):83.
[5]张艳.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6, 15(80):119-121.
[6]杨咏梅, 李意良.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救中的应用分析[J]. 当代护士旬刊, 2017(3):171-172.
[7]钱丽萍, 王龙, 卫超亚.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运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的效果探讨[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30):224.
[8]李艳兰, 魏冬花.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的应用价值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6, 1(8):108-109.
[9]苏小妹, 贺珊, 吴志红,等.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5, 12(10):130-131.
[10]曲琦, 崔云, 宋洁.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 2016, 14(16):208-209.
通讯作者:康瑛,1973年6月,女,汉,湖北,大专,主管护师,急诊护理,华润武钢总医院,急诊科,430080,武汉市青山区冶金大道209号
论文作者:徐丽君 康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24
标签:急诊论文; 患者论文; 全程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时间论文; 静脉论文; 病情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