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我国居民消费增长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居民消费论文,经济学论文,抑制论文,因素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几个基本特征
1.居民消费持续增长但最终消费率却不断下降。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我国近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着7~8%的增长率,2003年高达9%以上。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资拉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10年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8.5%,低于市场经济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特别是近5年来,在外资大量涌入和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大规模增长、外贸出口增长强劲的情况下,最终消费虽然也在增长,但最终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却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近5年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增长情况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1
108.0
107.5
108.3
109.1
(上年为100)
居民消费增长108.0
108.6
106.3
106.6
106.4
(上年为100)
最终消费率%60.161.159.858.055.4
(最终消费/GDP)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4,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注:表中增长率是按可比价格计算的,最终消费率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
表中数据显示:居民消费自2000年以来均未随国民经济同步增长,并且两者增速之差逐年扩大,从而导致最终消费率从2000年的61%下降到2003年的55.4%,即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4年上半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2524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8%,增长率达到了199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但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8.6%,两者仍相差15.8个百分点,说明投资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仍大于消费。
2.农村居民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居民消费由城镇居民消费与农村居民消费两部分构成。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差距逐年扩大,乡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大大低于城镇居民,从而使占全国人口60%的近7亿多农村居民,其消费在居民总消费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1997年的50%,并在近年来进一步下降至2003年的42.4%,同期,仅占全国人口40%的城镇居民,其消费在居民总消费构成中的比重从37.9%逐渐升至57.6%。
3.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与农村居民以改善生存条件为主的消费趋势并存。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目前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大城市相对富裕的居民基本生活消费已经满足,增加消费只能依靠提高商品与服务档次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如增加住房、汽车、旅游等服务消费)来实现;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居民和城市中的低收入者缓慢增加的收入,则以提高营养水平、增加家庭设备、改善家庭基本生活条件和增加教育消费为主。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巨大差距,促使城乡形成了彼此割裂的两个市场。一些大型生产企业为了适应城市居民的需求变化,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与商品档次,而乡村市场却达不到城市的消费水平。于是一些县乡一级的小企业,专门生产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向乡村市场销售,严重损害了乡村居民的利益,恶化了乡村的消费环境。
二、最终消费率下降的外因与内因
按照消费经济学理论的解释,居民消费的增长主要与收入水平增长、居民收入分配、人口的年龄构成、消费者信心、价格水平以及利率水平等因素有关。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本文将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原因归纳为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7亿多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直接导致消费增长缓慢的首要原因。
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我们可以得知,要想让消费快速增长,收入首先要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第八个五年计划和第九个五年计划期间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增长了7.9%和5.7%,与此同时乡村居民收入只增加了4.3%和4.7%。而2000~2003年的四年间,我国乡村居民的收入增长平均只有3.9%,7亿多农民收入增长过慢,是导致消费增长乏力,从而抑制最终消费率上升的首要原因。
其次,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不均、居民收入差距过大,从降低居民消费倾向的角度直接起到抑制消费增长的作用。
富有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贫穷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但支付能力低。那么,国民收入分配越是不均等,则全社会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低,反之亦然。统计资料显示:2000~2003年四年间,我国城市居民的收入以年平均9.3%的速度增长,但是消费支出在居民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从79%逐渐下降到71%;而年均家庭纯收入增长仅有3.9%的乡村居民,这一比例则始终保持在74%左右。[1]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有调查表明:2002年全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6.1%,最高收入的5%的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20%,最高收入10%的人群组获得了总收入的32%。[2]另据国家统计局2003年公布的数据显示:2002年我国最低收入户、困难户和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比2001年都有所下降。其中最低收入者收入下降了10.8%,困难户收入下降了17.35%。而且2002年高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却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增幅在32%以上。[3]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一方面使富人把日益增多的钱储蓄起来用于投资,另一方面穷人的消费需要却因收入过低而不能形成真正的市场需求。
第三,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增加的信心不足。
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主要不是由他的现期收入决定的,而是由他的永久收入决定。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攻坚阶段,企业破产重组十分普遍。职工提前退休、下岗,再就业前途未卜。即便是在高校、科研院所或政府机关,学历不够高、没有课题,随时随地都有失业的威胁。企事业单位频繁地制度改革、两年甚至一年一聘任,这种动荡不安的状况使大多数人对自己未来收入的稳定增长信心不足。再加上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中低收入者的后顾之忧始终抑制着居民消费的增长。因此,尽管近年来政府已经几次给国家公务员提高工资,一些效益好的企业也为企业职工不断地增加薪水,但是由于人们预期不好,消费信心不足,即使短期内增加了收入,人们也不敢用于消费。
第四,各年龄组人口面对不同的消费障碍。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弗朗科·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所言,人们会在更长的时期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开支,以达到他们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般说来,年轻人的收入偏低,这时他们的消费可能会超出他们的收入,随着他们进入壮年和中年,收入日益增加,这时收入会大于消费支出,不但可能偿还青年时代欠下的债务,更重要的是可以积攒一些钱以备老年以后使用。一旦年老退休,收入下降,消费超过收入,形成所谓负储蓄状态。这一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市场经济成熟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但是从我国的现实来看,青年人因为没有任何的经济负担,未来劳动年龄还很长,再加上年轻人消费易追时尚、赶时髦,所以他们是市场上积极消费的一族。但是年轻人收入有限,贷款消费目前因各种原因还不普遍,所以他们的消费能力受到收入水平的限制。中年人本应是市场上的消费主力,但是我国目前40岁以上的中年人,除少数企业、学术中的精英和一些成功人士已经进入了高收入的行列、一部分学历较高的人进入了中产阶级行列以外,不少中年人成了企业改组、重组过程中被淘汰的对象,下岗、内退、提前退休的情况较为普遍。这不仅直接削弱了一部分中年人的消费能力,同时对在岗中年人的消费信心也是一个打击。由此抑制了一部分中年人的消费。而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人的退休金或养老金都十分有限,退休以前的低工资、买房、子女婚事甚至还有赡养父母等消费支出,使大多数老年人的积蓄很少,这些积蓄只能在应急的时候使用,不可能贴补日常生活。所以我国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偏低。
第五,相对于居民收入较高的价格水平阻碍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与服务的消费。
在收入水平给定的前提下,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水平直接决定着消费者购买商品与服务的多少。一些需求弹性较大(即人们生活中可买可不买)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水平更是决定着人们的购买量。目前我国物价总水平相对于国民的平均收入水平,还是远高于美国和物价水平相对较高的英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们可以用美国与中国居民日常消费的商品与服务的价格为代表做如下对比:
美国2002年居民、中国2003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分别为30000美元和9061元人民币;美国与中国城镇居民用于食品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分别为14%和37%,且美国居民的肉、蛋、奶和食用油等食品消费量约是我国居民的3~4倍;在美国购买一套中档职业女装价格在80~300美元,占其人均收入的0.27~1%,在中国价格却在500~1000元,占人均年收入的5.5~11%;在美国购买一双意大利皮鞋(非世界名牌)约100~200美元,占其人均收入的0.3~0.6%,但同样的商品在我国要卖1000元以上,占人均收入的11%以上;在美国人们用一顿快餐只需2~3美元,占其人均收入的0.007~0.01%,在中国人们用一顿中式快餐约5元人民币,占人均收入的0.06%,若是西式快餐要消费约20~70元,约占收入的0.22~0.77%;在美国看一次百老汇的大型歌舞需要75美元,仅占其收入的0.25%,而在中国看一场国内歌星的演唱会需要约200元~800元,占人均收入的2.2~8.8%;在美国买一辆宝马5系列轿车需要50000美元,是其年人均收入的1.66倍,同样的车在中国要卖到50万元人民币以上,是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55倍之多。[4]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不难发现,相对于国内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我国商品与服务的价格水平还是很高的,不仅人民币与美元的购买力相差很大,而且两国居民的实际支付能力也相去甚远。上述种种消费(除购买宝马车需要攒钱以外)对于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人人都可以随时、不受任何约束实现的,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城镇居民(更不要说农民)来说,许多在今天还只能是一种奢侈消费。一说到价格商家总习惯称“与国际接轨”,认为美国人看一场电影也要将近10美元,所以我们定价60~80元人民币(与10美元折成80多元人民币相比)也并不算贵,可是人们忘记了我们的收入水平还远没有“与国际接轨”,如果按照美国人均30000美元的收入水平,我国居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应该达到240000多元人民币。目前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系数虽说已经降到了37%,但比起美国的14%还差得很远,而且美国人用其14%的收入比我国居民用37%的收入购买食品所达到的营养水平还要高。美国居民人均肉、蛋、奶、水产品、食用油等食品的消费量,不仅比我国目前城镇居民高许多(当然美国人的食物消费标准并不一定合理),而且比我国农业部所设定2010年中国百姓营养食谱标准中的人均食物消费量还要高。所以,相对于国内居民平均收入较高的物价水平,不能说不是抑制居民消费的又一因素。
当然,市场上商品与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是由供给与需求决定的。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相对较高的价格水平,并不能影响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但是可能直接抑制需求弹性较大的(例如服装、鞋类、玩具、娱乐等)商品与服务的消费。因此,应该努力从商品生产、流通等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使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价格在人们收入水平逐渐上升的同时保持相对下降的变化趋势,从而增加居民消费。增加此类商品的消费,对于促进全民消费增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增加居民消费的主要政策措施建议
增加居民消费,从长期与宏观的角度一是要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以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这是根本;二是要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设法加快低收入者特别是广大农民收入增加的速度,以增强居民的消费倾向;三是要加快城市化进程,让一部分在城里务工、做买卖的农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也转变为城市居民,通过转变生活方式增加消费;四是国家机关、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制度改革、人员聘任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以增强消费者信心;五是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以减少居民预防性储蓄,达到增加消费的目的。
上述措施,可以说是一种长期的发展方向,它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人们的消费行为,对居民最终消费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我们还有必要从短期和微观的角度寻找促进居民消费的具体方法。
首先,从商品生产企业来说,降低生产成本从而适当降低一些消费品的价格,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群不断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高商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等都将有助于扩大居民消费。正如前文所述,我国商品价格相对于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普遍偏高,要保证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渐上升,商品与服务的相对价格会不断下降,就必须使商品与服务的价格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保持基本稳定或其上升的速度慢于国民平均收入的增长速度。所以,生产企业必须依靠技术进步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企业要特别注重开发中年人的商品市场。
其次,发展服务业可以拓展居民的消费空间,从而扩大居民消费。服务消费既是居民消费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扩大消费最有潜力的市场。如今当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基本满足以后,居民的消费结构就开始向着增加服务消费比重的方向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城镇居民服务消费已占人均全年消费支出比例的32.7%,北京市该数字更高达41.8%。这说明包括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如交通通信、餐饮、洗衣、理发、照片冲洗、家政服务、废旧物品回收服务等;旅游、娱乐、健身、保险、法律心理健康等咨询、美容美发、网络服务等较高层次上的服务;一些为特殊人群所提供的服务(如老年服务)等都日益成为居民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所以,研究居民的服务需求,不断提供新的和让消费者满意的服务产品,打破一些行业的服务垄断,通过竞争降低服务价格,增加服务网点,最终使居民在更多的享受优质服务、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增加服务消费。
第三,商品零售企业在促进居民消费方面同样可以有所作为。如增加小型零售网点的密度,方便居民购物;通过连锁经营的方式让商业网络由城市中心向周边人口相对稠密的郊区延伸,扩大对郊区居民的商品销售;通过以连锁的方式实现零售商业的规模化经营、实现零售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等多种渠道,最大限度地降低零售商业的经营成本,从而降低产品销售价格,特别是一些需要弹性较大的商品,其合理的价格对促进消费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型现代化零售企业对服装、鞋类、玩具等加价率在3~5倍,实在太高了)。总之,在消费预算之内,消费者是否能完全实现购买,取决于是否能够方便地获得自己满意的商品,商业零售企业就是要设法帮助各个层次的消费者实现他们的购买愿望。如果能让消费者把自己想花的钱都花掉了,居民的最终消费率在给定的收入水平上也就达到了最大。
第四,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产品质量监督与市场监管机构,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保证居民消费安全,并使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我国目前居民的消费环境还欠佳,食品质量与卫生状况令人堪忧,农村市场充斥着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从而使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都心存疑虑,这也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所以,加强产品质量和市场的监督与管理,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将有助于净化消费环境,间接达到促进居民消费的目的。
综上所述,增加居民消费,是一项涉及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国民收入的合理分配、城市化进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生产流通企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与产品质量安全法规的建立等方方面面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且所有的国民作为消费者都将从中获益。
标签:人均收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