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现状 理清思路——努力推进浙江工业经济上新台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业经济论文,浙江论文,台阶论文,上新论文,思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浙江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
“八五”以来,浙江坚持“打基础、上水平、增效益”的战略方针,依托率先起初的市场机制和相对良好的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工业经济在1991年全面回升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发展,总量迅猛增大,整体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从1991年至1993年,我省全部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递增37.3%,比“七五”期间平均年增幅提高21个百分点。去年末工业总量达3928亿元,在全国30个省、市、区中,我省工业生产总规模已超过辽宁、上海,列江苏、广东、山东之后,由“七五”期间的全国第6位上升为第4位。
2.整体效益继续改善。从1993年的情况来看,全省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和其中的实现利润分别比上年增长52.0%、42.5%和41.8%。一些投入产出的效益指标均有改善,以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达14945元/人,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9.7%;资金利税率为13.93%,提高1.69个百分点。列入国家评价考核的六项经济效益指标的综合指数达到107.92%,比上年提高4.6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96.61%)高出11.31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6位,略高于山东、江苏。
3.发展后劲有所增强。在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至1993年底,全省已累计组建企业集团近300家,实行企业兼并1145起,通过企业兼并消化亏损企业122家;全省国有工业企业采取各种形式理顺产权关系、重构经营机制的已达1300多家;批准设立有限责任公司1067家,规范化股份制企业126家;改组为中外合资公司的1628家,为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产品和技术结构调整方面,“八五”前三年,全省国有和城乡集体企业累计完成技改投资280亿元,超过了“七五”5年投资总和。全省共有1.4万个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安排省级工业新产品试制试产项目6000多项,新产品产值率为9.19%,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对外开放方面,杭州、宁波、温州等六个国家级开发区发展都很快。截止去年底,全省已有161家工业企业享有进出口自营权,有153家国有工业企业被外资嫁接改造。1993年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外贸出口产品交货值达430亿元,占工业销售产值的17.5%。
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深层次的问题远未解决,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基础尚不稳固,在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速度的大背景下,我省工业问题比较集中暴露在结构上,其特点是“四多四少”:
一是企业数量多,单个规模小。到1993年底,全省全部工业企业多达50万个左右,其中乡及乡以上4万个左右,平均每个企业的固定资产、产值不到山东、广东、江苏的一半。企业小型化,形不成合理的经济规模,必然出现大量小企业低水平重复并与大中型企业争资源、争市场、争资金,使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摩擦加大。这是影响我省工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致命弱点。
二是低层次产业多,高层次产业少。在工业经济总量快速扩张的同时,我省工业产业层次低下的问题并未相应改观。整个工业产业结构以加工工业为主,基础工业相对滞后。与沿海其他省市相比,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更为明显。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所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而言,浙江仅为3%。而且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大,缺乏聚合优势,整个产业呈离散型状态,带动效应弱。
三是低档次产品多,高档次产品少。从加工行业的总量看,我省主要行业在全国均有一定的地位。但真正技术含量高、产品性能好、在全国知名度大、竞争优势强的高档次产品不多。反映产品技术综合能力的多项指标居全国中下水平,这与经济大省的地位很不相称。浙江工业产品60%销往省外(包括出口),然而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占有率不高,即使有一部分,也往往不敢打自己的牌子。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育,浙江企业和产品面临的竞争考验日趋严峻。
四是低素质企业多,高素质企业少。首先是绝大多数企业技术装备相对落后,更新改造能力差。我省加工工业约有56%的技术装备是80年代出厂的,但性能达到国际一般水平的不足10%。其次是技术开发能力差,我省大中型从事技术开发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1.7%,列全国第25位。第三是不少企业一味地追求以增加投入来增加产值,忽视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全员素质的提高,忽视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由此可见,在总量高速扩张的现象下,对工业经济存在的深层次、结构性的矛盾,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80年代外延扩张冲动确曾起过作用,但这种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必然带来边际效益的递减,长此以往,是难以为继的。目前,沿海广东、山东、江苏等先进省份正在逐步与我省拉开距离,而紧随我后的安徽、福建也正快步逼近,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我们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忧患意识,坚决克服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轻内涵的思想,认清现状,理清思路,尽快制订“九五”发展浙江工业的战略和政策。
二、对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工业经济发展路子的几点看法
针对目前我省工业经济结构存在的“四多四少”的状况,我们认为,明年乃至“九五”时期,我省要把工业发展的重点放在质的提高上,实施配套的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路子,促进浙江工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在“九五”期间再上一个新台阶。
1.开放型战略。我省是一个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省份,资金短缺的矛盾也很突出。因此,对于我省来说,实施开放型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加快实施我省开放型战略,要扎扎实实地作出成绩,要有新的突破:
(1)企业要树立强烈的开放意识。企业是经济的基本单位,是国民经济有机体的细胞。实施开放型战略的主体是企业。因此在实施开放型战略时,企业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企业不仅要学会在国内市场上经营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掌握国际市场上经营的本领,生产出适销对路、质优价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对于在实施开放型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生产企业,省、市要给予倾斜政策。
(2)加快利用外资的步伐,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档次。要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积极引进外资,特别是吸引国际大财团、大企业来投资。在鼓励外商投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同时,要尽量吸引外资到老企业来,把利用外资与改造老企业结合起来。力求形成一批对国际资金、资源、技术有较强吸收消化能力,产品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的外向型企业。
(3)加大外贸发展的步伐。要以出促进,以进促出,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产品数量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技术,特别是软技术。
(4)进一步扩大对内开放,积极发展横向经济联合。要广泛同兄弟省市开展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我省的港口优势和市场优势,为我省实施开放型战略服务。通过互惠互利的联合和协作,开拓资源来源渠道,扩大浙江产品市场。
2.科技进步战略。科技资源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财富,技术是经济增长最有力的推动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不断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
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示精神,把科技进步放在整个工业经济工作中的突出位置。推进科技进步的首要问题是人的观念问题,除了各地、各部门领导重视外,广大的企业家应有眼光、有胆量、有创新精神,通过不懈的努力,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开辟新市场。
二是要注重解决我省的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将自主研究开发的阶段性成果与引进技术结合起来,在高起点上进行创新,争取提供一批成套、系统的成熟技术,使一批骨干企业的技术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形成适度经济规模或应用示范工程,抓出一批有市场、有竞争力、有水平、有效益的新技术。
三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速以市场为导向,形成开发与生产良性循环的技术进步机制。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提高企业的自我开发能力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选择一批覆盖面宽,附加值高、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大力加以推广;支持一批重点科技攻关,工业性试验,产学研工程和一批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的实施,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进程。
四是要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调整科技投入结构,有计划地逐步建立一批重点工业性试验装置和技术中心,采用多种形式组织技术成果开发,使成果在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生产规模、经济效益上都达到先进水平。探索实行技术开发承包,组织科工贸一条龙,促进科研机械、大专院校和企业相结合的转化机构建立,使工试装置和技术中心真正成为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
五是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系,增加企业科技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先决条件是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职工的技能,重视对企业技术开发的投入。
3.挤占市场战略。企业成为市场真正主体后,企业的生存发展系于市场。只有市场活了,才有企业活。目前的市场供给日益旺盛且种类齐全,除靠产品创新外填补市场真空的可能性已很小,企业只能靠挤占他人市场来赢得生存空间。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企业要把挤占市场作为组织工业生产中第一位工作来大力抓好,力争在巩固和发展国内外已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以国际市场为主导的多元化、多层次市场。
首先,要转变市场容量的传统概念。企业在研究产品市场容量时,一般先测算市场总需求;然后再考察已有的生产能力,即已有市场供给量,据此确定本企业能否再分一杯羹。我们认为,比较科学的市场容量概念应在此基础上,再考察自己产品挤占他人市场的能力。市场已有的覆盖格局并非一成不变,我们要主动出击,以优异的产品质量、适宜的价格、优良的售前售后服务去挤占市场。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市场将会被他人所挤占。
其次,要以名牌产品抢占市场。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要求浙江工业多创名优特新产品。要抓好一批高质量、高效益、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名牌产品,以此带动整个工业发展。争取在三五年内有200-300个国内乃至国际上叫得响的浙江名牌产品。作为企业,一是要有“领先一步,高人一筹”的勇气,大胆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并加以消化、吸收和创新,以提高产品质量,形成自己的名牌优势。二是加强质量管理,没有一流的质量,就没有成功的名牌,创名牌不容易,守名牌更难。三是在合资过程中,多引进国际名牌使其在浙江落地生根。四是以名牌企业为龙头,发挥企业集团优势,形成经济批量,最大限度发挥名牌效应。
4.经济规模战略。浙江目前“小而散”的企业组织结构,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越来越不相适应。推动经济规模的形成和发展,是实现浙江工业产业高级化、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们要从浙江工业经济的实际出发,推行经济规模战略,走出一条以大型企业为骨干,中小企业为依托,大中小企业合理布局,“小而专”、“小而精”和集团化相配套的组织结构调整新路子来。
首先,培育和组建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浙江工业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对有一定经营规模、经营状况及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要加以重点引导和扶持,打破地区、行业、部门界限,通过兼并、转移和股份制改造,组建一批以优势企业为核心的大集团、大公司,成为能进入全国同行前几名的国家队,依托它们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升级,改变我省工业主导产业不清晰的状况。
其次,充分发挥众多中小企业的优势,大力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选择一大批产品有一定知名度、技术先进、有自主开发能力、市场覆盖率高的企业,重点支持他们提高专业化水平,加大批量生产,迅速占领国内外市场的“桥头堡”,使之成为能主导或垄断本产品市场的“小霸王”或“小型巨人”,以形成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企业组织格局。
5.改革促发展战略。围绕“转机建制”,大力推进企业改革。中央已明确,明年将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上来。我们要全面理解和落实“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把工作重点放在搞好政企职责分开、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上。继续贯彻《条例》和《实施办法》,把企业的各种权责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在此基础上,于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方面迈出实质性的步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好基础性准备工作,加快企业经营机制创新和综合配套改革。要把试点工作和面上企业改革相结合。明年除了面上的工作外,拟重点抓好几件事:一是现代制度试点准备工作,要尽快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二是在清产核资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在国有企业全面展开清产核资工作,积极推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和还本租凭等。三是进一步推行和规范城乡集体工业企业的股份合作制工作。四是按产权重组的要求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步伐。五是搞好社会保险制度等各项配套改革。
三、政府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省工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单靠市场作用是难以在短时期内奏效的,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扶持、鼓励政策,甚至不回避以行政手段直接干预。尤其是在目前,我国正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而市场经济机制又尚未发育完善,处于两种机制“磨合”阶段,各级政府对经济活动决不能“无为而治”,相反,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强化干预和调控。从目前看,政府在促进工业经济上新台阶方面应着力抓好的工作主要有:
1.确定工业发展战略,编制中长期规划,制订实现战略规划的产业政策。提出工业经济发展总的方向轮廓,以及发展战略的深化和实施方案。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制订切合我省实际的区域性政策。要加强基础工业,依托浙江良好港口,发展以国外资源和资金为重要条件,以石化、钢铁为重点的滨海工业;改造轻纺、机械、食品、化工、建材、医药等传统工业;并在现有支柱产业的基础上,逐步培育电子、机械、化学工业和新型建材等作为我省今后20年的主导产业,积极引导我省工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调整。
2.努力创造良好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在抓好基础设施等硬环境建设的同时,要特别注重软环境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建立完善有关服务保障体系;通过机构改革,建立、健全高效优质的服务机构;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引进人才,培育人才,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并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
3.集中力量保重点。首先,要根据省产业技术政策,继续坚持“高起点、保重点”原则,抓好一批高技术、上规模的项目。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增加自我改造、自我发展能力,尽一切可能加大投入。第二是定期选择一批重大科技课题,协调有关力量配合攻关,并切实抓好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工作。其次,要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龙头作用,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发展。
4.抓好市场建设和培育。市场的成长,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政府要提出市场建设的总体规划思路。根据浙江消费品市场相对发达、要素市场的相对落后的省情,重点要抓好工业要素市场建设专项规划。另外要抓紧市场法规的制订及市场秩序的维护,保证公平竞争。逐步完善重要生产物资的储备投放制度,作为调节市场的重要手段。
5.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预测并加以引导和调控。(1)强化对工业经济情况的综合分析,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工业经济健康发展。(2)加强对工业运行过程中重大问题的调研,及时协调解决。(3)加强经济综合部门和专业部门协调,定期、不定期分析工业经济形势,综合协调有关政策和经济杠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