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关键词:中轴线;广场;规划;线性;新旧对比
一、广州新城市中轴线广场—花城广场
(一)广州花城广场
花城广场--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广场,位于广州市黄埔大道以南、华夏路以东、冼村路以西、临江大道以北,广场最宽处250米,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广场最南端是广州歌剧院,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广州图书馆四个公建所在地。此处以北为长约1.1公里的榄形轴线广场。弧形道路两边是公园式绿化,绿化两边是高层商业建筑。
(二)新城市中轴线
广州城市新中轴线北起燕岭公园,南至海珠区的南海心沙岛,以新电视塔为界分为南、北段,全长12公里。贯穿火车东站、天河体育中心、珠江新城、新电视塔,南至珠江后航道的海心沙岛。北段有3个重要节点,分别是核心商务区、海心沙、新电视塔。北边“山水城”自成一格,强调宜居、生态;中段则主打“花城绿轴”牌,定位为“有岭南特色的行政中心”,并分五大功能区。
行走在花城广场中,体验大都市中轴线的魅力。临江边的海心沙广场以及相对而建的四大公建围合而成中轴线最重要的节点也是其浓墨重彩的中心。此处成为广州现代化的新标签,与老珠江相辉映。作为轴线设计的最重一笔,无疑达到了意义上的程度。
广州新中轴线在形式上贯穿广州市南北,但实际上由于规划的不同步等原因,新中轴线除了花城广场一段以外,其他的整体性较弱。作为城市中心以及标志性绿轴,花城广场在宏观的城市规划中起到焦点的作用,不仅仅是线性的花园广场,更是广州未来发展以其为中心发散而开。
二、广州新旧中轴线对照
(一)广州历史中轴线
广州古城区有一条北自越秀山,南至珠江水的传统中轴线,俗称“一条扁担担起山和水”;广州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中,似乎总有一条通过官府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古城中轴线一直于此不太大的地段内平移延伸。传统中轴线作为最好的“绿轴”,可有效改善城区气候环境。广阔的林荫道和公园广场,使南海(江面)之风经过滤降温浸入市中心,强冷风由北山森林减弱,置换城中混浊的气尘。
(二)新旧比照
南接珠江,北达越秀,传统中轴将古广州南北贯穿起来,虽然形式上轴线意味并不分明,但调节气候的功能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轴贯穿城市核心珠江新城并由始至终从北到南连接整个广州城区,在功能分布上“绿轴”花城广场只是其中五分之一。线性的花城广场更像是一个中心点的地位,公园广场与未来的林荫大道将要继承传统中轴的使命。只是对于高楼林立的珠江新城乃至广州,其力量未免薄弱了些。反之,在贯穿珠江新城和服务于周边居民方面,更突显其效果。
三、比照分析广州新中轴线与北京中轴线
(一)北京中轴线
北京中轴线(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是世界上城市设计的杰出范例,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北京的城市规划具有以宫城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特点。
北京城中轴线的空间序列组构运用了多种手法及空间观念。其贯穿外城、内城、皇城及宫城几个层次的城市环境。南端布置天坛和先农坛两组建筑群,向北设门楼预示主题空间的到来。进入千步廊广场之后,空间节奏突然加快,各种院落形式,材质、色彩巧妙变化。从神武门出紫禁城,可见景山。登高俯视四周,一片锦绣。一切空间体验的叠加构成了强烈的城市意象。
中轴线的地面形态处理得也十分成功。弯曲的金水河引入严整对称的宫殿建筑群中,太和殿的三层汉白玉台座既显示皇权,又提供了远眺的基础。
建立中轴线,目的是为强调封建帝王的中心地位。将九五之尊、皇权象征的中央思想引入建筑,将中心上升到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比照广州与北京,显然意见北京的政治色彩十分浓重,城市规划受其影响甚大;而广州无论是传统中轴还是新中轴,都是从实际利用出发,作用于调节气候,组织城市功能,提供公共空间等方面。务实性中轴没有轴线上丰富空间体验的变化,没有使其中的人感受空间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密切关系;相反的,空间上完全打开(对花城广场而言)的轴线赋予城市另一种闲适的平和的韵味。
(二)中轴线与中央商务区(CBD)
提到城市中轴线,不得不提另一个“城市中心”—CBD,任何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必备的城市硬件。对于环境艺术的课题,城市中轴线跟城市CBD又有什么必然联系呢?通过了解,发掘城市中轴线除了在形式上的意义外,对于城市发展有什么作用。
广州CBD
广州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即珠江新城,珠江新城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上,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抵华南快速干线;用地面积约6.6平方公里,其中包括猎德、冼村等的城中村。珠江新城是广州市21世纪中央金融商务区,是集中体现广州国际都市形象的窗口。
正因为新中轴服务于经济的原因,花城广场段位于CBD中心,成为“中心的中心”。公园广场提供一个新的秩序。
北京CBD
北京CBD(Beijing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是西起东大桥路、东至西大望路,南起通惠河、北至朝阳路之间3.99平方公里的区域。根据这一区域的地理环境、建设条件和北京国际大都市未来发展的需要,将规划中的北京商务中心区由一个核心区、一个辐射区和一个混合区组成,并由建国门外大街和东三环路两条大街构成“金十字”。
回避浓厚的政治色彩,首都的CBD位于中心偏东,交通紧密相连,两大中心相互呼应。
四、花城广场细部分析
花城广场公共环境有:各幢建筑的底层架空空间、公共广场以及可以临望珠江的临江大道。
(一)歌剧院与博物馆的室外空间
歌剧院位于广场的西南角,在歌剧院可以看到广场最好的自然景观——可以临望珠江。它的主题为“圆润双砾”,在外部看犹如一座平缓的山丘上放置的两块石头,设计满足了了城市景观和自然景观的渗入。玻璃与混凝土、石材结合的外表虚实结合、大面积的底层架空空间、光线的反射透过表达了建筑的通透、保留了原来环境开阔的视野。人工湖与草坡与“石头”自然过渡,星城开放空间。
户外景观都有良好的景观朝向,在底层架空层,可以无障碍地看到公共广场周围的几幢建筑,南向的平台,原本可以看到珠江,但是由于后来规划的海心沙场馆,在角度上刚好遮挡了江景。
歌剧院的交通具有良好的指向性,利用光路引向地下空间、在环形的坡道中心设置雕塑制造行走时的向心力、通过细长比例的坡道指引方向、向上倾斜的坡道引向观景平台。
博物馆与歌剧院相对,位于广场的东南端,也是广场景观最佳的位置,但是由于功能与歌剧院不一样,良好的景观主要是为馆内空间服务的,馆内可以透过错落有致的窗户看到四面的景色,但是室外的空间显得稍有些单调,对公共空间的贡献并不大。广场内,因为没有树木的遮挡,可以看到完整的博物馆。但是,对于排队等候的游客,它像是立于小山丘上的方形盒子,能够给予的阴影,对于他们并没有作用,甚至连树荫也变得没有影响。
进入建筑架空空间时,情况会变得截然不同,一楼四周的檐廊可以眺望珠江的景色,也能够享受到珠江的海风。
(二)公共广场
四幢主要建筑包围的公共空间是游客的主要休憩场所,设置了绿化岛、雕塑、卫生间、座椅等。
每到假期,游客量大的时候,这里就会变得很热闹,小朋友喜欢与雕塑拍照留念,休息的座椅变得不足,卫生间则会大排长龙。这些设施的使用率都变得非常高,但是,可以看到有些地方还是不够方便的。比较明显的存在问题是,广场的气温高,为了保持建筑物的能见度,公共广场并没有茂盛的树木,绿化以草地和鲜花为主,以及香樟树、小叶榄等一些枝干高但叶少的树木,如此,树荫较少而且广场的湿度不高,午后,地砖被晒热,地面发出热气,人体舒适度降低。
广场中的雕塑,以亚运主题为主,加以广州著名的景色,虽然在颜色与四周的建筑不符,但是由于它保留了广州对于亚运的记忆,以及色彩艳丽,吸引了相当多的游客留念拍照。
论文作者:黄秋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3
标签:广州论文; 广场论文; 花城论文; 珠江论文; 中轴线论文; 轴线论文; 城市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