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翕劼, 刘克旺[1]2005年在《株洲城市街区夏日温度分布与街道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夏日株洲市街道特征与温度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株洲市夏日白天东西走向街区的温度总比南北走向街区的温度高,平均要高0.6~0.7℃;L/H越小,两者差值越大,最高时达1.4~1.8℃。高大建筑物对于减少街区内的太阳辐射吸收量有相当大的作用。东西走向街区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不会因街道两边建筑物的高度产生明显变化,但是L/H值太小时,会减慢街区内的散热从而使温度提高,此时增加绿化率产生的降温效果显着;南北走向的街区在L/H较小(0.8)的时候,能大大减少街区吸收的太阳辐射热,有利于降温,但增加绿化率的降温效果不明显。论文的研究结果为株洲市的开发和建设中建筑及绿化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刘翕劼[2]2002年在《株洲城市街区夏日温度分布与街道特征关系的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研究了夏日株洲市蒸发量与温度变化的关系以及街道特征与温度分布的关系,对城市生态热环境特征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以期为株洲市的环境生态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结果表明:株洲市河东比河西的夏日平均气温要低0.1℃。两个区域内的人行道上比车道上的平均气温低0.3℃。热岛强度最大的地方在炎帝广场中心,达到2.8℃。 在混凝土上空,近地层温度是影响蒸发量的最主要因素。混凝土下垫面的近地层温度在观测的温度范围内与蒸发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对照观测的结果表明:两处混凝土下垫面在其它条件相同,但平均蒸发量差值为0.607克/(cm2.小时)的时候,蒸发量大的混凝土上空0.5米处气温会比蒸发量小的混凝土上空0.5米处气温平均低0.5℃。结果还显示:仅用大量蒸发来降温是远远不够的,利用绿化空间来降温作用会大许多;并且环境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降温过程都会受到抑制。 对绿化率、街道走向、街宽与周边建筑高度比L/H等因子进行正交分析的结果表明:株洲市夏日白天东西走向街区的温度总比南北走向街区的温度高,平均高0.6℃—0.7℃;L/H越小,两者差值越大,最高时达1.4℃—1.8℃。 高大建筑物对于减少街区内的太阳辐射吸收量有相当大的作用。东西走向街区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不会因街道两边建筑物的高度产生明显变化,但是L/H值太小时,会减慢街区内的散热从而使温度提高。增加绿化率产生的降温效果显着;南北走向的街区在L/H较小(0.8)的时候,能大大减少街区吸收的太阳辐射热,有利于降温,但增加绿化率的降温效果不明显。 论文的研究结果对株洲市的开发和建设中建筑及绿化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
王振[3]2008年在《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街区层峡是城市建成环境中最为重要的城市活动场所和室外空间之一,它对城市微气候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夏热冬冷地区气候变化极端的条件下,研究街区层峡形态特征与城市微气候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人居住环境质量和城市整体节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气候环境、能源资源的研究主要是集中于城市的大尺度层面(如城市热岛等)或者小尺度层面(如室内空调环境等),并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以中尺度模式的城市街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空间形态和微气候之间关系的角度展开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研究方向相对较窄(如空气污染等),特别是结合夏热冬冷地区的街区层峡的城市设计中的微气候问题,仍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设计策略。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街区层峡为研究对象,研究介于单体建筑和城市宏观层面之间的城市微气候问题。由于夏热冬冷地区城市微气候的复杂性,本文在现场实测的基础上,应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在不同城市形态特征条件下,对夏热冬冷地区街区层峡进行包括风流量、热流量、湍流量和日射辐射量等城市微气候因子日变化过程的动态耦合计算,为城市微气候分析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思路。为了分析夏热冬冷地区街区层峡内的微气候特征,并且验证城市微气候数值模型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可靠性和适用性,作者选择武汉保成路商住混合街区进行夏、冬季节的现场实测。并应用当地当天气象数据和部分现场调研数据作为计算模型的初始条件,对数值计算结果和实测数据进行了空气温度、地表温度、风速、湿度、平均辐射温度的对比分析,最后证实了数值模拟的合理性,为应用到街区层峡微气候相关的城市设计奠定了基础。本文最后对城市街区层峡分别从层峡的几何特征、布局方式、下垫面物性、绿植、水体以及来风、季节等等方面分析了街区微气候相关的日变化和分布状态,并对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设计方法进行总结,提出阴影生长及相关遮阳、狭管效应及相关通风、绿植和水体技术、下垫面及环境热稳定性技术等街区层峡设计策略以及对城市微气候进行分区域分时段的分析设计方法。本文为预测和评价室外热环境奠定了基础,使得通过数值模拟指导和优化城市街区层峡设计以改善城市微气候可行。
林楠[4]2012年在《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头绿地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街头绿地是城市外部空间中最贴近城市居民的部分,与城市居民的休憩活动息息相关。街头绿地尺度较小,较为直接的受到城市整体环境的影响。因此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在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条件下,如何营造适宜的街头绿地微气候环境。目前,国内对于气候适应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大尺度层面。从城市的角度,去考虑如何改变城市的整体环境,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以城市的小尺度空间(街头绿地)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特别定位于夏热冬冷地区的城市街头绿地的微气候问题,依旧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设计策略。因此,本文在对夏热冬冷地区典型城市南京进行调研与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街头绿地气候适应性设计的可行性。从城市街头绿地构成要素周围建筑界面、水体、绿化、地面铺装、设施与构筑物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改善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头绿地微气候的可能性。针对夏热冬冷地区的气候特点,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夏季降低太阳辐射、降低温度、降低湿度与自然通风。冬季增加太阳辐射、增加温度、降低湿度与阻挡寒风,并探讨和研究了夏季冬季设计策略的调和问题。最后,以南京市溧水县空港街头绿地设计作为实例,将得出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运用到方案实践中。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后续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参考文献:
[1]. 株洲城市街区夏日温度分布与街道特征关系的研究[J]. 刘翕劼, 刘克旺. 湖南林业科技. 2005
[2]. 株洲城市街区夏日温度分布与街道特征关系的研究[D]. 刘翕劼. 中南林学院. 2002
[3]. 夏热冬冷地区基于城市微气候的街区层峡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王振. 华中科技大学. 2008
[4]. 夏热冬冷地区城市街头绿地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D]. 林楠. 南京林业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