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维角度把握物理教材的教学价值_物理论文

从三个维度把握物理教材的教学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维度论文,物理论文,教材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材的功能是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需要学习的知识点(走进教材),提供了教与学的素材与思路、方法和物理思想(应用教材),在不丢失知识点与思想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教材(走出教材)。下面从知识维度、实践维度、文化维度这三个维度谈教师如何走进教材、应用教材、最终走出教材,全面把握物理教材的教学价值,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请斧正。

一、知识维度:走进教材,让学生准确掌握物理知识

走进教材,教师对高中物理教材的编选目的、阶段目标、文本内容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整体把握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教学价值分析,教师才能够对物理教材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有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作为一个物理老师,我们只有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才能够更明晰自己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准确的教学内容。我们知道,高中物理新教材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基础以及现有的思维水平出发,坚持用事实说话,采取形象化、描述性的方式,向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物理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物理理论知识基础,站在更高的层次来统观和审视物理教材,走进教材,让学生准确掌握物理知识的价值。

教材中为什么要安排《走进物理课堂之前》这一节?这是赵凯华老师为这套教材所写的前言,它反映了最基本的物理知识本质和最重要的物理思想方法。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是要使学生接触一件科学探究的事例,对于高中物理课要学什么、怎样学,有个非常初步的感性认识。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与文章内容相似的课外研究活动,使学生亲身体验探究的乐趣,对于探究的结果不做要求。这一节虽然没有什么物理知识,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这次课程改革十分强调科学探究在科学课程中的作用。因此,物理教材从整体上是以探究的思路展开的。但是教师认为这套教材中并没有“科学探究”这个栏目,好像不是这个栏目的内容就不是探究了,实施时感觉到很困难。其实,科学探究是一类教学活动,科学探究也是一种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探求精神是与生俱来的。通过自己的探索,变未知为已知,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科学探究。物理教学活动应该保护并发扬青少年的探究精神。

当前中学物理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还很模糊,还不深入甚至不正确,对教材的理解也很肤浅,好多老师对中学物理课程目标认识不够深刻(没有新课程理念),对教材的编写体例不能很好地了解(没有适合的方法),对教材本身的内容和教学价值把握不好(没有探究的思想)。新课程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底蕴有了更高的要求,新的教学理念真正内化为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行为需要一个过程,物理新课程的实施无疑把对教师的要求提到了一个很高的理想的高度,这样的要求对于刚从传统教育转型过来或还没来得及转型的老师而言难免有些勉强和底气不足。因此会在文本解读方面出现问题,对学生学习的阶段目标认识不清,从而影响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教材的教育价值也落实不了。教师要多学习有关物理的基础理论,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特别是要多研究教材,把握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握物理知识的本质,在理解、思考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实践,去分析学生面对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的困难,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取舍合理整合,研读教材是为了更好地用好教材,教材中好的特点要在实践中张扬,教材中的不足也应在实践中加以改进。

二、实践维度:应用教材,让学生在预设与生成中掌握物理研究方法

教材总是静态、固化地呈现编者事先预设的教学思路,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组织教学、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以及思维状况等都是不确定的,真正的教学过程总是动态生成的。因此,学生的学习实际常常不可避免地会与教材的编写预设发生矛盾。所以,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好教材,让学生在预设与生成中掌握物理研究方法的价值。

如第2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这是一节学生实验课,教材编写思路是:没有给出确定的实验方案,要学生自己设计,但是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作为提示,书中还提醒注意两方面的问题: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在思维方法上,力求突破原有教材单一方法前提下的思维格局,用综合的方法来关注和处理单一打破后出现的复杂的、多维变化的信息,唤醒学生更深层次的灵活主动,从而实现实验教学的教育价值。

学生先是实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和探讨a与F、m的关系,操作活动感知过程,进而抽象出F=ma的关系,运用F=ma解决问题。

从思维角度考虑上、学生活动实际上体现了两种层面的思维水平:一是基于形象的思维,二是基于符号或逻辑的思维。教材中的意图则是将学生先由基于形象的思维,进而发展到基于符号或逻辑的思维。对于学生而言,必要的操作活动为学生的抽象过程提供了感性经验,而抽象过程则将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形成的物理活动经验提炼、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但我们同时应再进一步去关注: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这样的结果是否能够表明全班学生的思维水平?全班学生的思维状况?学生选择实验活动进行探索得出结论,是否就意味着真正理解了F=ma?很有可能学生长期习惯于习题的训练,而缺乏借助实验思考的思维习惯,也可能出于思维便捷性的需要,直接跳到了F=ma的思维层次,以此来指导实验,但实际上还缺乏一些感性基础,探明学生的真实思维状态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的策略或方法。

对于F=ma结论,学生仅仅出于直觉的猜想或是在先发言的学生启发下才这样想,思维上对于物理量之间的原理还不是很清晰的情况下,那么,教师有必要为学生的认识补充、丰富其感性经验。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还有别的想法吗?

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精心设计了问题情境和教学环节,学生有时的反应状态和感兴趣的侧重点却常常是我们在预设教案时所始料未及的。如果出现这样的“教情”,我们教师必须善于因势利导,尽可能顺着学生的思维倾向和反应的侧重点,任其展露,同时从中引导到与教学要求相近的方向上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学生课堂的反应与我们的预设不和谐时,千万不可“强按水牛头”,不顾及学生的状态,而强迫学生进入我们预设的思路上来,导致学生产生学习新知时的思维及情绪上的阻抗。

这样,教材中预设的“操作——抽象”的教学过程,可以调整为“猜想——验证”的生成过程,从而既能照顾少数优秀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也能够解决部分学生的思维障碍问题。教材的编排思路,不是外显的,而是内隐的,所以必须真正读懂教材的潜台词。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教师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敏锐地捕捉和准确地判断学生回答中闪现出来的有用信息,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流程,而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状态应当始终是我们教学的起点和归宿。

三、文化维度:走出教材,让学生物理的眼光更丰富些

受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在处理教材上,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不强,对教材缺乏整体感悟和把握,对问题的设计往往过细、过窄、缺乏理性思考。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渐渐丢失了主体意识和探究意识。为了重视与回归教材的本来面目,教师应对物理教材内容呈现方式作出理性优化和重建,将凝固的“符号化”的书本知识“激活”,使教材真正为教学所用,为实现学生的真实发展所用,教师应走出教材,让学生的物理的眼光更丰富些。

教材中《追寻守恒量》这一节,主要使学生初步认识“能量”这一概念,初步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能量这一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始终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过程密切相连的。但有些教师只作简单知识的介绍,这与教材的本意是不相符合的。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告诉我们,尽管物质世界千变万化,但这种变化不是没有规律的,基本的规律就是守恒定律,也就是说,一切运动变化无论属于什么运动形式,反映什么样的物质特性,都满足一定的守恒定律。本节从一个较高的角度,给同学们一种观点,即能量守恒的观点。这一节的教学并没有给学生一个具体的物理知识,但学习之后,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若从这个认识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高度出发看问题,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学生的思维走出了教材,学生的物理眼光更加丰富。

新课标强调“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这就是博大精深的物理文化。高中物理教学,我们要在可能的程度上按它本来的面目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看到,这是人类三百多年来创造的一个有代表性的学科,它满足了人类的求知欲,它为人类奠定了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它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对世界的看法。

例如,教材在《研究匀变速运动的速度公式》中的内容,教材不求以“简明、轻快”的方式给出知识的结论,而是在展现知识的同时,也把得到知识的过程适当展现给学生。虽然不与人类对此问题的认识过程完全一致,但对于作为个体的人,它却是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好例子。它强化了从实验得出规律的一般性过程,练习了用图象分析问题的通用方法,逻辑线索清晰。它在价值观及科学过程、科学方法上的教育价值高于现行课程,体现了物理文化的价值。

要想让学生在物理学习中更多地获益,享受物理文化的多元性,物理教师自己必须对教材有一个透彻的理解,善于组织更多的资源来丰富自己的教学活动。根据需要加强或削弱某些内容,考虑知识点如何以怎样的载体呈现,在呈现这些物理知识和材料时,教材有时把它放到当时的大的社会背景中去,从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环境去认识科学史中的事件。根据需要对某些内容与练习重新整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走出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把物理问题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场景图,让学生在“玩”、“做”、“想”、“动”中,再辅之以教师恰当的引导,引导学生在解决现实的和富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了解物理问题的生活原型,理解物理知识的内涵,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感受内在的物理思想和方法,让学生在猜想、探究和验证中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经历物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抽象的物理知识无疑将在这一日常生活现象的支撑下得以生动诠释。在这样的物理课上,不只是思维在涌动,更有一种诗意在流淌。

教材联系着编者、教者、学生,如何有机的统一,得到最大化效益,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材是固定的,思维是活跃的,走进教材、应用教材、走出教材,让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坚实我们课改之路,这是每一位物理教师需要追求的。

标签:;  ;  ;  ;  ;  ;  

从三维角度把握物理教材的教学价值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