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完成农业“九五”发展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五中全会精神论文,努力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九五”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全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迈进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面临许多新情况。
一是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要求农业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速度上都必须有一个较快的发展,否则目前快速、健康发展的国民经济将难以持续。
二是人民生活实现小康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产品优质化以及供应的多样化和均衡化都将成为新的任务和要求。
三是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耕地等农业资源的持续减少和污染,使得我国的农业资源约束问题日益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在“九五”期间不仅要通过开垦来增加耕地等农业资源,更重要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集约经营。
四是随着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工业化和乡村小城镇发展步伐将明显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将更重,社会结构变化的速度将更快。
五是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同世界经济的联系将越来越密切。这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挑战,同时也带来许多发展机遇。在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受亚太地区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影响,这种挑战和机遇将更多。
六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价格对农业生产的引导作用和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作用将日益增强,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必须有一个相应的转变。
根据以上情况,今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以增加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和较快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重点,以生产经营制度创新和转变增长方式为动力,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行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协调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明显特征是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变化快,内外联系广,问题复杂,发展农业、增加收入的任务是很艰巨的。
但是,展望前景,我们也要看到,“九五”期间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不少有利条件。首先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领导对农业和农村工作越来越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次是市场好,农民的积极性比较高。只要做好工作,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可能出现一个新的增长期的。就是国内外最关注的、影响大而且问题突出的粮食生产,现在看来,也完全可能出现新的增长高峰。这是由于:①需求拉动。随着人口增长,农业几年徘徊,粮食供求关系趋紧;而生活改善、饲料需求和粮食加工的增加,又加大需求压力。②价格刺激。由于粮食供求关系趋紧造成农产品价格上涨,国家已决定提高粮食定购价格,这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而且卖粮收入的增加也使农民有可能增加农业投入。③领导重视。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各级领导对粮食生产抓得很紧,采取了各种措施,大力增加粮食生产。④国内农业科学技术近几年有许多新成果,又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新的实用技术,这些潜在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有了粮食增长的基础,发展其它经济作物和养殖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就有较好的基础。
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九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任务是保证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保证农民收入有较快的增加,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为实现这个任务,从目前的情况出发,需要着力解决下述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用五中全会精神统一对农业、农村工作的思想认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主要农产品生产总体来说也在不断增长,但确实存在阶段性的徘徊甚至下降,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较突出,究其原因,首先是在认识上出现偏差,或者是在丰收时,认为农业过了关,不再重视;或者是从局部利益出发,什么赚钱搞什么,放松了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或者是急功近利,热衷于搞城建,甚至搞“泡沫经济”,土地、资金从农业流失,削弱了农业。
因此,江泽民总书记在五中全会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加强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李鹏总理在关于《建议》的说明中,着重讲了要加强农业。姜春云副总理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农业的基本指导思想归纳为10个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和下大力气解决农业基础薄弱这个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真正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位置; 把实现‘九五’期间和2010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目标,作为整个现代化进程中最艰巨的任务;在制订经济计划时首先要把农业和支农产业安排好,集中资金重点加强农业和水利建设;要充分认识粮食问题的特殊重要性,确保粮食稳定增产;要引导二、三产业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形成以工补农、以工建农、以工带农的机制,各行各业都要为农业发展做贡献;必须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村干部的积极性;要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供销社和农村信用社要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它们为农服务的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的领导,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现在确实需要强调各级和各行各业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要很好地学习和领会中央关于加强农业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统一认识,真正树立优先发展农业,强化农业的思想,并付诸行动,形成全党抓农业,全社会支持农业的新局面。
(二)农村经济工作要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
经过17年来的改革,农业经济体制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和完善。当前最突出的是农业家庭联产承包的小规模生产如何和国内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近几年来,各地已有不少成功的创造,包括各种形式的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例如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服务组织带农户、民办专业技术协会等,这些组织经营体制的共同点都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或服务组织为龙头,把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衔接起来,把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联结起来。这样,不仅克服了众多农户对市场反映的盲目性,而且通过这种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的联合,实现了加工增值,并把加工、流通环节的部分好处还给农民,支持了生产。在这种联合中,壮大了农业经济力量,使之有条件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装备,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济收益率,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可以说,这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农业规模经营和实现现代化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是农村改革和实现“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也是当前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此外,运用价值规律指导农业生产,适时调整定购农产品价格;逐步建立和完善甘蔗、甜菜、烟叶、蚕茧等原料加工厂与农民签订生产收购合同的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的风险保障(如储备调节和最低保护价制度)和保险制度。这些都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稳定发展农业生产需要的条件,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
农业生产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把高产、优质、低耗、高效作为目标。我国传统农业在许多地方号称“精耕细作”,但实际上在许多地方、许多方面也是很粗放的,根本问题是先进科学技术普及率不高,也有生产资料品种落后、不配套和生产装备落后等因素。所以在地域上,光、温、水、土、生物等农业资源未能很好利用,在生产过程中,种子、水、化肥、农药的浪费也很严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比,差距很大。因此,挖掘潜力,提高效益,发展农业,必须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抓住几个重点: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按照“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以养殖业为重点的多种经营。二是要提高资源利用率,特别是挖掘土地潜力,推广间作套种,开发冬季农业,提高复种指数;开发“四荒”,把山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三是节本增效,推广精量播种,扩大节水灌溉,实行配方深施化肥,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四是抓好转化加工增值。包括秸杆利用,农副产品加工等。
(三)要认真落实一系列政策措施
(1)切实保护耕地,适当开垦荒地,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1 .1亿公顷。耕地持续减少和严重不足是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最为突出的问题,1978年以来,全国耕地净减少了近533.3万公顷。进入90 年代以来,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保护耕地。但“八五”前4年, 全国耕地依然净减少了107万公顷。因此, 保护耕地成了“九五”时期我国农业生产最为突出的任务。没有耕地面积作保证,农业的增产目标将不可能实现。为此,一方面要严格限制非农用地,对城市发展和国家基本建设需要占用农地的,要切实按照《土地管理法》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进行。坚决取缔违法占地。对乡镇企业占地和农民扩大宅基地要尽快制定严格的控制办法。对农业结构调整,需要挖鱼塘、种果树的也不允许占用耕地。特别要坚决禁止在耕地上兴建游乐场所。另一方面,要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开垦荒地。“九五”期间,要重点抓好东北平原、黄河河套地区、西南攀西安宁河谷地区、沿海沿江滩涂以及新疆等地区的荒地资源开发,力争通过开荒增加耕地167万公顷。
(2)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扩大主要农产品的商品基地建设。 一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力争“九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400万公顷。二是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九五”期间,要将全国粮食商品量在5000万公斤以上的县全部建成国家级商品粮基地,争取到2000年全国商品粮基地县达到900个左右。 三是为确保国家储备粮有一个稳定的来源,计划选择若干个粮食增产潜力大、商品粮多的地区(市),采用国家投入与地方上交商品粮挂钩的方式,集中进行大片储备粮基地建设。四是加快棉、油、糖基地建设。“九五”期间, 拟新建优质棉基地县100个,油料基地县50个,糖料基地县50个,特别是要抓好新疆棉区这个大基地的建设。五是大力开发非耕地农业资源,积极开发荒山、荒坡、荒滩、荒水,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率。
(3)加强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在水利建设方面,对防洪、供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和治理水土流失要统一考虑,并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中央要集中力量抓好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的骨干控制工程,其它跨省区的工程由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地方为主,国家适当补助;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等由地方负责;发展农田灌溉面积主要由地方负责,并通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动农民扩大劳动积累,兴修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地方和部门受益的其它各类水利工程,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由受益部门和单位共同负担。到2000年,各大江大河要达到防御建国以来发生过的最大洪水的标准;全国力争增加供水能力800亿立方米,使全国总供水能力达到6000 亿立方米以上;净增加农田灌溉面积400万公顷, 使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333万公顷。
与此同时,要抓好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大力发展管道灌溉,积极发展喷灌、滴灌,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在西北、华北等缺水地区应大力发展旱作农业技术。
(4)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重点抓好“种子工程”。 农业发展从根本上说来还是要靠科技,特别是我国农业资源人均较少,更要依靠科技。“九五”期间,应组织力量对农业重大科研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力争在遗传育种、作物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农产品加工和贮藏保鲜等方面多出、快出成果。特别应抓紧组织实施“种子工程”,按照中央与地方分级建立基地的原则,完善优良品种的繁育、加工、销售、推广体系,争取到2000年把水稻、小麦、玉米和棉花四大作物的用种全面更换一次。同时应稳定和壮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到2000年,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由目前的35%提高到50%左右。
(5)加强以造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 目前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因此,必须着力抓好以造林、绿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屏障保护。“九五”期间,应继续抓好在建的大型防护林体系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一期工程、沿海11省(区、市)的防扩林一期工程、太行山绿化工程,以及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平原绿化、防沙治沙工程等;还应抓紧实施新的大型防护林工程,包括黄河中游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等。争取到本世纪末,形成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林体系的基本骨架。
(6)大力发展支农工业,重点建设一批骨干化肥厂。目前, 我国农资价格逐年上升,原因主要是总量不足,如国内化肥产量只能满足需求的85%左右。所以,“九五”期间应抓紧建设一批大化肥厂和重点农药厂、农膜厂及农机企业。在化肥工业方面,抓紧建设“八五”结转项目,重点抓好17个大中型项目;同时,抓好10个中型化肥厂的改扩建项目,以及已建成投产项目的填平补齐和配套。同时,应调整产品结构,加快矿山建设,重点建成一批大型化肥基地,特别要在磷矿资源集中的西南地区建设磷复合肥生产基地。农药,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新品种研制开发,控制毒性较高的老品种产量,增加高效低毒的新品种产量。农膜,重点是增加国内原料产量,调整地膜用料结构,开发新品种。重点抓好西北、东北、华北、中南和华东等五套农膜专用料生产装置建设。农机,一方面要适应更新大中型农机具,生产适用机械品种;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型农机具和农、林、畜产品加工机械研制。
(7)加大扶贫工作的力度, 确保“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目标的实现。继续保留和执行“八五”期间制定的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并把这些政策落到实处。中央和地方对贫困地区的投入要比“八五”期间的规模适当增加,特别是在贷款方面要争取有较多的增加。同时继续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加强沿海和经济实力强的省市和中央部门对中西部省区的扶持。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加快中西部地区的扶贫步伐。
(8)加快农业的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工作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利用外资开发农业和开拓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方面潜力很大。一些沿海省市发挥沿海优势,近几年利用外资开发农业有很大进展,应总结经验,扩大范围,特别应注意引进新的品种和生产加工技术。
(9)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确保粮食稳定增产的前提下,要积极发展林牧渔业和多种经营,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并依托现有的农村集镇,抓紧做好小城镇发展的规划,使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收入水平。
(10)切实增加农业投入。以上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多数需要增加投入配合。只有投入增加,措施才能很好地落实,政策也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九五”期间,要下决心解决农业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为此:
第一,在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上,要着力加强农业,向农业倾斜。要按照《建议》中提出的“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加强第一产业,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要求,在确保农业快速、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从宏观上调整好一、二、三产业资金的比例,特别是要安排好工农业两大门类资金比例。固定资产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的投放都应向农业倾斜。不仅增量应向农业倾斜,还应下决心调整存量。初步设想,“九五”期间,国家基建计划安排的预算内农业投资比重将由目前的17%提高到20%以上。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资金也应按照有关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地方各级政府也应比照中央的作法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第二,为了保证农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应开辟新的农业投资渠道。国家已经确定,从国有土地出让金和其它计划外基建投资中提取一定比例,由财政单独列收列支,专项用于农业。这项工作,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尽快付诸实施。
第三,制定有关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流动,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同时,引导农村集体组织、乡镇企业和农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第四,扩大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范围,积极利用国外资金发展农业生产。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以及政府贷款时应注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比例。特别是一些中长期优惠贷款,应重点用于农业建设。同时,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农业生产。
第五,扩大劳动积累。我国农村剩余劳力较多,不少地方仍是半年劳动半年闲,北方一些地方“猫冬”习惯依然存在。应动员组织农民,多搞水利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积造有机肥,改造中低产田,合理开发“四荒”,改变农业生产面貌,向农业的广度、深度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