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商业银行高利润现象的对策_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高额利润现象的平抑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高额论文,对策论文,利润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306(2012)05-0001-09

一、引言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银行业属金融服务业中的大类,服务产品与其他产业产品相比具有非实物性、不可储存性和生产与消费同时性的特征。①根据一般意义上的认知,服务行业的利润建立在实体经济收入的再分配基础上,商业银行的利润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着利益间的联动,但事实并非如此。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8173亿元,同比增长35.4%;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31.7%,明显高于全部上市公司18.76%的水平。②与银行业的高额利润水平相比,中国的实体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发展形势:2011年下半年中国企业出口额的下降幅度逐月增加,大部分中小企业濒临倒闭。由此看出,实体企业面临经营困境时商业银行却赚得盆满钵满,利润水平远高于其他行业,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上对银行“暴利行业”的争论。一般而言,实体经济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基础,整体的经济系统一旦出现风险,商业银行往往难以“独善其身”。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准入市场的相对垄断、利率市场化水平低、经济上升期资金供给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商业银行利润高的原因。本文从当前的“暴利说”争议及相关文献入手,深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形成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保持商业银行合理利润率的手段,对保持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快金融自由化进程有重要意义。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综述

(一)问题的提出:中国银行业利润“暴利说”

关于中国银行业“暴利说”的争论主要源自2011年底某银行高管的“银行利润太高不好意思公布”。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以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为代表的一方持肯定态度,“银行业暴利赛烟草石油”,认为银行业暴利来源于近几年利用紧缩政策实现的高收费和利率提升,主要基于资本的流动障碍和价格管制,是市场化改革滞后的无奈选择。③温家宝总理近日出席企业调研活动时表示,“银行获利太容易”,这源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处于“垄断地位”,同时表明“中央已统一思想破垄断”。④另一方以银行高管和小部分专家为代表持否定态度,认为“银行利润增长主要来自规模扩张而非价格提高”,在世界范围内中国银行业的利差属“偏低”范畴,同时银行业利润大部分用于补充资本金,实际利润极少。⑤2012年两会期间新华网专门对此做了相关调查研究,认为银行的高利润目前只是假象,与发达国家相比银行业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必须进行转型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趋势。关于银行业是否“暴利”一议,与其他所有“暴利行业”的评判标准一样,“暴利”与否应将银行业的资本利润率、资产利润率、人均利润率以及增长速度等指标与当前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以及国际同业的利润率相比较,同时再结合社会经济周期和经济宏观环境的综合影响,在此基础上所作的针对一系列综合指标的评定,即“暴利”的评定必须是综合性因素的评定,而不能仅凭利润收入的高低和利润增长速度快慢来判定“暴利”与否。至于中国商业银行的高利润源自何处,本文将首先对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关系、中国银行业利润增长现状以及银行盈利能力等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总结。

(二)相关文献综述

1.银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学术界认为银行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影响性,秦龙等认为发达的商业银行体系对产业发展具有推动和促进性、辅助性,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增长,而产业发展以及新旧产业的更替又进一步带动经济增长。⑥一部分学者将金融发展作为虚拟经济来探讨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联。解琳英等认为虚拟经济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金融系统为主要循环依托,具有复杂性、高风险性、依附性、周期性等显著特征。⑦兰日旭等发现历次经济危机都从虚拟经济领域开始逐渐影响实体经济,随着虚拟财富的相对过剩导致二者之间结构比例失衡,从而引起经济危机。⑧

2.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我国学者关于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集中于使用规范分析法和财务指标的比较分析法,在建立一系列评价体系的前提下对银行的经营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张国柱等认为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主要有利差模式、产品细分模式和客户细分模式,或者说是传统业务型、均衡发展型和特色业务型,而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传统业务方面,即存贷款之间的利差收入。⑨王帅林等总结分析了影响中国商业银行利润效率的影响因子,认为长期以来的政府管制使中国银行业利润效率的增长表现出同步性。⑩

上述研究成果大多基于数据分析、建立模型的量化,通过定量研究得出相应结论,而对目前我国银行业高利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针对当前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同时企业经营效益不佳的情况,研究中国银行业所谓“暴利”形成原因的文献较少。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对比国际同业发展经验,描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持我国商业银行合理利润区间的方法和建议。

三、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特征表现

目前世界经济已进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全球银行业正处于全面复苏阶段,世界某权威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的银行业在国际上的各项业务指标均呈现快速增长势态,总体优势更加明显。

1.上榜数量逐年递增。由于2005年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持续保持升值的态势,加上受20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影响较小,中国银行业在2011年“全球1000家大银行排行榜”的上榜数量高达101家,仅次于日本、美国银行业的上榜数量,与日本银行业的102家上榜数量差距甚微,暂时位居第三位。(12)同时,中国银行业在1000家大银行榜上一级资本、总资产、税前利润等指标的全球占比都超过了10%。

2.资本实力明显增强。近年来美欧大银行受金融危机冲击损失惨重,中国银行业通过国家资金注入、再融资、首次公开募股以及引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从2008-2010年短短3年时间一级资本实力分别超过德国、英国和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银行业,资本实力明显增强。此外,中国的上市银行基于盈利能力、发展前景、市场稳健性等方面的优势,市场前景饱受相关投资者的青睐,资本市值正处于稳定上升进程,目前四大国有银行的一级资本实力、股票市值、总资产和税前利润规模均在全球前20名之列。[1]

3.盈利能力有较大提升。自2003年起中国银行业的税前利润年均增速超过30%,盈利能力逐年提升:2008年中国52家上榜银行的税前利润高达850亿美元,占1000家大银行总利润(1151亿美元)的73.8%;2010年我国101家上榜银行利润增长至1498亿美元,距美国银行业2006年的1887亿美元历史记录尚有差距,继续保持2008年以来第一盈利大国的地位。

综上所述,中国商业银行对比发达经济地区的银行业,在一级资本、总资产、税前利润、股票市值等指标上享有国际同业的相对优势,同时在自身盈利能力方面也有显著提升,这些都是银行高利润的特征表现。但正如本文第二部分所言,“暴利”的评判必须通过多项指标的综合性判定,还受到国际同业的利润水平、社会平均利润水平、经济增长周期以及宏观金融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

(二)中国商业银行高利润的形成原因

一般而言,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受到自身总资产、贷款规模、存款规模、现金持有量、是否上市等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然而通过对比分析中外商业银行的影响因素和相关指标可发现,与国外商业银行不同的是,中国商业银行的历史沿革和金融市场环境对银行高利润水平的影响重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1.利润来源以高息差收入为主。自1996年起中国就开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到目前并没有实现完全的金融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银行利率仍然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严格监管。由于受到行政干预的影响,我国的利差水平依然保持在3%~4%的平均水平,相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6%的利差水平而言并不太高,但与发达经济国家2%的平均利差相比,利差收入却在中国银行业的利润收入来源中占比高达80%,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稳定的利润来源。[1]高额的息差水平使得我国银行业的盈利模式表现为两方面的特点:(1)银行业的利润来源中以利差收入占主导地位,占比高达八成以上;(2)银行业占主导的利差收入中又以大规模的批发零售业务占主体。尽管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纷纷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在零售业务、私人业务、中间业务等非传统业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和成就,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银行业的传统盈利模式,超过80%的高额息差收入依然是各大商业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与发达国家高度国际化运作的银行业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除此之外,非利息收入中以科技含量较低的代理、承诺费等手续费收入占绝大部分,非传统型的创新业务、中资银行等都少有涉足,而非利息收入和创新型业务的经营状况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又较为紧密,这就造成了在经济大环境走低的情况之下,银行业依然可以有高额利润收入,不受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2.缺乏与实体经济间的风险共担机制。一般而言,商业银行的主要功能是金融服务,即利用自身的优势特长对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因此实体经济创造的价值是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商业银行的“衣食父母”,而中国的实体经济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情况并非如此,二者之间缺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相关机制。这主要源于三方面的原因:(1)银行业的准入垄断性使中国的商业银行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中国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发展机制、客户特征、人力资源以及经营理念依旧带着“传统信贷模式”的行政特征,中国银行业的准入门槛极其狭窄,虽然目前国家采取了放宽政策,各类商业银行数量不断上升形成一定规模的市场竞争,即便如此,银行机构的准入依然受到政府部门的严格控制,这使得中国商业银行缺乏市场竞争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垄断行业的特征,给获取高额利润提供了有利条件。(2)中国的银行利润与企业经营状况脱节。中国的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很多方面仍受“行政壁垒”的保护,即无论在通货膨胀或是通货紧缩的经济环境下,银行业仍然可以保持稳定的利润来源而不受实体经济经营状况的影响。由于市场准入的垄断性造成中国银行业内部缺乏市场性和竞争性,加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严格监管造就了中国银行业“垄断性”利润的来源,这样企业的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之间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宏观经济环境对银行业的影响极其微小。(3)利率市场化的不完全造成了制度设计偏差。近年来,制度设计偏差造成了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较低。以利率政策为例,一方面,1993年以来通过多次的存贷款利率调整,我国的存贷款利差逐步拉大;另一方面,我国放开金融机构信贷利率上浮空间,但同时限制存款利率上浮,致使存贷利差持续保持高位,使商业银行坐享丰厚利润。

3.资金供给和需求的特殊性。根据一般经济学原理,商品的价格受到市场供需状况的影响,而银行作为虚拟经济的一种,资金是其市场运作的销售产品,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供给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资金的价格受市场供需状况的影响极小,商业银行在保证大量的资金供给的同时享有更多的资金需求,这给商业银行的高利润收入提供了可能。主要的原因有三点:(1)资金供给始终处于供不应求状态。由于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典型的投资拉动型,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由于投资的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极高的相关度,增大投资力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巨大,因此需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由于我国处于经济高速发展的转型期,资金短缺的现实格局将会长期存在,[2]而资金又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这就使高额的息差收入成为银行利润的稳定来源。近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保持着高速的信贷扩张政策,银行业贷款的平均增长速度高达GDP增速的两倍,这也造就了资金需求高涨情况下中国银行业高额的利润水平。(2)居民长期保持高额的储蓄率。由于受到历史沉积、文化诉求以及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和居民存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银行业重要的融资来源之一,[3]这使得中国居民的储蓄率长期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尽管受到近年来同业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市场日渐完善的影响,中国居民存款更加趋向于投资化、理财化,居民投资于股市、债市的支出占比逐渐提升,这些因素都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存款成本的增加。对比国际银行业而言,一方面受欧美居民提前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储蓄意识较淡薄;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投资理财类的金融市场高度发达,银行业的融资存在激烈竞争,造成了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在国际上依旧处于较高水平,居民高额的储蓄率为银行业带来了稳定性、持续性的收入来源。(3)金融市场结构长期以间接融资占主体。我国的市场融资结构一直延续着银行主导型的融资模式,由于中国长期处于资金稀缺性状态,经济高增长必然形成对商业银行信贷的高需求。经过长期的经济发展,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市场结构基本格局,而这其中以银行贷款为主导的间接融资占比始终超过80%。尽管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中国金融市场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日趋成熟,但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市场结构依旧没有改变。而间接融资中占主导的银行信贷资产占比为63%,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这种金融结构使得个人和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方式来解决,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维持了一个广阔的市场份额。

4.经济上升期的必然结果。一方面,银行的利润高增长是中国经济持续上升过程中实行股份制改革的结果。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商业银行还处在亏损状态,资产质量脆弱,甚至影响到国家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安全。但是通过资产剥离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完成上市等关键性改革,我国的商业银行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经营机制和管理体系,近几年来盈利能力大大提升;[4]另一方面,银行利润的高增长一定程度上是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承担重要社会经济责任的体现,由于以间接融资为主,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商业银行实力不断增强。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1.5万亿元,银行信贷资产大都投向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在支撑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享有了经济发展的硕果。除此之外,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处于持续上升时期,银行的信贷投向往往倾向于低风险的大型发展项目、企业,而非高风险的微小企业贷款。据统计,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自2006年起就处于持续下降状态,业务风险的降低同样是银行业坐拥丰厚利润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

资料来源:根据银监会《新经济》2012年3月刊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四、商业银行高额利润的平抑对策

(一)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要求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一个混合型商业银行体系,而政府不再直接决定资金的分配,合理的银行利润率必须首先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金融自由化与国际接轨。一方面,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商业银行的完全企业化,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就缺乏相应的构造基础,应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和扩大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另一方面,必须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的市场主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银行必须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竞争,充分利用优势,不断弥补不足,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盈利能力的提升。此外,还应逐步开放货币市场,进一步加快市场硬件建设。

(二)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市场金融

根据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验,建立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是实现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银行合理利润区间实现的关键所在。我国在保持银行合理利润率的过程中可借鉴别国先进经验:一方面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市场监管机制,按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要求来严格运作,新建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国际环境的金融监管体系,同时选拔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监管人才,实现监管水平的提升和金融市场的规范化运行;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目前资金流动规模大、速度快、缺乏统一开放的金融市场,而短期内利率的大起大落会影响到银行业的生存从而给经济带来危害,因此还必须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5]通过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来完善资本市场的建设,实现我国商业银行利润区间的合理化。

(三)建立与实体经济间的风险共担机制

由以上可看出,中国银行业的高额利差带来了高利润水平,同时准入垄断性使银行业缺少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保证了高利润收入的稳定,这就使得与企业之间缺乏风险共担机制,银行赚得高额利润而不顾企业“死活”,不利于金融稳定性和银行业的长远发展。从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历史教训看,必须建立银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改变银行业的准入垄断性和利率垄断性,进一步开放利率市场,减少对银行业的政策保护,促进其实现全面企业化以适应日趋严峻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银行业自身在发展业务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状况,酌情调整相关政策以解企业“燃眉之急”,将企业的经营情况与银行利润挂钩。

(四)大力发展创新型金融市场

首先,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上市融资、债券承销、资产管理、兼并重组等资本市场业务面临巨大的发展空间。我国银行业必须积极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将大力发展资本市场业务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为多元化金融收入来源构筑新的利润增长点,努力打造多元化金融服务。其次,国际同业的经验表明,将议价能力更强的零售业务(包括个人和中小企业业务)作为核心是提升银行盈利能力的关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产品发展及客户营销模式。一方面,在人民币业务上大力拓展中小企业客户基础,加大对符合国家政策的非住房类贷款、银行卡等业务的信贷支持,扩大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同时降低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在外币业务领域充分利用境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价格、不同税率的特点,让有限外币贷款资源优先满足国内贷款需求,充分利用当前经济环境下市场流动性充裕、价格低的优势,以负债业务带动各项业务发展,逐步提升银行盈利能力。最后,还必须合理配置资金和资源,合理分配各种要素间的利益关系,在加快利率改革的同时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改变银行发展过度依靠利差支撑利润的盈利模式,在进一步改善金融结构的基础上加快各项融资市场的发展,促进国民储蓄向投资化转变。

(五)提升全球金融服务能力

从国际同业的全球发展策略看,亚太地区凭借其经济增长速度快、业务机会众多等优势,已成为国际银行的战略重心,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丰厚利润。中国银行业由于地理区位优势,在亚太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海外配置资本金更加容易、便捷,加之海外银团贷款、贸易融资、国际结算和负债业务大部分发生在亚洲,目前中国银行业具备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在借鉴国际同业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业务分部,是我国银行业加快跨境发展、提升全球金融服务力的关键。此外,中国银行业还要关注高利润对我国经济内在均衡发展的影响,在关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着眼经济全球化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促进建立更加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和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促进银企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五、结束语

一般而言,银行业高额利润率应该是强劲盈利能力的体现,这受到银行自身存款水平、发展规模、资金状况、是否上市等多方因素的影响。然而,由于特殊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监管政策,中国银行业近几年高额的利润收入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中国利率市场化不完全体制下的利率管制、金融机构的准入垄断性、银行业高额的利差水平,这都使得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和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造成了实体经济和金融业之间一定程度的脱节,对中国金融机构未来的发展极其不利。因此,必须不断夯实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发展金融创新、实施综合经营战略等措施提高我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保持商业银行合理的利润区间,以应对日趋多元化的国际环境,实现银行业和企业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润关联,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最新行业分类标准。

②中国银行业运行报告编写组2011年第三季度运行报告。

③郭田勇.银行暴利超石油是改革滞后无奈选择[EB/OL].中国证券网,http://www.cnstock.com/.

④马常燕,温家宝.中央已统一思想打破银行垄断[EB/OL].人民网,http://finance.people.com.cn/bank/GB/17573802.html.

⑤刘薇.专家称银行业高利润系其融资主导地位所致[EB/OL].羊城晚报—金羊网,http://www.ycwb.com/.

⑥秦龙.商业银行、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情况,2008(5).

⑦解琳英.试论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今日科苑,2008(16).

⑧兰日旭,张勇强.历次经济危机中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量化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3).

⑨张国柱.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1(5).

⑩王帅林.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武汉商业学院学报,2011(4).

(11)2011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透视.[EB/OL].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e23a 710f52ea551810a68720.html.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化解商业银行高利润现象的对策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