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友宇[1]2006年在《山东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如David Western所说,生态旅游如海啸一般席卷旅游界和环境保护界。在全球范围内,生态旅游被当成一剂灵丹妙药而倍受推崇。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掀起了生态旅游热潮。然而,迄今为止,在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生态旅游的概念界定、规范和认证尚未达到统一,生态旅游的滥用和泛化问题也相当严重。“生态旅游”这个概念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专家和学者的普遍认同并不断研讨。在研究中,学者专家们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赋予生态旅游以中国特色的内涵,积极探讨中国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并不断推动生态旅游在中国的实践。论文在对国内外生态旅游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后认为,目前人们对生态旅游产品的认识存在误区,那就是把生态旅游产品仅仅理解为原生态自然生态旅游产品。为此,论文对生态旅游这一旅游产品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其内涵、特征、类别及其与一般旅游产品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阐述,认为生态旅游产品是以自然和相关文化特征为资源基础的、具备积极的管理措施和较小的环境影响、具有环境教育功能并能直接或间接地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的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不仅包括以原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形式存在的生态景观,也包括准原生型生态旅游资源形式的生态文化景观。 作为传统旅游目的地,山东省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于旅游产品创新,生态旅游是其实现产品创新的关键点之一。山东省具有开发生态旅游所需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具备生态旅游开发的市场条件。目前,山东省各地都在强调发展生态旅游,但是人们对生态旅游真正意义了解不多,出现了生态旅游泛化现象,对生态旅游产品构建、客源市场选择和市场开发等问题更是缺乏明确的认识。所有这一切直接影响了全省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所以加强对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论文简要分析了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及不足,运用SWOT模型分析了山东省发展生态旅游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环境条件,认为山东有条件、有必要、有能力扬长避短发展生态旅游。依据山东省所拥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市场需求确定了“孔孟之乡,生态山东”的生态旅游市场定位。在对现有客源结构和生
刘肖梅[2]2002年在《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被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的旅游业以其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特别是近20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就我国旅游创汇而言,1978年我国居世界第41位,到1998年跃居世界第7位。旅游以及相关产业,可以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飞跃发展,并逐步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业内人士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旅游目的地和第四大客源国。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旅游发展形式应运而生。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已成为当今世界21世纪旅游发展的主流。它的产生不仅在于适应了人们回归自然的需求,更在于改变了生态环境日益严重的危机,生态旅游的产生对于旅游区的保护和持续发展将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然而,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低技术含量的设计,特别是忽视生态的完整性、协调性、保护性和持续性的粗放扩张方式,不仅限制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上行空间,而且导致了生态旅游资源的退化。山东是一个经济大省,也是一个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的区域。近年来,在全球旅游发展热潮中,山东已把生态旅游的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引起了普遍的重视。本文旨在世界旅游大发展的背景之下,分析山东发展生态旅游的优越条件,提出山东发展生态旅游的战略模式和发展规划,并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期对实践有所指导。全文共分为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引言。主要对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动态、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等作了简要说明。第二部分,相关概念辨析及生态旅游概念的界定。从不同角度,对旅游发展的不同方式进行概述,对自然旅游、大众旅游、传统旅游、观光旅游、地质旅游、探险旅游、可持续旅游等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分析,阐明他们与生态旅游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本文所涉及的生态旅游的概念做出界定,并论述其本质。第叁部分,生态旅游发展的理论基础。对生态旅游发展所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和探讨,主要是从生态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叁个方面来入手。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学理论基础、生态伦理学理论基础等;经济学理论有外部性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管理学领域中的系统管理理论和权变管理理论等。第四部分,国内外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比较。从不同地域:分别从美洲、欧洲、亚洲叁个不同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如美国、加拿大、肯尼亚、日本、新加坡等,对其生态旅游的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立足于自然旅游资源是开展生态旅游的主要资源,选取国内有代表性的区域,如安徽黄<WP=5>山,进行实证分析。探究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发展生态旅游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为发展山东的生态旅游提供宝贵的实践资料。第五部分,山东省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阐述山东发展生态旅游的历程、现状和存在问题,论述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阐述在发展山东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现山东省发展生态旅游的广阔前景。第六部分,山东生态旅游的发展设想。在阐述生态旅游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山东生态旅游的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山东生态旅游的总体规划和战略模式。从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品牌塑造、旅游市场层次划分以及发展措施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提出了加快发展山东生态旅游的构想和建议。
宋维霜[3]2017年在《乡村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一种旅游形式,而乡村生态旅游则是以乡村的地区环境和资源、农业产业为支撑,将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起来,开展的一系列以生态为核心的旅游形式。山东省地域广阔,拥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山东自古农业发达,乡村地区无论是面积还是人口都占重要比重。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山东地区以乡村独特的生态文化环境为依托,开发乡村生态旅游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解决“叁农”问题具有推动作用,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绝佳途径。乡村生态旅游依据旅游要素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类,即生态观光类型,特色农业类型,民俗民风类型与人文历史类型。本文通过借鉴相关生态理论,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定义、发展、意义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主要介绍研究目的、意义,研究的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乡村生态旅游概述,主要从生态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两个概念进行说明,旨在明确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类型和特点;第叁部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理论,介绍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的指导意义;第四部分山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特色和问题,分析了目前山东省以生态观光、乡村民俗文化、人文历史为特色的叁种类型,分别选取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山东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路径选择,依据相关生态理论,结合当前山东省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的路径。
何云, 王军, 刘娜, 徐慧娟[4]2016年在《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山东省生态旅游业在海洋生态旅游资源、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人文资源方面具有优势,但在宏观管理、发展观念、旅游开发以及生态文明素养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提出通过加强宏观引导和调控,开展教育培训,转变发展观念,强化公众参与,创新发展机制等措施发展生态旅游,以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徐福英[5]2015年在《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与典型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滨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旅游吸引物丰富多样,产业要素齐全,一直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但过分追求经济效益的高频度、高强度和高密度旅游开发以及滨海地区的多产业集聚,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危及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东滨海地区是山东省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和产业要素聚集区,且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滨海旅游业也被确立为八大优势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山东滨海旅游业也凸显出诸多生态问题,影响其可持续发展。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与国外相比,国内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性对策探讨上,缺乏对基础理论框架的探讨,更鲜见对不同滨海旅游类型可持续发展特殊性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运用逻辑推理法,从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共性出发,构建了滨海旅游生态系统(CTES)的基本框架,并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滨海自然保护区、海岛、城市岸线叁种典型类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机理与关键技术,具体如下:首先,通过对中国旅游业、滨海旅游业及山东沿海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生态问题的观察与反思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与评价,界定了滨海自然生态系统(CNES)、滨海旅游基础生态系统(CTFES)和滨海旅游生态系统(CTES)叁个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从系统要素及要素间的关系出发,构建了滨海旅游生态系统(CTES)的一般框架,阐述了其运行机制,从而建立了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其次,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依据中国滨海旅游发展热点和山东滨海旅游发展实践,归纳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叁种典型地域类型——滨海自然保护区、海岛和城市岸线,并对每种类型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滨海自然保护区的自然性特征最为显着,资源稀缺程度高,保护对象多样,在维护物种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意义重大,其存在体现国家意志和人类社会公共福利。上述CTFES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旅游需求的自然性、专项性、高品位性和对接待要素的低要求,旅游供给的生态性,且旅游开发不居于主位、供给量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承载力。基于此,论文从滨海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演变出发,在阐释其旅游发展动力的基础上,从内、外两个层面分析旅游发展给保护区带来的具体增量及其对CTFES的影响:内部增量主要是旅游者及围绕旅游者建设的少量旅游设施,对保护区CNES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方面;外部增量主要是保护区外围的周边社区由于接待旅游者而增加的要素,包括旅游产业要素、外来文化与观念以及排放的各类污染物,对CTFES的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cnes是滨海自然保护区旅游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故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维持保护区内部的自然生态平衡,而要实现这种平衡,必须关注保护区内部的功能分区、环境容量测算与管理。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探讨了滨海自然保护区具体的功能分区模式和环境容量测算与管理方法。海岛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滨海地域类型,其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生态系统脆弱、社会文化落后、经济结构单一,且淡水、土地资源极其匮乏,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这些ctfes的特殊性决定了海岛旅游需求的季节性、空间的完整性、产品的专项性与高端性,也导致旅游供给的外部依赖程度高、投资成本高、经济风险大,且面临更大范围和更广程度的社区参与要求。基于这种判断,论文从海岛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和旅游发展动因出发,以旅游者的多元身份为主线,从产业要素、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外来文化引入四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发展给海岛ctfes带来的各项具体增量及其对海岛环境、资源、经济和社会文化子系统的影响。海岛旅游需求与供给的特殊性及其影响分析表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保证旅游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海岛其它产业,即塑造和提升海岛旅游的产业竞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获得,一方面要维持和提升海岛旅游环境条件,另一方面要确保旅游业对海岛的经济贡献度。因此,论文认为严格的评估与监控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对其评估与监控的范围、思路、内容及数据采集方法等进行了针对性探讨。城市岸线的人工性特征最为突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程度高,生产与生活功能的复合性强,承载力水平高。这种ctfes的特殊性决定了岸线旅游需求的大众性与多元性明显,且需求主体的二元性特征突出,旅游供给具有产品多样化、供给主体多元化和多产业相融合的“全域”性特征。以此为基础,论文从城市岸线的功能转变出发,阐述旅游业发展的动因,并从真正增量(增加的外来旅游者和新建的旅游接待设施)和名义增量(对原有岸线资源、要素、产业的旅游新利用)两个方面分析其对ctfes的影响。分析表明,岸线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除考虑生态问题外,还需要考虑岸线整体社会经济系统的优化,其中如何实现旅游业与其它产业的协同是关键所在。而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在于实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嵌入,并在其他产业中增添旅游新功能,从而创造新的产业体系。因此,论文认为产业融合是城市岸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并对具体的融合模式进行了探讨。结合上述理论分析,依据山东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论文选取了黄河叁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烟台长岛和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叁个代表性滨海旅游目的地进行案例研究,分别对滨海自然保护区、海岛、城市岸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机理与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并根据各自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建议。最后,论文从总体策略、地域类型策略和技术策略叁方面对山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进行了对策研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共性,即CTES都是在CTFES的基础上添加了旅游者和旅游业而构成的社会经济复合大系统。要实现该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旅游”要素对系统内其他要素的正反馈作用,这就需要找到系统运行的动力,构建和谐的合作模式,并实施严格的监控、科学的评价以及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同时,由于不同滨海地区的CTFES不同,功能定位各异,必然导致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机理和关键技术的特殊性:对于以保护为主要功能的滨海自然保护区,要实施“深绿”发展战略,发展生态旅游,实施保护性开发,维持保护区的自然生态平衡;在空间相对独立、资源匮乏、社会经济相对落后的海岛地区,则要以“中绿”发展战略为指导,发展高端、专项的度假旅游,提高旅游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对人工化特征明显的广大城市岸线地区,则可以实施“浅绿”式的发展,适度提高开发强度,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嵌入,实现岸线产业的协同发展。只有将共性与特殊性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不同滨海旅游类型的可持续发展。
庞惠鸿[6]2014年在《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日益火爆。但与此同时,人们的旅游活动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损害。在此形势下,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便日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培养具有现代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理性生态人”。基于此,一些学者尝试从生态道德建设的角度去分析和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伦理道德的研究范畴,从而推动了生态道德建设的兴起和发展。当今时代,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主题,如何加强生态道德建设,实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无疑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我国对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现阶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在这项活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道德的判断能力弱,生态道德建设的责任主体不清晰,生态旅游管理体制的权责不清。因此,亟需对生态旅游进行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强化全体公民的生态道德建设。本文以生态道德建设的理论为视角,对山东省东营市的湿地生态旅游进行了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在分析国内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成功案例的同时,也发现了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发展中取得的一些成效,还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笔者认为,通过对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个案剖析,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启示。笔者冀盼能够举一反叁,能够对我国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一些借鉴。本文的主要内容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要目的、选题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该选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第二部分阐述了生态道德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含义、功能与属性,探讨了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第叁部分深入分析了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五部分以生态道德建设的理论为指导,对山东省东营市的湿地生态旅游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了山东省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并对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了设想和总体展望,提出了一些促进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第六部分在研究东营市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个案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其对我国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张文萍[7]2005年在《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山东省唯一的海岛县——长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海岛旅游开发理论和生态旅游理论研究阐述,在对长岛社会、经济状况、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并对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了进一步地研究。最后针对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全文共分五部分: 前言部分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对海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阐述。可持续旅游的内涵、目标和实施体系;海岛的定义、海岛开发的一般性和基本策略研究;并对国外海岛成功开发进行了总结分析。 第二章 在对长岛进行调查研究和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探讨和分析了长岛县当前旅游业发展的状况以及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叁章 根据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旅游的关系,指出了长岛县未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应走生态旅游发展之路。并进一步分析了长岛县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第四章 针对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了长岛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王芳[8]2011年在《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海洋对人类至关重要,滨海旅游是发生在海岸带的主要人类活动之一,并且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群)—旅游的最传统的、主要的、也是增长最快的形式。全球变化背景下,滨海旅游开发强度日益增加,生态环境压力加大,旅游作为双刃剑,对沿海环境的破坏与保护兼具双重作用。选择江苏滨海旅游地做实证研究,分析其旅游发展现状和背景因素,进行旅游者和社区调查,探讨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定位、可行性措施、适宜模式和空间布局与时序,为江苏滨海旅游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对世界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借鉴作用。该研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实践,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主要结论如下:(1)对江苏滨海旅游发展进行定位。滨海旅游目的地更多的吸引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中国的境内旅游市场是海滨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绝大部分的旅游者来自离景点不远的地区。海滨自然环境要素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滨海旅游地目的地吸引物,其次是娱乐活动和特色饮食,海滨文化在吸引旅游者方面的作用最弱。追求旅游的放松的旅游者最多,其次是亲近大自然、追求身心愉悦的旅游者。对于旅游目的地的有效旅游宣传来说,做好旅游本身、口碑相传,才能争取更多的客源,新兴的网络与传统的电视也很重要。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环境满意度是最高的,对与人有关的旅游服务评价一般。(2)江苏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旅游者和社区基础,受访者尤其是旅游者同意环境保护很重要、个人对为了可持续发展和后代的环境保护具有责任,并且承认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对海洋有亲近的需要;另一方面,受访者尤其是当地居民表现出对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的期望。大多数滨海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听说过生态旅游,可见生态旅游在中国的普及和宣传是很有成效的。对未来生态友好滨海旅游发展提供建议。一是以绿色思维指导低碳旅游方式,提倡降碳减排,发碳补偿和碳经济,制定碳排放标准,征收碳税,鼓励新型节油节能科技应用和游可持续发展方式。二是平衡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兴趣,尤其是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和政府对全球变化的看法、态度、共识和责任感,对实现滨海旅游可持发展至关重要。(3)对江苏滨海旅游发展适宜模式进行探讨。保护区是天然的海滨博物馆,态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江苏滨海自然保护区和旅游目的分布多有重合,将自然保护区建设与旅游开发并为一种开发模式:滨海自然保区-生态旅游模式。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农业和渔业发展,适宜发展乡村旅游。滨海旅游有助乡村经济发展,有了乡村旅游,滨海旅游会更加丰富而具有吸引力景区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之一就是旅游文化的提升,发展江苏滨海文化-节庆旅游,弘扬特色地方文化,达到以旅游促文化保护、以保护促旅游的双赢局面另外,发展江苏滨海休闲度假-体育游、国家公园游和海岛游也是适宜的模式。(4)对江苏滨海旅游目的地布局和开发时序进行探讨。江苏滨海旅游优先发具有一定旅游基础的区域,这些区域呈斑状分布于海岸带,是旅游发展的核心区围绕核心区,向外扩散发展旅游,提高开发深度,形成江苏滨海旅游带。江苏海旅游开发不仅依靠海岸海洋资源,还要整合其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多项吸点发展滨海旅游。江苏沿海可以利用独特的位置和特色的旅游产品吸引、流长叁角和山东的旅游者,增强区域合作。江苏海上旅游线布局自北向南从青岛港出发,沿途停靠连云港港、滨海港、大丰港、洋口港和上海港。陆上旅游布局以沿海高速公路为线,沿岸圆陀角、吕泗港、洋口港、大丰麇鹿保护区、大丰港、盐城丹顶鹤保护区、滨海港、东西连岛作为节点,连接南通市、盐城市和连云港市。以里下河平原为核心,结合江苏省长江沿旅游带、大运河旅游带、淮河流域旅游带建设,开辟江苏滨海水乡旅游路线。
张璐[9]2012年在《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休闲观光农业是上世纪八十年末期才在我国兴起的新型交叉产业,从深圳首届“荔枝节”开始算起,至今仅有不到30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对叁农问题的的日趋关注,以及进入21世纪,政府把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上议事日程,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持续升温。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许多相关问题具有较大争议,学科整合任务艰巨。在项目操作中也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回过头总结与反思,将实践反之于理论,摸清现状、找准盲点、明确不足,最后找出诸多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明确未来发展方向。本文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统计学方法对1986年到2010年中国知网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休闲观光农业类的4313篇论文进行了全面分析。从文章数量、年代分布、着者信息、期刊来源、基金概况等多方面进行计量分析,在此研究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文献计量法作了有益的补充。通过分析观光农业这一专题领域文献的发生、发展情况,重点阐述了国内观光农业研究现状与进程,总结了其科研群体基本动态,了解了研究的特色、重点与薄弱所在,关注了热点领域并探讨了相关发展趋势。为从事观光农业规划设计、项目管理、教学科研的社会工作者快速了解国内观光农业研究现状与动态提供参考,并为有关政府决策部门、理论研究工作者提供有关信息导向。研究表明:休闲观光农业论文数量呈现随时间增长趋势,尤其是近十年间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但是行业目前仍处于发展时期。休闲观光农业的研究涉及面广,与诸多学科拥有一定交集,休闲观光农业在经济领域的研究最为热门,而人文、信息方面研究最为薄弱。休闲观光农业研究领域的作者群颇具规模,高校作者为其领军人物,但欠缺长期稳定深入研究的科研团队,同时向东南沿海地区聚集的地域分布特征明显。论文期刊来源主要以农业类为主,基础科学类期期刊略次。论文基金支撑明显不足,来源以省级为主。
崔现海[10]2011年在《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乡村旅游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法、文献查阅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以山东省为例,对其乡村旅游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在对国内外乡村旅游典型案例进行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对策。经过分析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山东省乡村旅游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乡村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较快,、二是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叁是模式多种多样,四是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有待于进一步开发。(2)经过多年的发展,山东乡村旅游形成了田园农业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模式、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和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六大重要模式,这些模式各具特色。(3)山东乡村旅游还存在不少问题:①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不够科学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游的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②乡村旅游产品及服务质量不高,表现为产品缺乏特色,缺乏文化内涵,乡村旅游购物环节薄弱,缺少富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旅游商品,旅游购物点不集中,规模小,未能刺激游客的消费欲望,服务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③缺乏科学规划和政府的正确引导支持。④山东省乡村旅游人才匮乏。(4)日本、新加坡、法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家的乡村旅游较为成熟,给我们的启示:发挥乡村村落周围的山林及其环境效用,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们走进乡村,实现共同参与的方式,提高乡村旅游的科技含量,加大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国内河南省、深圳市、上海市、湖南省的乡村旅游极具特色,给我们的启示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保护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为重点;增强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政府主导,联合经营,共树品牌;与其它旅游开发相结合、与农村扶贫相结合、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与资源保护和打造生态个性相结合。(5)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应坚持政府引导和扶持原则、社区居民参与原则、利益分配公平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与创新原则。(6)加快山东乡村旅游发展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科学合理的开发乡村旅游资源;二是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促销;叁是多途径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水平;四是找准发展定位与目标,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五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六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七是构建多元化发展格局,实行差异化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D]. 胡友宇. 山东大学. 2006
[2]. 山东省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刘肖梅. 山东农业大学. 2002
[3]. 乡村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宋维霜. 山东农业大学. 2017
[4]. 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何云, 王军, 刘娜, 徐慧娟.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6
[5]. 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框架与典型类型研究[D]. 徐福英. 青岛大学. 2015
[6]. 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庞惠鸿.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4
[7]. 长岛县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张文萍. 青岛大学. 2005
[8]. 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芳. 南京大学. 2011
[9]. 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我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文献计量学研究[D]. 张璐. 南京农业大学. 2012
[10]. 山东省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崔现海. 山东农业大学. 2011
标签:旅游论文; 生态旅游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乡村旅游论文;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 旅游产业论文; 旅游开发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 江苏经济论文; 农业旅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