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关系研究_货币政策论文

支付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关系研究_货币政策论文

支付体系与货币和货币政策基本关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货币政策论文,货币论文,体系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货币、支付与支付体系

研究支付体系与货币和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应当有一个恰当的出发点,这个出发点就是支付与货币的关系。

(一)支付与货币的关系

众所周知,货币的定义是以货币的职能为依据的,即凡是具备货币职能的物品都可以作为货币。不论哪一流派的经济理论,不论其表述如何,货币的最基本职能都是概括为价格标准和交易媒介。在这里,交易媒介就是购买商品或劳务过程中的转手支付,按照米什金(1998)的解释,也包括对债务清偿的延期支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支付即货币的转移,是货币的一项基本职能。其实,从货币产生、发展的过程看,货币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被不断地支付。货币之成为货币,首先要具有可接受性,被一方接受的过程,就是另一方支付的过程。方便支付和被接受在这里是同义语,或者说支付本来就是货币的根本用途。货币的出现就是为了交易的方便,如果不在交易中进行转手支付,货币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货币的存在就是为了支付,支付就是货币的支付,支付天然地与货币有联系,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可以说,对于货币,货币发行是“一级市场”,支付流转是“二级市场”,如果支付流转受到阻碍,则货币的偿付能力即可接受性就要受到影响。这个关系就像“二级市场”对于“一级市场”的约束作用,丧失了支付能力的东西不可能成为货币。

传统上讲,货币的基本职能在于“价格标准”和“交易媒介”,实际上,从逻辑上分析,支付能力,即货币的可接受性,也就是在交易中能起到媒介作用,才是货币之成为货币的逻辑起点。一种物品要成为货币,如果不具备可接受性,没有支付能力,它怎么能起到“价格标准”即“观念上的货币”的作用呢?公众不接受的东西,怎么能用它来衡量商品的价格呢?因此,货币要成为货币,必须先有实践上支付转移和给商品定价的经验,即货币必须先是“实践中的货币”,然后才能成为“观念上的货币”。货币的支付性,即交易媒介职能,应当是货币与生俱来的根本职能,货币的其他逐项职能,价格标准、延期支付、价值储藏手段,只能是在此基础上顺序衍生出来的。

支付既然是货币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属性,则改善支付,就是完善货币的功能。这是从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上解释、理解支付和货币的关系。

(二)支付体系与支付的关系

理解了支付与货币一体化的关系后,要解释支付体系与货币的关系,还需要理解支付与支付体系之间的关系。如上所述,支付是货币在交易过程(包括买卖的交易、结清债务的交易和赠与的交易)中的转移和转手。这个转移或转手的活动需要以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这种形式就是支付方式,即如何实现支付的问题。在交易活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支付方式及其复杂程度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结合本文主题,这个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如下:最初的交易是两个主体之间面对面的交易,这种简单的交易只需要两个主体之间的直接支付;而后,交易主体可能增加到三个以上,这时,除了两两的直接支付,还出现了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清算;随着分工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出现了多主体的异地交易,金融机构作为重要角色开始介入到支付活动中,比如,出现了一家银行,开始为客户办理转账结算;随着竞争的发展,市场交易量迅速增加,金融市场也不再为一家银行所垄断,多个转账渠道之间的沟通和结算开始出现;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支付问题,中央银行、金融机构和技术供应商开始依据一定的规则搭建便利支付的有效通道。最终,支付体系形成复杂的结构,包括:交易主体、中介组织、技术安排、支付工具、结算规则等等。

从上述对支付方式演变过程简单抽象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支付体系从属于支付,它只是支付的形式化表现,另一方面,支付体系因其复杂的结构而在技术上不断便利了支付行为,完善了支付这一货币基本属性的功能。

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现实的支付包括两种类型,居于主导地位的非现金支付和居于补充地位的现金支付。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的区别是明显的。对于现金支付来讲,支付环境的治理主要包括发行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金量、保持适当的主辅币结构、保持卷面的整洁度、取现找零设置的便利、反假货币的有效性等等。对于非现金支付来讲,支付建设主要体现在以电子、网络和信息通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化支付体系上。两类支付方式因其使用支付工具的不同而对技术条件产生了不同的需求。应当说,正是由于非现金支付与现金支付的区别,支付体系在以技术表现形式与支付概念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体现出作为支付概念子概念特殊的一面,支付体系针对的是非现金支付,它的革命性作用根本上就在于为各种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正是由于支付体系建设促进了非现金支付的发展,才使得现代社会的支付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原来不能支付的地方,现在成了可以接受支付的地方;原来的局部支付现在逐渐向全局性支付发展;支付更加快捷、简便、安全。这一切意味着支付效率的不断提高。支付体系促进非现金支付发展是其完善货币支付功能的根源所在。

(三)支付体系与货币的基本关系

如上所述,支付体系作为支付的子概念,因其便利了支付,降低了经济主体使用货币的成本,改变了使用货币的制度条件,维护了货币的法偿能力,巩固了货币的法定地位,促进了货币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在货币支付的主要领域使支付方式得到升级和改善,其结算效率的提高可以改变经济主体选择支付方式的习惯,从而可能使流通中货币的结构和速度发生变化。可接受性、结构、速度是支付体系对货币产生影响的基本方面,其他的各种影响均是基于这些基本点而派生出来的。

二、支付体系与货币和货币政策

(一)支付体系对货币的影响

上面讨论了支付体系与货币的基本关系,下面对这些基本关系和其他影响稍加分析:

如上所述,支付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使用货币的交易成本,改进了货币流通的制度环境。

在货币结构中减少现金的使用。据统计,2001年全国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6万亿元,使用票据(作为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支票、汇票、本票)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为18万亿元,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为8万亿元。到2007年全国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3万亿元,使用票据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为240万亿元,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结算业务为116万亿元。7年间流通中现金增幅仅为1.88倍,而使用票据增幅为13.33倍,使用银行卡增幅为14.5倍。在居民个人消费领域,2001年,社会公众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2007年,社会公众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25%,上海、北京等地达到45%。明显的,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现金增长速度,支付体系的应用减少了M0在货币中的比重,非现金支付工具在支付活动中占有主导地位。

为加速货币转移提供了条件,有可能提高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两点:一是交易成立的难易程度及其后续的货币持有人转移货币的动机,二是经济系统中安排的货币转移通道的速度。支付体系主要是在第二点上为加速货币流转提供了条件。据李铁民(2008)的介绍,在手工联行时期,资金汇划主要是信汇和电汇两种,在途时间分别为2~15天、2~3天;电子联行时期是“天上三秒、地上三天”,在途时间为1~3天;在目前的现代化支付体系中,实现了实时清算,资金零在途。这表明,至少在银行体系内,包括商业银行行内的汇划系统和全国的跨行系统,资金的转移速度是明显加快的。同时,货币转移速度和支付体系覆盖面两类效率提高后,也有可能促进交易的增加。但是从数据看,2000年以来,M0的速度是增加的,而M1的速度却是下降的。这固然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但就货币流通速度而言,其是否改变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货币持有人依据市场状况改变转手速度的意愿,因而,货币流通速度是否确实因支付体系建设而加快尚需观察。

支付体系运行有放大基础货币和提高货币乘数的倾向,并以此为促进增加货币供给提供了条件。在基础货币方面,我们同意李铁民(2008)和张志杰(2007)的分析,支付体系通过扩张银行体系的流动性放大了基础货币,我们也同意周金黄(2007)的观点,由于支付系统把各金融市场连接在一起,使得商业银行取得流动性的能力大大提高,商业银行减低准备金率的动力增强。从实际情况看,2001年支付系统运行前,河南省全国性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一般保持在4%~5%的水平,2008年上半年,全国性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普遍降低至1.5%~2.5%的水平,大部分全国性商业银行保持在1.5%左右,有的银行长期保持在1%左右。同时,现代化支付系统上线运行以后,商业银行省级分行集中接入支付系统,并以省级分行统一在支付系统开立清算账户,商业银行地市级分行和县级支行均通过省级分行集中办理资金清算。在这样的安排下,河南省4家国有商业银行共撤销400多个清算账户,释放出超额储备8.1亿元。清算账户的集中管理和超额储备持有意愿的降低,增加了银行体系的放贷能力。

在货币乘数方面,如上所述,货币结构的改变降低了通货比率,支付体系的便利降低了银行体系的超额储备率,在货币乘数的计算中,这两者都是提高货币乘数的因素。

由于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和运行为促进增加货币供给提供了条件,它有可能是加剧近一个时期以来流动性过剩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货币供给机制(模型)没有注意到支付体系带来的这种变化,货币调控将会面临一个基础性的困难。

(二)对支付体系和货币政策关系的探讨

如上所述,支付是货币的逻辑起点和根本属性,支付体系作为支付行为的技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方式,对货币本身产生了诸多具有经济分析意义的影响。这是否意味着支付体系对货币政策将产生同样的影响,或像许多文章认为的,如同支付与货币的关系,支付体系与货币政策也具有紧密的一体化的关系呢?我们认为,答案是否定的。

从性质上讲,支付体系解决的是经济体中大部分货币(资金)转移通道和工具的问题,而货币政策解决的是经济增长的货币环境和经济波动的问题,一个是金融基础设施,一个是宏观经济政策,二者的作用对象和手段都和货币有关,这决定了二者之间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金融基础设施对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但是二者又具有明显的不同,不存在谁离不了谁、谁替代谁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支付体系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一是支付体系建设对经济主体行为约束条件的改变,改变了经济主体支付行为选择的成本收益对比,以及交易的方式和范围,这种经济结构的改变对经济运行机理和表现形式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在基本经济理论和对宏观经济形势判断的层面,对货币政策的实施环境和微观基础产生潜在的影响。

二是支付体系的一些规则安排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干扰。比如,日间透支和自动质押融资,会在不同的时期内增加货币供应量;小额系统的圈存资金因其阶段的不可动用性,相当于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等等。

三是对货币政策传导过程的各个环节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一,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前提产生重要影响。如上所述,在经济分析的意义上,支付体系改变了经济体中的货币层次结构,改变了货币供应的相关参数,并可能改变货币流通速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货币需求,而这些均是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前提。其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如果“利率走廊”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则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利率手段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利率走廊”并不必然依赖于支付体系,客观地说,现代化支付体系只是为利率调控提供了更适宜的条件。至于“三大法宝”,支付体系并不能对其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因为在手工联行时期,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是正常运行的。其三,对中介目标的影响。支付体系在支付工具的创新和对货币供求关系的影响上对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可以用技术手段消除的,比如,加强对货币流通速度的观察,相机改变货币供应模型,加强对基础货币的对冲,等等。但是对货币供应量可测性的影响将是持续的,这方面的影响会降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其四,对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相关性的影响。支付体系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无法构成影响,并不像许多文章认为的那样,货币政策要对支付体系的稳定和风险防范负责。但是,由于支付体系对货币的一些基本特征特别是货币结构产生了影响,对经济主体的交易行为产生了影响,必然对不同层次货币和作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GDP、CPI等变量的关系产生影响。由于近几年我国经济一直处于流动性过剩的状态,单独考察支付体系对中介目标和最终目标相关性的影响是困难的,但是在支付制度的经济影响稳定之前,这种变化必然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冲击。其五,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根本地取决于经济主体对货币政策信号反应的灵敏度,我们认为,支付体系建设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和通畅性没有实质性影响。

另外,支付体系产生的信息对于反映货币政策效果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数据库,其中比较重要的可能是两类数据,金融机构头寸和地区间的资金流向流量。这也可以算作支付体系在货币政策反馈中起到的作用。

综合起来看,支付系统的基本功能还是在于为支付提供了通道,它改变了货币政策的一些基础和前提,为研究货币政策的发展变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领域,但它代替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虽然重要,但远非实质性的。虽然支付是货币的基本属性,但就货币政策看,说到底,支付体系只是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的一个外在条件。

三、结论与建议

对支付体系与货币和货币政策关系的考察,应当以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为基础,在规范的框架内进行。支付和货币的紧密联系并不意味着支付体系和货币政策具有同样的联系。不能说货币政策离不开支付体系,只能说现代化支付体系在技术上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为先进的环境,同时改变了一些货币政策的前提和外在条件。也不能反过来说支付体系离不开货币政策,支付体系内的流动性管理安排不仅应当有所控制,而且应当视货币政策的取向相机调整。更重要的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绝不能成为支付体系的最后贷款人。货币政策操作和支付体系的流动性管理应当有一个恰当的隔离。

当然,对支付体系与货币和货币政策关系的讨论,不仅要有规范分析,还要有实证检验,但是,如上所述,在流动性持续过剩的背景下,这种检验是困难的,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基于前述分析,我们建议:第一,要高度关注支付体系对货币和货币政策的影响,在建立二者之间规范的理论联系和进行充分的经验观察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支付体系建设带来的各种主要变化纳入货币调控视野,并据此修正货币供给模型。第二,对支付体系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始终要理性地看待,防止不加辨析地盲目宣传干扰货币政策的实施,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避免片面强调支付体系稳定运行,导致金融机构道德风险使货币政策陷于被动。

标签:;  ;  ;  ;  ;  ;  ;  

支付制度与货币政策的基本关系研究_货币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