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止科举制度的大智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举论文,大智慧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举制度在百年前的今天终于寿终正寝了,这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教育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作为一项对中国人民有巨大影响的制度嘎然而止,并没有引起什么震撼,社会并无什么动荡,似乎是不可想像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科举废止的程序上精心设计,妥善地处理废止的善后工作关系至关密切。
一、科举对社会方方面面的重大影响
科举制度是一项延续了一千几百年之久的政治制度、教育制度。它起源于何时,学界争论颇大。这主要是科举制度的定义、标准理解不同引起的。如果说科举是“分科取士”制度,那么它的历史从汉代便开始了;如果科举是“怀牒自应”制度,那么它的历史从魏晋南北朝便肇始了;如果科举是“专以文衡”制度,那么它在魏晋南北朝也就起步了;如果说科举是毋须皇帝下旨的“定期考试”制度,那么它起源于唐代之初;如果说科举是非常严格的考试的话,那么它发轫时间当在宋代;如果说科举是考试程序严明的制度,那么亦可溯源于宋代。林林总总的关于科举起源的观点,都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千家万户的影响,至迟也是一项有千年历史的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
历史的久远与它对社会影响力大小的相关数是一致的。在科举制度存在的那个时代,活跃于政坛的人物,哪一个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上来的官吏?哪一个光彩照人的人物与科举制度没有关系?如北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就有数十人之多,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富弼、包拯、司马光、王安石、苏轼、苏辙、晏殊、宋祁、曾巩、柳永、黄庭坚、秦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蔡襄、李公麟、苏颂、沈括……都在各个领域内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各个朝代从朝廷到地方的官员,都是从科举选拔上来的,是他们推动了国家机器的运转。也正因为有了科举考试制度才能确保古代国家官员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如果没有这种制度,中国古代社会是什么样子,是不可想像的。
古代、近代社会没有任何一种制度能够影响到千千万万个家庭,能够影响到数以万计的士人。且不说宋真宗的《劝学文》诗,司马光的《劝学歌》说:“一朝云路果然登,姓名高等呼先辈。室中若未结姻亲,自有佳人求匹配。”王安石的《劝学文》也说:“读书不破费,读书利万倍……窗前读古书,灯下寻书义。贫者因书富,富者因书贵。”产生于北宋的民间儿童发蒙教育的《神童诗》,更是老少皆知的。《劝学诗》开篇即云:“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是因为人们对读书情有独钟,还是因为有科举考试的政治设施,其无疑有利于使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一位诗人如是写道:“老来功名意转疏,自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待晓犹灯火,知是有人夜读书。”偏远的乡村尚且如此,足见科举制度的辐射力之大。在明清,家庭稍有积蓄的,必送子弟读书。或延请师傅培育。如一个家庭经济不能承担,便由家族或联合其他家族集资办学。有的家族不能将所有的子弟培育出来,便召开全家族成员大会,推选出其中的俊异者重点栽培。所以,科举制度不仅影响到人们的政治生活、教育生活,还影响到人们的经济生活,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之深远,没有任何一个制度可与之比拟。
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读书人普遍受到尊重。其实,何止是尊重,简直是害怕!陈独秀在《实庵自传》中说:“科举不仅仅是一个虚荣,实已支配了全社会一般人的实际生活。有了功名才能做大官(那时捐班出身的官,人们还不大瞧得起,而且官也做不大,大官必须正途出身,洋博士那时还未发明),做大官才能发大财。”那时人家生了儿子,“恭维他将来做刚白度(即买办)的,还只有上海十里洋场这一块小地方,其余普遍的吉利话,一概是进学、中举、会进士、点状元。婆婆看待媳妇之厚薄,全以儿子有无功名和功名大小为标准。如果农家孩子“能够跟着先生进城过一次考,胡乱写几百字交了卷,哪怕第一场就榜上无名,回家去也算得上出人头地,穷凶极恶的地主们,对这一家佃户,便另眼看待。所以当时乡间有这样两句流行的谚语:‘去到考场放个屁,也替祖宗争口气。’”“科举当然成了一件神圣的事业了。”(注:陈独秀.实庵自传[M].陈独秀文章选编(下)[C].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P556~557
科举制度在社会的影响之大,于兹可见一斑。
尽管科举考试制度对全社会产生的影响极为深远,但到了清末已严重阻扰着新教育的发展,阻碍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也使中国社会一步步走向黑暗的深渊,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重大障碍,必须予以废除,为新社会的到来疏通航道。
二、科举制度废除程序设计
科举考试制度历史久远,对社会影响巨大,是一个庞大的政治、教育和社会设施。一旦宣布废除,极有可能引起强烈的震动。而当时中国列强环伺,如果因科举制度废止而引起士人聚众滋事,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清廷所不愿看到的。这使得主张废除科举制度者在采取行动时谨小慎微,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对废除程序精心设计。
自从科举诞生之日始,贬损之音便不绝于耳,只不过是因为无良法美意取代,便将废科举之议搁置下来。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摇摇欲坠的清王朝迫于内外压力,不得不旧调重弹变法老曲,科举考试制度改革又一次成为朝野士大夫关注的中心议题。1901年3月,两广总督陶模率先提出“废科目以兴学校”主张,这是他的“图存四策”之一。山东巡抚袁世凯提出了逐年核减岁试、乡试取中定额,另增实学科。随即又有“江楚会奏”——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手上奏,认为“科举一事,为自强求才之首务。时局艰危至此,断不能不酌量变通”;提出了“改革大旨,总以讲求有用之学,永远不废经书为宗旨”的主张。(注:张之洞.变通政治人才为先遵旨筹议折[J].海王邨古籍丛刊.张文襄公全集[C].中国书店1990.) P907慈禧太后采纳各位封疆大吏意见,于1901年6月3日发布懿旨:“允宜敬遵成宪,照博学鸿词科例,开经济特科,于本届会试前举行。”(注:光绪朝东华录(四)[M].中华书局,1958.) P4668两月后又诏令从下一年开始,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考官评卷,合校三场,以定去取,不得全重一场。这是科举考试的第一步,即改革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岁科两考、进士殿试和朝考,内容为中国政治史事及各国政治艺学命题,各级考试都不得用八股文程式,一律改用策论。
科举考试改革的第一声,对士人的震撼力不是太大,只不过是内容的小修小补罢了,并没有脱胎换骨,更不用说连根拔起,另起炉灶了。所以,诏令颁布后并未见士人哭爹喊娘,痛不欲生的。但是,此举属于投石探路性质,聪明的士人早已体会出不久定会有重大举措出台。
第二步是递减进士及第名额。科举考试从内容上改革只是伤皮未伤骨,大量的读书人只要有一线之机,就一定紧紧盯着不放松,因而仍难以适应清末兴学育才的迫切要求,故要求停废科学制度的议论屡屡见于报章。1903年3月13日,张之洞和袁世凯上《奏请递减科举折》,视科举考试和教育制度为水火冰炭,认为新教育、新学堂与科举制度势不两立,要求在次年恩科会试后,即行分年递减科举中额。打算用10年的时间完成由科举选士制度到学堂造士育才的过渡,但是朝廷并未采纳。
1904年1月13日,张之洞在与张百熙、荣庆联手上奏《重订学堂章程》,又附片奏请递减科举中额,用无阵痛的办法停废科举制度。指出:“当此时势阽危,非人莫济,除兴学堂外,更无养才济时之术。……就事理而论,必须科举立时停罢,学堂办法方有起色,学堂经费方可设筹。惟此时各省学堂尚未能遍设,从前大小各种学堂,尚未定有详细完备章程。”如果此时快刀斩乱麻,不仅士人将聚众滋事,而且不利于学校的发展,欲速则不达。明确逐年递减科举中额,时机成熟再停废科举之制。这一十分明智的分科递减之法,得到了朝廷的认可,清廷当即谕令:“著自丙午科为始,将乡、会试中额及各省学额,按照所陈逐科递减,俟各省学堂一律办齐,确有成效,再将科学学额分别停止,以后均归学堂考取,届时候旨遵行。”(注:光绪朝东华录(五)[M].中华书局,1958.) P5129同意从1906年丙午科开始“逐科递减”。
事实上,当年的甲辰恩科会试就小有变化。该科借闱河南,废誊录之制,考试内容继续改进;进士出路与以前判然有别:“凡一甲之授职修撰编修,二三甲之改庶吉士,用部属中书者,皆令入京师大学堂,分门肄业。”(注:光绪二十八年十一月初二日上谕[J].中国近代学制史料[C](第二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P864当年,京师大学堂进士馆便开始招收癸卯进士80多名,甲辰科进士30多名。这种作法亘古未有,它表征着科举考试正在向学堂过渡,科举制度的地位正在削减和降低。
第三步是立停科举考试。1904、1905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多事之秋,国内外情势如箭在弦,一触即发。1904年2月的日俄战争,清廷竟对在中国领土上的狗咬狗的战争“中立”。随后的社会出现严重动荡,反清运动风起云涌。学潮接连不断,此起彼伏。清统治者如坐针毡,以前主张递减科举中额者,进而将“递减”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转而提出“立停”科举制度。1905年9月2日,直隶总督袁世凯、盛京将军赵尔巽、两湖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两广总督岑春煊和湖南巡抚端方会奏,要求立停科举制度,全力推广学校教育。他们认为:“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以分其砥砺实修之志”“就日而论,纵使科举立停,学堂遍设,亦必须十数年后人材始盛。如再迟十年甫停科举,学堂有迁延之势,人材非急切可成,又必须二十余年后,始得多士之用。强邻环伺,岂能我待?”(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J].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P62很显然,停废科举考试,实在刻不容缓。
尽管1905年9月清帝宣布立停科举有些突然,但是因为前面两步走得十分稳健,士人应该说早有心理的准备。第一步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对于大多数士人而言,就已经觉察出未来科举考试的走向,早已有改弦更张的打算了;第二步递减及第名额,更进一步促使他们易辙转轨。因而,清帝宣布立停科举考试,社会并不感到突然,并未出现有大的震动。
三、科举废除后的善后过渡措施
清廷宣布立停科举考试后,社会并未出现过激反应,还与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设计者提出的两项善后过渡措施有至关密切的关系。
第一项善后过渡措施是清帝谕令立停科举诏书中提出的善后五项办法,这就是会奏中的对废科举后的兴学善后事宜制订的五条“切要之办法”,旨趣全在使学堂“可相维于不敝”。这五条之一的“尊经学”,主要是考虑到“科举一停,将至荒经”提出的拯救之法。要求科举废除后“小学中学均限定读经讲经温经晷刻,不准减少;计中学毕业,共需读过十经,并通大义。”大学堂设有经科,经学更不致荒废。之二是“崇品行”,此即针对科举考试“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的弊端而发的,要求对学生“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察,第其等差。”之三是“师范宜速造就”,认为学堂不发达是因为“无师”,故应多派员出洋留学,分习速成师范及完全师范,以造就师资。之四为“未毕业之学生暂勿率取”,此系针对各地“不待毕业骤加考试,则苟且速化”弊端提出的,要“使取士仍归学堂之中,学堂不蹈科举之弊”,做到“除学堂实系毕业者届期奏请考试外,其余则专取已经毕业之简易科师范生,予以举人、进士出身。”最后是“旧学应举之寒儒,宜筹出路”,此实求“维持稳定”、“安人心”采取的举措。持旧学人员在废除科举后断了前途,他们“贤而安分,则困穷可怜”,为不致使他们“为非生事”,决定采取“安人心”办法,“十年三科之内,各省优贡照旧举行。己酉科拔贡亦照旧办理,皆仍于旧学生员中考取”。(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J].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P65而那些已经进入了新式学堂者,不准入试。
废除科举制度后的五条善后办法,分析了废除科举制度后可能出现的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充分考虑到了各方面尤其是旧学人员的利益,精心安排了他们的出路,致使他们不致铤而走险,“为非生事”。对于保守者,科举制度废除的反对者,也打消了他们的各种忧虑,譬如科举废除后人们加倍注重科学,可能出现传统经学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也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第二项善后过渡措施是实行奖励出身制。清帝在谕令立停科举的同时,强调“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亦与科举无异”。(注:清帝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J].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P65新式学校各级毕业生也要参加相应的考试,及格者照样授予出身。因此,科举虽然废除了,但仍然可以满足人们谋取功名的渴望。这样,不仅推动了新式学校的发展,也使士人照样可以获取功名,自然不会有犯上作乱行为。京师大学堂考列优等以上者,可授予进士;各种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成绩分等与高等学堂毕业生相同,考列最优等、优等、中等者,均作举人,分别以知州、知县、州同尽先补用等。不过,与科举考试制度存在时代的功名不同的是,在进士、举人前冠有所修习的专业名称,如工科、农科等。清廷授予詹天佑的功名是“工科进士第一名”,也就是工科状元。学部还允许“考列最优等者应请准其比照优等作为优贡,考列优等者应请准其比照优等作为优贡,考列中等者应请准其比照中等作为岁贡,考列中等者应请准其比照下等作为优廪生,均准收入所升学堂肄业”。(注:学部议复川省高等学堂毕业学生奖励折[J].学部官报,第46期(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初四日).)
对于留学归国者,亦专设考试。凡通过参加考试者,亦可授予进士、举人出身。1905年,清廷还令各省督抚广加延访学成回国10年以上,学力优长的留学生咨送学部。经学部考试合格,领见请旨赏给出身。考在一等者授予进士出身,二等者授予举人出身。学部还在保和殿举行朝考,根据朝考成绩分别授予相应的功名。著名外交家颜惠庆在自传中对参加清廷的留学生考试有详细的回忆:“盖应考学生中,有医科、牙科、法科毕业者。我系报考哲学门,主试官为严先生。试题及答案,均系英文,亦异事也。试毕发榜,陈君锦涛(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名列第一,我列第二名,季弟德庆(美国理海大学学士)列第三名。施君肇基(康奈尔大学硕士)列第五名。此外尚有五人,均系美国大学,同列一等。赐进士出身。列二等者,多系留日毕业生,悉赏举人。”(注:颜惠庆自传[M].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70.) P38随后便是赐出身的仪式。从这种仪式看来,与过去科举及第所享受到的荣宠别无二致。对留学生授予功名,寓意是深刻的。此举说明清廷一面很想利用出洋留学生所受的现代教育和所具有的新知识,为清廷服务;同时又惧怕他们变为革命分子,推翻清王朝,成为清廷的掘墓人,心理至为矛盾。
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社会未曾有什么明显的震动,至少没有因为废除这么大的国家机器而给清廷添乱子。而那时正值清廷油干灯尽之时,清廷能在风雨飘摇苟延残喘近十年,与科举制度废除者精心设计,使之平滑软着陆,未使矛盾激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