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惠玲 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公平中学 广东 汕尾 516421
【摘要】针对初中生心理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争鸣手段,注重过程:启发思索,活跃课堂。注重提升学生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放矢。注重课堂实效。
【关键词】课堂争鸣;教学实效;启发思索;活跃课堂;素养形成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4-137-01
初中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强,大都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争鸣,是提高课堂教学兴趣与效果的好点子。
在教学实践中,我作了以下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引起争论,激发思考
争论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企及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语文知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的认知与语文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例如文学中“文如看山,喜仄不喜平”。为什么会有如此奇怪的一句话呢?文章、大山、平仄三者根本风马牛不相及嘛。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对照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辩论。文章是精神的产物,大山是自然景物,平仄却是音律。只有抓住了三者的共同交集点:跌宕起伏。整个问题就见到曙光了。学生对所论争的知识印象深刻,收到的效果就自然比较理想。
二、联系学生认知,层层深入,夯实争鸣内涵
例如在执教《大自然的语言》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问题: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当有肯定回答后继续提问,你知晓的大自然语言有哪些?从学生对身边天气晴雨变化而引发的其他物象变化的回忆与思考入手,再从各种回答中概括提炼出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课文中又是怎样呢?自然过渡到课文学习。通过对课文一二自然段的朗读,最终找到“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再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他们也找出身边物候语言:譬如乌云、蚂蚁等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并进一步让他们想起农家谚语,如“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样从感官到理论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引导、争论、总结让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三、穷形尽象,揭示真知
高尔基的《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象征是《海燕》的基本艺术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正如高尔基说的:“用象征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简洁地说出你想说的东西”,“在象征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内容”。作者赋予笔下的自然景观以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并借助比喻、拟人、对比等使象征的主客体之间达到天衣无缝、和谐自然的效果。学生虽满眼是大海暴风雨前的景象,透过纸背,看到的却分明是一幅革命与反革命殊死较量的战斗画图。这是学生学习的粗糙感受。而要精细理解,才能形成能力。在课文中,乌云、狂风、雷声、闪电象征什么?下面这些句子“在苍茫的大海上,风聚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压下来”,“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勾画了一幅什么景象?与此同时,海鸥、海鸭、企鹅又象征什么?面对暴风雨的即将来临,海鸥“恐惧”“呻吟”,试图逃避,“掩藏到大海深处”;海鸭“呻吟着”,被“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企鹅也无比“愚蠢”“畏缩”,以为“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就能避开暴风雨的冲击。这些动物心惊胆颤、张惶失措的情态,正是哪些势力害怕革命、贪图安逸,只想保全自己这一心态的真实写照?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征什么?暴风雨象征什么?太阳象征什么?海燕象征什么?作者满腔热情,赞美大海,赞美海燕,实际在赞美什么?在这样无穷无尽的追问中让学生一步一步的接近作品的底蕴。理解了象征,只能说进入了文章内容。为什么运用象征?则是跳出文章内容。如何活学运用象征就是语文素养与能力的问题了。 这样处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语文能力。
四、知识应用将争鸣导入思索
学生如果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学过的知识成功地解释或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他们不但会感受到一种学以致用获得成功的喜悦,而且还能激发积极思考,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好习惯。《无言之美》就是一篇奇文。绘画不言、音乐不言、雕塑不言、天何言哉?引导学生对言与不言的思索。其实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留空与写实;拥有与放弃……将学生引入对人生问题的思索。进行分析及比较,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作出正确解答。如果有条件,针对课堂提出的问题,安排学生课后进行一些课文外的绘画、雕塑等的欣赏与理解,对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有帮助。
总之,课堂争鸣要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尽量结合生活实际,设计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并引发争鸣。注意在提问中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这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必由之路。即所谓的过程重于结果。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很多老师精于授业却很少传道。笔者以为:传道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切忌把争鸣变成个别学生的独角戏,让课堂变成鸣而不争;也要防止为争鸣而争鸣,丢了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考文献:
[1]过炜宇.兴趣——化解文言文教学的难点[J].常州师专学报,2002,(6):72-73.
[2]牛俐鱼.谈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问题[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0,(02):13-14.
论文作者:宁惠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20年4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4/7
标签:学生论文; 象征论文; 课堂论文; 海燕论文; 乌云论文; 知识论文; 课文论文; 《中国教师》2020年4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