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题研究 ·
从德意志骑士团到普鲁士公国
王亚平
摘 要: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后,德意志十字军返回欧洲在普鲁士站住了脚。他们为德意志东进运动效力,逐渐占据了整个普鲁士地区。骑士团即有宗教性质又是军事组织,在德意志皇帝和罗马教皇的支持下,普鲁士地区成为骑士团的固有领地,后上升为与各邦国地位一致的骑士团国家。骑士团依仗军事力量建立“国家”,也依仗军事力量对外扩张,在与波兰和立陶宛的争斗中获得大量土地。骑士团还与汉萨城市同盟联合垄断了北海地区的贸易,不断增强了经济实力。宗教改革时期经马丁·路德建议,骑士团国家世俗化改为普鲁士公国。
关键词: 德意志骑士团 普鲁士 东进运动 北海贸易
在19世纪德意志统一过程中,普鲁士王国发挥了主导作用。但是上溯500年,在德意志帝国内还不存在这个王国。普鲁士王国崇尚军事的特点源自于它的历史基因。了解近代德国一定要了解普鲁士,而了解普鲁士一定要知道它是如何诞生的。本文就此阐述,以补国内研究之空白。
一、立足普鲁士的德意志骑士团
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发生在11世纪末,12世纪进行了两次,其中第三次东征源于1189年,埃及与叙利亚联军收复了被十字军占领的耶路撒冷城。此时德意志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的权力达到顶峰,为彰显皇权的权威,他在帝国内组成十字军,并御驾亲征。但队伍出发没多久德皇在途中溺水身亡。随军同行的大多数诸侯对东征并没有太多期望,皇帝意外身亡给了他们返回家乡的借口,只有少部分德军跟随英、法国王带领的十字军继续东进,矛头直指地中海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阿卡,将其围困近三年,久攻不克。在此期间,原在耶路撒冷的圣玛丽娅医护院(St.Marien-Hospital der Deutschen zu Jerusalem)迁移至阿卡城,他们在城下支起帐篷,收容和照顾围城时的受伤者和病弱者。这所基督教教会的医护院(Hospital(1) 早期的“医护院”(Hospital)不是今天“医院”的概念,它是基督教教会的一个救助机构,早在817年亚琛的宗教会议上就规定,每所修道院都必须设立医护院以接待途径此地的朝圣者、救助贫困、照顾病患。14世纪以后,医护院的宗教性质逐渐地开始淡化,其社会救助的性质逐渐增强,几乎每座城市都捐建了医护院。为与近代以医治病人为主的“医院”(Hospital)有所区别,笔者把中世纪的Hospital翻译为“医护院”。 )是12世纪20年代由来自不莱梅和吕贝克的几位商人在耶路撒冷捐建的。1143年罗马教皇将这个教会机构置于圣约翰医护院(Hospital des hl.Johannes(2) 圣约翰医护院1099年由参加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法国贵族在耶路撒冷建立,国内通常翻译为“医院骑士团”。1113年,圣约翰医护院得到罗马教皇的承认,此后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军事性质的修士会。参见《中世纪百科全书》(Lexicon des Mittelalters)第5卷,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613—614页。 )的管辖之下,责令他们必须遵守该医护院的各项规章。
当User1发布一条消息m,m会发送到标注模块进行词性标注和语义分析得到m0,并存储在在线社交应用中。然后,User2向访问控制模块提交访问m的请求,访问控制模块对该请求进行评估,并评定经过词性标注的消息m0的敏感度。最后,根据User2亲密程度的不同运用相应的隐私规则得到新的消息m1,发送给User2。
1190年10月,德意志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的儿子、施瓦本公爵弗里德里希五世继续乃父未尽事业,率领德意志十字军东征,抵达阿卡城。圣玛丽娅医护院立刻投庇在公爵的麾下,由公爵的随军教士领导。阿卡和耶路撒冷再次被十字军占领后,耶路撒冷的新国王、来自香槟的伯爵海因里希二世赠与圣玛丽娅医护院土地,并修建了教堂和居所。1191年2月6日,教皇克莱芒三世授予圣玛丽娅医护院特许权,承认它与此前成立的圣殿骑士团(der Tempelorden(3) )和以圣约翰医护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医院骑士团(der Orden vom Hospital des Heiligen Johannes zu Jerusalem)相等的宗教法律地位。自此,圣玛丽娅医护院脱离了圣约翰医护院,成为一个独立的兄弟会。兄弟会的首领借鉴圣殿骑士团和医院骑士团的团规,制定了自己的会规,并获得教皇科尔莱斯丁三世的批准。1198年,因诺森三世继任教皇,他全力实践教权至上的思想,不遗余力地调动各种力量为其效力。这年,教皇发布通谕,要求圣玛丽娅医护院兄弟会承担向异教徒作战的军事义务,从此该兄弟会也具有了军事性质,转变为军事修士会,因为它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来自德意志,故而被称为德意志骑士团(Deutscher Orden)。
德意志骑士团的第一任首领(Hochmeister)是海因里希·瓦尔波特(Heinrich Walpot von Bassenheim,? -1200),他出身于莱茵兰地区一个王室封臣家庭,在他的领导下这个兄弟会转变为骑士团。骑士团的所有成员都必须宣誓发三愿(Profess):守贫(Armut)、禁欲(Askese)、服从(Gehorsamkeit)。在这个具有宗教性质的骑士团中,最上层成员是修士兄弟(Priesterbrüder),他们要像修道士一样严格遵守修道院的院规,主持骑士团和骑士团所在地区的宗教仪式等宗教方面的事务。骑士兄弟(Ritterbrüder)是骑士团的中坚力量,他们大多出身于小贵族和市民阶层。尽管他们依然是世俗基督徒,但加入骑士团时也要和修士兄弟一样发三愿,所不同的是他们无需履行宗教职责,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作战。修士兄弟和骑士兄弟都有选举骑士团首领(Hochmeister)的权利,但骑士兄弟在骑士团中只能被委以较低的职务。在骑士团中还有出身非贵族家族的世俗的“萨利安特兄弟”(Sariantbrüder),他们通常是步兵、传令兵或者从事其他军务。此外还有侍从,被称之为“服役的次兄弟”(dienende Halbbrüder),他们没有人身自由,依附于骑士团,从事各种手工劳作,为骑士和萨利安特兄弟服务。(1) H.布克曼:《在东欧的德意志历史——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H. Boockmann, Deutsche Geschichte im Osten Europas-Ostpreußen und Westpreußen),希德勒出版社,2002年,第91页。 一般来说,参加德意志骑士团原则上没有社会地位和出身的限制,凡年满14岁的自由男子,发誓禁欲,没有债务缠身并严格遵守团规就都能加入。德意志骑士团的团服是带有黑色十字的白色披风,萨利安特兄弟身着灰色披风。德意志骑士团中还有一些修女,负责照顾伤病者,从事慈善性的救护工作。
1240年,成吉思汗的蒙古军攻克俄罗斯的基辅公国,之后向西分兵进攻波兰和匈牙利。蒙古人的铁骑势如破竹,教皇格雷戈尔九世号召组织十字军抵抗,但响应者寥寥无几。1241年4月,蒙古军在利格尼茨全歼德意志和波兰组成的联军,逼近维也纳。这时蒙古帝国大汗窝阔台去世。成吉思汗立下的规矩:大汗死后所有子孙必须返回参加推举新大汗的忽里台会议。于是蒙古军统帅拔都回朝,此后他在伏尔加建立了金帐汗国,统治俄罗斯长达200余年。西欧躲过了蒙古人的劫掠,俄罗斯人也借助蒙古人阻挡了骑士团向东扩张的步伐。
1230年,波兰的马索维恩公爵康拉德(Konrad von Masowien)为攻打普鲁士人,与赫尔曼立约,德意志骑士团在攻占普鲁士后,将得到托伦和赫翁诺之间的一大片领地。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认可了公爵与骑士团之间的协约,并给予赫尔曼在所得领地的最高领土权,享有和帝国内其他邦国君主同样的权利。随后,教皇格雷戈尔九世颁布通谕,宣布骑士团的领地是圣彼得的财产,受教皇宗教法权的保护,把其作为采邑分封给骑士团,通过这个特许权骑士团被免除了对德皇的封建义务,成为一个较为独立的骑士团王国。
自12世纪起,波罗的海东岸(Balte(2) 波罗的海东岸(Balte)通常是指12、13世纪移居到波罗的海东海岸的爱沙尼亚人、利沃尼亚人和拉脱维亚人的移民区,也称波罗的海东岸三国。 )形成了一个由多个异教民族聚居的移民区。移居北部的是爱沙尼亚人和立沃尼亚人,移居在波莫瑞海湾和库尔曼区(Kulmer Land(3) 库尔曼区是一个历史地名,主要区域在今天波兰境内,维斯瓦河的东岸。 )的是波莫瑞人,此外还有瑞典人和丹麦人。在易北河和奥德河区间以斯拉夫人为主,德意志移民主要活动在普鲁士地区,以及东进运动所建立的城市里。在这些新移民地区以异教民族为主,参与东进运动的西多派修道士们不仅组织拓荒等经济活动,而且还在异教居民中积极布道传教,因此遭到异教居民的抵抗。1226年,德皇弗里德里希二世颁布了金玺诏书,把魏克瑟尔河下游东部的库尔姆地区(4) 即今天波兰境内的海乌姆诺(Chelmno)。 以及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封授给了德意志骑士团,授权他们在这个异教地区传播基督教。骑士团以“七城堡”(Siebenbürgen(5) “七城堡”是一个历史地理的概念,源自德意志东进时期萨克森公国的殖民者在这个地区建立了七座城堡,七城堡所辖地区称之为“七城堡”,地域范围包括今天罗马尼亚的中部和西北部。 )为核心区域,建立德意志骑士团国家(Deutschordenstaat)的雏形。1228年,赫尔曼率领骑士团参加了弗里德里希二世组织的十字军,骑士团由此获得皇帝给予的采邑豁免权,解除了骑士团与耶路撒冷王国以及其他所有地区的封建义务。骑士团享有了与德意志诸侯相同的权力和政治地位。1234年,教皇格雷戈尔九世颁布教谕,确认德意志皇帝给予骑士团的金玺诏书,宣布骑士团所获土地是圣彼得的财产;是在教皇庇护之下骑士团永远享有的自由土地。赫尔曼不仅是弗里德里希二世的忠实支持者,而且还善于在罗马教皇和德意志皇帝之间进行调停,可以这样说,每一次斡旋都增强了双方对他的信任。骑士团获得特许权和封赠的土地,极大地增强了骑士团的财力和军事实力,同时也膨胀了骑士团的权力欲:它具备了进一步向立沃尼亚地区扩张的条件。
贷款流程得以优化,金融服务效率明显提升,云南省农信社结合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频、小、急”的特点,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限,通过评级、授信和贷款审批“三合一”流程,随贷随评,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发放效率。
自12世纪末起,德意志的传教士们开始在立沃尼亚地区传播基督教;1198年,教皇批准不莱梅骑士家庭出身的修道士阿尔贝特·封·布克斯霍夫登在里加设立主教区。为了保护在异教徒中的传教者们,阿尔贝特在立沃尼亚创立了宝剑兄弟骑士团(Schwertbrüderorden)。宝剑兄弟骑士团是主教依靠的军事力量,1204年获得教皇因诺森三世的认可。此后,宝剑兄弟骑士团很快就控制了立沃尼亚地区的城堡,其首领成为这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1217年以后,宝剑兄弟骑士团又征服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地区,形成与丹麦人的对抗。1236年9月,立陶宛人在立奥利艾战役中大败宝剑兄弟骑士团,赫尔曼“渔翁得利”,趁机兼并了宝剑骑士团的残部,接管了其所辖地区,进一步扩大了在北欧的领地范围。
13世纪初,东方局势越来越不利于罗马教廷,1202年教皇因诺森三世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但是进攻矛头却对准了同是基督教国家的拜占庭。十字军攻占了君士坦丁堡,1204年在巴尔干半岛的南部建立了一个畸形的“拉丁帝国”(Lateinisches Kaiserreich)。拉丁帝国内部矛盾重重,仅存在了50年就覆灭了。第四次十字军东侵之后,罗马教廷又相继组织了几次十字军东侵,但都以流产或失败告终,罗马教廷的势力从东方被排除出去,骑士团也不得不另谋出路。由于各骑士团与所在国和地区的封建君主之间的关系不同,所以他们的命运也是南辕北辙。圣殿骑士团的根基和主要领导人在法国,法国国王不能容忍其桀骜不羁,借教皇权威将其取缔。而德意志骑士团与北德封建主合作,在德意志的东进中有了新的发展机遇。
13世纪中期以后,巴勒斯坦地区的局势发生了极大变化。1244年,耶路撒冷再次落入阿拉伯人的控制,13世纪50年代埃及建立的马穆鲁克王朝(Mamelucken(1) “马穆鲁克”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原意为“奴隶”,9世纪以后特指奴隶出生的军人。12世纪中叶,埃及的马穆鲁克军人控制了哈里发政权,1249年马穆鲁克军人政变,1250年起建立了马穆鲁克王朝,持续了两个半世纪。 )清除了十字军在东方的残存势力,同时也击退了蒙古军进攻的势头。1291年4月,马穆鲁克王朝的军队围攻十字军在巴勒斯坦地区最后一个据点阿卡城,5月28日阿卡城陷落。阿卡城的陷落标志着持续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的终结,德意志骑士团也完全撤回西欧,其总部迁移到意大利的威尼斯。13世纪50年代以后,德意志骑士团的重要活动主要集中在德意志东部,尤其在兼并了宝剑兄弟骑士团之后,扩展在普鲁士和立沃尼亚地区的势力。1309年,德意志骑士团首领西格弗里德,在普鲁士的马林贝格修建城堡,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骑士团的核心地区。德意志骑士团成为中世纪德意志东部殖民(Ostkolonisation)中的一支主力军。
二、东进运动中成长的骑士团
东进运动(Ostbewegung)是中世纪德意志持续时间最长的一项拓垦运动,自7世纪起巴伐利亚人就开始以马尔克的社会组织形式向东南部地区移居垦荒。法兰克王国时期设立的东部边疆马尔克,再次推动了巴伐利亚人从巴伐利亚公爵领地向东部推进,将领地范围推进到今天地处东欧的斯洛伐克、匈牙利、布尔根兰地区。(2) F.-W. 亨宁:《德国经济社会史》(F.- W. Henning, Handbuch der Wirtschafts- und Sozialgeschichte Deutschlands), 舍宁出版社,1991年,第350页。 向东部的殖民从一开始就是在王权和大贵族的主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因为9世纪的法兰克王国已经没有能够用以分封或继承的土地,而随着人口及生产力的增长,对土地的需求越来越大;获得土地的方式也不再是战争,而是有组织的拓荒殖民。(3) E. 皮茨:《德意志中世纪经济社会史》(E. Pitz, Wirtschafts-und Sozialgeschichte Deutschland im Mittelalter),施泰恩出版社,1979年,第55页。 德意志帝国建立以来,向东扩张的脚步从未停止,955年8月,奥托一世在莱希费尔德平原战胜了强悍的匈牙利人,之后以易北河、萨勒河、纳布河为西部一线,以易北河、奥德河以及沃尔达瓦河为东部一线,勾勒出了德意志东部马尔克的边界,形成了一个很大的三角地带。同年10月,奥托一世再次在莱克尼茨河流域的战役中大获全胜,易北河东岸地区的斯拉夫人被迫臣服德意志,德意志的皇帝和诸侯们在这片区域内建筑了众多的城堡,凭借武力向斯拉夫人征收苛重的赋税,还在斯拉夫人地区进行基督教化,在汉堡、不莱梅和马格德堡设立了三个大主教区。而后,德意志东进运动因斯拉夫人的抵抗而放缓。从11世纪初开始,东部地区在斯拉夫人的控制之下,德意志的东进由此画上了一个休止符。
12世纪,德意志的人口密度比9世纪时增长了3倍,(1) F.-W. 亨宁:《德国经济社会史》,第88页。 自9世纪以来,各地不断进行的拓荒活动不仅扩大了德意志境内的耕地面积,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农机具的革新。农产品的增多为商业和城市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手工业原料,德意志的手工业也因此有了很大的发展,奥格斯堡和乌尔姆的纺织业、纽伦堡的织呢业在西欧占有很大的份额。商业和手工业的活跃再次启动了向东部地区的拓荒运动,北德的封建诸侯掀起了一个沿易北河和萨勒河沿线向东北地区扩张的高潮,绍恩堡和荷尔斯泰因的伯爵阿道夫二世(Adolf II von Schauenburg und Holstein)组织绍恩堡领地的农民移居到了易北河北部地区(Nordalbingien(2) 法兰克时期易北河北部地区被称之为Nordalbingien,这个地区名称今天已经不复存在。 )。1134年,大熊阿尔布雷希特率领阿斯卡尼家族的成员和他的封臣挺进到了埃尔茨山脉。1136年,迈森的伯爵康拉德(Konrad I)带领着韦廷家族进入劳齐茨,建立了劳齐茨马尔克伯爵领地。(3) F.-W. 亨宁:《德国经济社会史》,第350页。 下萨克森人移居到了梅克伦堡和波希米亚,图林根人挺进到更深入的地区,荷兰人和佛兰德人在从布满沼泽的波罗的海岸至勃兰登堡地区开辟了一个很大的殖民区域。(4) H. 奥宾、W. 佐姆:《德意志经济社会史》(H. Aubin, W. Zorn, Handbuch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s-und Sozialgeschichte),克雷特-考达出版社,1976年,第1卷,第175页。
(3)河口英语(Estuary English -Southeast British Accents英国东南部口音)
在12世纪诸侯组织的东进运动中,大批德意志移民“带着牛马、带着耕犁与货车以及适合的工作人手”涌进了易北河以东地区,(5) 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下册,第110页。 这些移民带来了农作和园艺技术,改良土地的方法,在迁徙地建立了居民新村(Lokation)。据德国历史学家们估算,在德意志东进的整个时期,新殖民地区大约建立了6千至7千个村庄,如果每个村庄平均有10个农户的话,那么大约有28万人从德意志迁移到此。(6) F.-W. 亨宁:《德国经济社会史》,第363页。 诸侯们在新移民中指定村长(Lokator)进行管理,村长通常还享有最底层的审判权、磨坊权(Mühlenrecht)、售酒权(Schankrecht(7) 在中世纪的西欧,通常是由修道院和教会掌握着酿酒和出售酒的垄断权。 )。诸侯们为移民分配要开垦的荒地,组织他们修建排水设施、耕种土地。实际上,这个所谓的村长相当于一个土地的租赁者(Verpächter),他享有对土地的支配权,可以把土地的用益权分配给那些愿意垦殖的人。这种经营土地的方式改变了农业生产结构。首先,被分配的土地不再是传统的长条地,而是一块面积约24公顷至32公顷连成片的椭圆形的块地,这使耕种者不再受长条地所固有的种种约束,可以自行决定生产的种类,根据季节自行决定播种和收割的时间,土地收益因此有了很大的提高。通常承租者(Pächter)交给村长的地租是庄稼收成的12%,或者是在扣除种子以后收成的15%至18%。(1) F.-W. 亨宁:《德国经济社会史》,第359页。 自主性的生产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土地的利用率,租赁者的收益也大幅度上涨。德国历史学家认为,德意志的东进运动无论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经济的角度看,都在农村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的模式,即:农民的依附性大大地减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农民有了个人的自由,二是他们有了可以继承的财产权,三是为维护可以继承的财产他们参与共同体关系的构建。(2) F.-W. 亨宁:《德国经济社会史》,第362页。
东进运动的动力不仅是对土地的渴求,还有对波罗的海贸易的需要。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通路使北德的城市向东连接了与俄国、波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贸易关系,向北连通了与英国、佛兰德和布拉班特的交通,在中世纪的欧洲形成了继地中海贸易区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国际贸易区。但是,从10世纪起丹麦人一直垄断着波罗的海的海上贸易。12世纪初,公爵狮子海因里希在萨克森建立了布伦瑞克、诺伊堡等城市,同时控制了汉堡、不莱梅等重要的贸易城市,以逐步地打破丹麦人的贸易垄断地位。1158年,狮子海因里希在原址上重建吕贝克城,一方面是作为进一步东扩的据点,另一方面是为了控制波罗的海贸易,保证德意志商人的利益。吕贝克是临近波罗的海的一座非常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市,是波罗的海贸易的集散地,英国、丹麦、瑞典、挪威以及俄罗斯的商船都汇集于此。而后在濒临波罗的海的地区又兴建了多个贸易城市。这些新建立的城市施行德意志的城市法,允许德意志商人用吕贝克的城市法管理新建的市政。此外,德意志商人还大批涌入东部斯拉夫人建立的城市,在城市中有德意志商人的居住区,居住区内德意志商人有自己的行政长官。
1) 通过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分析,可以发现增设抗震墙后的结构极限承载力明显提高,且抗震墙布置在跨中承载力较布置在柱边提高幅度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在不影响平面布置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将抗震墙布置在跨中.
13世纪上半叶,德意志骑士团作为一种新的因素加入到德意志的东进运动中。东进的阻力主要来自斯拉夫人的抵抗,而巩固在新征服地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武力和宗教并用。同时兼有这两项功能的社会组织只有军事修士会——骑士团,正因如此德意志骑士团成为东扩中封建诸侯要借助的重要力量。如前所述,在13世纪初骑士团应匈牙利国王邀请已经进入东部,虽然他们没有得到被许诺的领地,但是却为骑士团向波罗的海地区的转向提供了有利的契机。1255年,教皇英诺森三世招募十字军大规模地征讨斯拉夫人,骑士团是当仁不让的主力。紧接着德意志皇帝也把手伸向北方,骑士团也是他的军事力量。各种势力的介入带来了矛盾和冲突,各种势力都在借助骑士团,由此给了骑士团诸多的特许权,给它提供了建立独立的封建邦国的可能和机会。
在围攻阿卡城时,德意志骑士团与图林根伯爵路德维希三世、盖尔登伯爵奥托一世有了最初的接触,奠定了与德意志诸侯之间相互合作的基础,并且通过他们与施陶芬皇室建立了联系。1197年,皇帝海因里希六世把在意大利巴勒莫的一所修道院赠与骑士团,这是他们在德意志帝国领地内的第一处财产,军事实力因此而增强。1210年,赫尔曼任骑士团的首领,他密切了与施陶芬皇朝之间的关系。在他的建议下,弗里德里希二世迎娶了耶路撒冷的女王,通过这一婚姻,弗里德里希二世戴上了耶路撒冷的王冠。赫尔曼还利用骑士团直接隶属于罗马教会的地位,在德意志皇帝和罗马教皇之间斡旋,由此获得皇帝极大的信任,骑士团的政治影响也因此而增大。1209年,匈牙利国王安德烈亚斯二世(Andreas II)为了镇压东斯拉夫人的一支库曼人(Kumanen),请求德意志骑士团出兵助战,这就为骑士团敞开了这个地区的大门。安德烈亚斯二世很快就认识到他的求援是“引狼入室”,随即又下逐客令,但在两年后的1211年,骑士团再次返回这一地区,攻占了波罗的海东南沿岸非基督教的普鲁士人(Prußen)所居住的地区。于是骑士团有了固定的领地,成为一个具有邦国性质的骑士团国家(Ordensstaat(1) “Staat”这个德语单词在中世纪是“团体”或“群体”的涵义,不同于今天“国家”的概念,“Ordensstaat”确切地说是指有着具体“位置”(Stellung)、地位(Zustand)的一个骑士团群体,因很难找到相应的中文词汇,故国内学者通常把“Ordensstaat”翻译为骑士团国家。 )。
14世纪初,立陶宛西部的萨莫基迪恩(Samogitien(3)) 萨莫基迪恩(Samogitien)是中世纪的一个历史地名,即立陶宛的西部地区,拉丁语是Samogitia,德语为Schamaitien,立陶宛语是Žemaitien,今天这个地名已经不复存在。 还是一片荒芜的“无人区”。为了在普鲁士和立沃尼亚地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骑士团曾多次进攻该地,但始终未能在这个地区立足。40年代,立陶宛的雇佣军侵入骑士团领地,对骑士团的核心地区造成极大的威胁。1347年,英法百年战争落下帷幕,大批雇佣兵以反对异教的名义被招募加入了德意志骑士团,增强了骑士团的军事实力。1348年1月中旬,骑士团及其雇佣兵挺进到考纳斯的东南地区,在涅曼河的支流斯特勒瓦河遭遇立陶宛军队,骑士团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大获全胜,失利的立陶宛最终丧失了在普斯科夫和斯摩棱斯克地区的控制权。50年代,立陶宛皈依基督教,换取了德意志皇帝卡尔四世给予立陶宛大公国和平的保证,但后者向皇帝提出骑士团撤离波罗的海东岸地区的要求遭到了严词拒绝。1362年,立陶宛军队再次入侵骑士团的领地,1370年2月,双方在柯尼希山附近的鲁道再次进行交战,立陶宛军队再次惨败,铩羽而归。
三、普鲁士公国的成立
自13世纪末期以后,骑士团以反对异教为名不断地向立陶宛扩张。1308年,骑士团渡过维斯瓦河,占领了维斯瓦河左岸大片地区以及但泽市。1309年,骑士团占领了波莫瑞海湾地区,并且在但泽市东南方向的诺佳特河畔修建了马林堡(Mareinburg),把在威尼斯的骑士团总部迁移至此。1346年,爱沙尼亚被并入骑士团领地。1398年,哥得兰岛也被纳入骑士团的管辖之下。骑士团国家一系列的扩张行动不可避免地与立陶宛之间已有的摩擦升级为武力冲突,由此发生了一场持续一个世纪之久的立陶宛战争(Litauerkriege des Deutschen Ordens(2)) 立陶宛战争是德意志骑士团与立陶宛大公国之间于1303年至1422年间进行的战争。 。
其中,T表示切片时长,N表示切片后的快照数量,i为快照序号,i∈(1,N),x(i)表示第i张快照中节点的平均连接数,表示全部网络快照内的平均连接数,R(T)表示全部网络快照间的自相关性.R(T)的值反映了连续数据之间的自相关性,对于大多数自学习模型,输入数据间的相关性越低,数据特征的独立性就越高,模型的学习效果也就越佳.自相关函数曲线示意图如图2所示,理论上当R(T)第一次降为0时,数据的独立性最高,但相关研究表明,实际应用中通常取R(T)第一次下降到1/e(e为自然底数)时更为合适[15],这是本文选取最优时长T的依据.
“孔老一,看清举刀那个鬼子吗?等那鬼子冲过第二道鹿砦,你再开枪。其他的兄弟,以孔老一枪响为号,干死他个小日本。”
(1) B. U. 阿莫勒德:《德意志骑士团的建立和早期》,M. 弗勒克施泰因等主编:《欧洲的宗教骑士团》(B. U. Arnold, “Entstehung und Frühzeit des deutschen Orden”, in J. Fleckenstein, M Hellmann(Hrsg), Die geistlichen Ritterorden Europas), 托尔贝克出版,1980年, 第 99—101页。负责军事的大长官(Ordensmarschall)、负责医疗救济的大院长(Großspittler)、掌管财政大权的大财政官(Ordenstressler)、负责装备的大军需官(Ordenstrappier)。骑士团国家还效仿西西里王国,与神圣罗马帝国之间缔结了一种“君合国”(Personalunion(1) 所谓的“君合国”是指两个王国达成和约,共同置于同一个君主之下,但是两个王国的国王均掌有自己的权力,西欧最早的君合国是神圣罗马帝国和西西里王国于1194年至1197年间以及1212年至1254年间两次缔结了君合国关系,1386年波兰和立陶宛也缔结了君合国。 )的关系。
德意志骑士团有了普鲁士这块固定的领地,成为一个具有邦国性质的骑士团国家。骑士团国家的领地范围包括原来的老普鲁士地区,即:东普鲁士和西普鲁士以及直至1561年一直是独立的立沃尼亚、今天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大部分地区,此外还包括在德意志帝国境内直属骑士团首领的教会省区。与其他邦国有所不同的是,德意志骑士团国家依然保留了比较浓重的、类似修道院的宗教性质,骑士团成员依然要发誓遵守三项团规。另一方面,骑士团国家具有很强烈的军事机构特点,国家下设多个辖区,由骑士团首领任命的团长统治管理,每个辖区都修建了骑士团城堡(Ordensburg)。在骑士团国家里,骑士团的首领亲自指定五大头领(Großgebietiger)协助其处理日常事务,即:负责骑士团所有赋税和相关条约事务的大头领(Großkomtur)、
有了实际领地的骑士团继续向外扩张,占领了整个普鲁士,并窥伺着立沃尼亚。(1) 早在1180年,北德的一些传教士就和吕贝克的商人一起进入了立沃尼亚。1199年,不莱梅的大主教阿尔贝特到此设立主教区,1201年在里加设立了大主教区,同时还捐资成立了圣剑骑士团。1214年,圣剑骑士团占领了爱沙尼亚,1236年它与立陶宛和拉脱维立亚的联军作战惨败,不得不投靠德意志骑士团。德意志骑士团把圣剑骑士团的领地与自己的领地连成一片,在波罗的海的东岸和南岸建立了一个较为强大的独立的骑士团王国。骑士团在维斯瓦河以东地区建立了大约上千座为其纳税的村庄,占据了一个约有2百万人口范围的农村地区,(2) F.-W. 亨宁:《德国经济社会史》,第363页。 德意志骑士团还曾一度拥有托伦、柯尼斯堡、库姆、马林堡、梅梅尔等50余座城市。骑士团的首领把持着政治、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所有主教和教会职务均由骑士团的神甫担任。世俗的各种权力使骑士团完全抛弃了成立之初的原则,加入骑士团依然要发三项誓愿,但事后无人认真执行。1263年,教皇给予骑士团直接参与经商的特许权,德意志骑士团与北德的汉萨城市同盟联合起来,控制了波罗的海的海上交通要道,垄断了海上贸易。
1377年,立陶宛大公亚盖洛(Wladyslaw II Jagiełło)与他的叔父克斯托迪斯(Kęstutis)争夺王位。为了减小外部威胁,1380年5月 31日亚盖洛与骑士团签订了停战协议,承诺不再侵入普鲁士和立沃尼亚,并保证不介入骑士团与克斯托迪斯的争斗。1386年,亚盖洛和他的支持者维托尔德(Vytautas)合谋夺取了波兰的王冠,维托尔德成为立陶宛大公,波兰和立陶宛联合在一起,组成了君合国。来自蒙古金帐汗国的威胁迫使维托尔德不得不与骑士团和平相处。1398年10月12日,他与骑士团签订了一个有关确定边界维护双方和平的《萨林维尔德条约》(Vertrag von Sallinwerder)。条约规定:立陶宛大公承认德意志骑士团对萨莫基迪恩的控制权;确定双方的边界并保证双方自由贸易往来;双方保证不与他人签订不利于对方的条约;允许在立陶宛大公国境内传播基督教,等等。此后,骑士团频频染指波罗的海和北海地区的事务,从中谋取利益。1402年,立陶宛大公为了获得骑士团在军事上的支持,把奥德河东岸的诺伊马克租赁给了骑士团,但是,波兰早就对诺伊马克抱有极大的兴趣,这就使德意志骑士团与波兰之间原本就紧张的关系更加恶化,波兰贵族甚至进入波莫瑞海湾。而后立陶宛大公又公开支持萨莫基迪恩摆脱骑士团独立,如此,骑士团与波兰和立陶宛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1408年,在德意志国王西格蒙德的支持下,骑士团在帝国境内招募雇佣兵,为此后与波兰的战争做好准备。
骑士团依仗军事力量建起“国家”,也依靠武力对外扩张,因此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而征收赋税是军费的主要来源。骑士团国家包含了波罗的海沿岸一些重要的汉萨城市,诸如但泽、柯尼斯堡等海上贸易极为活跃的港口城市,以及地处内陆的托伦、库尔姆等贸易重镇。汉萨等城市都享有城市的自由和自治,汉萨商人一直自由地从事着海外贸易,向斯堪的纳维亚、佛兰德和英国输送谷物和木材,与匈牙利和俄国进行密切的贸易往来。骑士团依仗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垄断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经济大权,设立总督(Großschäffer),向城市和商人征收各种高额赋税。骑士团国家对内陆辖区的农村普遍征收租税,维斯瓦河右岸的千余村庄都要缴纳各种租税。由于骑士团国家的大部分地区都是新皈依基督教,而且是在骑士团刀剑下强行皈依的,与西欧其他地区相比教会在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还很有限,因此强行征收什一税增加了民众对教会的不满情绪。1405年,在萨莫基迪恩发生了抵制什一税的起义。不满骑士团强权的市民、贵族等社会各等级多次提出参政的要求都遭到了骑士团首领的拒绝,这就为此后发生的等级起义埋下了火种。
LSTM网络是一种门控循环神经网络(Gated RNN)。该模型除了外部的RNN循环外,还具有内部的“记忆细胞”循环,即自循环。引入自循环的思想,可以产生梯度信息长时间持续流动的路径,从而解决普通循环神经网络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长期依赖(Long-Term Dependencies)问题[13,14]。因此,相比于普通RNN,LSTM网络更适合处理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
骑士团国家的建立对波兰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4、15世纪之交,波兰与立陶宛联合起来共同对付骑士团国家。进入15世纪以后,西欧社会的发展不再为骑士团这种军事修士会提供继续存在的条件,原来意义上的骑士团,即军事修士会,最终消亡。1409年,萨莫基迪恩再次发生的反对骑士团起义,为波兰-立陶宛君合国提供了宣战契机。1410年7月,波兰-立陶宛联军与德意志骑士团军队在坦嫩贝格展开激战,不可一势的骑士团军队败北,大团长战死沙场,骑士团不败的神话终被打破,从此骑士团一蹶不振。1411年,波兰-立陶宛君合国与骑士团在托伦签订和约,即:第一次托伦和约(Erster Frieden von Thorn)。和平协议中规定,骑士团必须把有争议的地区转交给前者,同时还要向其交付十万朔克(Schock)的波西米亚格罗申(Groschen(1) 朔克(Schock)是中世纪西欧的计量单位,1朔克是60个;“格罗申”(Groschen)是中世纪在波兰地区的银币名称,1朔克格罗申等于60个格罗申,1格罗申银币相当于3.7 克银,骑士团要支付约22.2吨银。参见D. 齐默林:《德意志骑士团》(D. Zimmerling, Der Deutsche Ritterorden),埃科出版社,1988年,第260页。 )作为损失赔偿费,为此骑士团不得不在其所辖区域内的城市和贵族征收高额的赋税。骑士团的首领并不甘于失败,在筹集赔偿费的同时也在筹措军费,这不仅更加剧了城市市民的赋税负担,而且还在农村加紧实行“遗产复归”(Heimfall(1) “遗产复归”是指,在中世纪时领有庄园或者采邑的封臣如果去世后没有子嗣的话,其庄园或采邑将会被领主收回。 )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关键在于,骑士团不再需要贵族履行服兵役的义务,因此从他们手中收回土地转而租赁给农民,以此扩大骑士团的收入来源。这些强制性的经济措施引起普鲁士贵族和城市市民的极大不满,1440年3月,53位贵族和19个城市在克维普结成了普鲁士联盟(Preußischer Bund),共同抵制骑士团的强权和不公正;次年,在普鲁士东部的埃姆兰德地区爆发了农民起义,与之相呼应。
为了缓和内部不断激化的社会矛盾,新上任的骑士团首领埃里克豪森·封·康拉德(Konrad von Erlichshausen)改变了前任强硬的政策,他一方面认可普鲁士联盟,另一方面又企图借助教皇和德意志皇帝的法律权威调停骑士团与普鲁士联盟之间的矛盾。1450年3月,埃里克豪森·封·路德维希(Ludwig von Erlichshausen)被选为新一任首领,他对普鲁士联盟又采取强硬态度,与普鲁士联盟的冲突再起。普鲁士联盟试图在欧洲寻求政治上的和军事上的支持,但只有波兰国王积极响应。1453年6月,德意志皇帝弗里德里希三世在维也纳设立法庭,审理有关骑士团和普鲁士联盟的纠纷,12月1日作出判决,普鲁士联盟是违法组织,下令其解散。普鲁士联盟中的城市成员都不甘心作茧自缚,在曾经为骑士团服役的骑士汉斯·封·拜森(Hans von Baysen)的领导下奋起反抗。1454年2月4日,普鲁士联盟向骑士团宣战,几天之内,起义者就占领了骑士团的大部分领地,攻占了普鲁士西部几乎所有的城市。与此同时,普鲁士联盟的起义得到波兰国王卡斯米尔四世(Kasmir IV Jagiełło)的支持,他于2月22日向骑士团宣战,由此开始了“十三年战争”(Dreizehnjähriger Krieg)。3月6日,卡斯米尔四世接受了普鲁士各等级的投诚,把普鲁士联盟占领的地区并入波兰王国,将其划分为库尔姆、波莫瑞海湾、埃尔宾和柯尼斯堡四个公爵领地,任命汉斯·封·拜森为总督。随后,9月18日在克尼茨(Konitz(2) 克尼茨是今天波兰的霍伊尼茨(Chojnice)。 )的战役改变了战局,骑士团以少胜多,收回了众多城市和柯尼斯堡。尽管如此,骑士团依然因为失地过多而减少了收入来源,为了筹集经费不得不把诺伊马克出售给了勃兰登堡,甚至还用一纸协议把一些城堡租赁给骑士团的雇佣兵们。
15世纪60年代,普鲁士联盟和波兰的军队取得一系列胜利,控制了维斯瓦河流域地区。1466年,骑士团失去了波莫瑞海湾,骑士团首领臣服波兰国王,以此为条件保留了东普鲁士的领地。在教皇使节的调停下,骑士团与波兰于10月19日在托伦第二次签订和约(Zweite Frieden von Thorn),尽管这个合约从未获得教皇和德意志皇帝的认可,但它却为“十三年战争”划上了句号。至此,埃姆兰德、波莫瑞海湾、库尔姆、德莱文茨河畔的米歇劳以及马林堡、施图姆和克里斯特堡周边地区,以自治为先决条件臣服了波兰国王,但泽、埃尔宾、托伦等汉萨城市重获自治权。普鲁士联盟占领的西部地区广泛获得自治,形成了一个在波兰王室控制之下的“普鲁士王室属地”(Preußen königlichen Anteils)。普鲁士的东部地区虽然仍然归属骑士团,但骑士团的首领要向波兰国王宣誓效忠,骑士团国家成为波兰国王的采邑。
进入16世纪,德意志帝国开始了帝国改革和宗教改革,骑士团的首领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 von Preußen)试图借机重新恢复昔日的骑士团国家,解除与波兰国王的采邑关系,1520年再次与波兰进行了一场未有结果的战争。1522年,为了寻求德意志皇帝的支持,阿尔布雷希特前往纽伦堡,然而他的希望落空了。1523年11月,阿尔布雷希特在纽伦堡结识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马丁·路德,在此后的书信来往中,路德建议阿尔布雷希特放弃骑士团首领的称谓,将骑士团国家改为公爵领地。次年,对德意志皇帝极度失望的阿尔布雷希特拒绝为皇帝出兵意大利,为此不得不重新投入波兰国王的庇护之下。1525年4月,阿尔布雷希特在克拉科夫向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一世(Sigismund I)宣誓效忠,此时他不再是以骑士团首领的身份,而是作为世俗诸侯接受了普鲁士公爵领地(Herzogtum Preußen(1) 骑士团国家成为公爵领地后,德意志骑士团作为基督教教会中的一个组织机构依然存在至今,下设五个骑士团教会省,其驻节地分别在德国的帕骚、奥地利的弗里萨赫、意大利的拉纳、捷克的奥帕瓦、斯洛文尼亚的柳托姆。 )。(2) H. 布克曼:《德意志骑士团》(H. Boockmann, Der deutsche Orden),贝克出版社,1981年,第218—219页。 阿尔布雷希特是普鲁士公爵领地的第一任公爵,在此之后,普鲁士公爵领地逐渐发展成为德意志帝国内最强大的君主国。17世纪中叶,普鲁士公爵通过政治联姻将普鲁士公国与勃兰登堡合并。18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与法国交战,为得到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在军事上的支持,不得不把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领地提升为普鲁士王国。普鲁士王国最终于19世纪统一了德意志,建立了新大德意志帝国。
本文作者王亚平,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天津 300387
(责任编辑 孙晓明)
标签:德意志骑士团论文; 普鲁士论文; 东进运动论文; 北海贸易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