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程与展望论文_陈莉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程与展望论文_陈莉娟

泰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血地寄防科 225300

【摘 要】回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近70年的历程,总结四个不同阶段所取得的成就,在归纳中国各阶段防治策略对防治工作的推进作用及其存在缺陷的基础上,分析以传染源控制为主要综合性防治的策略仍适用于当前消除血吸虫病攻坚行动的理论基础,为全国进入消除阶段,落实精准血防干预措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血吸虫病;防治;历程;进展

血吸虫病曾是流行于中国的重大传染病,该疾病具有分布广、流行重和危害大等特征。新中国建立初期,该病为中国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1]。据20世纪50年代统计,中国血吸虫病病例总数达1200万,病例分布于南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过近70年的防治,中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截至2018年底,全国5个省(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达到消除标准,四川省达到传播阻断标准,6个省(云南、江苏、湖北、安徽、江西及湖南)达到传播控制标准。全国450个流行县中,达到血吸虫病消除标准或传播阻断标准的有387个(86.0%),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有63个(14.0%)。回顾中国血防工作的整个历程,不难发现中国血防工作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得益于党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政府不仅动员流行区政府与社区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血防工作,而且保持持续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在血防工作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防治目标;二是得益于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及在技术上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的专家,保证了血防工作在不同防治阶段能够及时调整血防策略,及时推广应用血防新技术,不断地推进血防工作的进程。

1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程

回顾中国血防工作近70年的历程,从防治策略的演变角度上,大体上可以将中国血防工作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50~1989年为第一阶段,也是实施以消灭钉螺为主、个体防护为辅的防治策略时期。这时期内的流行特征是血吸虫病感染率、重症患者数量以及钉螺面积呈明显下降趋势。1984年全国共有1100万患者得到了治疗。上海、广东、福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分别在1985~1989年间达到了血吸虫病消灭标准,提示控制钉螺消灭血吸虫病目标可以在某些地区达到。但是,这一阶段后期(1986~1988年间)的全国血吸虫病急性感染病例数仍然很高,有螺面积有所上升,从1980年的27.5亿平方米增加到1988年的34.7亿平方米[2]。主要原因是药物灭螺与环境改造成本高,操作复杂,该策略在环境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湖沼型地区、山丘型地区难以继续实施且实施效果不明显。

1990~2003年为第二阶段,也是实施以化疗为主要防治策略的时期。由于高效低毒治疗药物吡喹酮的发明与应用,这一阶段的血防工作重点从阻断传播转为以化疗为主的防治措施。该策略实施后期,浙江省于1995年达到阻断血吸虫病标准,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也大幅度下降,从1992年的170万人减少到2001年的82.8万人。同时,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在这一阶段实施,共覆盖全国219个县,项目结束时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有47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有82个县。全国血吸虫病病例数和感染率明显下降,病例数从1989年估计的163.8万例下降到1995年的86.5万例,平均感染率从9.7%下降到4.9%。家畜的感染率也出现下降,从13.2%下降到9.1%[3]。但是,该防治策略仍存在着不足,特别是在WBLP项目结束后,因财政支持缺口较大和1998年的特大洪水或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等,湖沼型地区血吸虫病疫情出现了回升[4],表明在湖沼型高发地区,因为化疗不能预防再感染而不能阻断血吸虫病传播,以化疗为主的防治策略可持续效果不佳,防治成效难以巩固。21世纪初血吸虫病回升后,再次成为我国卫生领域的关注点。

2004~2015年为第三阶段,也是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时期。为了解决人、畜重复感染问题,中国自2004年起采取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防治策略先进行了试点,在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在全国湖沼型地区获得了推广应用[5]。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该策略实施后的几个传播季节里,血吸虫病发病率出现明显降低,并可持续一段时期。这一阶段中,全国于2015年实现传播控制目标,全国血吸虫感染人数和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分别为7.72万人和0例,较策略实施初期的慢性与急性病例数下降显著,从2004年的84.3万病例和816例急性血吸虫病病例分别下降了90.8%和100%[6];耕牛感染率也下降显著,从2004年的4.5%减少到2015年的0.06%[7]。这提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最佳选择,该防治策略的可持续性决定着其仍可延续应用于消除目标的实践中。

2016年以来为第四阶段,也是强化监测措施迈向消除血吸虫病的时期。国务院于2014年11月召开了全国血防工作会议,回顾了中国血防工作的成就,分析了面临的挑战,提出了2025年全国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因此,这次会议标志着中国血防工作全面进入了消除阶段,吹响了迈向消除血吸虫病的进军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10部委于2018年11月联合发布《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2020年)》。因此,这一阶段从政治层面提出了消除血吸虫病目标启动了攻坚行动方案,从策略层面上仍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从战术层面上提出了精准血防行动,从而强化了血吸虫病监测工作。特别是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2014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精神和《“十三五”全国血吸虫病防治规划》,把血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全力推进血防达标攻坚,以省为单位,上海、广东、福建、广西、浙江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于2015~2016年间均通过国家组织的血吸虫病消除复核评估。四川省于2017年通过国家评估,全省实现传播阻断目标,其余6省尚处于传播控制阶段,三峡库区重庆市坚持输入性病例及钉螺监测,至今未发现输入性钉螺和传染源。各地继续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血吸虫病疫情持续下降。2018年,全国仅发现粪检阳性者8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全国耕牛存栏数为64.68万头,比2015年的87.94万头减少26.45%,仅查出2头病原学阳性耕牛;全国实有钉螺面积为36.30亿平方米,94.73%的面积分布在湖沼型流行区,全国已连续5年没有通过解剖镜检法发现感染性钉螺。

2展望

在总结中国不同阶段血吸虫病防治实践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以传染源控制为主要综合性防治新策略。经过10余年的实践证明,此策略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的发展,推进了血吸虫病阻断传播和消除的进程。当前,我国已进入血吸虫病消除攻坚阶段,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已接近零,如何持续开展精准监测,快速筛查出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已成为新的血防科研任务。为此《地方病防治专项三年行动攻坚方案(2018~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中研究的重点与方向,即开展血吸虫病消除路径及其验证工具研究,家畜血吸虫病消除关键技术研究,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的时空演化路径分析和传播风险验证,日本血吸虫和钉螺种质资源调查和相容性检测与检验工具开发,血吸虫低感染率和隐匿感染的检测技术研发,安全高效灭螺药物研发,现场评价与转化,建立血吸虫病生物样本库等,为2025年全国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Chen MG. Assessment of morbidity due to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fection in China[J]. Infect Dis Poverty,2014,3(1):6.

[2]一九八八年度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分析报告[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1989,(02):5-7.

[3]周晓农,汪天平,王立英,等. 中国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07):9-12.

[4]Yang GJ,Vounatsou P,Zhou XN,et al. A potential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resource development on the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China[J]. Parassitologia,2005,47(1):127-34.

[5]Wang LD,Chen HG,Guo JG,et al. A strategy to control transmission of Schistosoma japonicum in China[J]. N Engl J Med,2009,360(2):121-8.

[6]张利娟,徐志敏,钱颖骏,等. 2015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通报[J].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6,28(06):611-617.

[7]郭家钢,郑江. 我国血吸虫病的流行与防治研究进展[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1999,(05):6-9.

论文作者:陈莉娟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的历程与展望论文_陈莉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