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制度安排下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研究_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论文

有效制度安排下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科技创新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053(2008)03-0645-07

修回日期:2007-11-15

当前,自主创新成为我国各领域广泛关注的战略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已载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成为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而纵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也深刻体悟到了创新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促进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在各领域实现全面创新和协同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广义上来讲,科技创新资源包括了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所需要和利用的所有资源[1]。它是创新经济要素、制度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2],包括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各类服务资源等。但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资源尚缺乏有效整合,资源在部门、地区间分布还比较“分散”,配置主体功能缺位和错位现象仍旧存在,在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具体配置和使用中,还存在若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在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下进行创新资源配置,则能够避免和缓解上述问题的发生。政府作为制度安排的最高决策者,势必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3][4]。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主体的微观制度安排和有机互动更将对创新资源配置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国际视野下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整体趋势

当前,伴随着全球化浪潮,各国的科技活动正在互相渗透、交织和融合,各种技术成果层出不穷,影响着世界的经济政治格局、各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家综合竞争力以及人类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例如,全世界用于科研的经费已经达到每年5000亿美元,人数已经达到5000万人,预计在今后100年,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数,将占世界总人口20%,创造性的科学工作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活动[5]。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根据本国国情,都在积极采取各种对策应对全球化创新。

首先,各国政府都在采取有效的制度措施来推动本国创新。近些年来,强调科学知识要为实践服务的思想[6]日益被各国政府所采纳。政府的作用通过在不同主体间对立的、相符的或者利益互补的复杂互动过程中得以体现,包括制定创新规划,进行监管和调控;提供财政、税收、金融和产业政策支持;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完善法律体系;培育技术市场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等。例如,很多国家采取诸如利用减税政策来激励企业增加研发开支,促进军工技术创新与民用技术创新的相互融合促进,提高本国的研发投入强度,财政资金配套实行统一协调、统筹规划方式等创新治理措施。此外,创新的法律体系也日益健全。以美国为例,1976年国会就通过了《国家科技政策、组织和优化法》,1980年开始实施的“斯蒂文斯——韦德勒技术创新法案”,同年的“贝赫——多尔法案”,1981年的“经济复苏法”等一系列法规,极大地促进了各领域的科技创新。

其次,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资源配置模式逐渐成为主导模式。当前,创新日益成为一项复杂的活动,很难由某一个组织独立完成。因此,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各个组织之间的合作互动显得异常重要。政府、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乃至金融风险投资和中介机构,都需要建立起一个协调有机的互动体系。例如,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非常注重采用财政手段,通过国家的各种基金来支持产学研合作。美、英、德、日等国政府还通过“大学——工业合作研究计划”之类的产学研合作计划,以经费匹配为纽带,吸引企业界增加对研发的投入,多渠道地筹集产学研合作项目资金。

第三,创新资金的全球化流动与共享程度加深。通过直接技术转移,即国家之间直接的技术和专利购买,大量的资金在国家和地区间流动,促进了全球资本循环。同时,国内知识投资和人才投入力度愈来愈大。2001年OECD国家的知识投资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5.2%。美国知识投资最多(6.6%),其次是日本(5%)和欧盟(3.8%)。例如,2002年,美国企业投入了1770亿美元用于研发,占全美2760亿美元的2/3。美国政府的研发资金则多投向大学,其中占到大学研发资金的60%。

总之,世界各国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都充分彰显了本国优势和特色,无论是在政府的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还是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参与到每个环节的具体创新活动,以及大学作为知识和人才的源头的动力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等领域,都体现着当今全球创新资源配置的趋势,也为我国深入开展各项具体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了参考性的借鉴。

2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方式

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是一个有机的体系和动态开放的过程。每个配置主体既要在自己的组织内部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同时要向外获取和输出资源。

2.1 自由配置方式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工业复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创新领域首先倡导了市场机制下的自由配置方式,强调自由、公平、竞争和发展。每个资源配置主体在创新资源配置领域都具有明确的界面。如企业以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创造市场所需的产品。大学、科研机构则是单纯地从事教育和科学研究活动。金融组织提供金融服务。政府则对创新活动干预甚少。整体来说,除企业之外的所有组织对创新的参与度都很小。各配置主体在资源体系中处于自由、分散状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以市场为手段的资源配置方式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进了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然而,这种方式具有“先天”的机制缺陷。如果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盲目闭塞、诚信缺失的市场环境中配置创新资源,无疑其创新效果会受到影响。

2.2政府指令方式

政府指令方式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指令、命令和计划干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以挪威、东欧以及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等为代表。这种方式是以政府为绝对的配置核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基本上停留于行政命令。政府通过行政指令来约束和规范企业、大学、科研机构这些主体,形成了一个“上传下达”的资源配置体系。政府由于具有制度优势,能够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来从宏观上配置各种资源,因此能够指导各主体按计划指令活动,避免了单纯市场机制的盲目、无序的竞争。但是,这种方式也容易造成下级信息失真,上级信息闭塞、各主体积极性受到压抑等问题。

2.3有效制度安排下的协调互动方式

创新资源配置的制度安排是指配置主体基于自身目标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策略。它不仅包括政府宏观层面,而且还包括地区层面和微观组织层面。制度安排下的协调互动方式,就是各个资源配置主体以共同的配置目标,在不同层面都进行有效的制度设计,提供措施保障,从而使得配置主体间形成一个互相协调配合、联动开放的创新资源配置体系(见图1)。在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中,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它既发挥了政府有力的激励监管职能,同时也体现了配置主体间的协调行动,更强调资源配置的可持续性和动态性。我国在当前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过程中,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的有效制度安排下的多主体协调互动的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是异常重要的。

3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状况分析

图1 有效制度设计下协调互动式的资源配置

3.1资金配置

在创新过程中,资金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技术创新中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扩散需要的投入往往是10-20倍的初始研发投入[7]。创新资金配置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政策型资金,主要来自政府;二是市场型资金,来自企业和各类金融、风险机构;三是社会型资金,主要来自大学、科研院所和社会各类非营利组织。

总体来说,近些年来,全国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总额、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金融机构贷款的投入总量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现象。其中,企业资金所占比重增加最快,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企业的科技投入主体地位作用正在加强(如图2所示)。而在政府对全国高校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的经费支出中,政府所占比例很大,基本保持在50%左右[8]。但是,我国的社会型资金中的天使投资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像在北美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天使投资人已经是一种成熟的直接民间投资方式。在美国约有300万天使投资人,每年的投资总额是风险投资的两倍。

从创新资金的过程分配额度来看,一般来讲,当R&D的资金和项目市场化的资金的比例大致为1:10的时候,才能够有效促进一个项目的成功产业化。而我国当前的情况是,研发资金比例逐年提高,但是产业化资金却没有配套跟进,从而导致很多项目在后续阶段“夭折”。此外,在技术购买和消化吸收的经费分配方面,当前者小于后者时更加有利于提高本国的自主创新能力。2004年我国大中型企业的购买国外技术经费与消化吸收经费之比为1.2∶1,日本却在购买国外专利费用与本国消化吸收比例则为1︰5[8]。从上述数据来看,在资金配置主体之间能够协调有机地形成资金结构应当成为我国当前创新资源配置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3.2人才配置

创新型人才是最活跃的创新要素。一切创新理念、创新思想、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都需要人来完成。没有较高创新能力和水平的人才,就没有高水平的创新成果。创新人才包括技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要顺利有效推进一项创新活动,三类人才都应受到重视。技术型人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管理型人才是组织创新的主体,而领导型人才则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不同类型的人才来自于不同的组织,因此应根据创新的不同阶段和形式,有效促进大学、企业、科研院所、中介机构在人才配置中的协调互动,做到“人尽其才”,提高创新的人力资本效应,这也是人才配置的关键与于核心。

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发生了显著变化。截至2005年底,我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达到381.5万人,研发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到111.87万人年。除总量增加外,目前我国高素质人才所占比重也不断提高,研发人员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到了80%。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显著改善,45岁以下人员占到70%,中青年人才成为科技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此外,我国科技人员的就业方式、分布状态和利益关系呈现多样化的格局[9]。企业研发人员大幅增长,达到了研发人员总数的60%;高校研发人员稳步增长;进入科技中介机构的科技人员已达120万人。

但是,尽管我国科技人员队伍总体规模庞大,但高层次人才依然十分短缺,而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顶级竞争的大科学家则更少。据统计,目前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参与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其中在一级科学组织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组织担任主席的仅占1%。而我国企业当中也普遍缺乏高端技术创新人才,管理型和领导型创新人才也有待充实[10]。

图2 全国科技经费筹集情况

3.3技术配置

技术推动着创新不断前进,也是创新成果的物质载体。在创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技术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创新绩效。按照技术形态,技术通常可分为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软科学研究技术。基础理论产生于知识创新,同时也是新成果的创新源泉。应用技术通过商业化和产业化,将直接面向大众需求和社会需要,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软科学作为“软”技术,在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也发挥着理论指导、战略指引、意识导向和文化培育的功能。

基于技术类型,技术资源的配置应该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既重视共性技术研发,又要关注个别重大技术的关键突破,还要加强创新中的管理和决策技术的应用。同时,技术资源在知识产权保护框架下,应在地区间、产业间、企业间和各类组织间实现自由共享。技术资源配置中应强调承前启后,不仅要实时跟踪技术发展动态,进行前瞻性技术研发,而且还要对技术资源的历史情况进行归档总结,及时申报专利成果。在我国进行创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技术的配置尤其要避免产生“孤岛效应”。应该注意挖掘产业间共性技术、地区间同类技术等公共技术资源,为大型的技术平台建设提供资源保障。近些年来,我国的各类企业在技术市场上的技术成交合同强度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在技术市场上的活跃程度(参见表1)。

3.4政策资源配置

创新政策是指政府在创新中为促进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导向性、调控性和支持性的政策措施。Musgrave认为:公共政策必须确保配置最优价值产品[11]。因此,政府对区域创新的需求愈强烈,其政策支持力度就愈大[12]。创新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就是创新政策的配置过程。世界各国创新实践表明,政府的政策偏好、政策走向和政策措施将对全社会的创新绩效产生深远影响。创新政策的配置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创新需求分析。二是政策问题提出。三是形成政策的基本框架。四是细化政策,出台具体的执行方案。五是政策的执行监控。最后一个环节是政策效果的评价(如图3)。

近些年来,为有效提高国家的综合创新实力和能力,国家一直致力于出台系列的政策法律法规,来保障各项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如: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1996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01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2003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等;还包括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7年7月4日《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2001年《关于在部分高等学校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通知》,2002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十一五”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意见》等的一些暂行办法和规定。这一系列法律、决定、办法、通知及指导意见为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提供了可靠的法律和制度保障。

图3 政策资源配置流程

3.5信息资源配置

在创新活动中,信息是决定创新速度和创新绩效的重要因素。Michael R.Baye和Heidrun C.Hoppe系统研究了寻租、创新和专利竞赛的问题,解释了信息所产生的正负外部性[13]。为提高创新的产出绩效,应建立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创新环境,而这个环境就来自于信息资源的有效配置。创新活动所需的信息包括政策信息、技术信息和市场信息等。虽然信息资源的配置不易直接观测,但这些信息却可在第一时间内为创新参与者提供决策依据,增加决策响应度,提高创新速度和准确性。

信息资源的配置过程主要包括信息的获取、传递和使用。在一定范围内,信息传递成本比获取成本低很多。[14]因此,在信息资源的配置中,信息的配置较一般物品的配置过程更加复杂。在知识生产和分配的整个领域都有信息交流,但信息不可被独占。这就意味着在信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将投资不足[15]。赫什利弗则认为,如果能够实现保密,那么在收集信息方面就可能投资过量[16]。这样每个信息拥有者都将会据守自己的信息“阵地”,从而产生信息“寻租”,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信息资源的配置必须要在一个有效的信息传输平台和渠道中进行,同时还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传输机制,从而最大化地使用信息资源,发挥其在创新中的作用。

总体来说,我国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中,各配置主体在规模上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增长,而管理手段、配置机制和模式带来的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效果并不显著[17]。因此要逐步将视角从规模和总量的扩展转移到配置手段、配置机制和配置模式的完善上。要建立起有效制度安排下的资源配置体系。也只有这样,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才能够在保持总量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上追求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才能够从根本增强我国科技创新的综合竞争力。

4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对策

4.1加强创新资源配置条件建设,搭建创新资源平台

要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水平和能力,必须优化全国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环境。创新基础条件和环境好的地区,应该逐步发挥该城市在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和完善高端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资源共享平台,实施高端创新工程。创新条件欠佳的地区应该把眼光放在地区的创新基础环境建设上面,例如信息通信环境、道路交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文化环境和设施,搭建创新资源的公共共享平台,建设创新网站。

此外,结合国家颁布和实施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计划》,各地区应着力建设和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公共基础平台,如包括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核心的知识创新平台,以大学、企业和政府联合设立的战略高技术集成创新平台,以及以各地区的技术市场为支撑环境的技术转移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政府应着眼于地区的创新资源潜力,通过积极的财税、金融、人才、信息与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加强对对这些平台的建设、引导与支持,提高投入水平。建立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为共享核心的资源共享平台体系。

4.2加强跨部门和跨地区的资源流动,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

资源的流动性好坏直接影响到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除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些专有资源,其他创新资源应该在流动和共享中创造价值。务必要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倾向,站在宏观角度实现全局创新。在建设区域创新体系的初级阶段,要以创新能力强的城市和地区为核心实现资源的吸纳,发挥集群效应。在区域创新体系的成熟阶段,要变吸纳为溢出,将优势资源所产生的正效应和积极影响逐步转移扩散到周边,实现地区间协调创新。政府应为创新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如将创新纳入政府决策框架,优化行政管理程序和手段,对企业、大学、科技中介等主体的创新活动给予法律、政策上的保障。同时,要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守信合作的创新文化氛围。

4.3以形成产业链高端优势为契机,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和政策

科技创新资源的配置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密不可分。因此,应尽快形成产业链的高端优势,加快具有原创型和巨大市场潜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

高新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形成区域核心优势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及早组织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攻关力量进行研发。尤其是要具有战略前瞻性眼光,对自主研发项目应早期介入、长期规划、建立机制。有意识、有准备、有计划地形成一批重要行业的研发项目,形成技术储备和研发优势。要有效协调各部门,建立政策协同机制,完善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保障措施。从财税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府采购、信用监管、汇聚高端创新人才等方面加强激励和监督。

4.4加快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技术市场

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包括孵化器、科技园、各类技术交易所等。在政府有效监管机制下,应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扶持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技术交易与咨询服务等组织的快速发展。鼓励各种社会化投资机构、信用担保机构向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注入资金。规范发展证券期货投资咨询机构、证券资信评级机构,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强调市场公平参与和竞争,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监督网络,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技术环境和人才环境。以知识产权为纽带,以网络化技术交易环境为平台,尽快完善我国各地区的技术市场运作模式和管理措施,为地区间、组织间的技术转移与合作提供优良的技术环境。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进程中,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战略作用。资源配置得是否有效,直接关乎国家、地区和每个组织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和水平的提升,而各组织间如何在创新资源配置中形成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和模式则尤为重要。从资金、人才、政策、信息等各方面着手建立一个完善的、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将会促进我国自主创新占据更加国际、高端、前沿的位置,同时也将更加有效地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综合竞争力。

注释:

①技术成交入强度是指单位技术的成交金额。

标签:;  ;  ;  ;  ;  ;  ;  ;  ;  ;  ;  

有效制度安排下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研究_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