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教子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鲁迅论文,教子论文,启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们的心目中,总以为鲁迅是一脸正气、为人严肃、缺少人情味的人。其实,他既有“横眉冷对千夫指”的一面,也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一面。他在家庭中,便是一位宽厚的丈夫,慈爱的父亲。鲁迅虽晚年得子,但他爱子不溺子,教子有方。下面选取几个例子供大家借鉴。
事例一:让孩子游戏
鲁迅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发现海婴从小对理工知识有兴趣,便给海婴买来一套木工工具的玩具。小海婴捧如至宝,常常用它敲敲打打,那认真的神态,俨然像一个小工程师在盖房子。鲁迅还常常带海婴到郊外去玩,欣赏清清的河水,鲜艳的野花,嫩绿的庄稼,追逐漂亮的蝴蝶,捕捉有趣的昆虫。野外的新鲜空气,滋润着海婴稚嫩的心田。一次,鲁迅的好友瞿秋白送海婴一套儿童玩具,这是一种类似积木的铁制玩具,有上百个金属零件,可以组装出各种各样的玩意儿,小到简单的跷跷板,大到复杂的起重机、飞机等。瞿秋白的夫人在玩具盒上用娟秀的笔体,写明一共有多少零件,如何玩法。鲁迅和许广平慎重地对小海婴说:“这是叔叔、叔母从苏联带给你的,你可要格外爱惜。”小海婴迷上了“积铁”,一玩就是半天。他由玩“积铁”开始,迷上了理工技术,小小年纪就能拆钟、修锁、装矿石收音机了。
启示: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可悲的是现在的孩子缺少的正是游戏。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游戏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挖掘孩子的潜能。孩子是伴着游戏成长的——心智是在游戏中逐步健全的,交往能力、理解力和判断能力也是在游戏中不断得到提高的。“幼儿教育之父”福禄贝尔就曾如此称赞过儿童的游戏:“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的整个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所以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和整个世界的安宁。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这段话集中地体现了游戏对儿童人格塑造的重大意义。
事例二:理解孩子
鲁迅把儿童看作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竭力反对两种因袭的错误教育方法:一种是粗暴压服的方法,对儿童非打即骂,使得儿童从小唯唯诺诺,低声下气,思想愚钝,目光呆滞,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其实这类孩子长大以后,“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另一种是娇生惯养的方法,任其跋扈,放任不管,使儿童在家里成了“小霸王”,要什么给什么,待到将来走到社会,“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鲁迅提倡,对儿童要了解他们的心灵世界,懂得他们的兴趣和喜好。他曾经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有一天,鲁迅在家里请朋友吃饭,桌上摆了一盘鱼丸子,海婴面前也放了一小碟,他先夹了一个尝尝,觉得味道不新鲜,就嚷菜坏了。大家从大盘中拣来尝了尝,都说是新鲜的,以为是孩子瞎嚷,就不去理他。但鲁迅却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意见,把海婴碟子里的拣来尝了尝,果然味道变了,赶紧吐了出来。鲁迅说:“孩子说不新鲜,一定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启示:只有理解孩子,才能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有效沟通,有针对性地教育。理解孩子不仅要站在家长的角度看问题,站在孩子的立场看问题,还有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家长。具体说来,我们生活中要做到理解孩子所说的话。孩子跟我们说话时要全神贯注地听,通过耳朵听,大脑想,真正理解孩子当时的心情,当时的想法,当时的感受。特别是在孩子心情起伏时,或遇到困难时,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他的感受,并和他一起解决困难,一起分享喜悦,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家长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当和孩子有冲突时,不要随意乱发脾气。做家长的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掌握孩子的动向。比如说,孩子喜欢听歌,只要不过分沉迷其中,我们不反对,有时还会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我们可以成为朋友,拥有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话题,避免简单地说教。通过交朋友,我们了解其所思所想,也便于我们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重心。
事例三:信守承诺,尊重孩子
海婴渐渐长大了,鲁迅就有选择地带他去看电影。凡是益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如《泰山之子》、《米老鼠》及世界风光类的影片,鲁迅常常带他去观看。一次,吃晚饭时,海婴听说饮誉世界的“海京伯”马戏团到上海演出,高兴得手舞足蹈。但鲁迅考虑到马戏团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前,怕海婴受到惊吓,没有带他去看。海婴为此大哭了一场。鲁迅第二天便耐心地对他说明了原因,答应另找机会,白天陪他去看。鲁迅在日记中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去海京伯兽苑。”这件事给海婴印象很深,以后每提及此事,海婴就动情地说:“父亲对我如此真心的爱,使我认识到一个人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父亲。”
启示:我们常常教育孩子要信守承诺,而我们自己也一定要以身作则。家长能否对孩子信守承诺,是能否在孩子心中建立权威的重要前提。调查显示,80%以上的父母认为自己能坚持对孩子守信,然而与此相反的却是超过95%的小孩认为父母常常不履行承诺,对自己失信。父母们的习惯性失信会在孩子心中留下烙印,令孩子认为自己不被父母接受,导致对父母缺乏足够的信赖感,沟通的欲望就会减少,而缺乏沟通正是目前大大小小的家庭问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最坏的情况是,当父母由于某些自身原因不能信守承诺,对孩子不道歉,而是用某些借口继续欺骗孩子,这样的父母就会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说谎的坏榜样。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传身教,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只有一诺千金的父母才能培养出言出必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