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二十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年论文,对外经济贸易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伟大转折点,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期。2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大大改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也取得了迅猛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实践告诉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的强国之路,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进程和状况
对外经济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七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新的形势使得任何国家要发展经济,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并利用国际分工,建立国际间长期稳定的经济关系,大力发展同外国的经济技术交流,以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一)1978年以前的我国对外经济贸易
我国政府和人民一贯主张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基本上只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援助。
1、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对外贸易,是在解放区已经开展的对外贸易的基础上,经过摧毁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和没收官僚资本,并对民族资本和外资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建立起来的。
50年代,由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采取敌视、封锁政策,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国际市场是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当时,我国通过开展对苏联、东欧和其他友好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合作,不断突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对医治我国战争创伤、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50年代期间,我国还为逐步发展同亚洲民族独立国家的贸易关系,发展祖国内地同港澳地区的贸易和努力开拓对西方国家的民间及政府贸易,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1960年,随着中苏关系的变化,我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急剧下降,新中国的对外贸易遭遇了第一次大曲折。在这一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开始转向资本主义国家。1963年,我国同日本签订了第一个采用延期付款方式进口维尼纶成套设备合同,打开了西方国家从技术上封锁中国的缺口。1964年,我国与法国建交,中法两国政府间贸易关系迅速发展,带动西欧掀起了开展对华贸易的热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打乱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遭遇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大曲折。但在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关心与直接领导下,我国对外贸易从1970年开始逐渐好转。
70年代前期,国际环境发生了有利于我国的变化。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联合公报》,并在正式建交前先恢复了贸易关系。之后,我国对外关系取得了重大进展,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环境明显改善,对外贸易额迅速增长。
然而,我国对外贸易的全面恢复和持续、迅速发展,还是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之后。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在几经曲折中向前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50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仅11.35亿美元,其中出口5.52亿美元,进口5.83亿美元。到1978年, 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发展到206.38亿美元,其中出口97.45亿美元,进口108.93亿美元。
2、对外援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把对外提供经济技术援助作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重要内容。
大体说来,1978年以前我国的对外援助可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至1963年为初始阶段,1964年至1970年为发展阶段,1971年至1978年为急剧增长阶段。那时,援助的内容主要是向受援国提供无息贷款或无偿援助,援助的方式包括成套项目援助、技术援助、物资援助及现汇援助等。
在初始阶段,尽管我国百业待兴,但根据当时的国际局势,我国对朝鲜、越南和其他经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大量援助。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随着对外关系的发展,我国对外援助的范围逐步扩大到亚洲、非洲等一些民族主义国家。
1964年初,周恩来总理在访问亚非14国时,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对外援助的指导原则——被称为国际经济合作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国援外八项原则,我国对外援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71年联合国恢复我国的合法席位后,要求我国提供援助的国家迅速增多,对外援助的规模急剧扩大。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对援外的规模和结构进行调整。
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底,我国共向66个国家提供了援助,帮助其中38个国家建成880个成套项目。在八项原则指导下, 我国对外援助创立了国际经济关系中真诚合作的典范,博得了受援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赞扬和高度评价。
(二)1978年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随后,我国又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利用两种资源——国内资源和国外资源;要打开两个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要学会两套本领——组织国内建设的本领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本领。这是我国经济战略思想的重大转变,也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1.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初步形成
我国对外开放是从沿海开始,逐步向内地推进的。
1979年7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对广东、 福建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1980年5月,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 厦门设置经济特区。1984年5月,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 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2月,决定分两步开放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和辽东半岛、胶东半岛。1988年,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决定开发和开放上海的浦东。1991年,开放满州里、丹东、绥芬河、珲春四个北部口岸。1992年8月, 决定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5个沿江城市, 同时开放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石家庄4个边境、 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及太原、合肥、南昌、郑州、长沙、成都、贵阳、西安、兰州、西宁、银川11个内陆省会城市。在随后的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至此,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开始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种对外经济活动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新格局发展,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2.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是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虽然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原有外贸体制的垄断经营、大锅饭、财政补贴的弊端日益显现,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障碍。
从1978年至今,我国外贸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的探索阶段,1988年至1990年的整体推进阶段,1991年至1993年的攻坚阶段,1994年至今的继续深化阶段。
在探索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高度集中的经营体制和单一的指令性计划管理体制,下放外贸经营权,实行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相结合。
在整体推进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在全行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同时,国家运用价格、汇率、利率、税率等经济手段调控对外贸易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
在攻坚阶段,外贸体制改革主要是取消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从建立自负盈亏机制入手,使外贸逐步走上统一政策、平等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轨道。
在继续深化阶段,外贸体制改革按照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方向继续深化。
20年的改革,我国外贸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行政性直接干预大大弱化,外贸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二是外经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自负盈亏的经营机制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国有外经贸企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计划的执行者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者。三是外贸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进一步增强,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四是外贸中介服务体系开始形成。五是外贸经营的领域和渠道进一步拓宽,总体效益和竞争能力大大提高。
3.我国利用外资的迅速发展
从197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1980年批准第一批3家外商投资企业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经过1979年至1986 年的起步阶段、1987年至1991年的持续发展阶段和1992年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逐渐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起步阶段,我国先后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吸收外资,并对“三资企业”实行一些特殊政策,采取措施扩大地方外商投资的审批权限,并逐步完善立法,初步改善了我国的投资环境,发挥了各地利用外资的积极性,吸收外资的规模不断增加。
在持续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商投资举办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改善了外商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同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吸收外资的环境和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发展较快。
在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我国的投资环境得到更大改善,吸收外资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新的大发展。1995年6月, 国务院批准发布《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8年,党中央又针对新的形势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的若干意见。外商投资的规模和领域进一步扩大,外资的来源国家和地区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大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在沿海地区外商投资迅速增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有了较快发展。
此外,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以及国际证券投资等在20年中也获得很大发展。
4.我国对外援助在调整与改革中不断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指引下,我国的对外援助工作根据形势的发展进行了合理的调整与改革。
1979年至1994年,我国对援外方式进行了探索性的调整:通过统筹安排,扩大了援助面,主要帮助受援国发展当地有需要又有资源的中小型项目;将我国援助同联合国多边援助、受援国自筹部分资金、国际金融组织或第三国援助等相结合,在投入较少援款的情况下推动互利经贸业务,促进援外与互利合作相结合,促进受援国和我国共同发展;因地制宜地对不同项目采取技术合作、管理合作、合资经营等方式,提高援助效益;进行援外管理体制的初步改革,由试行投资包干逐步试行承包责任制。
1995年以来,我国对援外工作进行了全面改革。根据国务院关于改革援外工作的批复精神,我国在继续遵循援外八项原则的基础上,对外援助主要采用以下方式:一是积极推行优惠贷款。由我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具有援助性质的优惠贷款,以扩大对外援助的规模,提高援外资金的使用效益,推动双方企业的投资合作,带动我国设备、材料和技术出口。二是积极推动援外项目合资合作,以利于政府援外资金与企业资金相结合,扩大资金来源和项目规模,巩固项目成果,提高援助效益。
5.我国对外经济合作迅速发展
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事业开始于70年代末,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新生事物,经过20年的不断努力,迅速发展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大体经历了1978年至1982年的起步阶段、1983年至1989年的逐步发展阶段和1990年以来的稳步发展这三个阶段。
在起步阶段,我国共批准了29家企业从事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我国的对外承包劳务队伍第一次走向国际舞台,主要市场集中在西亚、北非。
在逐步发展阶段,我国的对外经济合作队伍不断壮大,业务量不断增加,市场逐步扩大,为90年代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稳步发展阶段,经营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企业由流通领域的窗口型公司为主逐步转向生产领域的实体公司为主,企业的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在外承揽的业务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多元化战略初见成效。
另外,我国的对外投资也在20年中取得显著成就,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作用和基本经验
对外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壮大,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并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宝贵经验。
(一)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巨大成就
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值仅有206 亿美元,1997年则达到3250.6亿美元,19年增长了14.8倍多,年均增速15.6%。这不仅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而且比世界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高出近8个百分点。我国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 位次排列由1978年的第32位跃升为1997年的第10位。截至199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1399亿美元,在世界居第二位。
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1997年,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45.2%上升到86.9%,实现了由主要出口初级产品向主要出口制成品的历史性转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出口迅速增长,1997年当年机电产品出口额达到593.2亿美元, 占当年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2.5%,连续三年超过纺织品,成为我国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
贸易伙伴遍及世界各地,由1978年的几十个发展到227 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成就显著。利用外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伟大实践之一。截至1997年底,我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0.48万家, 合同外资金额5211.6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2218.71亿美元。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已开业14.5万家,就业人数1750多万人。我国利用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证券投资等其他形式的外资也达到一定规模,累计达1400多亿美元。从1993年到1997年,我国连续5 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仅次于美国,名列第二位。
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国利用外资的环境不断改善,各项涉外法规日益健全,利用外资的质量有所提高、结构有所改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明显增加,国家鼓励投资类项目增加较多,限制类项目减少,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中西部地区对外商的吸引力增强;世界知名大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增多,大项目继续增加,平均单项外商投资规模不断提高。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快速发展。由改革开放之初仅几家企业从事这项业务发展为一支由近700家企业组成的门类比较齐全,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队伍,业务范围向技术性较强的领域不断扩展,项目越做越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高。在1997年美国《工程新闻杂志》(ENR)评选出来的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中,我国企业有27家;业务范围遍及世界五大洲的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1997年底, 我国累计签订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额716.93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82.37亿美元,外派劳务超过154万人次。
援外工作在改革中稳步推进。从1995年实行援外方式改革到1997年底,援外方式改革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同31个国家签订了38笔政府贴息优惠贷款框架协议,新的援外方式得到越来越多受援国的理解和拥护。截至1997年年底, 我国对外援助的国家累计达114 个, 援建成套项目1531个。
对外投资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在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外资源,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服务方面做出了贡献。
多双边经贸合作成就瞩目。我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基础上通过和平协商解决经济贸易争端,使得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取得了较大进展;我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和亚欧会议,推进亚太地区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和亚太、亚欧地区经济技术合作,江泽民主席先后六次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李鹏总理和朱镕基总理先后出席亚欧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得到了亚太、亚欧地区乃至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和赞赏;我国与美、日、欧等主要经济贸易伙伴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关系也不断加强,赢得了发展国民经济、加快现代化进程的良好国际环境。
今年以来,亚洲金融危机不断加深和扩大,我国外经贸面临的国际环境日益困难。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外经贸仍取得了好的成绩。据海关统计,1至10月,全国进出口总值2591亿美元,同比增长0.4%。其中,出口1488亿美元,增长1.3%;进口1103亿美元,下降0.7%。进出口顺差384亿美元。1至10月,全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6168家, 新签合同外资金额39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59亿美元,增长0.9%。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继续保持增长,1—8月,我国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72.4亿美元,同比增长7.2%,完成营业额55.75亿美元,增长15.2%。我国外经贸工作取得这些成绩,是在亚洲主要国家出口普遍下降和国内人民币不贬值的条件下实现的,来之不易。
(二)20年来对外经济贸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突破了过去互通有无、调剂余缺的局限,由扩大再生产的补充手段发展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作用不断增强。
1.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成倍扩大,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20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和增长,而同期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以年均15.6 %的速度增长。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8%;1997年, 占36.4%。同时,利用外资有效地弥补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对综合国力的提高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
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使得我国国民经济逐步摆脱了封闭、半封闭状态,转向开放型经济。目前,我国的对外开放地域从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到沿边、沿江地区和省会城市等内陆地区;开放领域从一般加工工业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产业扩展,向金融、保险、外贸、旅游、通信、商业零售、法律咨询和会计等服务行业延伸。同时,我国多次对进口关税税率进行大幅度下调,进口关税平均水平已从1992年的43.2%降至目前的17%。到2000 年, 将进一步下降到15%左右。我国开放型经济已初步形成。
3.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分析,1997年我国仅外贸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就约为2个百分点。对外经济贸易的扩大,不仅带动了国内生产, 使国内众多产品通过出口在国际市场实现了价值,获得了比较利益,而且引进了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资金、技术、原材料和管理经验,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国家税收和外汇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4.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增强了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能力
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不仅要立足于本国经济实际,而且要依托国际经济和国际市场,以保持经济结构在国际上的相对先进性。对外经济贸易作为连接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的桥梁与纽带,及时获取国际商品市场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能动的导向作用。同时,还通过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设备,为国内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保证,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5.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我国在国际经济交换中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提高了国民经济的效益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从侧重商品的互通有无和调剂余缺逐步向参与国际分工、发挥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向转变,从侧重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向实现商品价值最大化的方向转变,我国在国际经济交换中不仅能实现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国内市场的平均价值,而且还可以实现或在一定程度上超过国际市场的平均价值,达到了提高国民经济效益的目的。
6.对外经济贸易的迅速发展,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冷战结束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以经济关系为主展开的,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成为国家关系的重要特征。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迅速发展,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而且增进了同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贡献。
(三)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经验
总结对外开放20年来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实践,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经验:
1.邓小平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根本指针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20年的实践证明,邓小平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论述是完全正确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发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外经贸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正是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外经贸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物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997年,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第七,经济增长率连续5 年居世界首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为外经贸提高竞争能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扩大规模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条件,从而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物资保障。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体目标。实践证明,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现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接互补,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外经济贸易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和基本依据
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对外经济贸易的各项方针和政策,都必须从这一实际国情出发。实践证明,凡是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的外经贸方针和政策,都能够推动对外经济贸易的改革与发展。
5.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和尊重。20年来,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6.外经贸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是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条件
古今中外的历史证明,任何一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人。外经贸工作常常处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我国外经贸工作人员在党的领导下,本着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时时处处维护国家利益,体现了良好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正是由于拥有一支较高素质的队伍,才保障了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发展。
三、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前景和努力方向
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到2000年,我国当年的进出口总额要达到4000亿美元,到2010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要在此基础上再翻一番。同时,利用外资等其他各项外经贸业务也要获得较大发展。正如江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面对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
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改革开放也只有20年时间,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发展历程的局限,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与一些发达国家尚有差距;我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依然很小,1997年仅为3%; 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方式尚未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出口商品结构、利用外资结构尚需进一步优化;外经贸体制改革尚未完成,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任务仍很艰巨;尚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虽已是世界贸易大国,但还不是世界贸易强国。
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目前的发展水平,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尚有一定差距,与我国的大国地位和在国际经济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也不相称。因此,今后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加倍努力,勤奋工作,坚定地扩大对外开放,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特别是在面对亚洲金融危机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更要激发爱国心,增强责任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素质、效益的提高为己任,寻找和捕捉危机可能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一)加快实现外经贸领域的两个根本性转变
一方面要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国际经济通行规则的新型外经贸体制;另一方面,要加快使对外经济贸易的增长从主要依靠数量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质量、效益和信誉的集约型转变。
为此,首先要转变观念,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发展各项外经贸业务。其次要加快外经贸企业改革,推动外经贸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尽快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内部运行机制。第三要发展外经贸的集约化经营,大力推行外经贸代理制,提高外经贸的经营层次和经营水平。第四要积极贯彻“科技兴贸”战略,提高外经贸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国际竞争能力。
(二)扩大对外经济贸易的规模,提高对外经济贸易的效益
事件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标志:一个是量的增加,另一个是质的提高。因此,对外经济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一方面努力扩大规模,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效益。而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规模和效益既相联系又相区别:保持或达到一定的规模是取得效益的前提;反过来,保持或达到一定效益的规模扩大才有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在讲求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推动进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保持和扩大吸收外商投资的规模,发展各项外经贸业务。
(三)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
继续扩大外商投资领域,积极地、有步骤地推进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国务院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优化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完善外商投资的地区布局,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中西部地区。多渠道多方式吸收外商投资,实行外资来源多元化,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对国家鼓励和支持的外商投资项目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依法加强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管理。
(四)继续深化外经贸体制和援外方式改革
继续深化外经贸的各项改革,完善汇率机制,调整关税结构,探索科学的退税机制,规范涉外税收、信贷措施,严厉打击走私、逃套汇和骗税等违法行为,搞好外经贸运行的监测、预测和调控;加快赋予各类企业的对外经营权;改革进出口配额与许可证管理体制;强化外经贸中介机构的作用;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按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继续改革援外方式,保证援外工程及设备、物资的质量。
(五)继续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大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
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着眼于国际市场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不断提高进出口商品的质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扶持和培育名牌产品,大力发展机电产品特别是成套设备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增强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后劲。
(六)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和深度拓展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美、东欧和独联体等市场,不断开拓新兴市场。加速实现市场多元化,包括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吸收外资多元化、对外经济合作多元化和对外投资多元化,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条件。
(七)进一步发展多双边经贸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积极推进加入WTO的谈判进程,争取尽早加入WTO,享受我国应有的权益;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和亚欧会议,推进亚太经合组织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进程,加强亚太和亚欧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做好对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工作,抓住当前我国与这些发达国家双边关系全面发展的有利时机,积极推进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大力发展同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双边关系,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开辟广阔的国际空间。做好对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工作,及时研究和处理好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保证澳门顺利回归,促进海峡两岸的经济交往。
(八)加强外经贸法制建设,创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国内竞争环境。
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做好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维护正常的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以《对外贸易法》为基础,继续完善和实施涉外经济贸易的法律法规,推动外经贸领域的法治化进程,为各类企业开展平等竞争创造良好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