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文章研究分析了某2×660MW 纯凝机组供热改造的可行性,提出几种可行的供热改造方案,并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选择再热冷段作为供热汽源,并分析供热改造对各主机影响。
关键词:供热改造;抽汽;再热冷段
1概况
某电厂一期工程为2×660MW超临界燃煤机组,两台机组分别于2008年5月24日及2008年9月27日完成168h满负荷试运并投入商业运行。汽轮机为北京北重汽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单轴、四缸四排汽、凝汽式汽轮机;锅炉为哈尔滨锅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超临界、一次中间再热、平衡通风、前后墙对冲燃烧方式、固态排渣、露天布置、全钢构架、全悬吊结构Π型直流锅炉,同步建设有烟气脱硫装置。本期汽轮机和锅炉的的参数详见表1-1和1-2。
表1-1 汽轮机设计技术规范
表1-2 锅炉主要技术参数
2供热改造热负荷
此次供热改造新增热用户用汽资料见表2-1。
表2-1新增热用户用汽一览表
考虑热网输送的流量损失,压力损失和温降,并在蒸汽管道末端留有一定的过热度,暂定规划热源供汽设计参数为:蒸汽流量为3.5t/h,蒸汽压力为1.75MPa.g,蒸汽温度为268℃(减温减压器出口)。
3供热汽源选择
供热汽源通常来自于汽轮机四段抽汽、再热热段、再热冷段,或是热段与中压缸排汽的混合抽汽[1]。该电厂现有的纯凝式机组在各工况下运行时,上述备选汽源的蒸汽参数详见表3-1:
表3-1备选汽源蒸汽参数
由于本工程供热蒸汽的参数要达到1.75MPa,268℃(减温减压器出口)。通过上表可以看出,40%THA以上工况中,再热热段和再热冷段的蒸汽参数满足供热要求,其他均不满足供热条件。另外,再热热段和再热冷段蒸汽相比,蒸汽压力接近,但是前者的蒸汽温度远远高于供热蒸汽的要求,达到4.188Mpa、566℃。若直接采用热段减温减压对外提供,汽轮机将损失较多的做功能力;此外,由于供热管道与热段直连的部分需采用A335P91的管材,较采用冷段供热相比,其管道设备投资也将大大增加。
经过计算,在THA工况下,采用汽轮机冷段直接调压即可满足供热参数的要求;在低负荷工况,冷段减温减压也可满足供热参数要求;因此本期供热改造推荐直接采用再热冷段作为供热汽源。考虑到再热冷段母管管径、壁厚因素及施工便捷因素,拟从再热冷段至辅汽联箱支管抽取蒸汽。
4供热改造方案
由于本供热工程的额定热负荷为3.5t/h,占THA工况冷段流量的0.25%。考虑到热负荷的波动范围以及其中一台机停机可能,供热管道设计为双管供热,一用一备,分别由每台机组引出一根供热管道,不会因为一台机组的停机影响蒸汽量的供应。
从每台机组再热冷段至辅汽联箱蒸汽管道上引出一根抽汽管道,经减温减压器调整蒸汽的温度和压力后,向外供热。减温减压器的体积较小,可以布置炉前17米层。减温减压器之前的管道直连再热冷段,需使用20G管材。蒸汽经减温减压后,参数降低,20管材即可满足使用要求。减温减压器方案有系统简单,操作简便、改造周期短等优点。
减温减压器所需要的减温水可以来自于给水泵中间抽头,或者凝结水。本期改造暂按减温水取自凝结水考虑。
5主辅机设备分析
锅炉原设计为带基本负荷并可参与调峰。在现有主机设备不变动的情况下,单台机组达到最大热负荷,即3.5t/h的抽汽量时,每台锅炉每小时最多抽取约3.5t的低温再热蒸汽对外供热。与锅炉厂初步沟通后,锅炉厂已确认低温再热蒸汽抽汽3.5t/h的能力。
电厂锅炉安全运行与很多因素相关,如负荷、燃料、系统调节变化等等。电厂应在密切监控过热器、再热器出口壁温的基础上,灵活地调节机组运行工况以抽取低温再热蒸汽,满足抽汽的需求。电厂运行人员亦需在相关试验及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锅炉厂提供的抽汽工况下的分析报告、数据、曲线、建议等不断地修改、优化和完善机组运行方案。
改造后由于增加了抽汽管道,汽轮机组“热容量”增加,在汽轮机组甩负荷时,汽轮机组容易转速飞升,电厂运行人员应有必要的安全措施建议予以防范。
本工程每台机组的额定供热补水量为3.5t/h,需由凝汽器厂家核算是否增设凝汽器再除氧装置。根据我院以往同类机组供热改造实例,一般600MW级凝汽器不做改造,也可满足补水增量3.5t/h的需求,因此,在本工程投资概算中未预留该部分费用。
6结语
考虑到40%THA等低负荷工况,以及管道设备投资情况,本期供热改造热源选择为再热冷段。且锅炉、汽机和凝汽器均不需要做改造,但需与各厂家配合优化和完善运行方案。
参考文献
[1]董远景.纯凝汽机组改造为供热机组的可行性探讨[J].河北电力技术,2002.
论文作者:崔浩,韩亮,陈琪,王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
标签:蒸汽论文; 机组论文; 减压器论文; 工况论文; 汽轮机论文; 管道论文; 负荷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