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一项评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工作论文,社会救助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529(2009)05-0086-07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领域中的社会工作发展水平却比较低,尚无法满足城乡困难群众的需求,不能有效地协助弱势群体彻底摆脱困境。基于此,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对健全我国社会救助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社会救助领域中社会工作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2007年2月,民政部下发了《民政部关于开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各市要结合实际,尽快制定试点方案,抓紧实施。”此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验点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
本文旨在了解试点以来,社会工作在基本生活救助领域、突发性事件救助领域、法律救助领域、教育救助领域和医疗救助领域中的功能,以期总结试点地区的成功经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
1.研究假设
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认为,社会工作主要是通过救助、帮助和发展这三种类型的服务来帮助人们恢复健全的社会生活,增进福利。[1]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一方面,表现为叠加式的救助服务。即向陷入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提供物质或现金给付或援助,在满足其基本生存需求的同时,再向其提供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心理辅导、精神慰藉、行为矫正等非现金、非物质型服务;另一方面,表现为嵌入式的救助服务。即在将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实施于社会救助的过程中,用社会工作的价值、理论、知识、方法去开展社会救助,以使社会救助工作人性化、更富有成效。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
假设1: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已初见成效,社会工作“叠加式”救助服务和“嵌入式”救助服务相结合的系统社会救助体系使以往的“消极性社会救助”逐渐转变为“积极性社会救助”,发挥着积极“助人自助”式的预防、复原和发展功能。
虽然任何社会工作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有利于社会公正、社会和谐的作用,但是要期望社会工作能在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突出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支持条件。一是社会政策及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二是社会行政管理人员对社会工作价值的认同;三是社会服务机构的发展。[2]而现存的社会福利资源的传递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体,因而,社会福利资源具有“垄断性”,即使建立非政府的社会工作机构,也难以获得相应的社会福利资源。[3]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
假设2: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政府的投入力度、社会认同度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预防”、“复原”和“发展”功能的有效发挥影响显著。
2.变量的界定
(1)自变量——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政府的投入力度、社会认同度
本研究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具体操作化为文化程度、专业类型、资格认证级别、培训时间、相关工作年限等;政府的投入力度具体操作化为社会工作者的月收入、社工收入在当地的水平、社工的岗位设置、配套措施、政府的干预程度、政府的重视程度等;社会认同度具体操作化为救助对象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以及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等。
(2)因变量——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功能
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领域,能有效培养救助对象的能力,激发其自助潜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福利依赖”现象,因而能在社会救助救助领域发挥预防、复原以及发展的功能,使以往的“消极社会救助”转变为“积极社会救助”。在具体操作化过程中,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预防功能、复原功能以及发展功能根据评估指标建立量表,分别在这3个维度上对其在具体实施后的功能发挥进行打分,因而是定距标量。
3.资料来源及样本情况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功能与作用评估”调查。该调查实施于2009年1~3月,主要以问卷调查法收集研究资料,此次调查发放问卷650份,问卷有效回收6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3%。调查问卷资料经整理、筛选、核实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码,然后输入电脑,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果。
4.资料处理
本研究对调查资料的处理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定量研究的数据处理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取置信度95%。首先对社会工作在基本生活救助、突发性事件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以及法律救助领域中发挥的功能进行统计分析,了解其实施以来产生的实际效果,然后在进一步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发挥的功能与其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之间逐步建立起相应的多元回归方程来分析,探讨其内在的影响机制。力求得出既直观又深刻的统计结果,从而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进行系统而客观的评估。
二、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评估分析
1.社会工作在基本生活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评估
从表2-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已在基本生活救助领域中开展的社会工作最大的是复原功能,其在4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4.338、4.427、4.144、和4.285,平均值为4.299,是属于“比较大”一级,介于“很有作用”与“比较有作用”之间,说明已开展的社会工作主要是对社会弱势群体进行物质上的援助,属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低层次的救助;其次是预防功能,其在3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3.646、3.878、和3.214,平均值为3.579,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一般”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再次是发展功能,其在3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737、2.821和3.049,平均值为2.869,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作用较小”与“一般”之间。因此,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社会工作在基本生活救助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预防、复原与发展的功能”基本得到证实。
2.社会工作在突发性事件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评估
从表2-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已在突发性事件救助领域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发挥最大的是复原功能,其在6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4.106、4.121、3.810、4.012、4.234、和3.925,平均值为4.035,是属于“比较大”一级,介于“很有作用”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其次是预防功能,其在5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3.721、3.798、3.727、3.373和3.380,平均值为3.600,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一般”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再次是发展功能,其在6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3.528、4.148、2.720、2.957、3.640和3.508,平均值为3.417,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一般”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因此,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社会工作在突发性事件救助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预防、复原与发展的功能”基本得到证实。
3.社会工作在法律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评估
从表2-3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已在法律领域开展的社会工作发挥最大的是复原功能,其在3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4.123、3.508和3.494,平均值为3.708,介于“一般”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其次是预防功能,其在4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015、3.345、2.744和2.794,平均值为2.725,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作用较小”与“一般”之间;再次是发展功能,其在4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672、1.887和2.980,平均值为2.513,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作用较小”与“一般”之间。因此,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社会工作在法律救助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预防、复原与发展的功能”部分得到证实。
4.社会工作在教育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评估
从表2-4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已在教育救助领域开展的社会工作发挥最大的是复原功能,其在4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4.032、2.844、4.016和3.444,平均值为3.594,介于“一般”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其次是预防功能,其在4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744、2.862、2.671和3.663,平均值为2.985,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作用较小”与“一般”之间;再次是发展功能,其在3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263、1.664和1.773,平均值为1.900,其发挥的作用介于“毫无作用”与“作用较小”之间。因此,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社会工作在教育救助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预防、复原与发展的功能”部分得到证实。
5.社会工作在医疗救助领域中的功能评估
从表2-5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已在医疗救助领域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发挥最大的是预防功能,其在4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4.011、3.775、2.776和3.674,平均值为3.559,介于“一般”与“比较有作用”之间;其次是复原功能,其在5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377、2.923、3.684、2.092和3.315,平均值为2.879,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作用较小”与“一般”之间;再次是发展功能,其在3个具体指标上的分值分别为2.719、3.061、1.937和3.248,平均值为2.741,其发挥的作用介于“作用较小”与“一般”之间。从以上统计分析可看出,“社会工作在医疗救助领域中发挥着显著的预防、复原与发展的功能”部分得到证实。
三、社会工作功能有效发挥的影响因素分析
1.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与社会工作功能的有效发挥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分别以文化程度、专业类型、资格认证级别、相关培训时间和相关工作年限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表3-1所示。
从模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预防功能发挥的变量有两个,即“相关培训时间”和“专业类型”,其中,“相关培训时间”对其预防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196,T的显著性为0.013;“专业类型”次之,其Beta的绝对值为0.117,T的显著性为0.002。且二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即社会工作者相关培训时间越长,其所学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越接近,其发挥的预防功能就越显著。
从模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复原功能发挥的变量有两个,即“相关工作年限”和“文化程度”,其中,“相关工作年限”对复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308,T的显著性为0.024;其次是“文化程度”,其Beta的绝对值为0.127,T的显著性为0.004,且两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社会工作者的相关工作年限越长,其发挥的复原功能越显著。同时,社会工作者的文化水平越高,其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复原功能越显著。
2.政府的投入力度与社会工作功能的有效发挥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分别以社工的月收入、社工收入水平、社工的岗位设置和相关配套措施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表3-2所示。
从模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预防功能发挥的变量有两个,即“社工的岗位设置”和“社工收入水平”,其中,“社工的岗位设置”对其预防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305,T的显著性为0.013;“社工收入水平”次之,其Beta的绝对值为0.231,T的显著性为0.002。且二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越多,其发挥的预防功能就越显著。同时,社会工作者在当地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发挥的预防功能越显著。
从模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复原功能发挥的变量有两个,即“社工的岗位设置”和“相关配套措施”,其中,“社工的岗位设置”对其复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343,T的显著性为0.024;“相关配套措施”次之,其Beta的绝对值为0.278,T的显著性为0.004,且两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社会工作者岗位设置越多,其发挥的复原功能越显著。同时,相关配套措施越健全,其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复原功能越显著。
3.社会认同度与社会工作功能的有效发挥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分别以救助对象认同度、政府部门认同度和社会大众认同度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表3-3所示。
从模型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预防功能发挥的变量有两个,即“救助对象认同度”和“社会大众认同度”,其中,“救助对象认同度”对其预防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313,T的显著性为0.013;“社会大众认同度”次之,其Beta的绝对值为0.165,T的显著性为0.002。且二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救助对象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越高,其发挥的预防功能就越显著。同时,社会大众认对社会工作认可度越高,其发挥的预防功能也越显著。
从模型二中我们可以看出,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复原功能发挥的变量有两个,即“政府部门认同度”和“救助对象认同度”,其中,“政府部门认同度”对其复原功能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因变量的贡献最大,其Beta的绝对值为0.367,T的显著性为0.024;“救助对象认同度”次之,其Beta的绝对值为0.316,T的显著性为0.004。且两者对因变量的影响都是正向的。政府部门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作用越认可,其发挥的复原功能越显著。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程度、政府的投入力度与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对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中的“预防”功能、“复原”功能的发挥影响显著。但各自变量对其“发展”功能均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假设2部分得到证实。
四、对策建议
1.加快社会工作的职业化步伐
费孝通先生曾指出,社会工作要最终成为一个专业的职业,就要确立其社会地位。[4]社会工作职业化是对社会工作职业的确定及认同过程,是社会工作职责确定、职业定位、岗位设置、职业资格认定、组织制度、工作激励、职业评价、职业声望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体系,这一体系中任一要素的确立都必须通过制度的形式予以规定和规范。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过程就是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的建设过程,因此,尽管我国目前已经把社会工作纳入了社会职业体系,但目前我国颁布的《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也还存在着原则性强、操作性差、定位不明确等问题,与成熟的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者专业职责范围、服务领域和岗位设置相比,更是有着巨大的差距。但作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划时代的事件,我们期待《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能有圆满的实施效果,要尽快健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相关配套措施,从而加快社会工作职业化步伐。
2.提高社会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社会工作专业化是指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价值、理论和技巧相统一的知识体系,培训与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层次逐步提高,内部与外部的分工逐步明确,从而更有效地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发展过程。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工作理论与知识层面的专业化。社会工作不仅要重视实务操作的训练,更要重视自己的理论建构。二是社会工作实务技能层面上的专业化。社会工作实务技能是最能体现社会工作专业性的地方,强调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来帮助个人、家庭、小组、社区等服务对象发挥自身潜能,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越来越多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政府在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高等学校在专业教育方面的支持和发达的第三部门或非营利性组织的鼎力合作。上述三方在价值观念和工作目标上有许多一致或相似之处,它们之间联手协作将是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决定性力量,这样才能不断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持续发展。
3.增强社会工作的社会认同度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在欧美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大众熟悉的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与律师、医生并称为三大热门职业,被誉称为“社会工程师”或“社会医生”。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工作刚刚起步。因此至今都未取得格林伍德所说的“社会认可”,所以尽快使现代社会工作取得社会的认同,是当前发展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首先,中国社会工作要取得政府层面的认同。政府在考虑社会工作时,必须注意改变原有的传统看法。应把社会工作和乐善好施、扶危济贫、开发人的潜能、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社会公平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有效机制。其次,社会工作要取得社会成员的认同。社会成员对社会工作的理解、认可和接纳程度是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不仅能够拓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选择范围和志愿人员的选用区域,而且能够拓宽社会工作的经费筹集渠道。
4.推进社会工作与社会救助的全方位融合
随着社会救助从道义性救助到制度性救助、从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从单一救助到综合救助的转变,社会救助工作日益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的支撑,需要专业理念的指导。因此社会救助工作与社会工作要逐步融合。一是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要相互一致。践行“以人为本”的和谐民政理念要求实际工作者更新服务理念,运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价值理念,去帮助民政对象,改善他们的生活,赢得他们的信任。同时,也要求民政工作者转变角色,由一个行政管理者变为一个为弱势群体解决具体问题的服务者。二是制度上要相互融合。民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部门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通过制度建设推进社会工作特别是社会救助和社会工作的融合。三是知识和技巧上要相互借鉴。在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中,社会救助的内容越来越复杂、方式越来越多样,也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理论上的指导和知识技巧上的支撑。在社会救助的决策和管理方式上,引入社会工作行政方法,改变传统的封闭和命令式的决策和管理模式,变命令式管理为参与式治理,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5]
收稿日期: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