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510641
摘要:文章从武康路的改造保护为出发点,探讨历史建筑、街区所面临的风貌破坏问题以及修复方法与手段,研究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分析文化遗产被破坏的解决方法,从而真正延续历史建筑、街区的生命。
关键词:武康路;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原真性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北部,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修筑成时,叫福开森路,直至1943年10月更名为武康路,以浙江省旧县名命名0。被划入法租界的武康路所包含的历史韵味意味着,对其的保护、改造、规划所需要考虑的问题非常复杂。
中国城市发展迅速,作为一线城市的上海更是如此。位于当中的历史建筑、街区正在面临一个重大的挑战。随着其历史价值被普遍认同,越来越多的变化以及想法被投放当中,都容易造成它们的破坏:历史遗留下的不合理利用、破坏等;周边居民的自发改建改造;不停涌入的新开店铺,无论是具有小资情调的精品商店或是违章搭建的小卖部;老房子买卖所吸引进驻的房地产中介;易主的老房子改造过后与相邻地块的破坏形成的极大反差等等0。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出发,相关规划、城建部门的配合参与,更重要的还需要有设计部门提出规划思路想法来支持。
武康路的改造规划非常注重细节。除了常规的改造保护思路之外,令人惊讶的是建筑师还注重到了某些街道空间的整治。时代变迁,原来沿街的建筑均为独院花园式住宅,如今改为多户共住的花园住宅或是后期建造的多层住宅,这些住宅的出入口处则形成了一种半公共空间——既是道路的一部分,也是住户的出入口。这些空间所涵盖的范围并不大,数量却不少,是构成武康路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们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空间和视线上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因而也是吸引行人视线的点0。这些小空间与道路共同组成一个具有层次的空间,建筑师从通常针对建筑物转移到针对这种街道的空间,它们公共性强却又容易被忽视,当时的状况条件都比较差,整治所需的工作强度不大,却能使得品质得到极大的提升,从“量”变为“质”,使得街道整体公共品质改善。最重要的是,这部分空间与住户的利益关系密切,整治时非常容易得到他们的认同,工作进展非常顺利。
其次还有对材质和色彩的控制。与徽派建筑中统一的粉墙黛瓦不同,武康路中的花园住宅均是由近代不同建筑师在不同业主的要求下设计出来的,所使用的材质、色彩形态都不尽相同,因此,将街道划出一种标准色使其统一风貌是不可取的。除此之外,20世纪80年代之后建造的大房子不仅体量巨大、形体简单,还大多使用玻璃幕墙、金属钢构件等材料,这些建筑与武康路的风貌显得格格不入。建筑师改造时的原则是要求材质与色彩综合控制,其中材质要求为主,色彩控制为辅。具体到建筑上,要求其形式可以是现代构图,却只能使用街区中相关的历史材质。
实际上,即便是在建筑、道路或是区域改造过后,仍有很大的可能会在短期内被破坏,这主要是来自于各种“小动作”,包括但不限于沿街商铺或住户在临街立面上进行的自发改动如店招的更替或室外空调机位的安装,以及相关部门对项目周边道路、绿化或是建筑的盲目整治。毫无疑问,前者对改造规划来说负面影响是极其巨大的,而为什么盲目的整治对其也是一种伤害呢?在某些城市中,相关部门常常对历史街道沿街店面、店招都予以统一改造,以实现整体美化统一,却又往往是好心办坏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以武康路为例,沿街建筑多为法租界时期所建造的花园式住宅,整个片区风貌既有多样性特点,却也有明显的整体统一。对其进行修复时,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其原真性,与此同时使其也满足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其生命得以延续,这当中就涉及到“留”与“添”之间的把控。比方说,在修复建筑砖墙时,显然不能改变其材质或是一味地使用涂料粉刷,最好的方法是对其老旧的砖块进行更替,而替换的数量就很值得考究了,既要使得老建筑的风味不会因此消失,又要使得建筑满足现代技术需求,是当中最需要研究之处。这些修复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复杂,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都有可能使得整体效果前功尽弃。最理想的效果,即是能让看到这个建筑的人,会认为这栋建筑只是在这存在了许久时间,期间没有任何事情发生,只是保养的很好而已。
这里所提到的这种“善意的破坏”,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称为“保护性破坏”0,实际上涉及到的即是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问题。在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城市历史保护工作发展得很快,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结合的保护规划管理体系0。这里所说的“点”、“线”、“面”分别对应的是“历史保护建筑”、“风貌保护道路”以及“历史文化风貌区”。无论是“点”、“线”或是“面”,保留其原真性与完整性已经是业界内公认的原则。但国内在相关的保护实际操作和保护管理方面,对这个原则和理念的理解与把握,却时常出现误解或是乱用0,拆真造假、拆近复古的行为在某些地区仍然大行其道。
然而保留原真性并不意味着要将保护对象完完全全复原成其原本的样子。在参与任何修复、改造历史建筑、区域的设计时,设计师们都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新”与“旧”的平衡。“旧”,自然就是建筑、区域本身,而“新”,则是需要对其进行的更新改造。而另一方面,又要对历史建筑、区域赋予新的生命力,使其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生活对建筑功能的要求。罗哲文认为,“修缮古建筑的目的,是要以科学技术的方法防止其损毁,延长其寿命,而且还必须最大限度地保存其历史、艺术、科学的价值。”
尽管对历史建筑、街区的风貌保护工作已经逐渐被人们所重视,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对待历史建筑、街区的保护起步较晚,与国外许多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许多地方甚至不会认真审视保护对象的新旧关系,如同嬉戏,热衷于盲目改造修复,要改变这种现象,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专业、研究、管理以及实施缺一不可。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城市转型发展的机遇,将历史保护纳入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目标之中,推进历史建筑和历史环境保护学科的全面发展和多学科合作的科学探索0。只有真正做到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为建筑、街区赋予新的可能性、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保护其风貌,做到旧貌换新颜。
参考文献:
[1]龙瑞庭,周行之,孙慕胜. 上海市徐汇区地名志[M].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280
[2]沙永杰,伍江. 上海市徐汇区历史街道保护规划探索[J]. 时代建筑,2013,(3):35
[3]沙永杰,纪雁,钱宗灏. 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36
[4]罗哲文. 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90
[5]沙永杰,纪雁,钱宗灏. 上海武康路:风貌保护道路的历史研究与保护规划探索[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126
[6]张松. 建筑遗产保护的若干问题探讨[J]. 城市建筑,2006,(12):8-11
[7]苏秉公主编. 城市的复活——全球范围内的旧城区的更新与再生[M]. 上海:文汇出版社,2011:63-75
[8]佚名. 上海:石库门建筑遭遇“保护性破坏”[J]. 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4):6
[9]张松. 中国历史建筑保护实践的回顾与分析[J]. 时代建筑,2013,(3):28
论文作者:陈雨牵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科技》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8
标签:建筑论文; 历史论文; 风貌论文; 上海论文; 街区论文; 真性论文; 对其论文; 《建筑科技》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