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经验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论文_朴建华

浅谈“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经验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论文_朴建华

吉林省延边大学 吉林延吉 133000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从2010年开始实施以来已取得了很多成果,这些成果对工科院校培养人才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本文对“卓越计划”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工科院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工科院校的教师培养、建立校企合作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等三方面进行论述,浅谈了“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经验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启示。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实践能力 校企合作

一、引言

据统计,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工程教育确面临着“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现状。为提高工程教育质量,2010年国家教育部启动实施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在此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大多数试点高校在工科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成果。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卓越计划”实施方案,借鉴和参考已取得的宝贵经验,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工科院校教师培养;建立校企合作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三方面浅谈了“卓越计划”实施对高校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启示。

二、着力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变学生评价方法

构建符合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对培养工科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构建突出课程“工程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人才培养应由校企共同承担,应包含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方面,除了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在企业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6】

1.校企合作建设课程体系。

企业拥有良好的工程教育资源优势,包括先进设备和技术、优良的实验环境,同时企业很好地了解行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建设课程体系时高校可与企业共同设计与构建适合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使培养出的工科人才更符合社会和企业的需求。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据调查显示,未来的工程师需要多种技能 ,如创造力、领导能力、商业才智以及终身学习能力等品质。仅仅教受工科知识是无法满足未来社会对工程师的要求,而这些素质需要在整个课程体系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实现。因此,课程不该是简单的知识累计,而是教会学生掌握一系列的学会生存与发展的知识和技能,课程体系建设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即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作为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同时,要发挥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学会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断地提高能力、创造性地探索未知的世界,从而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使自己得到全面的发展。

3.注重实践课程

实践课程是优秀工程师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课程不仅能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书本知识内化成活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认识到实践课程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努力减少理论课程的课时数,增加实践课程的课时数同时可以增加课外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建立符合工程教育规律的教学体系。

4. 改变学生评价方式

对学生评价要从“学习成绩”评价转向“学习成效”评价、从“注重考试结果”转向“注重学习过程”,从评价学生“记住了多少”,到评价学生在全过程中参与的认真程度、效果和综合能力等。评价观念的转变势必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的现实问题。

三、工科院校的教师培养

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然而,国内工科教师队伍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教师普遍存在工程实践经历偏少现象。目前高校教师大多是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师岗位,虽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是欠缺实践能力。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其能否胜任工程人才培养重任的基本要求,然而,缺乏工程实践经历是目前工科院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其次,缺乏企业兼职教师。若想培养好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着力引进一些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做兼职教师。第三,教师接受工程实践培训机制不完善,教师参与工程实践的热情不高。这一点与现行的教师考核制度有很大关系,目前,工科院校教师考核方式与重科研项目比例、重论文发表情况的理科院校大相径庭,导致教师的重心放到了科研上去,忽视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

具体操作时,笔者认为可以从教师的引进和聘任、教师培训、兼职教师的聘用、改革教师考核制度来提高工科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

1.专职教师的引进和聘任

教师引进和培养是教师队伍建设的两个重点环节。在引进聘任教师时,大部分工科院校往往看文凭、重论文、注重理论成果,而忽略工程能力对工科教师的重要性。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是其能否胜任工程人才培养重任的基本要求。高校在招聘工科教师时,除了评估应聘者的教学能力和研究水平外,还要注重他们的工程技术背景和工程实践能力。

2.专职教师的在职培养

对于没有工程经历的教师, 学校应制定好培训计划,分批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去工作一段时间,由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现场技术人员或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丰富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对于已经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 学校也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工作,掌握最新行业动态,提高实践能力。

高校应建立教师外出实训、到企业挂职或顶岗工作的规定政策。如:教师在企业工作期间学校支付相应的工资来保障好教师的生活;在企业进行的实践工作计入年度考核工作量;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考核或职称评定的加分项等制度来鼓励在职教师外出实践,积极提高自身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科学研究能力。

此外,学校还要培养教师的工程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进行教学研究、教学观摩、经验交流、开交流会、去国内外高校进修学习等方式,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工程教育教学能力。

2.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应积极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历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学生工程素养培养。兼职教师可与专职教师一起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承担教学工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学生培养方案、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在教学工作上,专职教师可教授理论性强的专业课;兼职教师可承担实践性强的专业课和实践课。此外,对于具有高深工程专业造诣的高水平专家,还可以聘请他们对校内专职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7】

此外,高校应制定好兼职教师聘任制度和薪酬政策,为建立一支稳定、长期、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提供好保障。

3.健全教师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

目前国内工科院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和考核的标准是学术论文发表情况、科研项目的等级和出版的学术专著等等。这导致:一方面选聘工科教师时高校不重视应聘者的工程技术背景;另一方面工科教师只注重理论研究和论文发表,忽视自身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工程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这些现象都严重地影响了工程教育的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此,高校要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职称评定和培训制度。要建立与工程学科发展相适应的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明确的教师外出实训制度;对教师聘任提出工程经历的要求;从单单侧重理论研究和发表论文,转向将工程实践经验、工程设计能力、实际应用研究能力、产学合作成果等纳入考评标准。高校还可尝试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增设工程型职称系列。明确提出把工程实践能力、专利、产学研合作成果、实践教学能力等作为评聘条件之一。政策的引导必将影响教师精力投入和努力方向,有利于教师将学术和工程实践能力紧密连接。

四、建立校企合作的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科人才培养上,企业拥有高校所不具备的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与制造技术;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拥有一批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更加明确工程人才应掌握的能力;具备真实的工程实践环境;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先进的企业文化。事实上,世界各国高校在培养工科人才时基本都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以此来弥补学校教育在实践教育方面的不足之处。如德国的“双元制”,人才培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校主要教受理论知识,企业负责学生技能方面的培训。学生还可以经常去企业参观,了解企业的工作情况,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实践。

因此,校企合作是成功培养工科人才的关键。高校应建立开放的校企合作机制,采取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共同制定学生培养目标和方案;共同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改革;共同建设符合工科发展的教师队伍;共同评价学生培养质量;在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方式保证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效果和质量。

校企合作内容

1.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

企业最了解本行业当前发展状况,最清楚本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校企共同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标准有利于培养出更符合行业和社会需求的,擅长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科人才。

2.共同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目前,工科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所学知识与实际工程问题相脱节的现象。如果校企共同设计教学内容可以很好地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加强学生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在重视工程理论同时,力求从工程企业实际要求出发,充分采用企业具有不同视野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6】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更加适应优秀工程师培养的需要。

3.共同建设工科教师队伍

建设一支胜任优秀工程人员培养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工科人才培养的关键。校企共同建设工科教师队伍的的重点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定期、分批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工程实践,学习企业生产、设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经验,在企业优秀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指导下丰富工程实践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二是安排企业人员到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企业人员可在高校通过继续学习更新自身工程理论专业知识,促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更好地结合;高校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二者可以取长补短,专职教师可向兼职教师学习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兼职教师可在高校学习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总之要共建 一支符合工程学科发展要求的,校企合作的,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并存,兼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4.共同评价学生培养和教学质量。

传统的评价模式是以学校为主体通过考试等方法对学生培养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和教学质量的主题单是学校一方就无法做出科学、客观地评价,更重要的是无法对工程实践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但通过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也可以成为考核学生的主体。企业因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培训期间的表现,可以客观准确地考核学校实践教学成果,帮助找出学生实践技能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其次,如果仅高校参与对学生的评价很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若企业也参与评价,将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的表现纳入考核内容,将会大大提高学生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的政策引导

国家应制定法律和法规来明确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学校、学生的具体责任和义务,保护好各方的合法权益,做到校企合作有法可依。其次,政府和教育部应出台鼓励企业和学校展开合作的一系列激励政策,如:对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合作企业可以优先选择优秀毕业生的政策;为参加校企合作的高校拨放专项经费;在企业实习期间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报酬,政府给予企业一定补贴等政策,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激励企业、高校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教育之中。

四、结束语

培养优秀的工科人才需要企业界、国家和政府、社会携手共同完成。应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对工匠精神的认同和尊重;各类高校要通过课程改革和校企合作培育好工程人才;企业应把为学校提供办学支持为社会义务与高校一同合作培养好工程人才;相关行业应适当提高工科人才的待遇。

总之,全社会要形成认同工匠精神、尊重专业技术人才的浓厚氛围,这样才能全面深入推进工科人才培养,才能将我国从一个工程大国变成工程强国。

参考文献

[1]林健 .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进展评析(2010~2012)(下)[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5):13 - 24+35.

[2]孙颖,陈士俊,杨艺 .推进卓越工程师孵化的现实阻力及对策性思考[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 (5 ):40 -45.

[3]李继怀,王力军 . 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3):140 -142.

[4]陈国栋,赵燕,赵春鱼 . 基于扎根理论的工科人才培养路径研究—40所高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报告文本分析[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8(5):58 -64.

[5]刘建强.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模式对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启示[J] .中国高教研究, 2010(6):50 -52.

[ 6]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2010 年 6月)

[7]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高等工

程教育研究》 2012 年第 1 期。

[8]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 年第 5 期。

[9]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 2012 年第3期。

[10]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

革》,《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1 年第 5 期。

[11]马玉薇,李刚,汤骅 .浅谈卓越工程师计划师资实践能力培养[J] .教育教学论坛, 2016(6):32 -34.

(作者简介)朴建华 (1985—),男,朝鲜族,硕士,助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论文作者:朴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0

标签:;  ;  ;  ;  ;  ;  ;  ;  

浅谈“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经验对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论文_朴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