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庄绪暖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庄绪暖

山东天元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山东临沂 276000

摘要:当前,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传统建筑存在着高能耗、高成本、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亟待向装配式建筑转型。而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对于装配式建筑施工又缺乏经验。文章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的各个技术要点。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施工过程;技术要点

1装配式结构施工基本特征以及技术特点分析

装配式建筑施工近年来发生了显著变化,归根结底正是由于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改变。其变化主要集中在形象、身份、施工方式以及施工主场地四个方面,对于形象而言,集约式以及可持续发展使得装配式结构施工由污染能耗的施工形象变为了绿色节能的施工形象,其中,吊装为主要施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护环境、减少能耗、降低噪声污染。装配式施工的重要性使得其身份大大提升,如今,自动化机械在施工过程的占比逐渐增大,进一步减少对人力的大量使用,从而保证相关人员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工作,有利于提高施工效率,促进企业集约化发展。施工方式改变以前的单纯施工为总装,尤其是通过吊装施工使得整个施工过程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各环境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类似于工厂汽车的组装过程,这样的总装方式大大减小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工作场地也由以前杂乱无序变为集约式、一体化工厂,各程序都在工厂中有序运转,如阳台外墙、板梁都集中于工厂生产线,整个施工过程呈现出流水作业的局面,使得施工时间大大缩短。

2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

2.1工厂生产

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构件表面印筋、构件损坏、掉角、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偏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要点是:按照规范要求,在构件下部设置垫块,并均匀喷涂脱模剂,这样可以避免构件表面印筋;严格控制拆模时间,保证混凝土强度达标后再拆模,拆模时不能野蛮作业,要高频率轻捶,这样可以避免构件损坏、掉角。剪力墙构件预留钢筋偏位多是由于模具孔位偏差造成的,因此,在工厂生产过程中,必须确保模具孔位精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构件存放及运输阶段

1)构件变形,表面细裂纹:主要由于构件场内和运输过程中未按照要求堆放;拆模过早;养护不到位;处理办法:叠合板在运输车辆上采用叠放的方式,构件底部用150×150通长枕木作为支垫,构件间使用40×90木方作为支垫,上下对齐,堆垛层数控制在4层~6层。采用养护窑蒸养,待同条件养护试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方可出窑拆模,出窑后场内正常洒水养护。2)外露钢筋锈蚀:主要由于构件露天堆放,钢筋锈蚀。处理办法:构件出厂之前将外露的钢筋均匀涂一层除锈剂,将钢筋与空气隔绝。3)构件倾覆:主要由于构件未按照要求绑扎固定牢固;处理办法:a.外墙板宜采用立式运输,外饰面层应朝外,梁、板、楼梯、阳台宜采用水平运输。b.采用靠放架立式运输时,构件与地面倾斜角度宜大于80°,构件应对称靠放,每侧不大于2层,构件层间上部采用木垫块隔离。c.采用插放架直立运输时,应采取防止构件倾倒措施,构件之间应设置隔离垫块。d.水平运输时,预制梁、柱构件叠放不宜超过3层,板类构件叠放不宜超过6层。e.对于超高、超宽、形状特殊的大型预制构件的运输和存放应制定专门的质量安全保证措施。4)构件供应不及时:主要由于意外事故、节假日期间造成的交通拥堵;处理办法:有条件的将现场设置专门的存货区;提前沟通第二天吊装的构件编号及时间,提前准备。

2.3现场施工阶段

1)运输车辆无法进入施工场地:主要由于现场条件限制,施工总包单位对装配式施工经验不足,平面布置时道路不满足运输要求。处理办法:a.常用构件运输车辆宽度2.4 m,车厢长约13 m~17 m,道路转弯半径不宜小于15 m,确认时可让有经验的司机现场查看并做试行。b.确实无法满足转弯半径要求的可以开两个大门,运输车辆直线开出。2)吊装顺序不合理:主要由于技术交底不到位,尤其是框架结构或者存在预制梁的装配结构;处理办法:深化设计单位可以利用三维模型对总包进行技术交底,明确吊装顺序,一般吊装顺序为PC楼梯(下一层)→PC柱→PC梁→叠合板。如果现场堆放则另行考虑运输顺序。3)叠合板桁架钢筋穿线管困难:主要由于深化设计单位未考虑机电线管走向;工厂将桁架钢筋放错排;处理办法:深化设计通过BIM建模,综合考虑各专业,对于线管交叉部位进行特殊处理,合理设计桁架钢筋的高度和摆放位置。4)钢筋碰撞问题:主要由于深化设计人员现场经验缺乏,工厂加工未严格按照图纸要求等原因。处理办法:深化图设计人员应能够清晰的了解现场钢筋加工及绑扎工艺,利用BIM模型对钢筋碰撞问题进行优化,采用优化节点、上抬、内凹等,其中全装配式框架结构这点尤其要注意。5)梁上部钢筋穿筋困难:主要由于叠合板钢筋需要伸到梁中,梁上部钢筋需要后穿,否则叠合板钢筋无法伸入。处理办法:深化设计优化设计节点,将梁箍筋采用开口箍,叠合板吊装结束后,绑扎梁上部钢筋及完善梁上口开口箍,采用绑扎或者焊接方式且必须满足锚固长度。6)机电点位跟现浇部位穿线管不在同一位置造成的构件剔凿问题:主要由于现场跟工厂点位没有提前沟通。处理办法:现浇部位的机电工程师需要对构件图进行深入了解,深化设计人员提前交底。7)转换层预留钢筋点位不准确:主要由于现场未按照深化图纸的点位进行预留,以及未采取有效的固定措施导致的偏位。处理办法:按照规范要求植筋。8)现场灌浆不密实:主要由于现场没有专业培训的灌浆工,管理缺失。处理办法: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做好班前交底工作,监理或者质量员旁站等事前控制措施。9)构件超重问题:主要由于现场未按照构件深化图的重量进行塔吊选型;处理办法:未制作的由深化设计人员对构件进行再次深化,改变构件尺寸,已经进场构件经深化设计同意可做切割的现场进行切割,无法切割的报废处理。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构件生产厂商或装配式深化人员应提前与现场施工单位进行沟通,塔吊选型时应双方协商后选择。10)工期问题:主要由于首层转换层施工慢,吊装工序较为复杂,工人不熟悉。处理办法:增加图纸的熟悉程度,构件加工厂及现场要及时沟通,将碰撞问题、定位问题采取合理有效的避免措施,最好引入BIM模型,提前施工模拟,以提高现场精细化施工水平。

2.4施工后期质量通病处理阶段

1)水平缝漏水:主要由于灌浆不密实,未按照要求做防水;处理方法:深化设计优化节点,外墙板做好防水措施,外墙外保温施工之前增加一道防水。可由专业的防水公司打孔注防水胶,但成本较高。2)精装修阶段构件剔凿:主要由于对于非精装修住宅,客户的需求不一样,装修风格多样,装修过程中非承重墙部位砸除带来了许多问题。处理办法:出于节约成本及环境保护角度,对于非承重部位采用易于替换的材料,对有预埋线管的做好提示工作。

3结束语

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国内尚未得到大规模推广,但装配式建筑相较于传统式建筑具有众多优点,发展潜力巨大。我们应当认真研究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装配式建筑在国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开勇.混凝土装配式住宅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分析[J].山西建筑,2018,44(36):239-241.

[2]田雪梅,王胜男.房屋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关键技术探析[J].居舍,2018(35):70.

[3]罗杰,宋发柏,沈李智,等.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若干要点研究[J].建筑安全,2017,31(8):19-25.

[4]常春光,王嘉源,李洪雪.装配式建筑施工质量因素识别与控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1):58-63.

论文作者:庄绪暖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6

标签:;  ;  ;  ;  ;  ;  ;  ;  

装配式建筑施工全过程技术要点分析论文_庄绪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