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线索一线贯之 相关文章同类思考论文_张丽君,吕红艳

提纲线索一线贯之 相关文章同类思考论文_张丽君,吕红艳

——教学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

□ 张丽君1 吕红艳 2

〔摘 要〕 语文文章成千上万,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逐篇分析,也不可能读尽天下所有的书,在有限的时间之内如何去破解无限的书籍,从中找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来,通过这条线索来贯穿这一类的课文,而且同一单眼或者主题的文章,完全可以套用这种方式来进行学习,我们做的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可以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如何遇到类似的文章通过何种途径去进行学习思考。

〔关键词〕 语文 提纲 线索 思考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通过文章作为例子,从中提炼出一条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可以终身受益。这种方法我们教师将同一类的文章放到一起去有效的概括出来,然后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进行详细的说明,学生学会了这个例子之后,就可以举一反三势如破竹解决其他文章,这也是中学语文我们必须训练和提升的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需要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分析。

1 单元课文的线索提取,根据线索学习课文。

1.1 提取线索,一线贯之。在语文课程的设置当中,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有相近或者相似的共同规律,例如文言文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再例如《呐喊自序》、《胡同文化》、《宽容序言》、《名人传》等文章,像前者四篇文言文单元其共同规律就是“讲道理——说过程”,将治国的道理,说成败的过程,这就成为了我们当前需要学习的一条线索,也就是学习课文的基本提纲,这条提纲贯穿了全文,我们试着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子,其道理就是奉劝大王要清醒的认识自己,不要收到外界言论的影响,而其过程就是邹忌通过身边的人不同角色的人的赞美来进行说理过程,这样就简洁的提取出了我们要学习的两个关键点“道理和过程”。

1.2 线索学习方式的有效迁移运用。按照以上方法,教师通过提取课文线索的形式,将“讲道理——说过程”的方案通过其他三篇课文进行体现,每一篇只研究其过程和道理,然后通过这条线索去将外围的知识统一起来,再像后者的四篇课文,教师可以如此概括“针对的对象——谈出的道理”,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完全可以去自学四篇课文,像呐喊的对象是当时社会中麻木不醒的人群,通过举例子等方式将道理,那么学生明白了只需要了解社会背景,需要知道举出的例子来即可。

2 拓展学生视野,以外围的课文同证或者反证课文内容,加深双向深刻认知

2.1 例子不是唯一,拓展才是关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是知识性和能力性的统一体,学习语文要将知识性的学习融入到文本的思考当中去,将学生的思考时间还给学生,提升孩子们的自我思考能力,形成对于语文的独到见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语文课本是一个例子,是一个需要拓展的例子。我们读课文,读的是其中的道理本质,是按照作者的思维在思考,也是按照作者的思路进行行文,对于语文中的感悟理解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将同样的道理投之于其他的文章当中去。这样我们可以将相类似的道理有效的投之到文章中去。

2.2 文章的同证或反证,加深对于文章的双向认知思考。例如我们学习诗歌单元,像李白的《蜀道难》和《将进酒》以及杜甫的《兵车行》等诗歌,还有后五首诗歌,我们有效的提取线索就是“诗意——诗情”,通过这两个关键词,我们就可以认识到了其中我们要学习的关键问题,那就是对于诗歌的意思提取和诗人情感的表达。

然而不仅仅是这样,我们要拓展我们的视野,也就是通过课外的各种诗歌来进行相关的证明,从任何一个角度去思考,像豪放派李白的诗歌,豪放中的豁达,我们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拿来对比,同样的风格与情感表达,使这种诗歌的学习成为一种体系,而我们将李清照的诗歌“风住尘香花已尽”拿来作对比,这就是一个含蓄委婉的例子,这就是发证对比,我们可以不同人生经历对于作者的情绪的影响和思考。再例如对于杜甫的诗歌鉴赏,我们去发现由于动乱,杜甫的风格一直就是沉郁顿挫的,这就是盛唐和晚唐的区别所在,将两者的诗歌放在一起,或有从诗歌语言从诗歌感情去深入考虑分析,或者从诗歌的写作方法去思考,都是我们进行同类证明和反证的关键。

本法做的是“事外”的功夫,目标是“事内”的事,所谓“功夫行于事外”,而“能力成于事内”,拓展和全面阅读,能扩大基础知识面,接触到很多新东西,刺激智力开发,增加处理问题的灵活度,而且见多识广,将课程内容潜移默化的包容进去,做到“胸有成书,处变不惊”,“不拘一格做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和质量。处理各种问题,阅读量的大小,阅读能力的高低,关乎到知识基础的厚度,关乎到阅读技巧的运用,关乎到语感和思维的敏捷度,甚至可以产生语言预测和“第六感直觉”,在“说话、理解、听力、处理、写作”等方面得到直接体现。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得知,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学生的基础,其方式就是尽量提升学生的主动性,避免教师的单一讲解,之后通过一系列相关联的拓展阅读,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知识面,并且提高阅读、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形成语感,提升应对考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将自我的情感融入其中,学会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形成自己的看法,获得语文运用的真正内涵,而以上所有的问题,教师通过教学学生学习的方法,也就是提纲线索去思考,就成为学生一条绳子,辅助学生去进行学习语文课文,并且通过外围的拓展,扩展思路。

参考文献

1 程翔.语文教改探索集[M].山东教育出版社

2 潘纪平.近20年语文教改理论与新课程标准[M].湖北教育,2004

作者单位1:辽宁省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

作者单位2: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论文作者:张丽君,吕红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研究(教研版)》2016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6

标签:;  ;  ;  ;  ;  ;  ;  ;  

提纲线索一线贯之 相关文章同类思考论文_张丽君,吕红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