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高校授权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分权管理论文

多校区高校授权程度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校区论文,程度论文,因素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8)03-0113-06

一、问题的提出

多校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办学的普遍形式,多校区大学一般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但至少有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办学的大学。相对于单校区而言,多校区办学有着自身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给其管理模式的选择提出了新要求。多校区大学有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大致可分为三种:“以条管理到底”和“以条为主、条块结合”以及“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所谓“条”,是指学校的纵向领导,亦称集权型;所谓“块”,是指校区或院(系)的横向领导,亦称分权型。①权力的集中与分散是大学管理中最基本的矛盾,对于我国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来说,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尤为重要。②

“散、全、杂、大”③是对我国多校区高校共性的精练概括。然而,不同的学校又有其个性,这就导致不同高校所适合的授权程度必然是不同。找出影响多校区高校授权程度的影响因素,确定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对于管理模式的选择意义重大。影响多校区高校授权程度的影响因素很多,环境、技术特点、组织规模、组织年龄、行业特点、发展战略、文化这些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对高校授权有影响。但遗憾的是,目前未见到关于这些方面的实证研究。因此,作为一项探索性研究,我们选取了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方式、学校的规模、现有管理机构数目、校区间的距离、校区的个数、不同的管理职能这些较为直观又能反映多校区高校典型特点的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高校授权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作引玉之砖。

二、理论基础与基本假设

1.形成方式的不同对授权程度的影响。合并和扩展新建校区是多校区高校形成的基本途径。多校区高校的形成方式按校区来源不同可分为合并型、扩展型和混合型。通过不同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有着不同的管理特征,必然需要不同程度的授权。合并型高校由于尚处于调整、融合过程中,只有形成一个相对有一定指挥、领导、服务和协调功能的权力中心,才能及时决策或处置出现的矛盾,保证在合并过程中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顺利过渡,适合采用集权的模式。扩展型高校,基本是原来学校在地域上延伸,与扩展前的高校有着相同的组织文化、管理方式、管理人员。因此,采用分权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新校区适应所在地区的环境,实现管理上的创新,提高学校的总体管理水平,节约管理成本。混合型高校兼有合并型高校和扩展型高校的特点。因此,采用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模式,更能适应各校区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的管理问题做出及时的反应。但受我国历史、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混合型高校也往往具有集权的特点、偏向于集权。

提出假设一:新建扩展型高校相对分权,而合并型学校和混合型高校相对集权。

2.学校规模对授权程度的影响。组织规模的大小对组织结构的复杂程度、决策分权程度以及正规化程度和人员结构等有较大影响。小规模的组织,决策事务相对简单,管理人员能够较为容易的获得决策所需信息,采用集权的管理方法比分权的形式更能节省管理成本。随着规模的扩大,决策的数量及其复杂性、信息获取的高成本使组织更趋向于专业化。因此,大规模的组织往往具有更高程度的专业化和横向及纵向的分化、更大程度地倾向于分权管理。

提出假设二:多校区高校的规模与分权程度正相关。

3.现有管理机构数目对授权程度的影响。管理机构是实现分权管理的组织载体,管理机构数目的多寡对授权程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向各分校区的分权,必然要求各校区具备进行相应管理活动所需的管理机构。更多的管理机构意味着更为专业的分工,这为分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性,而缺乏必要的管理机构会成为实现分权的一个障碍。因此,更多的管理机构往往导致更高程度的授权。相反,较少的管理机构意味着每个机构要承担更多的管理事务,必须要求适当的集权的保证。而管理机构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非学校发生很大变革,否则管理机构数目是比较稳定的。所以,多校区高校现有的管理机构的数目是其授权程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提出假设三:机构设置的数目与分权程度正相关。

4.校区间的距离对授权程度的影响。距离是影响组织授权程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较远的距离往往意味着较高的决策成本。一种组织结构的总成本是由于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和由于目标不一致引起的成本之和,组织的最优分权程度对应着总成本最低的一点。④当校区之间距离较远时,宜采用分权管理模式。通常由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小于由缺乏信息引起的成本。此时,总校区不能及时获得对分校区做出决策所需的信息。因此,授予分校区较大决策权力,将决策权转移到校区层次;而分校区决策者熟悉校区的具体情况,能直接了解有关变化。因而,可以大大降低由于缺乏信息而引起的决策成本。当分校区与总校区距离较近时,总校区获得决策所需的决策信息成本很低,能及时了解校区的具体情况和有关变化,迅速做出适应特定时间和地点环境的决策,不会因为缺乏决策信息而大幅度提高决策成本。反之,若过多授权会使代理人由于目标不一致引起的代理成本增加,并影响校区间资源共享和学科交叉。所以,距离总校区较近的分校区,由于缺乏决策信息引起的成本很低,适用采取集权模式。

提出假设四:校区距离与分权程度正相关。

5.不同的管理职能的授权程度。不同的管理职能需要不同的授权程度。对于后勤、保卫等服务性较强的活动的管理,对各分校的合理分权,有助于提高各校区的自主性,使各校区间能够相互对比、彼此竞争,降低这类活动的运行成本,提高服务的质量。而像人事、财务、科研这些影响较大、涉及范围广的工作的管理集权可能更有效的实现控制,不至于由于决策的失误使分校区产生太大的波动。

提出假设五:高度服务性的职能适合分权,而高度决策性的职能适合集权。

三、实证分析

本课题以山东本科多校区公办高校为调研对象,针对要验证的假设和其他一些相关问题,设计了调查问卷,并且向山东省的所有本科多校区公办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隶属于山东省的37所公办本科高校有25所属多校区办学。因此,共发放问卷25份,回收问卷21份,其中无效问卷4份,部分回收的问卷在某些调查的部分填写不合格。问卷回收后,使用SPSS13.0进行了统计分析。

对于高校总体分权情况的调查。我们将高校的管理职能,按照常规的分类方法,划分为27种。将授权程度分为非常必要、很必要、一般、不太必要、完全不必要等五个等级,分别进行打分。统计时,分别赋予1、3、5、7、9的数值,使用取算数平均值的方法,计算所调查的学校的总体分权情况。回收的问卷中,该部分填写合格有16份。通过对这16高校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只有一所高校的总体分权程度在数值上大于7,而其他高校的分权程度一般在5左右摆动,其中3所高校的总体分权程度在数值上小于4,5所高校大于4小于5,大于5小于6的高校有7所。从统计的数目上看高校的总体授权程度略偏向集权。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关于机构类型的调查。我们将高校常设的25个机构划分为高度决策、决策为主服务为辅、决策与服务均衡、服务为主决策为辅、高度服务五种类型。在进行统计分析时,分别赋予1、3、5、7、9的分值,利用算数平均的方法求其平均分值,分值越大越偏向决策型机构,分值越小越偏向服务型机构。调查后发现,图书馆、后勤处、水电管理属于高度服务型的机构,而党办、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监察处、审计处、学科办则属于决策性机构,其他机构介于这两类之间。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对假设一的验证。通过对扩展型高校、合并型高校和混合型高校的相应总体分权程度的分类统计。我们发现三类高校整体分权程度在数值上分别为5.20、4.90、4.91,扩展型高校略偏向分权,而合并型高校略偏向集权,混合型高校分权程度介于两者之间,但也偏向集权。这验证了假设一。

对假设二的验证。在校全日制学生的数量是衡量高校组织规模的一个极为重用的指标,也是现有的教育拨款的基本依据。因此,我们选用在校全日制学生的数量来衡量高校的规模。通过对高校全日制在校生数目和高校的总体分权情况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并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假设二未通过验证。

对假设三的验证。根据通过调查问卷、网络和实际调研所获得的数据,我们分别将教学院系数、行政机构数、党群机构数和三者的总数与高校的总体授权程度作了相关性分析。通过统计分析发现,高校的总体分权程度与行政机构数、党群机构以及教学院系数、行政机构数、党群机构数三者的总数,分别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47、0.593、0.703,双尾检验数分别为0.009、0.020、0.007,而与教学院系数未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这基本验证了我们所提出的假设三机构设置的数目与分权程度正相关。

对假设四的验证。我们跟据调查问卷所得数据,对各校区与主校区间的平均距离和高校的总体分权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并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假设四未能通过验证。

对假设五的验证。过对各职能的授权程度的统计,我们发现水电管理工作、安全保卫工作、图书馆工作、后勤工作这类高度服务性的工作分权程度较高。这验证了我们假设五的前半部分。同时我们还发现,团学工作、教学管理、教务管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分权程度也相对较高,这可能与近几年高校不断扩招,学生层次和自身素质变化大有关系,各校区需要更多的自主权以针对本校区学生的特点进行管理。而干部工作、招生工作、机构设置工作集权程度很高。对招生工作的集权说明了各高校对招生的重视,普遍认识到了学生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只有招到好的学生才能使提高办学水平成为可能,对招生工作的重视也反映了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在招生政策的严格把关。对干部工作和机构设置的集权可能是基于这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从实证的结果来看,各所多校区高校对不同职能的授权程度的确是不同的,对于那些影响大的涉及范围广的职能倾向于集权,而各校区情况差别大的,又不会对高校总体情况产生重大负面影响的活动的管理倾向于分权。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四、讨论

假设“通过不同方式形成的多校区高校,有着不同的管理特征,必然需要不同程度的授权:新建扩展型高校相对分权,而合并型学校和混合型高校相对集权”得到验证,这对于不同类型多校区高校管理效率的提高具有重大借鉴意义。集权式管理效率的发挥来自各部门目标的一致性,决策制定和下达的迅速性,组织成本的降低,这都依赖于优秀的核心领导层。而导致集权组织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官僚主义、创造力低下、高层人员能力影响大、下级抵触等。因此,对于合并型学校和混合型高校,需建设一个优秀高效的高层领导班子,保证决策的迅速性和合理性。同时还要注意吸收各校区的优秀管理经验,在文化上要“求大同,存小异”,为创新的产生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从而避免集权式管理的僵化,充分发挥其管理有效性。分权式管理效率的发挥来自下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调动,产生1+1>2的效果等。而导致分权组织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各部门目标的冲突、诸位割据的现象的产生、总部对下级管理的失控。因此,对于扩展型高校,应该加强原校区与新建校区间的交流,加速校园文化向新校区的扩张,在保证文化的统一,思想的一致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新建校区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

假设“多校区高校的规模与分权程度正相关”未获得实证支持。这一点可能隐含的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我国高校的浓厚行政色彩,导致了规模与授权程度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各种规模的高校都倾向于集权式管理;二是我国高校规模都比较大,基本都是万人大学,不存在太大的变动区间,导致了规模与授权程度未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第一点引发的要讨论的问题主要是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均衡问题;第二点引发的要讨论的问题是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规模人数。这两点都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

假设“机构设置的数目与分权程度正相关”得到验证,这为高校管理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措施。机构设置的数目与分权程度正相关,这就要求改变管理模式应该从改变管理机构数目入手。向集权管理模式的改革,应该从管理机构的精简开始,而向分权管理模式的改革则应该相应的增加必要的管理机构。

假设“校区距离与分权程度正相关”未获得实证的支持。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设计问卷时,设置的选项的跨度太大,不能非常确切的反映实际。(2)被调查人可能本身对各校区到主校区的估计就不够准确,使得填写的距离与实际距离差距太大。(3)各校区的平均距离可能本身不能反映距离这一变量对授权程度的影响。进一步的研究,可考虑使用主校区到各校区的距离作为用于分析影响距离对于主校区向各校区分权程度的变量,而不是使用平均距离。

假设“不同的管理职能需要不同的授权程度,高度服务性的职能适合分权,而高度决策性的职能适合集权”得到验证,这对改进多校区高校的管理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现有的对多校区管理模式的研究,都停留在对各校区的总体授权的程度的层面上。然而,不同的管理职能所需的授权程度往往是不同的,正像我们验证的一样,高度服务性的职能适合分权,而高度决策性的职能适合集权,因此从职能的角度考虑高校的管理模式,探讨各种管理职能所需的授权程度,比从校区的角度讨论更具可操作性,更有现实意义。本假设的通过,对于进一步深入、精确的研究各职能适合的授权程度,从而研究高校管理模式,具有开拓性意义。

五、小结

通过实证我们发现现有的管理机构数、校区个数、不同类型的管理职能与多校区高校授权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而其办学规模、校区间距离与授权程度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另外,由于本研究的初创性,所以存在多方面的不足。(1)在假设和实证部分,本研究假设和验证的是多校区高校各项特征对于高校向各校区总体分权的程度的影响,但实际中多校区高校向各个校区的分权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将各校区作为基本的调研对象,研究多校区高校对不同类型的校区的分权程度的影响因素,可能更有实际意义。(2)在通过高校的各种职能的分权程度计算高校的总体分权程度时,我们采用了简单平均的方法。但是各种职能对学校的总体分权程度的影响是不同的,采用加权平均的算法更能反映真实情况。(3)影响多校区高校分权程度的高校自身特征因素必然很多,而且作用机理也是复杂的,我们仅仅选择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作为研究对象,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4)实证的样本仅限于山东省的多校区院校。

收稿日期:2008-04-09

注释:

①蓝汉林,岑红霞.中外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005,(4):37-39.

②王志浩.多校区大学的管理难题及其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23-24.

③陈运超,沈红.浅论多校区大学管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11-118.

④李福华,胡延品.高等学校集权与分权管理的成本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2):71-75.

标签:;  ;  ;  ;  ;  ;  

多校区高校授权度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_分权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